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运动队学院化的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

2013-08-15 00:54姜配民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体教运动队高水平

姜配民

(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1)

高水平运动队学院化的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

姜配民

(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1)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基于竞技运动走学院化道路发展趋势与制约因素的阐述,提出了竞技体育与高等教育进一步结合在观念更新、政策导航、学训并重、科学选材和广纳资金五个方面的发展策略。

竞技运动;体教结合;策略

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人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又是社会的价值目标。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同样不能背离“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现代竞技运动不仅是体能和意志的角逐,更是科学技术和智慧的竞争。长期以来,我国在运动员文化教育管理上实行的是体育系统自己办教育的体制。由于体育系统自身在教育资源、教育环境等方面存在着先天的不足,使得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教育质量不高,极大地限制了运动员在未来社会生活中的发展空间。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价值观的不断变化,竞技体育的集中管理体制适时转型,走学院化之路将是总趋势。美国六七十年代就高度重视高校的运动员培养,大学生的运动水平不仅不俗,有的甚至高于国家队队员。俄罗斯竞技运动学院化的成功经验早已为世人所关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整合全国体育资源,抓好运动训练和文化教育,促进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建立普通高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目的就是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为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作贡献。2005年教育部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做好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重新确定了102所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全国235所普通高校具有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资格。2010年教育部又对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高等学校进行了重新检查和调整,全国268所普通高校具有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资格。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向深层推进,“体教结合”的内涵在义务、资源、优势、规律和成果方面不断创新,高水平竞技运动和高等教育的结合成为体育事业发展的总趋势,是体育和教育实现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竞技运动学院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新趋势

1.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而社会的发展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可以归纳为健壮的体魄,高超的智能,良好的心理因素、职业道德、合作精神和审美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对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要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把运动员的培养与社会发展的步伐统一起来,在充分挖掘和发挥有运动潜能的人的同时,尽可能使他们完美地成长。而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的培养只有融入到学校教育中才能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高校作为学校教育的高地,它不仅是在教育系统开展竞技体育方面立于龙头地位,而且在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中也应该处于一个主导地位。

2.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是要求人们在考虑目前的发展需要时,必须同时考虑未来人类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的需要。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及目标是使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能够随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在数量、质量和时间维度上和谐发展,不断提高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满足人们对竞技体育的需要。面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国家体育总局《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在体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上,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保持与竞技、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要实现运动员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能够源源不断地从社会吸收高质量的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从事运动训练,同时又能把退役运动员向社会高素质输出,从而形成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要实现这种良性循环,就要走体教结合的道路,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出更多的符合社会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优秀运动员。

3.是整合体育、教育两大系资源统优势的有力体现

高水平运动队学院化作为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体育训练体制,以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和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人才为目标。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共同制定统一的办学指导思想,统一的培养目标,进一步完善教体结合机构,实行优势互补,真正做到“两家合办,各尽其力”集两股力量于一体。目前“体教结合”的业余训练模式在欧美一些体育强国被广泛地开展,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针对现阶段中国体育与教育行政机构分置的国情,充分利用当前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各自优势,借鉴上海市、清华大学等探索“体教结合”的成功经验,建构在政府宏观调控下体育与教育部门联合实行在行政上的分工合作、资源上的优势互补、结构上的相互依存、形式上的灵话多样的体教结合体制,进而实现以教、体两家为主体,社会、企业、市场多方打造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和谐体系,是体育事业改革发展的趋势。体育需要教育,教育也需要体育,中国的体育要想全面发展,必须重视教育。教育是负责全国人民的教育,体育战线一条线的文化教育问题,教育部门有责任去抓好。同时,体育也给教育部门施展才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体教结合是带有方向性的事业,必须根据社会的发展大力推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竞技体育水平的不断提高,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人们对运动员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尤其是运动员的文化水平。这就要求我国竞技体育必然走学院化的道路,走体教结合的道路。由于我国几十年的“举国体制”的影响,加之我国普通高校在训练水平和训练条件上的不足,高水平运动队的学院化的发展在我国的道路还是任重道远。

二、竞技运动学院化的制约因素

1.学习和训练的矛盾难以调和

运动训练是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运动员水平的主要手段,科学而专业的训练是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尤其要花费运动员大量的时间。同样对文化课的学习也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做保障,过多的训练和比赛就一定会耽误运动员的文化课的学习,太重视文化课的学习,就一定影响训练的质量,而学训结合又是对高水平运动员的一项基本要求。所以,学习和训练的矛盾始终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十分棘手的问题。直到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全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多数高校都忽视了全面培养人的教育因索,以占用文化课学习时间来换取更多的训练时间,导致学生无法接受基本的文化教育。

由于训练的特殊要求和比赛的频繁及目标的高效,使得正处在各学龄期运动员的训练和学习的矛盾较为突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容易出现“边缘化”,从而导致运动员的发展不够全面。如何更好地发展那此处于学龄期、具有突出运动潜能的竞技人才的运动特长,同时又可以很好的组织好他们的文化课的学习,使他们在从事高水平竞技运动的同时,又能顺利完成必要的学历教育,确保竞技运动队伍的良性循环,一直是人们长期探索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2.教练员水平有待提高

众所周知,影响运动竞技水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教练员人数的多少和水平的高低则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教练员是运动训练的直接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在训练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在整个运动员培养系统中,一切相关层次的因素,最终必须通过教练员这一中心环节作用于运动员。教练员的结构、能力和态度直接关系到运动成绩的提高。

我国竞技运动的教练员大多来自退役的运动员,他们有很强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较高的训练水平,但大多没有经过高等教育或很深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培训。而高校教练员大多来自体育院校,他们有较深的专业理论知识,但专业技术不强。目前,我国高校教练员队伍在学历、职称和专业教育能力方面问题较为明显。这种状况远不能满足日益激烈的竞争和竞技体育对运动员全面发展要求的需要。

3.训练经费相对不足

运动训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中包括经费状况、训练场地情况等。经费是运动训练系统运行的基础,是运动训练的根本保障。运动训练耗资较大,运动训练经费的多少是影响训练水平和质量的重要因素,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运动队的运动技术水平。因此,训练经费的筹集和合理使用是运动训练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训练环境和设施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训练的质量。

高校“体教结合”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经费主要来源于高校经费预算和专项经费,而高校的经费主要用于教学和学校的发展,在教育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拿出一部分支持高水平运动队对许多学校来说有点力不从心。勉强拨一点有限的经费,仅仅能维持运动队的生存,还不能满足运动队发展的需要。部分“体教结合”高校运动队没有经费参加各种高水平竞赛。可见,经费溃乏是“体教结合”高水平运动队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体教结合”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三、竞技运动学院化的发展策略

1.更新观念

科学决策有利于竞技体育人才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领导者更新观念,在决策时既要注重金牌数,更要注重竞技体育人才的健康与全面发展。竞技运动学院化不仅是优秀运动员人才教育培养机制的更新,更是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的大舞台,使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形成一个高效率、高质量、多功能的运行系统。我们要及时更新观念,确保这套运行系统能良性循环。

2.政策导航

充分利用政策引领体教结合体沿着和谐有序的轨道运行。迅速从“举国体制”的政策转变到体教结合的政策上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的意见 》中明确规定:各地体育行政部门要认真学习、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依法办学,依法治教。要根据运动队的特点,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逐步形成文化教育和训练竞赛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机制。各地政府领导应集中教体各部门专家商讨制定适合体教结合运行的相关政策。

3.学训并重

运用多学科并重来指导训练,提高训练质量和效率,缩短训练时间。竞技体育走学院化的道路,就是能利用普通高校有一大批高层次、高学历、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有多学科的科研队伍,使“教科训”真正成为一体化。既加强了科学训练,又保证了运动员在成长过程中接受较好的文化教育。

4.科学选材

加强科学选材是当今世界竞技体育发展普遍关注的重要一环。运动员科学选材是培养高质量的竞技运动后备人才的重要前提和先决条件。科学化的选材有利于根据遗传效应充分挖掘运动员先天的运动能力。依靠学校丰富的生源优势、文化教育优势和科研优势,加强对运动员的遗传基因的研究,加强对运动员生理机能,生化指标的测试,以及对运动员的发育程度进行科学的鉴别,以利于选好项目进行定向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5.广纳资金

由于受国家投入的限制和高校对运动队重视程度的影响,经费是阻碍竞技体育学院化的关键。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通过政府增加支持、企业冠名运动队、社会集资、学校对运动队的高度重视等多方面,建立高校运动队资金来源渠道的多元化。

四、小 结

“体教结合”概念的提出并付诸实践始于20世纪纪80年代中后期,虽然由于组织实施者对“体教结合”的认识有所偏差,导致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各自在系统内尝试“体教结合”。但是“体教结合”的理论在我国已经相对成熟。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高校竞技体育的人力、物力的进一步充实,高水平运动队走学院化的实践道路必将结出丰硕的结果。

[1]刘仁盛,罗光荣.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1(3).

[2]杨善才.江苏高校竞技体育格局及发展战略研究[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2).

[3]赵浩健,唐茂军.我国高水平运动员体教结合之路可行性探析[J].体育世界,2008,(2).

[4]孙继龙,刘英辉.2008年前后我国竞技体育赛制的走向[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7,26(1).

[5]杨再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6]南利锋.河南省普通高校运动文化教育管理现状研究——以郑州大学高水平运动队为例[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12).

[7]黄世光,王守力.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障碍与对策[J].体育学刊,2012,(7).

[8]钟秉枢.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及其可持续发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9]顿志强,毛丽娟.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课程设置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1,(10).

[10]万鸿亮.高校体教结合试办一线运动队的可行性研究[J].体育世界,2007,(9).

[11]马永红.我国高水平田补后备人才“学院化”培养模式的必然性[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1).

G80-05

A

2095-4654(2013)1-0133-03

2012-11-03

猜你喜欢
体教运动队高水平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中国体教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中学创办二线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蒙古高校运动队培训机制研究
集体性项目运动队的集体效能及其培养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