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下我国体育文化的多维发展

2013-08-15 00:46王银晖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体育精神小康社会体育产业

王银晖

(安阳工学院 体育教学部,河南 安阳 455000)

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体育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文化的一般特征,又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作用。小康社会构成目标中的国民三大体系和三大素质即包含“全民健康体系”与“健康素质”。正因为如此,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体育文化已经成为了解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环境、社会文明程度和发展潜力的重要途径,是国家综合国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当前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交融,社会思想意识日趋多元,这就要求我国体育文化全面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本立足点,涵盖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等多个方面,最终达到提高综合国力、社会文明程度、人民健康水平,推动整个社会进步[2]。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体育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和肯定。从奥运会金牌数量上来看,我国体育大国的国际形象已经确立。但体育大国并不等于体育强国。体育强国标准的内涵丰富,其中体育文化水平是最重要的标志之一。要建设体育强国,必须提高体育文化水准,没有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就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3]。从已有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当前我国体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远未达到理想标准,国民体质水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也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4]。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任务的紧迫性和艰巨性,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和文化自觉加强体育文化的研究、传播和推广,使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1 体育文化的定义及内涵

研究体育文化,首先要了解“文化”的概念。在学术界,文化是一个内涵非常广泛的概念,很多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都为其下过定义。例如1871年英国社会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了狭义文化的早期经典学说,认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5]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和科拉克洪结合前人的研究对文化下了一个综合定义:“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和外显模式中,借助符号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价值观尤其重要。”[6]该定义为现代西方学者所普遍接受。受国际学术氛围影响,当前我国学术界对文化定义的研究综合起来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狭义的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传统习俗、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7]。1974年国际体育名词术语委员会主席阿莱克赛博士在《体育运动词汇》一书中对体育文化的定义为:“体育文化(Physical Culture)是广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领域,它是各种利用身体锻炼来提高人的生物学和精神潜力的范畴、规律、制度和物质设施的总和。”易剑东在其著作《体育文化学》讲到,中国当前的“体育文化”是一种利用身体活动以改善人类身体素质、追求精神自由的实践活动;是社会文化在体育活动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8]。由此可见,所谓体育文化,就是社会文化以体育运动为载体的独特表现,具有人类文化的共同特性。因此体育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下“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一个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文化是整个体育理论领域的核心,是人对待体育的态度之源,是人参与体育、感受体育带来的体验并思考体育带来的现象之依据。体育文化由多层结构系统交融构成。根据文化的四层面理论(物质文化、社会关系体系、精神文化、艺术文化),体育文化也可分为四个层次,即体育物质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体育精神文化、体育行为文化[9]。体育物质文化为其表层,包括体育活动的场地、器材、科研设备等以及活动方式选择;体育制度文化为中层,包括国家或地区开展体育活动的方针制度、组织形态、组织方式和指导体制等;体育精神文化为其内层,包括体育价值观、方法论、体育哲学以及通过抽象的声音、色彩等表现体育精神的体育艺术形式等;体育行为文化为其表现形式,包括团体和个人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消费等具体表现。以上四种层面的体育文化共同构成了体育文化的全部内涵。在整个体育文化系统中,物质文化是基础,精神文化为导向,制度文化是枢纽,行为文化是目的,四者在内在结构和功能整合机制中共同推进体育文化的发展。

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体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1 体育文化有利于提高公民道德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发挥着主导作用,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10]这决定了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同时,体育文化自身的不断发展,也会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体育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发挥着独特的精神文化作用。体育文化应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动力。相对于其他领域的文化而言,体育文化对提高人类凝聚力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体育是跨越地域和文化的世界语言,体育文化承载了团结与友谊、关爱与尊重、和平与包容等精神内涵,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团结和谐、开放包容的具体体现。

中国体育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道德准则。中国特色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使人性的高尚品质在强调“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体育赛场放射光芒。这是中国乃至世界体育文化中的瑰宝。同时,体育文化中追求公平竞争、崇尚法治、规则至上的理念能够促进中国人民形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念,使人与人之间和谐共荣,社会安定团结。体育文化所代表的感染力和号召力能够集中人们的注意力,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传播提供了宝贵资源和重要载体。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也是体育文化所涵盖的重要内容。我国运动健儿每每在国际赛场为国争光,都大大激发了我国民众的爱国热情,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先进体育文化的发展,能够坚定人们的社会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人民的道德修养,最终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进而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完成。

2.2 体育文化产业推动经济发展,加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国家要实现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番的目标,就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运行的体育文化产业属于“低碳经济、朝阳产业”。当前知识经济时代,体育文化产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在体育产业发达的美国、日本和欧洲等一些国家和地区,体育产业都在十大产业之内。我国政府对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愈加重视。201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对拓展体育发展空间,丰富群众体育生活,培养体育人才,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生活质量和竞技体育水平,促进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1]2011年4月,国家体育总局印发了《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首次提出量化指标:“十二五”期间,体育产业以年平均15%以上速度增长,到“十二五”末期,体育产业增加值超过4 000亿元人民币,占当年GDP比重超过0.7%,从业人员超过400万[12]。

经过北京奥运会的洗礼,中国体育产业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露天金矿”。中国体育产业虽然刚刚起步,但随着发展规模的不断壮大,产业质量和效益明显增长。据报道,2011年中国体育产业收入1 600亿元,随着政府对体育行业的大力支持,预计在2015年行业规模将达到2 500亿元。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可以向社会提供健康消费,拉动内需,增加就业[13]。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人们的健康价值观和对娱乐消遣的认识发生了许多变化,有关体育活动的消费迅速增加。这就为体育文化产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进而有助于拉动内需,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目前,已经初具规模的体育服务业和体育用品制造业市场正在发展壮大,体育产业在增加社会就业方面的作用也日益显现。总之,加速体育产业的发展不仅是中国经济在经济国际化、全球化背景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现代城市文明化的重要标志,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求。

2.3 体育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健康素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小康社会内涵丰富,除了人民生活殷实、社会衣食住行供给丰富之外,还表现在人们对待生活的方式上。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将“健康素质”作为衡量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准。近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健康强国”理念,注重增强全民养生保健意识,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个人而言,健康是一个人智力、体力和心理发育能力的基础。对社会而言,国民良好的健康水平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健康是人们从事生产劳动的前提,劳动者健康水平的提高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学者指出,狭义的健康素质包含“良好的身体功能状态”“个体身、心的社会适应能力”[14]。可见,健康素质是个体调控身心的效果或姿态,由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角色素质共同组成。民族整体健康素质的提高,由外在文化氛围的潜移默化和内在个体的实践共同作用而成。

体育文化发展、传播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全民健康素质。这与“健康素质”的内在要求保持一致。体育文化的发展可以为中华民族提供一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文化氛围,使个体通过体育锻炼和体育见闻获得积极乐观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建立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激发积极向上的生活热情。体育作为生活的“润滑剂”“减压阀”,在满足人们文化和情感需求的同时,还可以缓解快节奏现代生活带来的紧张,宣泄心理焦虑,改善生活质量,丰富业余生活,使社会更加安定和谐。

3 我国体育文化多维发展途径分析

3.1 提升体育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体育强国

体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两个方面。第一,体育的文化认同与回归生活;第二,完善体育文化建设保障制度。文化就是生活的内容,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文化通过植入个体从而使个体不断发现自我,构建自己的生活意义。因此,要发挥体育文化的作用,首要的是必须建立人们对体育文化的认同,使之符合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发挥体育的教育功能,使人民在观念上、实践上与体育文化达成共融,创建健康的体育文化氛围,形成积极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体育强国的目的之一。生活是体育文化的源泉与归宿,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体育有“贵族化”“精英化”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78年巴黎大会宣布的《体育运动国际宪章》明确提出:“每个人都具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基本权利,任何人参加体育运动的机会均应得到保证和保障。”可见,体育回归生活,是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这已是国际社会的共识。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加强文化建设,离不开公共文化体系发展和完善,离不开公共文化制度建设”。文化制度建设要建立服务于公众文化权益、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的规则体系。良好的文化制度能够在最大范围内提高公众的生活质量和文化福利,尽可能公平分配社会文化资源,限制侵害公共文化利益的行为。体育文化建设的系统性要求政府转变职能,推动文化行政部门真正实现“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逐渐形成“政府构建—市场管理—社会参与”三位一体的新型体育文化管理体制。在法律层面对体育文化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健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实现公共体育政策民主化和科学化。

3.2 发扬中华体育精神,凝聚小康社会建设的精神动力

体育精神是体育文化的支柱和灵魂,生动映现了人类的优秀品格和崇高理想。体育精神渗透在体育活动、比赛、规则以及体育的社会建制中,并通过统率、引领等作用将其升华成为整个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体育精神,必定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江泽民同志在接见第二十七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成员时曾谈到:“中华体育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全国各个行业、各条战线的同志们都要大力发扬振兴中华、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发扬顽强拼搏、争创一流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勇于创新,力攀高峰,同心同德地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中华体育精神既有与世界体育精神的共同之处,也具有中华民族的特色。祖国至上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险的乐观自信精神、规范有序的公平竞争精神、尊重团结的集体主义精神、严谨务实的科学理性精神和甘为人梯的无私奉献精神等基本内容共同构成了中华体育精神的文化内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艰苦奋斗精神,成为实现小康社会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近几年由于“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的泛滥,社会出现了“道德滑坡”,偏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阻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一个民族发奋进取、百折不挠的前进动力来自于健康向上的精神支柱。因此,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突出国家、集体荣誉感,强调自强不息、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等信念,这不仅与小康社会的共同理想相契合,更是我们在相对落后的物质条件下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3.3 促进体育文化创新,推动体育文化生产力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创新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体育文化要发展,同样离不开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体育文化创新。没有创新,发展就会停滞,甚至倒退。北京奥运会后,李宁、安踏、匹克等民族体育品牌迅速占领国内市场,并尝试进军海外市场,年产值和销量节节升高。当民族体育品牌一片红火之际,各个品牌的掌舵人并未居安思危,依然沿用比较老套的经营模式,品牌缺乏创新,缺乏个性。于是在2012年,中国民族体育品牌集体遭遇滑铁卢,企业普遍陷入困境。

体育文化创新,首先要健全体育文化市场体系,发展系统有效的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下体育文化蕴含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得到全面释放。体育文化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对社会生产力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体育可以使劳动者增强体质、提高劳动力水平,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其次,必须加强体育组织和管理人才的培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人才同样是体育文化创新的灵魂和源泉,只有吸引更多高层次、高素质的人参与进来,并调动参与者的积极主动性,才能使体育文化创新成为有源之水,成为中国体育改革创新、勇攀高峰的不竭动力。

3.4 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推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家园。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可以维系民族感情,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智慧的集体体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信仰、伦理道德和价值观。中国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迈进的历史进程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应成为体育文化建设和传播的核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打造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体育文化产品,明确定位,加强政府扶持。近年来,我国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推广力度有了大幅提高,通过市场、媒体等渠道的传播,产生了许多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例如央视推出的“武林大会”和“脚斗士”等民族体育节目。尤其是“脚斗士”运动,被称为民族体育项目市场化运作的“探路者”。全国脚斗士大赛推广委员会计划推出中国脚斗士俱乐部联赛。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体育项目,开始走真正意义的市场化道路,这不仅是中国体育市场化之路的全新探索,更为中国民族体育项目崛起吹响的集结号。这标志着中国职业体育运营模式将迎来一场跨时代的重大变革,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将有力推动中国体育市场化的发展进程。

4 结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当前中国发展的主要方向,也为中国体育文化发展拓宽了思路,指明了方向。体育文化发展,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立足点,以改善人民体质、丰富人民生活、推动社会进步和弘扬中国文化为宗旨,发挥体育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努力创造有利于人全面发展的体育文化环境。发展先进体育文化是提高公民素质、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以及建设社会主义体育强国的必经之路,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1]十八大报告(全文).[EB/OL].(2012-11-19)[2013-04-25].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 546.htm.

[2]易剑东.中国体育文化建设三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6-12.

[3]杨尚剑,孙有平.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体育文化的作用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3(2):8-12.

[4]谢小英.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9):156-158.

[5]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生,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1.

[6]Kroeber A L,Kluckhohn C.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M].Boston:Kraus Reprint Co.,1952:26.

[7]宋亨国.当代体育文化价值趋向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2(6):4-7.

[8]易建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28

[9]周德胜,孔宁宁.我国体育文化传播与推广体系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3(2):37-40.

[10]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2006-10-12)[2013-04-2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0/12/content_5192092.htm.

[11]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EB/OL].(2010-03-24)[2013-04-25].http://www.gov.cn/zwgk/2010-03/24/content_1563447.htm.

[12]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EB/OL].(2011-05-16)[2013-04-25].http://www.gov.cn/gzdt/2011-05/16/content_1864566.htm.

[13]刘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体育文化建设[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8):19-22.

[14]程志理.体育文化初探[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7(3):18-23.

猜你喜欢
体育精神小康社会体育产业
真正的体育精神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只为娱乐,无关输赢——古人的体育精神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2017年全球体育产业人物风向标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大同梦想与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