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研究综述

2013-08-15 00:45孙浚哲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8期
关键词:共和辛亥革命民族主义

张 梅,孙浚哲

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研究综述

张 梅,孙浚哲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革命,延续两千多年的皇权制度被推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百年之际对辛亥革命和孙中山思想研究更多起来,本文拟就近两三年对孙中山民族问题方面的研究做一些简略回顾和总结。

孙中山;民族主义;综述

张梅/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在读硕士(四川成都610041);孙浚哲/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在读硕士(四川成都 610041)。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革命,延续两千多年的皇权制度被推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近年来恰逢辛亥革命百年之际对辛亥革命和孙中山思想研究更多起来,其中对孙中山民族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孙中山民族思想与中华民族之振兴。就孙中山的民族同化思想、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发展、孙中山国家统一的路径、孙中山民族主义的文化渊源等很多方面提出了很多新的学术观点。本文拟就近两三年对孙中山民族问题方面的研究做一些简略回顾和总结。

首先,近两年的学术著作更多的将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和中华民族的振兴、国家现代化、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有借鉴意义的方面相结合,使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多了一份现实性。

刘焕云在《21世纪孙中山民族思想与中华民族之振兴》[1]中指出民族主义是以中华文化为根本,追求国家的大统一,且希望中国人恢复自信心,宏扬中华文化,发展中华民族新的局面,使中国进入先进国家行列,并发挥王道文化,谋求世界和平。至今来看,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仍是中国人的瑰宝,特别是在21世纪全球文化时代,海峡两岸追求和平统一之际,更应以中山思想为基础,通过交流与对话,促进中华民族之统一与振兴。本文指出孙中山的民族思想,是在于追求中国的统一与中华民族的多元化发展,希望中国各民族融合为中华民族,促进中国之大一统与中华文化之振兴,尽早结束分裂对峙,通过交流与对话促进两岸的统一与和平发展,让中华民族迈向统一,建构两岸和谐发展之永续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

林超民在《民族主义与现代国家》[2]中指出建设现代民族国家是辛亥革命胜利后民族主义宗旨。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建设现代国家的基本原则是,在新的民族国家中,各民族应当超越血缘种族,建立一个富有包涵力,整合力,融合力的现代国家体系。在一个国家的大范围内融合凝聚各民族,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中华民族。在他的文章中还特别指出民族主义和国家主权在理论上应当合二为一,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也应当是合二为一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民族认同的基础,由此凝炼出共同的民族精神,建设强大的民族国家。

林家有在《孙中山的民族精神对中国社会建设的启迪》[3]中指出,孙中山的民族精神内涵丰富,既包涵实现民族统一的奋斗精神,也包涵有争取民族自由、平等和博爱的献身精神,包涵有争取实现民族融合、共同进步的精神,也包涵有爱好和平与发展、实现“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还包涵“济弱扶倾”相互帮助,实现世界民族互助、共同发展的精神,等等。孙中山通过宏扬民族精神来救国、振兴中华,体现他的爱国情怀,并公开承认若中华民族坚持“睦邻友好”、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这些都充分表现出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具有关心支持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解放和实现全人类和平、进步国际主义精神的杰出政治家。

这些文章的共同点是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应该与国家认同感、民族认同感是合二为一的。这是实现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精神纽带,也是维系民族团结、国家强大的重要精神支柱。李禹阶、向中银在《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中的国家认同观念》[4]就提到,在古代中国,民族、国家、文化在内涵上往往相融互渗、三位一体,而国家认同则是华夏民族面临危机时图存自救的旗帜和强有力的思想武器。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近代中国兴起了一种革命排满,以暴力推翻清王朝并由此解决民族与政治危机的思潮。孙中山的早期民族主义思想,既侵染了传统的民族、国家、文化三位一体的理念,也受到近代思潮的影响。辛亥革命前,渴望建立民族国家。民国成立后,高扬“中华民族”的旗帜。还有一些文章开始讨论了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对中国现代民族意识的形成,和中国近代民族国家的初步建立的重要作用。

郑大华老师在《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民族国家的初步建立》[5]中写到,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西方近代民族主义是西方各国在从前近代的“王朝国家”走向近代的“民族国家”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建立“民族国家”是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或主要内容。受其影响,建立近代的“民族国家”也是辛亥革命前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追求目标。但在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国家”的问题上,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则有着不同的主张。前者主张“排满”建立一个单一的汉民族国家,而后者主张“合满”,建立一个包括满族在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此双方展开过激烈论战。其结果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成了革命派和立宪派共同的选择。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民族国家的初步建立。

其次,关于孙中山民族思想的文章,还有一部分探讨民族主义思想的演变历程。关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演变,研究者已经形成大体相近的看法。一般认为,从1883年中法战争到1911年辛亥革命为第一阶段,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先是变现为传统的华夏民族意识,继而主张“革命排满”;从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到1919年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为第二阶段,孙中山先是主张五族共和,继而主张民族同化,实现融合各民族而形成中华民族;1919年到1925年为第三阶段,孙中山对外主张谋求世界各国间的民族平等,反对帝国主义压迫,对内主张国内民族平等,少数民族有权自决治,进而提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族主义,以国族主义这种形式的民族主义,去获得国家的发达和种族的生存。 其中史革新在《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探索》[6]中概括出了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时代内容:1)反对清朝实行的民族压迫,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2)反对列强侵略,维护民族尊严,争取民族独立。3)与民主主义紧密结合,始终贯彻近代民主精神。4)以弘扬民族精神为实行民族主义、复兴中华民族之动力。

除此之外,一些文章对某个阶段民族主义的具体含义做了研究。其中朱更勇在《孙中山“五族共和”思想的提出和意义》[7]中就“五族共和”提出的背景,过程以及意义做了论述。他在文章中指出“五族共和”是民族主义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主张的提出在当时社会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影响下,几个月后大半个中国的省份宣布独立,并建立了与清政府对立的中华民国。在声势浩大的革命浪潮中,孙中山认识到建立一个满汉蒙回藏等各民族共处的统一国家,在如何才能达到国内各民族真正统一问题上,他逐步地接受了“五族共和”的民族主义思想。同时他在文章中指出了“五族共和”在当时所起到的积极意义:1)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地修正和完善了民族主义的内涵。2)团结了革命的力量,避免了有可能大规模地混乱和分裂。3)体现了近代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精神。与此同时,陆文学在《变中的不变:论孙中山的民族同化思想》[8]中就孙中山民族主义当中的民族同化思想做了论述,他指出从民国始到1924年孙中山做了最重要的三民主义演讲的十多年间,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如何处理国内民族关系这个问题上,孙中山的以汉族为中心的民族同化思想并没有放弃。不论是在其宣扬的“五族共和”之时,还是参考“熔炉”理论之后,抑或是接受苏联民族主义理论(即在中国国内实行民族自决)之际,他都表达了民族同化思想的理念。只不过在政治妥协情形下,这种理念有时并不明显。

最后,在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研究上,很多人从新的方面进行了阐述。有人探索孙中山民族主义的文化渊源,有人就民族观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进行比较,有人从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出发进行研究。

李雅君、蓝强在《论孙中山民族主义的文化渊源》[9]中指出他的民族主义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中国的传统思想观念,另一个则是西方的民族主义思想。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一方面在潜移默化中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的若干方面。尤其是旧民族主义,他的文化渊源主要来自中国传统思想观念,如华夷观念,小民族主义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平等”思想等。同时他的思想更多的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比如借助西方政治学说,借鉴物种起源,借用“自由”思想等。同时指出我们应该反对民族自恋的文化情结,儒家文化中心主义,大汉族主义。

而张丰清在《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新视角》[10]中着重探讨了其民族主义对当今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体现在;1)孙中山民族主义谋求民族国家统一之整体性原则对现代的启示。2)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和平性、开放性对当代民族主义构建的启示;3)孙中山民族主义的长远目标对当今和谐世界构建的启示。

通过以上综述可以看出,近年来在史学者的辛勤耕耘和积极探索下,关于辛亥革命与民族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此领域的研究已经有了较高的起点。但学术研究是没有穷尽的,高起点的研究可以使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向前探索,通过发掘新史料、转换新角度、尝试新方法等方面的努力,相信在此方面的研究会有新的发展和突破。

[1]刘焕云.21世纪孙中山民族思想与中华民族之振兴[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1(5)

[2]林超民.民族主义与现代国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9)

[3]林家有.孙中山的民族精神对中国社会建设的启迪[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0(6)

[4]李禹阶,向中银 .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中的国家认同观念[N].光明日报,2011-1-20

[5]郑大华.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民族国家的初步建立[J].教育与研究,2011(9)

[6]史革新.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探索[J].福建论坛,2009(10)

[7]朱更勇.孙中山“五族共和”思想的提出和意义[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11(9)

[8]陆文学.变中的不变:论孙中山的民族同化思想[J].民族研究, 2009(3)

[9]李雅君,蓝强.论孙中山民族主义的文化渊源[J]黑龙江史志, 2010,17

[10]张丰清.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新视角[J].社会科学,2011(5)

D05

A

1671-6531(2013)18-0008-02

责任编辑:贺春健

猜你喜欢
共和辛亥革命民族主义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共和都市办公室
论王船山民族主义思想的近代嬗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镜管理法
“五族共和"在邊疆的實踐——基於綏遠五族學院的考察
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浅析
共和思想的内在价值的文献综述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