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的有效载体

2013-08-15 00:46杨尚剑丁海波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价值观核心

杨尚剑,丁海波

(1.华东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 200241;2.山东省东营市体育运动学校,山东 东营 257091)

党的十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1]由此可见,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推进的重要载体和媒介,而体育具有区别于其他教育形式的重要社会功能和价值,那么,体育能否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载体呢?体育应该如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发挥有效作用呢?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话题。

1 体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效载体的依据

1.1 体育具有承载一定历史时期文化思想的功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新时期的文化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推进实际上就是在人们的精神领域搞建设,而体育独特的对文化思想的承载功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的有力工具。

谈及体育,自然地就会想到希腊的奥林匹克,它所推崇的“fair play”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李力研在《野蛮的文明》中讲到:热爱体育运动的全部希腊民族都从奥运会的“公平竞争”中受到了历史熏陶,并将这种合理的“欲望法则”积淀到了民族心理结构的无意识层面去了,为希腊文明的突起和繁荣准备了行为学条件。古代奥运会起源于业已初步具备公平竞争的社会机制环境之中,但纯然化、理想化和形式化的以奥运会为典范的公平竞争,又作为一种精神反作用于后来和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加速了希腊文明甚至欧洲文明以及欧美文明的疾速发展。至今,在欧洲与北美洲的一些发达国家,社会伦理尺度中仍然保留并大力提倡着古代奥运会流传下来的最重要的道德原则[2]。

在我国,体育对文化思想的传承功能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尤其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它不仅是对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一种传承,更是对西方体育文化的一种弥补。比如中国武术,其所强调的“内三合,外三合”,即要求内在的心、意、气和外在的身体四肢各个部位都达到相互协调,不仅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绝佳体现,而且还符合当代生态学所倡导的价值理念[3]。再如,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流传的龙舟竞渡、为纪念忠贞廉洁的大夫介之推而发起的寒食蹴鞠,把龙舟和端午、蹴鞠与寒食结合起来进行民众教化,是儒家“寓教于乐”思想的表现[4]。在当代,从建国初期“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体育思想、“乒乓外交”的政治策略,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女排精神”,再到21世纪“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奥运思想,体育都能与时代文化精神紧密相连[5]。以上种种,无不都深刻地表明体育对文化思想具有重要的承载功能,只是随着主体需要而侧重点不同。

1.2 体育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从体育发展的历程来看,体育起源于劳动、军事、宗教等,在不同的时期会表现出不同的功能,但有一种功能一直未变,那就是发展身体的机能。毋庸置疑,体育具有育体、育智、育德、育美的功能,而其中育体功能是其他教育方式所没有的,这是体育育人的特殊功能,也是体育的本质属性,显示了体育的自然价值。当今社会科技发达,生产效率提高,人们闲暇时间越来越多,对身体的健康状况也越来越重视,因此,体育的育体这一本质功能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成为人们增进健康的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此外,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从事体育运动成为人们交友、宣泄和释放压力的重要方式。同时,随着生产技术的改进和社会分工的细化,体育逐渐与生产劳动脱离,形成一门独立的产业,其中大型体育赛事与竞赛表演成为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打开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随处可见体育的内容。体育在丰富人民群众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和改善生活方式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为人民群众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人们对体育的日益重视和关注,是当前社会发展转型期的一种必然结果,也是一种机遇。在体育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一部分的今天,抓住这个机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植入体育之中,借助体育的平台进行宣传教育,进而转化成人民自觉的追求,最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时代发展的潮流,这种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方式,更加容易取得显著的效果。

1.3 体育健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传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体育健儿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重要传播者。民族精神属于社会意识领域,从社会意识中的社会心理角度来看,民族精神的初级层次包括以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情感以及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风俗、习惯等,即社会风气。民族精神的中级层次就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而其高级层次则是指政治归属[6]。体育健儿对民族精神的传播和引领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体育健儿在赛场上表现出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顽强拼搏精神,通过媒介拓展到整个公共领域,传递成公共价值特征;二是体育健儿利用其知名度和健康向上的形象,代言公益广告、参与慈善活动,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我国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实现金牌零的突破到2008年跃居金牌榜第一名,再到2012年伦敦奥运会我国运动员克服伤病、裁判不公等种种不利因素,以38枚金牌、88枚奖牌,创造了境外参赛奥运的最好成绩。体育健儿所取得的这些辉煌成就,大大提升了民族凝聚力,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国家认同感,进而增强了民众的政治归属感。

1.4 当今世界各国重视利用体育来宣扬其主导价值理念

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以文化和价值观构建的软实力成为各国之间竞争的重要阵地和手段。提出“软实力”概念的美国哈弗大学教授约瑟夫·奈特指出:“软性的同化权力与硬性的指挥权力同样重要。如果一个国家可以使其权力被他国视为合法,则它将遭受更少对所期望的目标的抵制”[7]。各国争先申办奥运会,目的不仅是注重其带来的经济价值,更注重向世界宣传展示本国的文化软实力。NBA作为美国向全世界展示和传播其文化价值的一项重要载体,其张扬的个性、崇尚自由的态度以及个人英雄主义的价值观诠释着美国精神,不断冲击着世界其他国家的价值观念。事实上美国的全球政治、军事势力范围是有限的,但由于美国文化在世界上越来越凸显的重要地位,使这个世界以一种更深刻、基本和持久的方式日益美国化,结果是美国利用军事和经济力量没有达到的目的,却利用软实力轻易达到了[8]。当然,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融入,并不是排斥其他文化价值,而是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坚持一元和多元的辩证统一关系,在众多价值观的融合与冲击中,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最终目的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9]。

2 以体育为载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应采取的有效方式及实施路径

2.1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应采取的方式

伽达默尔的教化理论认为:观念只有采取简单明了的形式,才能被群体接受,它必须经过一番彻底的改造才能变得更通俗易懂,只有进入人的无意识领域,变成一种情感,才会产生影响[10]。这就需要我们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的过程中,更加注意方式方法,不能采取僵硬的理论灌输方式,要形式多样化、方法简便化。此外,还要注意充分尊重群体的主体性地位,因为,依据现代心理学理论,一种思想意识形态要内化为人的自觉行为,首先需要人们要对这种思想意识产生认同,进而做出理性选择,成为一种习惯和情感依赖,最后才内化为自觉的行为。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主体意识呈现日益增强的趋势,这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先前单一单向的主客体思维和教化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人民大众不再需要传统的被动灌输方式[11]。在传统的主客体二元对立理念影响下,教化的方式只遵循客体世界运动规律,而忽视人自身发展,很难深入人心,激起人民大众的道德动机。按照新的教育学理论,新形势下的教化需要采用新的方式,即: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主体(教育者)—客体(被符号化了的对象性人类世界)—主体(受教育者)的模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要相互交流,相互尊重,只有两者都充分发挥了主体性作用,才能达到传承文化的目的。

以体育为载体,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的过程中,也必须要做到方法简单多样,并充分尊重人民大众的主体性地位。伴随着人们的主体性意识的增强,人们主动对健康和体育精神与美的追求意识将更加强烈,体育不仅可以“野蛮其体魄”,更能“文明其精神”,而且是在愉悦、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实现。在体育运动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体育的育智、育德、育美、育体的功效,体育发挥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载体作用正是借助于人们对健康、体育精神、体育美的本能追求来激发其思想道德需要,内化成人们的自觉行为,从而打破传统二元对立的主客体关系和传统单向被动灌输的教化模式的过程。

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体育发挥作用的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12个词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次更加有序、内容更加凝练、内涵更加丰富[12]。其中,公民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价值观的基础,对于公民个人的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和强化,一要制度保障,二要载体引领[13]。本文认为,体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载体,应该通过以下方式引领公民个人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2.2.1 树立榜样,弘扬“爱国、敬业”精神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刘长春“我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我是中国人,决不代表伪满洲国出席奥运会”,到容国团“人生能有几次搏,当祖国需要的时候,我就要拼搏,争取胜利”,再到姚明“爱国不是具体的某件事”“只要能让我进国家队,不给我报酬没关系,没有球迷我也不在乎,甚至让我当板凳球员都行,因为能为国家而战是一种荣誉”,这些都是“爱国”精神的具体体现。另外,许多优秀运动员克服伤病困扰刻苦训练,教练员放弃大量与家人团聚的时间悉心指导,这是对“敬业”精神最好的诠释,我们应当深入挖掘他们的思想和精神,以影视、歌曲、公益广告等形式进行宣传,这将使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变得更具体生动,将会对广大人民群众产生极大的激励和感召作用[14]。

2.2.2 融入课堂,宣扬“诚信、友善”的价值观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体育也应发挥重要作用。体育课程伴随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会对学生的价值观发挥深远的影响,因此,体育教育者要在体育课堂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说,竞赛法是在比赛的条件下进行体育教学的一种方法,它能使学生在竞争条件下进行学习,体育教师应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竞争的同时,注重强调公平竞争的“诚信”行为。再如,游戏法是以游戏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方法,在游戏的过程中,应注重鼓励学生发扬互帮互助的“友善”精神。在课堂结束的总结阶段,除了总结本堂课身体素质目标的完成情况外,更要注重对于课堂上出现的好的或者不好的行为进行点评,注重精神目标的完成情况[13]。此外,体育教师还应充分利用体育课外活动、学校运动会等契机,大力宣扬“诚信、友善”的价值观。

2.2.3 加强思想基地建设,使“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精神得到永久的升华

思想基地建设是我国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成功经验。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地建设,能更全面有效地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来自实践、贴近实践、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创新,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内在要求。注重基地建设,将达到以点带面的良好效果,并能使历史的瞬间凝固,进而达到一种持久的升华。体育展馆和网络将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以体育为载体的重要基地。体育展馆能够使人们重温体育历史经典,激发人们的怀旧之情,通过宣传过去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事迹和经典名言,展示各个时期体育英雄人物和运动团队的奋斗历程、情感世界,用英雄人格魅力感化人,用真实情感感动人,从而达到不断强化和长期效应。而在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以及多元文化冲击和渗透下,抢占网络的思想阵地也更具有紧迫性和战略性,其重要作用也不言而喻。需要注意的是,在体育思想基地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提炼民族传统体育史中的精髓,向世界展现中国道路、中国经典,坚持“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的理念,在国际文化和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和竞争中掌握主动。

3 结语

党中央一直在号召各基层、各领域要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的多样化途径,体育伴随国民教育全过程,也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社会价值使其能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的有效载体。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尽管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但更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我们不能因为其紧迫性而采用直接灌输的方式。因此,我们在通过体育载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应注重寻求更容易被民众接受的方式方法,这样才能将理论内化为人们的自觉行为,才更加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推进。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2-11-17)[2013-02-09].http://news.Xinhuanet.com/18cpcnc/2012-11/17/c_113711665 _7.htm.

[2]李力研.野蛮的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94.

[3]倪依克,胡小明.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J].体育科学,2006,26(8):66-70.

[4]刘秉贵.中国古代体育史话[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15.

[5]宋亨国.当代体育文化价值趋向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2(6):4-7.

[6]陶倩,梁海飞.体育对民族精神的塑造作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5):1-2.

[7]约瑟夫·奈.硬权力与软权力[M].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07.

[8]赵刚,肖欢.国家软实力——超越经济和军事的第三种力量[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6.

[9]张延平,刘哲剑.全球化语境中我国体育文化的发展与建设[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1(1):39-41.

[10]何卫平.伽达默尔的教化解释学论纲[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64(2):45-54.

[11]王建润,陈延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传播的审美转换[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8):69-74.

[12]感悟十八大——十八大报告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EB/OL].(2013-02-06)[2013-05-01].http://dangshi.people.com.cn/GB/n/2013/0206/c85037-20451393.html.

[13]侯典云,张细谦.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建设体育目标价值体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89-91.

[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意义、内在逻辑与践行原则[EB/OL].(2013-02-27)[2013-05-12].http://dangjian.people.com.cn/GB/n/2013/0227/c117092-20619684.html.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