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礼教育势在必行

2013-08-15 00:54唐清玫
科技视界 2013年3期
关键词:礼仪道德教育

唐清玫

(南阳工业学校,河南 南阳 473000)

0 前言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这本应是令我们中华儿女感到自豪的事。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社会风气、精神文明状况却令人担忧,严重拖了“小康”社会的后腿。《北京青年报》曾报道:40万平方米的天安门广场上竟有60万块口香糖残渣。据推算,清除一块口香糖至少需花费1.1元人民币!2012年年底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唐翼明通过解读《颜氏家训》,结合自身经历,在作 “当代孩子家教”的讲座时,回忆自己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已经30多岁了,但对老师非常尊重。全班虽然只有8个人,但上课时仍由班长统一喊“起立”,大家一起向老师鞠躬,然后非常认真地听讲。“现在的大学生,迟到了半节课从来不打报告,‘起立’、‘鞠躬’一样都没有,在路上看见老师也视若无睹,大学生在礼仪上,简直一代不如一代!”唐翼明为此十分痛心。上述事例足以说明我国失礼、缺礼现象已到何种地步!

普礼教育就是对全体公民,尤其是对青少年进行现代礼仪教育、培训,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秩序的稳定。礼仪的重要性现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北京申奥成功后,有人呼吁:为办好奥运会,北京人首先应改掉不讲文明的12个小毛病,提高市民的修养和公德水平,展示“新北京、新奥运”的风采。这引起了北京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市民的强烈共鸣。2008年奥运期间我们北京、我们国人真的展现出新的风采。近年来,许多大中专学校开设了礼仪课、礼仪专,受到热烈欢迎。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金正昆教授的礼仪讲座,更是掀起了学礼仪的热潮。这一切实际反映了一种时代的呼唤,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维护社会秩序的迫切需要。

1 礼仪教育的独特作用

法律、道德和礼仪是人生的三尊守护神。其中,唯有礼仪这尊守护神尚未请到位。礼仪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精神文明的基本要素,并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礼仪、道德与法律皆为人们应当遵行的规范,有其共同性。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相互渗透,有时难以区分,但毕竟各有其特性和作用。

1.1 道德与礼仪

礼仪与道德的关系十分密切,甚至可以说是互相包容的。道德之中包含礼仪,如社会公德中就有“明礼”的内容;礼仪之中有道德,礼仪中的“敬、理、序、诚”等涵义也正是道德的基本要求。

但两者之间毕竟有区别。道德是理论方面的思想意识,礼仪是实践方面的行为表现;道德是礼仪实践的内在要求,礼仪则是道德意识的外在体现。如果说伦理道德偏重于理论性,较为抽象的话,那么礼仪礼貌则重于实践性,较为具体,易于操作。例如“尊重他人”是道德的基本要求,体现在礼仪上就很具体,如递交物品就得做到“安全、便利、尊重”,递刀子时就必须“授人以柄”。

道德教育并不能完全取代礼仪教育。比如,服饰打扮不得体,就不能归咎于道德水平问题,而是缺乏仪表礼仪知识所致。一般而言,有意伤害他人的言行属于道德问题,而无意中对他人造成伤害的言行则往往是礼仪素养的问题。例如,诚心诚意送礼物给朋友,殊不知其却属于对方习俗的禁忌,令人尴尬。这显然是由于缺乏礼仪知识造成的,而非道德问题。

礼仪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做人的最起码的行为中,是实实在在的精神文明。多年以来,我们大力进行道德教育,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但成效欠佳,究其原因是由于宣传导向性的多,为人们所广泛接受的少;抽象的号召多,具体的易操作的少;侧重于从高境界告诉大家如何做一个高尚的人,但多数人却难以做到,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礼仪是人际交往之道,是与人们的切身利益、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为准则。它从人类最基本的行为入手,在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并且生动形象、易行适用,可接受性强,成效明显。因此礼仪教育恰好可弥补道德教育之不足,并使道德教育具有坚实可靠、丰富多样的载体。

1.2 普法与普礼

礼仪与法律是息息相关的,二者皆为行为规范,相辅相成、并行不悖。违法的行为必是悖礼的举动;悖礼的举动,法律也必不赞成之。

然而,法律和礼仪毕竟有很大的不同之处,法律具有强制性,礼仪具有非强制性。虽然两者都是为维护某种社会关系,但法制教育之目的是使人们不敢破坏业已形成的这种关系,礼仪教育则为了改善社会关系;法治偏重法律和制度,礼治则强调人的素质和教养;法治重他律,较严峻,礼治重自律,较温馨。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建立起健全的社会控制机制。

诚然,法治是维护某种社会关系最有效的手段,也是现代文明国家的主要标志。但社会现象错综复杂,法律难以巨细兼顾、囊括无遗。汉代贾谊就指出:“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礼能够:“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渺,使民日近善远罪而不自知”。人们都希望把犯罪制止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那就必须从一个人的启蒙阶段抓好养成教育。相对法律而言,礼仪对于儿童的养成教育更有实在意义。众所周知,良好的行为规范应从小养成。在启蒙阶段,与其对孩子灌输法律知识,不如对他们进行礼仪教育。法律对儿童而言显然较难理解,特别是《刑法》所列举的犯罪内容皆为应当严禁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更不宜对模仿性很强的儿童灌输。而便于操作、易于仿效的基本礼仪规范则完全适合儿童的启蒙教育。对青少年和成人进行礼仪教育也有益无害,毫无副作用。因此,“普法”固然十分重要,应坚持强化;而“普礼”也不容忽视,也应下决心抓紧抓好。各级领导和学校都应重视“普礼教育”。

2 普礼教育切实可行

普礼教育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2.1 我国有优良的尚礼传统

我国人民素有尊礼、尚礼、讲礼的优良传统。礼仪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极易唤起人们潜意识中的情感,具有民族性、群众性,容易被我们中国人所自觉继承和发扬。

2.2 社会进步对礼仪的需求

管子曾有言:“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至于目前社会上存在着的“仓廪实未必知礼节”的现象,则是社会转型期难以避免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社会上普遍的“仓廪实”尚未达到一定程度的反映,也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体现,同时还是“知礼节”的宣传教育工作做得不够的结果。当我国迈进21世纪时,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小康社会的实现,“仓廪实”后就更有条件“知礼节”,也有必要通过宣传教育使大家都能自觉地“讲礼节”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礼仪小组、礼仪鲜花、礼仪电报、礼仪储蓄、礼宾公司纷纷涌现,正是现代社会对礼仪需求的体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这种需求必须 将越来越旺盛。

2.3 普礼教育简而易行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为保持其权威性,必须由公安部门、检察院、法院、监狱以及工商、税务、城市监察等专门机构来执法,还需要律师来解释法律,维护当事人权益。因此普法教育必须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工程。而礼仪的基本常识都是浅显易传、妇孺皆知的,如长幼有别、待客以礼的道理即使目不识丁的山区农妇也知道;受人帮助说“谢谢”,与人告别说“再见”,就是三岁小孩也懂得。因为礼仪是基于人类交往的需要,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其中相当部分内容是人类最基本、最起码的行为准则,很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3 普礼教育的基本途径

3.1 加强礼仪学研究

开展普礼教育,必须理论先行。应积极组织力量成立礼仪学会及其研究机构,创办有关刊物,进行礼仪的研究与宣传,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礼仪的性质、作用及重要性;要让世人明白我们所要学习运用的礼仪决不能照搬古代的繁礼琐节,而应该继承传统礼仪中有生命力的部分,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赋以新意使之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同时还要立足中华,面向世界。

3.2 抓好青少年的礼仪教育

要抓早抓紧抓好对一代新人从家庭到学校的礼仪教育。

3.2.1 启蒙阶段

对这一阶段的人进行礼貌教育的基础最好。现在的小孩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受到长辈的特别关爱,大人对他们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很多。他们牙牙学语时往往就是学对大人的敬称和“谢谢,再见”之类的礼貌用语,幼儿园、小学也把“讲礼貌”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只要多提供适宜的资料,并对幼儿教育工作者进行礼仪意识强化训练就不难实现对孩童的礼貌启蒙教育。

3.2.2 巩固阶段

此阶段进行礼仪教育很容易被忽略。在普通中学教材里,已经不见礼仪教育的独立篇章,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惯性消失之前,礼仪教育很难在中学课堂上占一席之地。中学生在生理、心理上处在青春期和世界观形成阶段,他们生活的范围主要在校园和家庭,社交的范围有限;他们要接受的知识太多了,对课本外的礼仪知识似乎还无暇顾及,甚至会将孩童时代的礼貌言行看成是幼稚可笑而拒之。因此要把中学阶段的礼仪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还要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强化礼仪训练,以巩固孩童时期礼貌教育的成果,养成尚礼习惯。更要使他们意识到礼仪也是重要的基本素质,一个人良好的礼仪习惯形成也是一种资本,可以转化为优良的性格情操(EQ)并影响自己的一生。

3.2.3 提高阶段

这一阶段的礼仪教育决不仅仅是“亡羊补牢”,而是不可忽视的大中专学生礼仪理性的升华教育。大中专学生已是成人并处在世界观形成阶段,他们用理性的眼光审视一切,积极为即将自立于社会做准备,他们社交面扩大了,也切身体会到人际关系及其社交技巧的重要性。因此,应把大中专学校作为普礼教育的一个重点。

对大中专学生进行普礼教育可采用三种形式: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在德育公共课中安排一些礼仪讲座,提高学生对礼仪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礼仪意识。二要,面向各专业迫切要求学习礼仪的学生以“选修课”的形式较系统地讲授礼仪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以提高学生对礼仪的理性认识。再者,针对某些专业(如旅游、市场营销、国际商务、物流、文秘等)的学生,以专业基础必修课的形式系统地讲授礼仪知识、礼仪学原理。在教学手段方面,除了课堂讲授外,还可影像观摩、实务模拟演练、身韵训练等。

3.3 营造社会礼仪氛围

社会各行各业应结合普法教育及公民道德教育,进行有针对性的礼仪再教育;还可以结合时髦的健身、美容、家政、形象设计包装等开展礼仪培训。各类“家长学校”也应增加礼仪教育的内容,以期形成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普礼教育网络。出版界应有计划地多出版一些有关礼仪的图书,尤其是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通俗易懂的普及型礼仪书籍及音像资料。各宣传媒体应加强现代礼仪的宣传。像曾经大受欢迎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礼仪漫谈”、“空中礼仪学校”;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商务礼仪讲座;湖南卫视的大型公益节目“天天向上”之类的形式仍应坚持并推广。若能天天像健身操一样坚持下去则更好!

亦可借鉴新加坡开展“敬老周”、“睦邻周”之类的活动,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和尚礼之风的形成。还应抓住 “创建和谐社会”、“和谐城市”、“和谐校园”等活动的契机,大张旗鼓地开展现代礼仪的宣传、培训,使现代礼仪观念得以深入人心,社会风貌得以美化,礼仪之邦得以重放异彩。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际协作的增强,作为“人际交往之道”的礼仪的重要性应成为广泛的社会共识。所谓 “IQ决定人生20%,EQ主宰人生80%”的情商理论风靡世纪正反映了一种时代潮流。美国《时代周刊》称:“如果不懂EQ,从现在起,我们宣布:你落伍了。”同样的道理,不懂礼仪,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我们告诫:你将会被社会所out!

[1]礼记[M].

[2]林友华.社交礼仪[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金正昆.涉外礼仪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靳羽西.魅力何来[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礼仪道德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礼仪篇(下)
孝——礼仪第一礼
知礼仪,做谦谦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