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针对性谈中央苏区时期政府教育工作

2013-08-15 00:48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3年10期
关键词:中央苏区苏区红军

周 伟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 江西井冈山 343600)

中央苏区时期,苏维埃政府一直将教育工作当做一项主要工作来抓,积极推行新民主主义教育,为革命斗争提供了坚强的后盾。但是,教育工作的开展并非一蹴而就。中央苏区从初创、形成、壮大到最后沦陷,伴随着局势的不断变化,这过程中的教育工作也循序渐进,相应呈现出波浪状的发展轨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本文将紧密结合当时实际,针对中央苏区教育历史背景、当时的革命斗争形势等情况,梳理和分析中央苏区政府教育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以求为新时期新形势下政府开展教育工作提供经验参考。

一、针对中央苏区教育历史背景,分析政府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

中央苏区的教育历史背景,这里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施教主体即苏区领导集体在中央苏区前的教育实践经验,二是受教群体(主要为苏区群众)在国民党统治下的受教育情况。

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非常重视党员干部教育和红军教育。当时的斗争形势很艰苦,内忧外患。部队里从干部到士兵大部分是农民,政治、文化及战斗素养不高,同时红军又面临敌强我弱、连续作战的境地,战斗伤亡大。为此,党和红军一方面积极办培训班培训党员干部,补充干部队伍,提高干部指挥带队能力;同时,利用战斗间隙,对部队进行军事技术训练和政治思想教育,加强战斗分析、经验总结,不断提高官兵战斗力。到了中央苏区时期,总体形势依然恶劣,面临国民党疯狂的历次围剿进攻,干部教育和红军教育在战火中实现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发扬。干部教育方面,让干部通过各种党内会议学,通过训练班学,学马克思主义,学时事政策,学组织纪律、战斗、科学常识等知识。同时,利用相对稳固的局势,苏维埃政府还在苏区创办了如苏维埃大学、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中央农业学校、中央红色医务学校等一系列干部学校,专业系统地培训干部,全面提高干部;红军教育方面,“红军教育的主要形式有两种:(一)是对全体官兵进行政治教育、文化教育和军事技术教育,以提高红军的军政素质和文化素质;(二)是发展军事院校教育,大力培养红军自己的政治工作干部和军事指挥员。”[1]其中,在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前后,中央苏区集中创办了一批规模较大的军事院校,包括红军大学、红色通讯学校、红军军医学校等。

中央苏区创建以前,在国民党统治下,当地的文化教育机关都掌握在地主资产阶级手上,劳苦大众及其子女根本没有受教育权。赣南、闽西20余个县,250多万人口,80%以上的群众是文盲,妇女识字率基本为零。由此,当地封建迷信思想浓厚,文化非常落后。中央苏区建立后,面对革命斗争、经济建设等的需要,普及群众教育工作势在必行。苏区政府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主要通过创办列宁小学来实现。一切儿童自满七岁至十三岁,皆要进入列宁小学接受教育,为期五年,学习国语、算术、游艺等课程。针对青壮年的成人教育,苏区政府则主要以业余教育的形式,大力开展扫盲识字运动,通过办夜校、半日学校、业余补习班和识字班、俱乐部、列宁室等实现。原来,妇女被灌输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样的迂腐观念,在苏区,苏维埃政府专门设立女子职业技术学校如莲花赤色女子职业学校、女子看护学校等,组织青年妇女学政治文化、学缝纫等专业技术,充实革命、建设队伍。此外,推行各类教育需要有充足的师资队伍保障,师范教育不可或缺。早期的形式主要是在假期举办教员培训班,随后,闽瑞师范学校、中央列宁师范学校等一系列专业师范学校相继开办起来。

二、针对革命战争这一中心任务,分析政府教育工作的轻重缓急

中央苏区并不稳固,革命战争是当时的主旋律。战争的胜利与否直接关系着我党的生死存亡,所以一切工作都必须紧紧围绕并服务于革命战争这一当时的中心任务,教育工作也是如此。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中,就明确提到了“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斗争和阶级斗争服务。”[2]

苏维埃文化教育的中心任务“是厉行全部的义务教育,是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是努力扫除文盲,是创造大批领导斗争的高级干部”。[2]在毛泽东、瞿秋白、徐特立等同志的领导下,苏维埃政府的教育工作正是由此展开的。而这四点中心任务中,后三点任务都和革命战争有着紧密联系,必须优先重点开展。要赢得战争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卓越的领导队伍。干部肩负着领导革命、生产建设和教育的重任,一切工作的开端都需要依靠干部去做宣传、组织和发动群众的先导工作。特别是针对苏区当时的落后情况,加上频繁的战争又造成队伍中干部特别是中层干部的严重损失,亟待发现、培养和补充干部队伍,干部教育显得尤为迫切,是苏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要赢得战争还需要一支能打仗、会打仗的战斗队伍。广大的工农青年是革命队伍的主要力量,积极开展扫盲运动,开展广泛的社会教育,以提高他们的政治文化素养和战斗技能,调动他们劳动生产的积极性,同样刻不容缓。在此基础上,才是开展儿童义务教育,且须围绕培养“目前参加阶级斗争的新后代”和“将来共产主义的建设者”这一目标展开,为革命发展储备有生力量。

但是,当时党内对教育工作的认识是存在分歧的。以博古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者就认为苏区教育应是“共产主义的教育”,应优先发展儿童教育,并指责中央教育部的工作存在“资产阶级教育的倾向”。这种生搬硬套苏联经验,严重脱离苏区实际的认识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在一段时间内给苏区教育实践工作带来了直接的损害。正是在毛泽东等同志的坚持和努力下,逐渐纠正了这些错误倾向,让苏区教育走出了一条实事求是的发展道路。

三、针对中央苏区当时形势,分析政府教育工作的一些特点

一是教育与劳动紧密结合。知识份子往往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和劳动。但苏区经济条件落后,又面临敌人的严密封锁,需要依靠广泛的干部群众来参与生产建设,以满足战争物资需要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江西省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文化教育工作决议案中就明确指出,要“使文化教育与工农群众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劳动与知识联系起来,简单说来,就是要使文化教育社会化政治化实际化劳动化。”[3]这就要求中央苏区的教育工作要和劳动紧密结合在一起。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各类职业技能课,教授农技、税务等生产、商业贸易技能;另一方面,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积极走到生产第一线,走到田间地头,边学边做。

二是教学形式灵活多变。战争期间,学习时间和环境都不能保证,干部和红军就抽时间通过短期训练班学,通过各种会议学,通过战前分析、战后总结学;相对和平时期,就到干部、红军学校进行系统、专业学习。针对广大成年人特别是妇女,白天要参加生产就晚上到夜校学,白天有闲暇而晚上不能学的就到半日学校学。教学形式的灵活多变,保证了教育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

三是依靠群众办学,为了群众办学。中央苏区的儿童教育“主要是依靠地方,发动群众自己去办。”[1]在消灭文盲运动中,在各级教育部的指挥、帮助下,更是充分发挥了群众的力量,组织起识字班、识字牌、俱乐部等各类业余教育活动。苏区人民,无论男女老少,都积极投身到教育活动中去,享受人人都能受教育的权利。

总之,中央苏区各级苏维埃政府在革命战争的艰苦条件下,紧紧围绕战争需求和客观实际,群策群力,成功走出了一条符合当时实际的教育发展道路,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伟大创举。它所体现出的开展教育工作的思路、方法和特点,仍然值得我们今天进一步去思考、借鉴和学习。

[1]李国强.中央苏区教育史[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2]江西省教育学会.苏区教育资料选编[Z].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

[3]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Z].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猜你喜欢
中央苏区苏区红军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苏区创业致富人
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新时期学习中央苏区精神内涵的启示
再唱十送红军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央苏区反腐廉政建设的经验及其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