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与教学反思

2013-08-15 00:50华危持
护理研究 2013年10期
关键词:实训信息化信息技术

华危持,陈 玲

《护理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必须厘清3个基本问题:一是必要性;二是可行性;三是实效性[1]。关于必要性的争议,主要集中于对“护理信息技术”概念的理解。有人认为,“护理信息技术”就是护理技术融合信息技术;更多人认为,是信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现在的认识是,护理信息技术是集护理、管理和信息三方技术有机合成的新兴职业技术,它能促进护理服务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提高服务的质量与效率,改变传统的服务模式,拓宽服务的范围领域,给人体康复带来便利和实惠。关于可行性的焦点,主要集中于教材、教师和实训条件三方面,即解决课程教学的内容、传授和装备等现实问题。至于实效性问题,主要集中于教学效应和学习效果方面。课程建设所追求的理想效应和效果,经过医院、学校和企业三方教师的共同努力、临床的实训操作和教学的反思调研等,已初见成效。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由3部分组成:①《护理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内容及组成结构;②《护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施效果;③《护理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发展对策。

1.2 方法

1.2.1 课程建设需求调研 实地调查和访问国内高等医学院校、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及中等卫生学校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目录和医院护理信息技术的临床应用现状,摸清课程建设社会需求。

1.2.2 精心编制课程标准 针对《护理信息技术》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学习要求等,制定具体的课程建设实施标准。它是联系课程计划与课堂教学的中间桥梁,是确保课程质量的教学指导性文本。

1.2.3 组织课程教材开发 《护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开发,实际分为规划、实施和完善3个阶段进行。规划阶段应用系统论方法,实施阶段使用控制论方法,完善阶段采用协同论方法。

1.2.4 模拟医院信息化环境 模拟仿真医院和社区卫生信息化环境,安装护理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训硬件和软件,建立网络化、可操作的护士工作站。

1.2.5 培养专职教师队伍 《护理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与教学的师资队伍由护理专业教师、临床一线护师和信息技术工程师共同组成,协作开发教材,分工实施教学,集体反思改进。

1.2.6 不断开展教学反思 《护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施已达4个学期,每学期进行教学反思,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形成可持续发展对策。

2 结果

2.1 课程建设切合社会需求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临床护理技术大量吸纳和渗透信息技术,如数字化监护仪器、网络化护理单元、信息化护理管理、物联网护理应用等,使护理服务的项目范围、途径方式、质量效益和管理模式发生显著变革。条形码和护理腕带的应用,弥补了大量的护理缺陷,避免了许多护理差错。而职业院校护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中,对此反应迟钝,绝大部分尚未开设《护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医院需求和学校护生培养之间,出现明显的脱节,新录用的临床护士,面对护理服务信息化的迅速普及,只得从头学起。这为《护理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奠定了社会需求基础,也为课程教材开发提供强劲的动力。

2.2 课程内容紧贴临床护理 这是争议最多、花费时间最长的艰难抉择。取得共识的结果是:《护理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内容必须紧贴临床护理应用[2],服务护理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能够体验护理服务理念的护理信息技术率先纳入。以实用、先进、能够为护理服务带来实效,为护理对象带来实惠为原则选材。不分国家和地区,不拘专科护理和特级护理,凡有先例已在临床应用的护理信息技术,兼收并蓄,分类精选,保证内容的实用性、先进性和可行性。如物联网人体生命信息采集技术[3]、循证护理技术等,优先列入教材内容。

2.3 课程标准精心编制 《护理信息技术》的课程标准目前国内未见先例。课题组率先实践,大胆创新。从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和案例分析等7个方面进行阐述。即《护理信息技术》课程性质具有应用性、技术性和职业性;基本理念是培养信息知识丰富、信息技术能力突出、信息素质良好的当代护士;基本设计思路是技能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护理技术和信息技术相渗透、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补。课程学习目标由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态度目标3方面组成,每个方面又分成3个层次。它们之间相互有着密切的联系。课程内容标准分6大模块,每个模块由内容标准描述、案例分析和应用建议3部分组成,为教学实施提供参照。

2.4 《护理信息技术》教材开发 《护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开发,实际分为规划、实施和完善3个阶段进行。规划阶段着重解决内容、形式、体例和争议问题;实施阶段着重装备、实验、试讲和质控问题;完善阶段着重评价、取舍、调整和提高问题。

2.4.1 课程结构组成模块项目 《护理信息技术》现分成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护理信息管理平台操作、临床护理信息技术实务、护理文书信息化拓展、护理科研信息采集和护理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等6大模块,每个模块安排4个~7个学习项目,累计有28个学习项目[4]。每个项目安排3个~5个学习任务。模块化项目课程编排具有以下特点:①避免理论上的系统阐述,突出实际上的操作应用;②各地教师可以因地制宜选用模块,护生可以根据需求自行选学;③临床护理信息化进展迅速,先进内容可以随机引入;④教材组织呈现半结构化的开放系统,便于后续的滚动修订。

2.4.2 强化实践技术实训操作 6大模块中的各项学习任务,均以案例导入法引入项目学习的主题。围绕主题,突出技术应用与操作。如护理电子病历的操作使用,手术安排的网上联系,新生儿探视跟踪系统和无线护理技术(PDA)应用等,均为实际操作性实践教学内容,需要在现场或模拟环境下亲手操作才能体验。

2.4.3 安排思考实训作业 《护理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建设的授课总学时规划在36学时(2学分)内,因而需要安排课中、课后的思考实训作业。课后思考与实训作业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教学内容的个性化拓展部分。包括问题思考、调查研究、创新设计、文献查阅、技术循证、探索讨论等,而不是常规的是非题、选择题、判断题、解释题和问答题。让护生跨越时间和空间,走进医院和社区,其目的是拓展护生视野,扩大实践范围,深入临床护理,密切院校合作,培育信息素养,强化操作技能。

2.5 模拟装备医院信息化环境 护理服务信息化的医院环境与校园环境截然不同。学校通过3种途径解决校内实训环境与医院之间的差距。①医院提供真实运行的护生见习环境(因在校护生无护理执业资格证书,无医院职工身份工号);②信息技术(软件)开发公司提供模拟教学软件;③学校提供仿真医院信息化的实训硬件环境。

2.6 课程教学内容纳入《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依据法规,《护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的内容必须纳入《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方能进入教学实施过程。“学制与培养目标”中,要明确描述护生应该学习的护理信息知识,掌握临床常用的护理信息技术,必须具备的护理信息素养等。职业分析与教学分析中,应阐述护理信息化的价值和岗位需求,护理信息采集处理与护理服务、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列出《护理信息技术》课程名称。主要课程与设置中,将《护理信息技术》列入专业必修课程,规定教学总学时及学分,提出课程教学的总体要求和具体实训要求。学校将《护理信息技术》课程融入护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护理信息技术》课程具有横跨护理、信息、工程、管理4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根据知识、技能之间的逻辑关系,将该课程列入专业课程体系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块。担任《护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任务的专业教师均是《护理信息技术》课程开发建设课题组成员,分别来自医院、学校、企业,组成“院、校、企”三结合教学团队,实施集体备课,编制授课计划,参与“五课(备课、说课、讲课、听课、评课)”教研与“两课(示范课、研究课)”评比,安装实训模拟环境。课程教学任务的实施,计划安排在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第四学年的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具体可视授课班级数和实训教学资源分配情况调整。

3 讨论

3.1 授课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课程观 《护理信息技术》课程的授课教师,不但要有良好的护理知识、技术和扎实的信息知识技术,还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观。课程观是对课程的各种认识和看法的总称,包括对课程的概念、课程的编制、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等各个方面的认识。正确的课程观将决定教师对该课程的全面理解并影响到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教学态度。《护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可能由一位教师全部承担,也可能由教学团队的多位教师分别承担。各位教师持有的课程观不尽相同。唯有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才能全面地理解,自觉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参与课程教学的各项实施活动。

3.1.1 《护理信息技术》课程观的组成 归纳起来,主要由以下4方面组成:①课程面向护理服务领域,该服务领域不分时空、城乡社区,利用信息技术,可无微不至传达至每位居民;②课程重点关注临床应用,实用为先,质高为优;③课程难点是把握技术要领,涉及人体生命信息采集、加工处理和护理信息服务的技术,要深刻领会,重点把握,融会贯通;④课程宗旨在于培养护生的心智技能和职业素养,而非单纯地完成课程规定的若干教学任务。

3.1.2 《护理信息技术》课程观的作用 强调课程观的目的是让授课教师准确地把握课程教学的内涵,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持续地创新教学方式。正确的课程观可以帮助教师坚守课程质量的要求,深化教学质量的内涵,拓展课程价值的外延。缺乏正确的课程观,可能会将该课程变成缺乏内涵、丧失活力、降低效率的一般教学活动,从而浪费宝贵的教学资源。因此,《护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集体备课、说课、导课,显得尤为必要。所有授课教师,必须深入临床护理一线,亲身体验护理信息化服务带来的各方感受,以培育授课激情和技能。

3.2 课程教学必须持续改进和创新 《护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施的效果如何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由于《护理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新颖性和技术的先进性,要求其教学方式保持新颖性和创新性。经过教学团队两学年的实践教学,基本形成以下共识。

3.2.1 课程教学案例导入 即从众多的护理信息技术应用案例中挑选出具有典型教学价值,反映客观现实问题,能够揭示问题本质且真实发生过的事件,以故事情节方式讲述给护生,从而引发思考,进而分析问题本质,阐述内在道理,寻求技术解决方案。这样的导入方式能引人入胜,富有探索精神,能够培养护生面对临床护理信息化的具体问题,积极思考,追根求源,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护理信息化的创新设计提供思维空间。

3.2.2 实训教学穿插理论 任何技术的背后,一定有科学的理论支撑。由于《护理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编排和内容的传授突出的是实训实践而非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阐述,因此,提倡教师在传授技术技能的前提下,结合穿插基本原理的阐释,以满足护生的个性化需求。不同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护生,对护理信息技术的理论与实践要求有所不同。如介绍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时,可介绍系统论的观点和原理;在学习物联网采集人体生命信息时,可阐述反馈控制理论。有时仅仅是理性归纳总结,短短数语,却能让护生融会贯通,加深对应用技术的理解与掌握。

3.2.3 临床护师和企业工程师授课 让来自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临床一线护理带教老师授课,尤其是让参加医院护理信息系统开发建设、热衷护理信息技术应用、到过国外医院访问、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护理服务的护师授课,比专门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师授课效果更好。他们既有专业护理技术,又有信息技术应用经验,能够准确把握护理信息化的精髓,讲课生动、直观、形象,临床应用案例内容丰富,受到护生欢迎。来自信息技术(软件)公司的项目实施工程师直接参与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的研制开发,谙熟护理业务信息流程,深知医患双方的诉求,能从项目管理的视角分析当前护理信息管理的问题症结,给护生带来全新的思维理念和解决方案,同样受到护生的欢迎。

3.3 《护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反思 《护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施已有两个学年。反思教学效果,总结以下经验体会。

3.3.1 医院、学校、企业三方合作开课 《护理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与教学,离不开医院、学校和企业的三方合作。医院临床护理服务需求是新兴课程建设的原动力,信息技术(软件)开发公司是课程建设的技术保障,学校教师是课程建设与实施教学的主导力量。学校成立有医院、学校、企业三方合作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为《护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量体裁衣,诊断把脉,科学规划《护理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开发切实适用的课程教材,解决实训教学的软硬件装备问题,促进生动活泼的课程教学,改变信息化护士的培养方式。

3.3.2 学校投资在医院建设仿真实训基地 教学实践证明,《护理信息技术》实训教学部分在医院进行效果更好。可由学校出资在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医院建设仿真实训室。理由有三:一是在医院内网环境下,护理信息处理流程清晰,系统运行速度较快,业务进程生动形象,变更数据实时方便,实训教学身临其境。二是在医院内网环境下,所有诊疗护理的信息能够得到有效的安全监控与保护。护生实训操作的仿真数据可匿名安排在专门的教学数据库中,不让病人的隐私信息发生泄露[5]。三是在医院信息化环境下,能方便护生现场观摩临床护理信息化的仪器设备操作与运行[6],感知现代护理信息化的实惠与方便,激发参与护理信息化的热情。

3.3.3 实训作业练习结合创新设计 课程教学的作业练习内容不能局限于书本和校内,要面向医院护理和社区卫生服务,开展护理信息技术应用的社会调查和观察思考。让护生知晓各地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的信息化差距,有利于激发多样化、个性化、信息化护理项目的创新设计。可组织护生创意设计护理信息技术应用的项目作品或方案。无论创意作品或方案的成熟度如何,都将使课程教学引向实用创新阶段,也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引进课程教学。护生未来在护理岗位上的创新能量将不可估量,更使课程教学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

3.3.4 尽早培养“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 《护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团队的“双师型”要求,其实内涵不止于“双学历”“双职称”或“双证书”,实际是指教师既有临床护理技术,又善信息技术,还懂管理技术;既能动手应用,还能参与开发。职业学校不同专业之间的教师跨专业培训是“双师素质”教学团队成员培养的主要途径。《护理信息技术》课程的任课教师,必须在护理信息技术应用的综合能力上胜人一筹。

3.3.5 《护理信息技术》教材应滚动修订不断更新 《护理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建立在初中及高中《信息技术》基础之上,贴近于临床护理前沿,强化在职业技术应用。当前,医院信息化在国家信息化的带动下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未来医院的电子病历和社区的健康档案、市民卡、卫生服务卡、医疗物联网等应用将全国普及,《护理信息技术》将列入护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但其本身必须与时俱进、更新内容、滚动开发、完善体系,才能适应中国护理事业的发展。

[1]陈玲,华危持,王新宇,等.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护理信息技术》课程开发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8,22(11A):2896-2897.

[2]杜宏,朱永健.护理信息技术在病区工作中的设计与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2,9(4):308-309.

[3]范德兰,张艳,王再超,等.物联网应用与临床护理的创新发展[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2,33(4):12-16.

[4]陈玲,华危持.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开设《护理信息技术》课程的必要性[J].护理研究,2007,21(9A):2332.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EB/OL].[2012-12-28].http://www.gov.cn/jrzg/2012-12/28/content_2301231.htm.

[6]厉励.老年科医疗护理过程中无线移动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J].当代医学,2012,18(19):158-159.

猜你喜欢
实训信息化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