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通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2013-08-15 00:49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通识大学高职

李 映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3)

一、通识教育的起源及其内涵

通识教育是指面向不同学科背景学生开展的,着力于教育对象精神成长、能力提高和知识结构优化的非专业教育。

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识教育,在传统儒家思想中,孔子强调修六经,传六艺,培养的就是德才兼备、文武皆通的全面发展的人,民国初年,蔡元培提出要培养“硕学闳材”[1]。20世纪30年代,一些在西方大学受过良好教育的归国之士,看到了过于重视专业培养的弊端,大力呼吁通识教育,比如清华大学的梅贻琦,早在担任教务长时就提出大学本科四年的课程应当按“先通后专”来设置。1931年他当校长以后,进一步主张:“学问范围务广,不宜过狭,这样才可以使吾们对于所谓人生观,得到一种平衡不偏的观念。对于世界大势文化变迁,亦有一种相当了解。”抗战时期,他发表了著名的《大学一解》,更加鲜明地提出“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通重于专”。

通识教育是一个内涵丰富、多维度、多阶段的历史范畴,现代通识教育自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非常重视在教育中灌输人文精神,逐渐成为主流教育思想之一,把“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看作是教育的核心,他们将其称为“通识教育”,内容主要是古希腊、罗马以及文艺复兴时代的经典著作和西方历史,目的就是要解决对西方文明的认同和西方文明的传承问题。西方教育家认为,由于大部分学生不能升入大学,因此到了大学再进行“通识教育”就太晚了,必须在中学就开始。比如在美国的中学,“通识教育”被称为“公民课”,除了一般的西方文明外,还非常强调美国的历史及文化,以及美国历史上的“伟大总统”等。西方通识教育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要把科技的发展置于人文和伦理的关怀之下。

关于通识教育的内涵,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视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探索,学者李曼丽指出:“通识教育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成为有责任感的社会现实的人。”[2]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为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而学生们通过多样化的选择,得到了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之所以要以“大学问家、大思想家”为榜样,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独立人格与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而这正是通识教育的终极追求。因为,教育不是车间里的生产流水线,制造出来的都是同一个模式、同一样的思维。而是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因为通识教育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产品”。

二、开展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一)通识教育是高职教育的组成部分,通识教育的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高速发展的现代工业虽然给人类带来了超越以往所有时代的物质财富,但也带来了显而易见的问题,即民族国家意识的消退和人文价值的崩溃,一个国家延续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是维系着本国凝聚力的思想内核。中国教育由于历史的原因,偏科、专业过窄的情况比较严重,在中学打基础时就分文科、理科,进入大学又产生较严重的文理分家,专业教育观念根深蒂固。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日益多元的价值观冲击,青年学生很容易受到诸多不良价值的影响和误导,如果长此下去将会导致文化断层问题,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可以这样说通识教育的失败多少预示着一个民族或国家共同体根基和精神社会的败落。所以,开展通识教育有利于打破传统学科领域的壁垒,开阔视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冲动,有利于学生领略人类思想的深度和力度,帮助他们养成健全而有力的人格。

(二)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理念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通识教育是关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和理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从中国的现实情况看,目前困扰人们的许多社会和经济问题,比如人才流失、校园暴力、缺乏社会责任感、经济利益驱动型、缺乏创新和自己的独立技术、缺乏自主品牌等,从根本上说,也都和中国缺少自己的通识教育,没有把“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放在第一位有很大关系,随着人类社会活动全球化的到来,国民素质、知识产权和创新精神将成为确立民族国际地位的关键因素,功利主义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高等人才,没有深厚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保障民族健康发展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就难以产生,因为如果人们都只关心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愿意为国家民族的未来承担责任,这样的社会就会丧失文化生机。

(三)通识教育实际上是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实现方式。现代大学,大多数都贯彻和践行着“民主、科学、真理、正义、自由、宽容”的大学精神,这种精神不仅需要大学体制保证来实现,同样需要课程体系来实现。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力图把学生培养成崇尚科学和民主,追求真理和正义,尊重他人善于沟通并能“仰望星空”的人才。高职教育本身就有很强的就业导向性,但是高职教育在以就业为导向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亦要肩负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职责,高职教育是培养专业人才的,但是社会发展瞬息万变,定单式培养虽然理想,但注定不能完全推开,因此,我们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基本素质,使他们有足够的知识宽度、学习的能力、健全的心智以适应未来职业的发展,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用通识教育的理念可在相当程度上,整合多样性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模式,赋予通识教育以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既体现时代性,又保持民族性,把现代信息文明与中华优秀文化历史统一起来,促使学生思考人之为人的根本。

三、解决高职通识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树立科学的通识教育理念,努力形成通识教育的合力

时代的发展需要人们具有新的心智特点和智慧力量,为了更好地实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帮助个体健康参与社会发展,我们需要给予大学生共同的信念,包括历史上具有经典意义的价值观,还包括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不断加剧的竞争和变化等等。通识教育是塑造灵魂的教育,它不是简单的对教育过分专业化的修正, 而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而确立的一种新型教育理念,通识教育要由各学院、各学科共同承担,横跨各学科各专业展开,需要有关各部门的配合,适当的引入通识教育观到学校的管理理念中,我们培育的是若干年后将挑起共和国脊梁,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在肯定对在校学生应该鼓励加入通识教育的同时,更应该在高校教师和领导队伍中引入通识教育观,并进行相应的进修培训,通过开展对教师群体的经典教育来间接完成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与逻辑,深入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探索多样的教学方式

高职人才培养的是大学课程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必须符合人的发展的逻辑,因此,知识只是大学课程中诸多因素中的一个因素,并不是大学课程的全部,经过整理思索的心智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因素,通识教育课程特别强调宽度与深度的结合,即通过不同的课程,不仅向学生展示不同领域的知识图景,而且强调通过严格的学术训练,让学生深入理解不同学科的思想与方法。所以,我们应以通识教育课程为基础建构与专业培养目标有关的人文与科学教育课程体系,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通识课程的设置中开设综合性课程,兼顾人文与科学课程,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强调知识的融合,方法的贯通。

强化高职通识教育的目的重在贯通必备学科知识和健全人格的塑造,面对新一轮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浪潮,我国高职院校要积极主动的适应,又要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使新一代的大学生成为具有全球意识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能够在国际交往和激烈竞争中表现出高尚的人格和民族气节。通识教育要求我们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为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以尊重和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的通识教育,正是高职院校维护教育本质和大学使命的一种努力。

[1] 蔡元培. 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J]. 北京大学月刊,1919,(1).

[2] 李曼丽. 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通识大学高职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