碳排放权交易40年

2013-08-15 00:47熊帅
民生周刊 2013年14期
关键词:交易市场二氧化硫排放量

□ 本刊记者 熊帅

碳排放权交易40年

□ 本刊记者 熊帅

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国外发展碳交易市场的基本理念和经验,对于仍处在碳交易试点阶段的中国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指导意义。

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戴尔斯首次提出了“排放权交易”概念,从此二氧化碳像商品一样的买卖方式,在世界各地流行起来。

40多年过去了,美国、欧盟、日本作为最早实践的先行者,如今俨然成为世界碳交易市场里的三个“巨头”,随便跺一跺脚,在全球范围内立刻会引发新一轮的环保风暴。

然而,碳排放交易的发展过程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近些年,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世界碳交易市场表现差强人意,一度传出破产的流言。但追溯历史发现,从诞生到逐步被接受,碳交易的发展过程,就像一部英雄成长史,其兴衰与荣辱,都将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碳排放权的前身

众所周知,排污权交易作为市场经济国家重要的环境经济政策,最早运用于美国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管理。

其中,以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最为成功。上个世纪,美国一度是世界上二氧化硫排放量最大的国家,深受二氧化硫的困扰和危害。据美国环保署资料显示,1960年,美国二氧化硫排放量超过了3000万吨,达到了排放的最大峰值,此后不断有环保团体、专家学者站出来呼吁,认为“控制二氧化硫排放,是美国今后50年最大的环境任务”。

为了大幅度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美国于1970年提出了“排放抵销”的概念,即企业需投资其他环保项目,抵消自身二氧化硫排放造成的大气污染问题,自此排放权交易的雏形开始显现。

在美国环境保护局的年鉴中,《民生周刊》记者发现,从1990年—2007年,通过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美国二氧化硫排放减少43%,比预定计划提早3年,成本也只有预算的1/4。

据当时一位美国经济专家的评价,“美国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不仅减少了污染,同时对当地企业的发展并没有产生消极的影响,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减排尝试。”

如此成功的经验,给世界各国开展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带来了信心。在欧洲,重工业发达的德国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国家,率先在本国实施了排放权交易。1996年,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作为新生事物在欧洲各国火爆登场。2002年,英国政府决定对国内各企业实施自由买卖的二氧化碳排放交易制度……

据国际自然资源保护协会专家杨富强介绍,虽然在2001年时,美国退出了《京都议定书》,在国际上不承担发达国家强制减排的任务,但是美国国内也从未停止过碳排放权交易的工作。2009年12月7日,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召开之际,美国环境保护署进一步裁定将二氧化碳列为污染物,将过去不被认为是污染物的温室气体纳入《清净空气法案》管制,这使美国政府即便在参议院无法通过《瓦克斯曼—马凯气候变化议案》时,仍旧有法源限制温室气体排放。

除此之外,美国大多数州、地区已经通过或正在通过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法案,如“加利福尼亚气候变暖解决法案(第32号法案)”,已经在2012年开始执行。

“加州的排放限额与交易计划是全美最强劲、最有魄力的举措,旨在保护公众健康和环境不受明显的、现已存在的气候变化的威胁。”美国当地一家环保组织的主席弗雷德·克虏伯(Fred Krupp)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预计到2020年,加利福尼亚州温室气体排放量将降低到1990年的水平——相当于减少15%。

欧盟ETS沉浮录

如果说碳交易的起源在美国,那么欧盟理所当然是碳交易的发扬、兴盛之地。换句话说,欧盟碳排放权交易(ETS)的整个发展历程,是世界碳交易的历史缩影。

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方法的有效匹配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点[2].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教学将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将“要我学”化作“我要学”,在这个过程中将学生与教学模块完全融合.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建立突出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并在实践中加以完善.这不仅能为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提供范例,而且可以应用到相关的专业.希望模式完善后能为相关专业学习无机化学课程的学生提供行之有效、可操作性及可复制的教学模式.总结调查结果并结合教学经验,对无机化学教学改革进行研究.

作为《京都议定书》的主要推行者,1996年8月欧盟部分成员国签署了一个费用分摊协议,承诺在欧盟范围内开展碳排放交易。同月,欧盟委员会发布报告《气候变化:后京都欧盟议定书的欧盟策略》,提出在2005年前建立欧盟内部交易体系。

此后,碳交易在欧盟近30多个国家火速铺开,涉及了发电、炼油、钢铁、水泥、玻璃、陶瓷等一万家企业。根据世界银行的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欧盟碳排放交易量高达1480亿美元,占全球的48%。如今,欧盟已经成为世界上碳交易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市场,为世界节能减排做出巨大的经济贡献。

然而,进入2008年以后,欧盟ETS的减排功能似乎并没有如想象中那样发挥作用,当时,“热空气”一时被广泛讨论,其被用以讽刺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实施之后,波兰、俄罗斯等欧盟成员国的碳排放量反增不降的现实。

金融危机之后,欧盟各成员国经济活动几经波动,部分国家已经濒临崩溃边缘。工业活动的减少,导致碳排放权的需求直线降低,目前市场上碳价仅为2.63欧元/吨,远远低于2005年30欧元/吨的历史价格水平。

为了挽救欧盟碳交易体系,欧盟委员穷尽了办法。去年,欧盟单方面宣布将航空业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并对欧盟境内的航班征收碳排放费。消息一出,立即遭到了美国、中国、俄罗斯、印度等大国抗议,接下来将近有30多个国家签署了“莫斯科宣言”,表示坚决抵制欧盟征收航空费的决定。

2012年11月,重重压力之下,欧盟终于让步,表示暂停征收一年,用于国际航协寻找有效的替代方案。但是,欧盟ETS的危机仍未解决,甚至越来越严重。

2013年4月16日,欧盟议会否决了关于减少碳许可发放量、提升碳价格的提案,为连续多年低迷的欧盟碳市再添一伤。

意大利智囊机构IBL曾推出“炮轰ETS”的研究报告,其报告认为ETS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无法引起投资者对减排技术的兴趣,更多的人参与ETS是为了“捞一把是一把”投机心理。同时,碳排放许可权的分配也存在严重的问题,使得整个碳交易市场长期处在一个“有卖无买”的环境中。

对中国的影响

纵观中国7个试点公布的碳交易方案,多少都能发现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EU-ETS)的影子。

“欧盟碳交易市场还是很成功的。”国际自然资源保护协会专家杨富强介绍说,“ETS也一直在影响中国碳交易市场构建。”

比如,中国碳交易体系同欧盟一样,都属于总量交易。按照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具体做法,即是欧盟的各成员国根据欧盟委员会颁布的规则,为本国设置一个排放量的上限,确定纳入排放交易体系的产业和企业,并向这些企业分配一定数量的排放许可权——二氧化碳排放量。

如果企业能够使其实际的排放量小于分配到排放许可量,那么它可以将剩余的排放权放到碳交易市场出售,获取利润;反之,企业必须到市场上购买碳排放量。

“将来,中国企业也正是这样参与碳交易。”上海能源交易所总经理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介绍,通过每年给各个省份或者产业发放碳排放量,利用市场的手段,迫使他们做到节能减排,应是国家发改委推进国内碳交易体系的主要目的之一。

另外,分权化治理、循序渐进实施等模式也是中国借鉴欧盟的经验。如此,在此种背景和条件之下,一些碳市场的专家渐渐地发现中国也出现了欧盟ETS当初遇到的问题,他们对中国碳交易体系产生了担忧。

从2005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是欧盟碳排放交易的第一阶段。据专家分析,由于历史数据统计不准确,欧盟境内的许多企业碳排放分配额过多,造成碳交易市场只有“卖”方,甚至在2007年出现了交易指标跌至零的尴尬局面,此后“欧盟模式”一直被人诟病。

从国内各试点的实施情况来看,中国碳交易市场也正在经历欧盟第一阶段出现的困扰。无论是北京、上海,还是广东、湖北,目前皆出现了碳排放数据统计问题,被纳入交易的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免费配额,都提高了历史排放的标准。

与欧盟一样,中国在碳交易初期也遭遇企业的“冷处理”窘境。据了解,中国开始借鉴欧盟、日本等国家的经验,尝试对高能耗企业征收高额碳税,以对绿色能源进行补贴。据了解,欧盟成员国丹麦通过上述政策的实施,已成功地遏制了高排放,最大限度保证了绿色产业投资者的利益。

即使世界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并不令人满意,但是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国外发展碳交易市场的基本理念和经验,对于仍处在碳交易试点阶段的中国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指导意义。这些年,不断有介绍国外碳交易经验的书籍、文章、研究资料被发表,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中国碳交易市场与世界碳市的密不可分、息息相关。

猜你喜欢
交易市场二氧化硫排放量
实现“双碳”目标 需将农业纳入碳交易市场
天然气输配系统甲烷排放量化方法
黑龙江省碳排放量影响因素研究
党参中二氧化硫残留量的测定
显色法快速检测10种中药材中二氧化硫残留
正确认识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
“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知识归纳
烧结烟气中二氧化硫的测试方法
中外场外交易市场比较研究
全国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
——《2013年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第Ⅱ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