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期中国史学研究方法概述

2013-08-15 00:45郭艳飞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8期
关键词:梁启超史学胡适

郭艳飞

20世纪初期中国史学研究方法概述

郭艳飞

20世纪初期的中国史学处于新的历史转型时期,为了适应新环境必须改变传统的史学模式。此时的史学不仅注重理论创新,更加注重理论实践即史学研究方法的与时俱进,由此产生了一些符合时代要求的史学方法。其中,以梁启超“跨学科”治史方法和胡适“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实验方法影响最为深远。

20世纪初期;史学研究法;“跨学科”治史方法;“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郭艳飞/安徽大学历史系在读硕士(安徽合肥230000)。

一、20世纪初期中国史学研究方法革新的途径

20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局,固有的模式早已打破,传统思维方式发生了千古未有的奇变,建立在传统思维模式之上的传统史学,也在寻求相应的改变获得新生。面对着复杂的社会思想格局,如何才能重新构建合乎时代要求的史学研究方法,是史学界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史家借西学东渐之风,充分引入、吸收西学中有关史学研究方法的有益经验,以达到中国传统史学方法的革新、进步。

(一)科学思维方式的引进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的进化史观,不仅为中国史学近代化注入了理论内涵,而且成为了20世纪初史学方法革新的理论依据。进化史观将历史看作是按照一定的因果规律,不断发展变化、演进的过程,并非某一特殊的时间段。这种认识历史的观念有别于中国传统史学,对中国史学方法的革新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近代进化史观的影响下,中国史学家们开始有意识地对历史发展阶段性进行考察,将历史演进的观念与历史因果法则结合在一起,注重从历史演进的过程中探寻因果关系。在进化观的影响下,运用相应的方法研究历史,是20世纪初中国史学方法演变的重要特征。

(二)充分吸收、借鉴西方史学研究方法

在进化史观的引导下,中国史学家开始了传统史学方法的变革。这一变革是以充分引进、吸收西方有益的史学研究方法为开端的。“从方法的角度看,西方新史学有两种倾向:一是考证史料的方法趋于严密,把科学的方法引入史学研究,使历史史料的整理和考证更为客观,研究的结果更为真实;一是打开史学封闭的学科大门,使其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其他相关学科发生联系,形成跨学科研究的新趋势。”中国史学家在借鉴时也是从这两个大方面入手,注重对传统史料的科学考证,以及加强历史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诸如梁启超、胡适等国学大师也是从中汲取精华,开创出适合中国史学又独具个人特点的史学研究方法。

二、20世纪初期中国史学主要研究方法

20世纪初西学东渐之风日盛,有关史学研究方法的内容也随之而来,这些有别于中国传统史学方法的认知,给当时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传统史学带来了福音。史家积极吸收、借鉴西学中有益成分,尝试用新的历史观点和方法重新研究过往的历史,并用新的历史编纂形式编写历史,形成了这一时期独具特色的史学方法。

(一)梁启超“跨学科”的治史方法

梁启超有感于传统史学研究法已不能适应20世纪初期社会转型的需求,在吸收、借鉴西学有益成分的基础上,提出了“跨学科”的治史方式。梁启超跨学科的治史方法,主要体现在其著作《新史学》中。梁启超明确指出:“夫地理学也,地质学也,人种学也,人类学也,言语学也,群学也,政治学也,宗教学也,法律学也,平准学也(即日本所谓经济学),皆与史学有直接之关系。其他如哲学范围内所属之伦理学、心理学、论理学、文章学及天然科学范围所属之天文学、物质学、化学、生理学,其理论亦常与史学有间接之关系,何一而非主观所当凭借者。取诸多之公理公例,而参伍钩距之,虽未尽适用,而所又必多矣。问畴昔之史家,有能焉者否也?”梁启超将人种学、心理学、宗教学、地理学等学科,纳入到历史学的研究范围之内,大大扩展了史学的研究领域。在梁启超看来以历史学的视角对上述学科进行研究,或者以上述学科所特有的研究方法重新解读历史,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史学研究的重点,在此基础上才能达到“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公理公例”的目的。

梁启超不仅合乎时宜地提出了“跨学科”的史学研究法,而且积极提倡、实践这一方法,成为当时以心理学、计量学方法研究史学的开创之人。梁启超不同于往常史家从政治、经济角度解释北宋王朝的衰弱,而是从宋太祖自身矛盾心理出发进行解读。先生认为北宋积弱的原因在于宋太祖身为后周将领,却陈桥兵变,黄袍加身,造成宋太祖后怕自责的心理。宋太祖得众人拥护夺天下,却时刻困扰于政权的名不正言不顺,这种心理一直困扰他,成为北宋王朝衰败的重要原因。暂且不论梁启超心理解释北宋朝衰落的原因是否恰当,但是以心理学的方法研究历史问题,从中得出不同于以往的结论、观点,确实值得推崇。

以统计学为基础的计量史学也是梁启超积极提倡、实践的“跨学科”治史方法之一。1922年11月,梁启超在东南大学史地学会以《历史统计学》为题进行演讲的时候,明确提出在历史研究中运用统计方法,并提出了“历史统计学”的概念:“历史统计学,是用统计学的法则,拿数目字来整理史料推论史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严格来说,应该名为‘史学上之统计的研究法’”。在计量史学的实践中,图表法是其基本方法之一,也是最能表现计量、统计这一概念的形式之一。以图表之法呈现证据,早在《史记》中就已得到运用,但是传统图表只注重表格的运用,既很少涉及图,也缺乏对表格的叙述、评价。梁启超有感于传统史学中图表法的不足,结合西学中的有益成分,衍生出适合中国史学研究的“图表法”。在历史地理方面图表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丁文江做的《历史人物之地理分配表》(仅限汉、唐、宋、明)之中,对《汉书》《后汉书》《新唐书》《宋史》《明史》中有传的人都列出,调查他们的籍贯,分配现今各省。再拿所有的列传总数,按照各省人数,列出百分比例。梁启超在佛教史研究中也大量运用了图表法,这主要表现在其著作《中国印度之交通》(亦题为《千五百年前之中国留学生》)中,其中所列的《西行求法古德表》长达9页,列有105位去印度求法高僧的籍贯、年代、事略等,根据此表他又作了5个方面的统计,分列5表,分别为年代表、籍贯表、行踪及生死统计表、留学时间表、留学路线表。梁启超通过制作图表,将佛教传播途径与地理环境、留学之间的关系直接明了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将平面的历史以图表的方面立体化、形象化。

梁启超在融合中西史学研究方法精髓的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了“跨学科”的治史方法,并且不遗余力地进行倡导、实践。梁启超先生开创的“跨学科”研究法影响了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因此,梁启超先生被许冠三先生称许为“开今人‘科际整合门径’的先路”,其“眼光远大更是时下的史界庸人难以想像”,实为“现代史界的第一人,且为二千年来史学史上的第一人”。

(二)胡适“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实验方法

胡适强调实验主义是一种方法论,将其看作是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有感于传统治史方式的僵化,胡适特别重视新环境下方法论的重建,一方面吸收实验主义精髓,借用杜威实验主义的方法,一方面在对中国传统史学研究方法批判、借鉴的基础上,将实验主义历史的方法、存疑的方法与清代考证学的方法相结合,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实验主义考史方法。

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曾经提出思维的五步法:“一、疑难的境地;二、指定疑难之点究竟在什么地方;三、假定种种解决疑难的方法;四、把每种假定所涵的结果,一一想出来,看哪一个假定能够解决这个困难;五、证实这种解决使人信用;或证明这种解决的谬误,使人不信用”。胡适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了胡氏的“三步法”。在《杜威先生与中国》一文中,胡适完整地表述了“三步法”的内容:“实验的方法至少注重三件事:(一)从具体的事实与境地下手;(二)一切学说理想,一切知识,都只是特征的假设,并非天经地义;(三)一切学说与理想都须用实行来实验过,实验是真理的惟一试金石”。可见,在胡适看来,科学实验方法要多重要素的结合方能实现:要从实情、实地,从具体、真实的历史事件、人物入手,进行研究,切勿凭空恣意想象;在未得出结论之前,要将一切看作是假设,当有确凿的证据证明时,才能将这一假设升为确切结论,而这一过程需要大量史料来印证。胡适指出:“科学方法只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十个字。没有证据可悬而不断,证据不够只可假设,不可武断,必须等到证实以后,方才奉为定论。”实验主义只是一个方法,只是一个研究问题的方法。他的方法是:细心搜求事实,大胆提出假设,再细心求实证。胡适眼中,假设是实验方法的最基本前提,或者说是其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胡适将其“三步法”进一步加以整合、概括,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实验方法。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实验主义是由以下因素共同塑造而成的。第一,对以往既定认知的怀疑精神。怀疑,是新思想产生的首要条件,只有对事物抱有怀疑的态度,才能摆脱传统的束缚,并从怀疑中提炼出新观念。至于我们应该对什么进行怀疑?怀疑的对象是什么?胡适在其著作《新思潮的意义》中为我们做了解答:“一、对于习俗相传下来的制度、风俗,要问:‘这种制度现在还有存在的价值吗?’二、对于古代遗产下来的圣贤教训,要问:‘这句话在今日还是不错吗?’三、对于社会上糊涂公认的行为与信仰,都要问:‘大家公认的,就不会错了吗?人家这样做,我也应该这样做吗?难道没有别样做法比这个更好,更有理,更有益吗?’”怀疑精神的提出对于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史学而言,至关重要,怀疑是科学的表现形式,以怀疑为基础,以此来重新评定传统史学,才能有破有立进而重建科学的历史学。第二,在对传统怀疑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假设。这是胡适科学实验治史方法的核心之一。胡适认为:“假设的用处就是能使归纳法实用时格外经济,格外省力。凡是科学上能有所分明的人,一定是富于假设能力的人。”假设,是对以往历史产生怀疑的一种应对方式,怀疑产生后,继而提出合理假设,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因果联系。对怀疑的假设并不是天马行空、毫无头绪的,必须是以产生怀疑的那一事件、人物为基础,在此之上提出的。由几个同类的例引起一个假设,再求一些同类的例去证明那个假设是否真能成立,这就是科学家常用的假设方法。第三,印证假设,即用证据证明假设正确与否,这就是所谓的在“大胆假设”的基础上进行“小心求证”。假设不是科学实验法的目的,只是其中的环节,对假设进行求证,进而证明先前的假设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推翻原有结论,得出更加接近历史真相的论断,才是科学实验方法的最终目标。

胡适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有着方法论自觉并努力推行的学者,他把传授科学方法作为自己的庄严使命,对近代中国史学具有重要的影响。胡适所倡导的科学实验方法不仅在当时对青年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而且对以后的学者治史也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促使史学家用科学的眼光重新审视中国传统历史。

以中国传统史学为基础,结合西方史学精髓,是20世纪初期中国史学的显著特征。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史学研究方法也带有明显的“中西结合”色彩。不管梁启超还是胡适都是将中西史学研究方法中的精华加以融合,才开创出适应社会转型的新型史学研究方式,因此这一时期的史学方法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虽然在这一时期构建的史学方法仍然存在着不足,但是治史观念、研究方法的变化为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的过渡提供了一个基础,新的研究范式的完善还需漫长的努力过程。

[1]梁启超.梁启超全集[Z].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736-753

[2]胡适.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上)[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82

[3]胡适.胡适论学近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645

[4]胡适.胡适文存二集(卷三)[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99

[5]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M].长沙:岳麓书院,2003:43

[6]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胡适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727

[7]林振武.中国传统科学方法论探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21

[8]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不朽—我的宗教(第2卷)[Z].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288

[9]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问题与主义[Z].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306,307

K28

A

1671-6531(2013)18-0006-02

责任编辑:贺春健

猜你喜欢
梁启超史学胡适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梁启超的开场白
胡适清红先负王琳娜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尊经或贬经?——胡适等人对“六经皆史”的不同解读
史学漫画馆
知命与努力:作为“新民”的梁启超
史学漫画馆
有感于胡适的读书“四到”
当代史学的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