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安静下来

2013-08-15 00:42
文教资料 2013年33期
关键词:宁静语文课堂文本

陈 侠

(新沂市钟吾中学,江苏 新沂 221400)

多年来,我一直被中学语文高效课堂所困惑,也在不断努力着。语文新课程阐释的教育理念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眼下,优秀的课程改革层出不穷,特别如一些观摩课、展示课、优质课等,以及示范课中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演讲、表演、辩论会等方式不断,这样的语文课充满情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被调动得淋漓尽致。不容置疑,这样的课堂使学生获得了更大的轻松与自由。但是透过热闹的表象,冷静反思,我们的教学是否有过分注重形式的倾向?是否热闹有余而宁静不足?我认为,这种缺少了宁静的课堂教学并不完美,课堂需要一份宁静。当然我所说的“静”并不是寂静和呆板,那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受到压抑,使学生的个性难以张扬。江苏省特级教师就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对此我感触颇深,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本文先说明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缺陷。

1.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与缺陷

目前语文课堂可以说是非常热闹,活动纷杂、图片丰富、背景音乐等更是此起彼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这种教学课堂看起来热热闹闹,但是学生在课堂中有时并不能增强知识技能,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方式很多时候停留在浅层次,多数学生感兴趣的是语文课堂形式,而不是语文课程内容,丰富的课堂让学生有一种应接不暇的感觉,很多时候问题的思考都停留在表层,也就是说太多的喧嚣让学生忽视了语文课堂的内容与实质。而且有的教师会盲目扩展知识,严重脱离文本,将语文课程变成思想政治课或是法制课等,违背语文教学理论。

另外还有一点比较严重的缺陷就是喧嚣的课堂有着严重的不平等性,学生的思维方式及理解能力等不相同的,素质教育的对象是全部学生,但是这种课堂往往只给了那些语文尖子发挥的舞台,其他学生的思维不能跟上课堂,只能跟着这些表现比较突出的学生走。

2.几点语文热闹课堂静方面的具体表现形式建议

学习需要学生逐渐吸收,因此学生需要比较安定的时间来思考,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的确需要“静”,当然本文说的“静”不是按传统教学方式,完全脱离实际,而是在热闹的课堂中给学生一些空间与时间,让学生有思考问题、品味文本及倾听的时间,我认为课堂上的“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阅读感知文本时学生需要安静时间

安静有利于语文文本的回归,语文学习最根本的地方是文字学习,即使语文教学改革怎么变化,但这个理论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喧嚣的课堂往往是教师片面追求新课程理念的结果,非常僵硬地把一些内容整合在一起,整节课淡化了语文学习内容,丢掉了学习的本质。只有在安静时间里,学生才能有亲近文本的欲望,进而品味文本。

如在目前课堂教学中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教师让学生匆匆读完课文,就让学生说说对课文的理解,看完一段文字立即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学完一个片段就让学生即兴仿写。教师不妨试想一下,没有经过深入感悟、思考,学生能对文本做出正确的理解吗?这样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吗?学生毕竟只是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的差异,不可能在初读完文本后,就能不假思索地立刻做出正确的反映。反而会养成学生过于浮躁的心态,急于求成,急于表现自己。所以,我认为课堂需要宁静,对于文本,只有静静地阅读,宁静地思考,才能走进文本、感知文本。因此,我们的课堂在追求热闹的同时,也要给予学生静静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让他们能有一个自我感悟的时间,有一个自由遐想的空间。要让他们在宁静中学会思考,学会自己与自己“交流”,学会审视自己、完善自己,不断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感悟,这样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2.2 回答老师问题学生需要宁静的思考

教学的核心便是问题的解决,没有提问,语文课堂在很大程度上就失去了意义,在课堂教学中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之后,立即就让学生起来回答,而且回答声音非常多,显然课堂气氛非常好,教师与学生陶醉其中。从表面上看,这种教学方式运用得非常顺利,但是在教学中可以发现很多时候学生的发言中没有几句是经过他们自己深思熟虑后的观点,大多回答不得要领。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不得安静,可以说没有思考时间,在课堂中学生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另外素质教育强调承认个体差异,一个班级的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水平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后要给学生“想”的时间,让学生能够深入探究。学生思考问题需要一定的时间,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思考时间越久回答越精确。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寂静,学生集中思索,要珍惜这样的时刻。”美国心理学家也说过连珠炮似的提问缺乏必要的停顿。

因此,课堂中的宁静恰如书法艺术中的布白,有时是一帖思维清醒剂,在静静地思索中加深学生对问题的领悟能力。当我们抛出问题后,别忙着“点将”,应该给学生留点宁静的时间思考。当学生还没讲完,思维出现暂时空白时,教师不要过于“热情”,唯恐学生回答不完整,立即补充学生的回答。因为学习是学生内心的感受过程,学生解决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经过较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完成。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首先要给学生宁静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供学生深入地独立思考,只有学生经过了自己的酝酿和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才能有话可说,有观点可讲,才会有心灵的交汇、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涌现和迸发。举一个比较简单的例子,学习文言文时,由于刚接触文言文,因此很多教师理所应当地认为学生无法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其实并非如此,很多学生通过看下面的注释,大致能明白文言文的涵义,但是很多的教师并不放心学生的能力,往往不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而是直接进行启发式提问,进而使得学生变成“接收器”,这种做法显然不恰当。

2.3 倾听他人发言时需要宁静

目前倡导的教学理念包含张扬个性、展现自我的内容,语文课堂存在多重对话,包括很多方面。新课标提出学生应该自主地完成阅读,而不是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阅读,受年龄特点所限,学生普遍存在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不喜欢自己听别人说的现象,抢着说话却不乐意倾听,这也是造成表面热闹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在教师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时,经常发现有的学生只把课堂看做一种游戏,一部分学生则是自娱自乐,不管他人,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本听不进他人的言语。其实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的确气氛活跃,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然而我们是否想过,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基础学科,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倾听。在这样热闹的背后,我们的课堂上缺少了一份宁静,一份用心倾听他人发言的宁静,一份分享他人学习成果的宁静。如果我们的课堂缺少了倾听同伴发言的宁静,那么学生的获益将不会比正襟危坐的课堂多多少。“激发学生主动发言、热烈讨论不太难,难的是让学生学会倾听,倾听是一种美德”。我们既要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勇于参与小组学习,又要引导学生学会静静地倾听别人的意见,在静静地倾听中理解和欣赏别人的不同意见,学会善于从相互交流与倾听中开拓自己的视野。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对同学强调听与说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等待同学发言完毕后再说话,逐渐引导学生注重与同学的交流。

热闹的课堂不一定都是真正活跃的课堂,宁静的课堂中也有活跃的思维。静能生慧,静静地思考是一种能力,一种学习品质。完美的课堂是“热闹”与“宁静”的和谐统一。在课堂教学中,“热闹”的学习氛围要提倡,“宁静”的学习氛围要珍惜。当我们的课堂能让学生静静思考问题时,每个学生的思维之花必将绽放在课堂上。

3.结语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很多学校在教学中都提出了改革方案,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不可否认,热闹的语文课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本文就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改革将进一步深入,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学仍然会出现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需要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一起努力解决。

[1]潘先军.告别喧嚣让语文课堂安静下来[J].科学咨询,2011(23):46.

[2]李杏珠.让语文课堂“安静”下来[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3(3):28-30.

猜你喜欢
宁静语文课堂文本
宁静之宅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