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工巧制出天然,诗书雕画韵风华——畅谈紫砂的历史和文化

2013-08-15 00:44许晟宵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3年4期
关键词:文人雅士风华紫砂壶

许晟宵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宜兴的紫砂除了它悠久的历史和传承百年的紫砂技艺,还有百年经典紫砂工艺品,一直被人们所推崇,紫砂所蕴含的文化和历史韵味也是独一无二的,精工巧制出天然,诗书雕画韵风华。紫砂的独特,也是它独有的文化内涵。“名壶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这是明代文学家李渔对紫砂壶的评价,历来文人墨客都不吝于对紫砂的赞美,由此可见,紫砂所承载的文化和精神都深刻在中国文化艺术的前端。文人玩壶,皆为雅趣,参与到壶文化中,就是风雅之举了。

紫砂的历史追根溯源有记载以来在宋代才初露头角,直到明朝默默无闻的紫砂制品才被人们重视,到清朝时紫砂的事业才开始慢慢走向繁荣。早期的紫砂制品,做工粗糙,被当做生活用品煮茶、烧水来使用,平凡而普通。有记载的最早的紫砂传器制品,是明朝正德年间的“供春壶”,在艺术表现上以树瘤斑驳形象出现在人的面前,这种被文人称之为“最美”“最丑”两个极端的紫砂壶,也有了“供春之壶,胜于金玉”的美誉,在未来的世界里展现了熠熠的光辉。时负盛名的“供春壶”,开创了紫砂创作艺术的先河。

到了明清两代,文人雅士好茶之风盛行,紫砂开始兴盛发展,在紫砂的工器具和成型工具、烧造技术也得到了空前发展“茫茫太湖帆影动,十里陶都窑火红。”壶型的样式也逐渐繁多,形式丰富多样,紫砂的造型艺术得到了文人雅士的参与之后,才渐渐有了耐人寻味又有雅趣闲情的品茗佳作,也是紫砂文化开始兴盛的一个表现,文人多爱在壶上篆刻山水书画,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于一体,展现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紫砂的历代名家也为紫砂的繁荣发展传承贡献了力量,也让紫砂的器形、历史的丰富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据清吴骞《阳羡名陶录》记载,董翰、赵梁、元畅、时朋是继供春之后制壶四大家。董翰作工“文巧”,始造菱花式壶,极尽工巧;赵梁作品以古拙著称,紫砂壶中的提梁式,就是由他创制的。后又有明末清初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有“壶中妙手称三大”之誉。清朝又有陈曼生设计与杨彭年制作的曼生十八式,对后世影响深远。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为继承传统和推动紫砂艺术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著名紫砂七艺人任淦庭、吴云根、斐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七人,也为后世留下许多传世精品,他们也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发展紫砂艺术的重要奠基人。

紫砂以文化注入,以书法来说最为普遍,精妙的笔法和杰出的雕刻技艺,让紫砂拥有了特殊的文化底蕴;绘画上结合紫砂的特殊材质,雕刻出富有国画水墨布局章法的艺术品;在紫砂以自然形态历史文化内涵相结合的基础上,又创出了自然形体,更加得到人们的喜爱,或是历史风貌、建筑风物、传说故事、主题事件统统都可在紫砂上用艺术的表现手法来完成,天马行空,紫砂也在这精巧的布局和文化底蕴间,完善了紫砂文化,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紫砂发展至今,壶就不再是单纯的泡茶工具了,慢慢的被文人雅士作为赏玩佳品,紫砂的收藏也被越来越多人的欢迎。紫砂壶与文化深深地融合在一起,它历史悠久,艺术成就斐然,它的传世佳作蜚声海外,它的造型浑然天成,它在陶瓷的技艺的历史地位是无可比拟的,精工巧制出天然,诗书雕画韵风华,这些都集中的反映了中国紫砂艺术高雅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气质。

[1]《紫砂春秋》 史俊棠、盛畔松主编 文汇出版社

[2]《中国陶瓷史》 中国哇酸监学会主编小组冯先铭等编

[3]《中国陶瓷文献指南》 徐荣编著 轻工业出版社

猜你喜欢
文人雅士风华紫砂壶
百年风华
百年风华·感受景芝那片红
百年风华
穆欣欣:最是风华正当时
歲朝图 文人雅士篇
古代文人雅士的合称
此时无声胜有声——论紫砂壶“谦德提梁”的创作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浅谈紫砂壶“供春”的传承与创新
论紫砂壶“洞天福地”的创作
紫砂壶的自然意趣——紫砂壶“怡情”创作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