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仲勋——调查研究的典范

2013-08-15 00:48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3年10期
关键词:习仲勋群众研究

(天津商业大学 中国天津 300134)

一、调查研究,亲力亲为

无论是体察民情,还是了解战况;无论是纠偏纠错,还是主政广东,习仲勋总能从容应对复杂的局面。究其原因就在于他时刻注重调查研究,凡事亲力亲为,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根据调查结果来做出谨慎决策。正是这样认真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方法,才使他在处理问题时能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正确的方向,将失误降低到最小化。

(一)走村串户的“娃娃主席”

1933年3月,中共陕甘边区特别委员会在照金革命根据地成立,习仲勋任特委军委书记。习仲勋到达照金后,便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地方武装和群众工作之中。“他一村一村做调查研究,一家一户访贫问苦,相继组织起农会、贫农团、赤卫队和游击队”,[1]迅速壮大了当地的革命武装力量。翌年冬,二十一岁的习仲勋任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刚刚上任,他就着手加快根据地建设工作的步伐,颁布经济、政治、文化等一系列法令。他经常走村串户,深入到群众中间,调查了解政府各项政策法令贯彻执行的情况。边区群众都亲切地称他为“娃娃主席”。

(二)永远站在战斗前线,掌握第一手调查研究资料

抗战初期,由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国共两党进行了一场持久的摩擦与反摩擦斗争。面对国民党“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时任反摩擦前线的中共关中分委书记兼保安司令部政委的习仲勋亲自调查研究,掌握敌情变化,并在《关于关中分区反摩擦问题》的报告中提出斗争对策,根据调查实际领导分区军民开展反摩擦斗争,为保卫边区南大门的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据不完全统计,仅1940年一年,习仲勋根据实际调查结果写给陕甘边区政府关于反摩擦斗争的报告就有27份之多。抗战胜利后,在西北战场上指挥作战的习仲勋“每到一个地方,不是找当地干部座谈,就是向群众做调查研究、宣传、动员、组织群众坚持生产,克服困难,参加支前,战胜敌人。”[2]在长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与彭德怀的密切配合下,西北野战兵团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取得了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三战三捷的战绩。

(三)正确的决策来源于调查研究

在土地改革初期,由于政策不完善等诸多原因,在纠正土改过程中的右倾偏向后,又出现了极“左”的错误。习仲勋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土改一到农村就发生极‘左’偏向,凡是动起来的地区,多去强调‘贫雇农路线’,反对所谓‘中农路线’,都是少数群众(不是真正的基本群众)起来乱斗、乱扣、乱打、乱没收财物、乱‘扫地出门’。”[3]1948年初,习仲勋将调查研究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先后于1月4日、1月19日、2月8日三次写信给毛泽东,并在杨家沟会议上如实汇报土改情况。对此,毛泽东和党中央高度重视,还提议领导同志要到各县调查研究,总结经验。习仲勋从老区实际出发,总结黄家川村土改工作的经验。这不仅及时纠正了土改中的“左”倾错误倾向,还为全国土改运动树立了典型,极大地推动了土改的进程。习仲勋在解放后土改中讲到:“现在政权在我们手中,只要搞好调查研究,能听取不同意见,就能制定出正确的政策。”[4]

(四)主政广东将调查研究放在第一位

1978年叶剑英亲自点将习仲勋主政广东,并以六言相赠:“深入调查研究,稳妥制定计划;及时报告中央,按步执行实施;分清轻重缓急,注意保密安全。”[5]时隔16年,重新走上工作岗位的习仲勋此后始终将这六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按照叶剑英的指示将调查研究放在今后工作的首位。同年7月,习仲勋“冒着酷暑,到宝安县城深圳和沙头角镇考察,了解宝安偷渡外逃情况;到所谓‘东三区’的梅县地区、汕头地区和惠阳地区考察,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座谈,共考察粤东21个县,得出‘形式很好,问题不少’的结论。”[6]经过长期调查研究,他总结了广东经济的优势和弱点,率先发展“三来一补”企业,使广东的改革开放先行了一步。

二、对下属干部的要求是“做工作离不开调查研究”

毛泽东曾说:“凡是忧愁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一经调查研究,办法就出来了,问题就解决了”[7]为了解决问题,习仲勋不仅严格要求自己随时进行调查研究,在他担任要职之后,还充分运用职权指导各部门、各地方的领导干部要善于用调查研究的方法解决各类问题。

(一)调查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1943年2月,习仲勋应组织要求到绥德就任地委书记。初到绥德的习仲勋为了尽快掌握当地实际情况,解决农民生活困难,刚一上任就带领地委、专属干部走访调查,座谈讨论,他要求干部以小组形式包村负责,除了扩大党的宣传外,还要帮助农民群众开展生产劳动,定期定量完成任务。走访调查结束后,地委、专属干部制定了周密的生产计划。在习仲勋的带领下,到1944年年底,人多地少的绥德地区基本做到了丰衣足食。1986年,为了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习仲勋提议组织专家对某一个地方的开发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制定详细的规划和实施方案。他指出:要想把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搞上去,就必须拿出一定时间到一个地方去。“到那个地方,首先要进行实地调查。调查是为了什么?为了决定政策,为了解决那个地方的实际问题。”[8]

(二)调查研究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

建国初期,习仲勋历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政务院秘书长、国务院秘书长。他在指导各项工作中,时刻谨记毛泽东同志曾经提出的指示:调到了新的工作岗位上,就得调查研究,想办法把工作做好。他始终按照“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研究问题,调查实情,解决问题。在指导司法工作时他强调:做好司法工作的关键“是要有调查研究,分别是非轻重,依法处理案子,这样才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9]为增强新闻工作的群众性,他指出:新闻工作者要经常到群众中去,新闻报道要以调查情况为依据。他在《对西藏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提出:地方要组织各方面的人以访问团、调查团的名义,运用“去粗取精”的方法,调查研究,了解和熟悉西藏各方面的各种情况。1952年9月,习仲勋在西北区首届林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谈到:林业工作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善于发动群众调查研究,把科学知识和劳动人民的宝贵经验相结合。认真研究各种土壤和不同气候,研究各种栽培方法加以总结推广。”[10]在他看来:“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11]

三、率先垂范,鼓励身边人做好调查研究工作

在工作中习仲勋注重调查研究,生活中他也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无论是家人还是跟随多年的秘书,都在习仲勋的鼓励下力求做好调查研究工作。

(一)做调查研究是秘书工作的主要职责

习仲勋对待自己的秘书如同亲人一般,时常与他们散步、谈心,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但在工作上,却要求十分严格。1954年底,西北地区来信来访反映在统购统销中食油供应紧张,棉花、棉布购销不合理,一些地方强迫命令,大吃大喝,干群关系紧张等重要问题。习仲勋让秘书起草报告,并指示一定要把农村的真实情况反映给中央。但是,看了秘书起草的报告,习仲勋却皱眉问道:“群众不满食油供应紧张情况的实例为什么没有写上去?议事要言之有物,有理有据。”[12]他曾强调:秘书工作,首先要办好的就是“做调查研究,向领导提供情况和建议,供领导作决策时参考。”[13]他还鼓励在身边工作多年的秘书扎根基层,心向群众。跟随他十年的秘书田方被分配到了陕西,老秘书陈熙去了甘肃。这些同志离开以后,习仲勋还经常写信或带话,殷切希望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能够经受锻炼,继续保持调查研究的习惯。

(二)鼓励革命伴侣安心基层,做好调查研究工作

习仲勋和夫人齐心从相识到相爱,携手共度了58个春秋。1944年夏,齐心从绥德师范毕业,便去农村做基层工作。这对新婚燕尔的革命夫妻只能通过书信传达对彼此的关怀和想念。而这些书信在朋友们看来却更像是“革命的两地书”。因为二人的信件多以革命话题作为主要内容,字里行间也都是习仲勋对齐心的鼓励,要她安心基层,联系群众,做好调查研究工作。他还以自己过去在陕甘边区一村一户做调查研究的心得体会和切身经验,指导妻子重视实践和基层调查。在丈夫的感染与鼓励下,齐心在担任沙滩坪区第一乡乡政府文书和义合区区委副书记时,经常以一个乡或一个村为单位进行重点调研,总结经验,投稿给《群众日报》,为当地的革命工作和群众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习仲勋的一生,是致力于调查研究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这位调查研究的典范,在七十六年的革命生涯中,几经坎坷却始终保持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诞生,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为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习仲勋用其毕生经验昭示着:只有调查研究能够使中国的领导干部们带领人民群众顺利地走上通往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康庄大道。

注释:

[1]习仲勋:《群众领袖,人民英雄》,1979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

[2]王政柱谈话记录,1996年7月9日.

[3] 贾巨川.习仲勋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538页.

[4] 崔晓民.习仲勋的故事[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2页.

[5]广东叶剑英研究会、广东叶剑英基金会:《落红集——叶剑英光辉的一生》,2001年版,第105页.

[6]陈宪宇.改革开放初期叶剑英与习仲勋的广东情节[J].红广角,2011(2).

[7] 改革初习仲勋调查感叹:香港繁荣广东破烂,2013年2月18日,瞭望东方周刊.

[8] 习仲勋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439页.

[9] 习仲勋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136页.

[10] 习仲勋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233页.

[11]改革初习仲勋调查感叹:香港繁荣广东破烂,2013年2月18日,瞭望东方周刊.

[12]崔晓民.习仲勋的故事[M].北京: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4页.

[13] 习仲勋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408页.■

猜你喜欢
习仲勋群众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多让群众咧嘴笑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中国画《习仲勋与两当起义》
习仲勋 政治生涯的“艰苦岁月”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