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关于民生问题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2013-08-15 00:48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3年10期
关键词:民生问题民生中国共产党

(中共宁晋县委党史研究室 河北宁晋 055550)

中国的救亡图存始于鸦片战争,经过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一些思想家开始追根溯源,寻找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了清朝政府,推翻了“君权”,在形式上确立了“民权”。 但是,“民权”并没有完全把中国人民从旧有的水深火热的生活中解救出来。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蔡和森等批判地吸收并改造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西方具有人本色彩的“民主、平等、自由”等观念,并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民生政治理念与实践中不懈追求的重要价值向度。

一、民生救国理论的理论探索

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中提出“平均地权”,即要实现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但辛亥革命以后,土地集中更为明显。而生产资料的缺乏,使得农民对土地具有较强的依附性,这种依附性又导致其社会地位的低下。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军阀割据状态愈演愈烈,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殖民统治亦变本加厉,而广大劳动人民生活也非常困苦,民生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和根本的解决。以土地制度为例,广大农民没有自己的土地,只能耕种任由地主盘剥的小块土地,沉重的地租使农民很难维持生计。历史教训和现实抉择是促使中国共产党考虑民生,并以民生作为革命思想的核心问题。这可以从以下几例中得到证明:其一,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场新的民主革命。毛泽东在《关于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问题》中明确指出:“决定革命性质的力量是主要的敌人和主要的革命者。”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革命的主要依靠者是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其二,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来看,就是要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消灭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和腐朽的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其三,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来看,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官僚资本主义和官僚资产阶级。帝国主义的侵略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主要根源,是近代中国发展的最大障碍。而封建主义的统治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内在原因,“只有我们战胜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才能挽救全国人民出于空前的浩劫”。其四,从革命的依靠对象和动力来源来看,革命者是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等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因此,“我们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

二、中国共产党在创立初期及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对民生问题的实践

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明确提出要“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共有”。在党的二大上提出了“清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改善民生状况,在1922-1923年,党领导了香港海员罢工、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开滦五矿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1925年5月,党又领导了五卅运动。1927年,中国进入土地革命时期以后,中共领导广大人民在海陆丰、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相继进行了土地革命。1928年12月,毛泽东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1929年4月,又制定了兴国县《土地法》。当时,中共中央强调:“一切地主的土地无代价地没收,一切私有土地完全归组织成苏维埃国家的平民所共有。在赣东北、鄂豫皖、湘鄂西、湘鄂赣、左右江等革命根据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运动。“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尤其值得注意得是在 1928年4月初,毛泽东在湖南省桂东县沙田镇颁布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三大纪律是:行动听指挥,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六项注意是: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1935年11月又改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以保证民生。1934年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的全国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指出,类似人民群众的穿衣、吃饭、住房、柴米油盐、疾病卫生等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的拥护我们”。反之,我们不关注人民群众这些实际生活问题,我们就可能陷于孤立。“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必须关心群众的痛痒,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实际生活问题(从土地、劳力问题,到穿衣、吃饭、住房、柴米油盐等问题);必须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

三、抗日战争时期对民生问题的实践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洛川会议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其中重要内容包括“改良人民生活”。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的六届六中会会上再次提出民生问题,“没有民主、民生问题的适当解决(属于阶级斗争范畴),就不能实行广泛的人民的动员,以战胜日本帝国主义。……”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地主阶级这样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所造成的农民的极端的穷苦和落后,就是中国社会几千年在经济上和社会生活上停滞不前的基本原因”。中国社会要进步,必须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在经济上,……“这个共和国将采取某种必要的方法,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1945年4月,中共召开七大,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说:“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把中国共产党的这种宗旨进一步概括为:“共产党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毛泽东所言“人民”,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宽泛的概念,它指的是活生生的以劳动阶级为主体的广大民众,而不是部分人或少数人。

四、解放战争时期对民生问题的实践

抗日战争胜利后,党领导根据地群众进行了反奸清算、减租减息、大生产运动。1946年5月,中共中央制定了《五四指示》。全面内战爆发后,党领导解放区广大群众变革封建土地关系,进行土改运动,使广大贫苦农民分得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和房屋等财产。1947年9月,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制订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宣布:“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废除一切乡村中在土地制度改革前的债务”。“乡村中的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的其它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12月25-28日, 中共中央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了“十二月会议”,通过了毛泽东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除了军事、政治等内容,还宣布了“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民生建设方面的一个根本性措施。这一系列的土地改革措施,从现实的角度看,不仅使贫苦农民获得了土地,也大大改变了解放区农民的生活水平,并获得了民心。中共中央在延安期间也非常重视当地农民负担问题,及时听取民言,顺应民意,合理减负。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全会重点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来, “当然城乡必须兼顾,决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

民生建设的直接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进步力量,实践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领导农民的土地斗争,分土地给农民;提高农民的劳动热情,增加农业生产……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 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

从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的实践来看,民生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为重点,它通过关心群众的各种利益问题,为群众排忧解难,以此团结人心、凝聚民力。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即谁真正地关注民生,谁真正地把人民当作国家的主人,谁就才是真正地关注了民权,也就真正地践行了中国古代传统的民本思想,从而也就获得了民心、顺应了民意,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政权的最大秘诀。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2]《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3]《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2009:.

[4]彭中礼.民权与民生[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8: (5).■

猜你喜欢
民生问题民生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能源富集区资源红利与民生问题——以晋、陕、蒙为例
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架起民生与日常生活的桥梁—— “中国史上的日常生活与民生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
马克思主义人的主体思想对当前中国民生问题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