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 D P增长模式对人之主体的遮蔽

2013-08-15 00:52任杨杨
关键词:经济发展

任杨杨

(华南理工大学,广东 广州 510641)

一、当代中国的GDP增长模式

所谓 GDP,即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放在尤为突出的位置。党的十四大郑重宣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策推动下,GDP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GDP的增幅和增量成了我们衡量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核心标准,甚至把GDP的增长等同于生产力的发展。在国内,GDP成了衡量一个地区发展水平,考核干部任职、企事业发展的唯一标准。“绩效考核如同指挥棒”,在唯GDP这一“指挥棒”的指引下,越来越多的官员重经济轻民生、重总量轻人均,只顾眼前利益,不计成本的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甚至在一些地方还出现了“政绩不够,数字来凑;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问题。[1]这样,在发展过程中,就出现了唯经济论的倾向,似乎只有经济数据的增长和提高才是发展,似乎经济数据增长提高了也就说明社会发展进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渐演变为以经济数据为目标,GDP长期左右着国家政策、地区发展以及各级干部的行政理念和目标,由此形成了一种有中国特色的“GDP增长模式”。

二、辩证看待“GDP增长模式”

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国情,因而需要不同的发展政策指导。“GDP增长模式”在一定时期内对推动我国物质生产资料的丰富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的发展。但是,在当前我们的“蛋糕”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条件下,分配的公平性需求日趋突出,单纯的“GDP增长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相反,成为了阻碍人发展的因素。

(一)GDP增长对人发展的推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策下,GDP在衡量经济发展水平,推动生产力进步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由此,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2]P63“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2]P64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加快赶超发达国家发展进程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中国政府强调“有水快流”,想尽各种办法增加资本投入和利用资源来为经济增长作贡献。在这样的赶超战略思想指导下,中国的经济增长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成绩:1978~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30年的强劲增长速度,年均增长率达到9.8%,比同期世界经济水平快6.8个百分点,是二战后经济平均增长率持续30年在7%水平以上的十三个经济体之一(the growth commission,2008)。时至今日,我们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由于初期不存在资源紧缺和环境承载边界问题,这种主要依靠大量资本和资源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的确使得中国经济实现了长期的高速增长。[3]经济的增长为社会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在几十年的发展中,社会建设投入日益增加,民生改善取得重大突破,教育、医疗、卫生等关系到民生方面的投入,成效显著。GDP增长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毋庸置疑。

(二)GDP增长模式中“人”的缺失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4]经济增长带来了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和发展,但是过度强调经济数据,形成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经济数据的“GDP增长模式”,就使得经济增长偏离了服务于人的方向,造成了经济增长过程“只见物不见人”,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GDP数据,是商品、技术和服务,但是作为主体的人却长期在对GDP的追求中被忽略、遗忘和异化。

1.主体地位缺失

“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个人,他们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此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5]斯宾诺莎在其《伦理学》中对自由和必然作了如下界定:“凡是仅仅由自身本性的必然性而存在、其行为仅仅有它自身决定的东西叫做自由。反之,凡一物的存在及其行为均按一定的方式为他物所决定,便叫做必然或受制。”[6]在过度追求GDP的时代,人们被动的成为经济增长的机器,在这种状态下,人们自身的存在被外在和自身所忽略。现代工业社会与市场经济强化了人们对物质价值的追求,过分注重物质利益的占有,疏忽精神世界的丰盈,人成为了一种退化为物质占有的存在物,是物化与异化的个人。[7]高度集中高度分工的企业,产生了一种相应的组织劳动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下,个人失去其个性,他成为机器的一个可磨损的齿轮。[8]GDP左右了人的存在和发展,成为控制人的力量,而人则成了没有生命力的GDP的一个客体。在GDP的强大压力下,人们被动工作,没有主体性,没有自由,甚至没有了属于自己的思想。然而,人毕竟不是机器,而需要身体和精神的能量再生产,但是片面对GDP的追求,使得人们缺乏发展自身的条件。人在他的行为有益于他自身利益的幻觉下行事,虽然他实际上服务于其他一些事情而非他真实自我的利益。对他来说,每一件事都是重要的,就是他的生命和生活艺术不重要。[9]

2.主体精神的缺失

经济的发展过程包括经济增长和教育、科技、文化、政治、环境、资源等多种因素在内的经济社会进步过程,其所指向的价值目标应当是以人为核心的。在“GDP增长模式”中,经济增长对社会和人的发展的作用被放大,导致在发展过程中只重视物质的发展,而忽略了人的精神世界的提升和充实。现实清楚地表明,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相应的经济发展,相反,它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偏离了发展的根本目的。经济增长的质量最终应体现为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基础上的精神世界的充盈。GDP作为一种经济衡量标准,其局限性十分突出,如GDP不能反映经济发展质量的差异,不能准确反映国民财富的积累和变化,GDP忽略了社会生产所消耗的环境和资源成本,不能度量福利和公平,也不能充分反映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的作用。[10]因而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往往GDP数据进一步提升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幸福感并没有相应的提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私人产品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基本解决;另一方面,公共医疗、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不到位、公共产品严重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人们利用自身的辛勤劳动创造着价值,希望在提高经济基础的条件下更加完善自身,获得幸福生活,但是在追求GDP增长的压力下,作为主体的人成为市场和社会的被动体,缺乏自身精神的充盈,幸福感匮乏也就在情理之中。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经济发展成果巨大但并未能实现全民共享,相反,贫富分化等现象日益呈现“马太相应”。长期的经济差距和利益分配不均导致的是人与人之间、群体之间的不断矛盾、斗争和冲突。精神文明建设在利益冲突中,步履维艰。

3.主体价值追求错位

价值追求,引导着人在社会中生活的状态和发展水平。马尔库塞认为,在高度的物质和技术发展的“发达工业社会”中,人在物质和技术的压制下已变成只求物质,不求精神,只顾现实,不讲未来,只按技术合理性行动,没有批判性和创造性的“单面人”;社会也变成了“没有反对思想”、“没有反对派”的“单面社会”,这是“当代人的全面异化”,所以也是人的异化和爱欲受到压抑的顶点。[11]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片面追求经济数据和经济总量的增长,忽略了对人的精神文明建设层面的加强,使得人们过度看重数据和个人利益的增长,金钱、声望和权力成了人们孜孜追求的目的,由此,人在某种程度上走向了“单向度”的发展。人们看到了金钱和物质的魅力,注重现实的感官享受,而忽略了对于文化的追求和人的真正内在价值需求与意义的思考。在国家以“GDP”衡量建设的成就的同时,导致整个社会各种思想的侵蚀并存,使得人们难以把握自己的真正需求,于是人们开始走向拜金主义、自由主义、虚无主义。人的“真正的需求”蜕变成了“假的需求”,由此带来的享受和舒适只是一种“不幸的欣快症”。对物质欲望和经济利益的追求使得一些人热衷于追求自身权利的实现和利益的最大化,掩盖了对卓越和崇高的道德美德的追求。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凸现出来的过度对金牌的看重而引发的假打事件,其实质就是“GDP增长模式”在体育方面的具体体现。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生产力的指数式增长,使危险和潜在威胁的释放达到了一个我们前所未知的程度。片面追求GDP的增长,科技的进步与人们片面对利益的追逐相结合,使得假冒伪劣产品充斥于市场之中。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市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时时威胁着人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秩序。瘦肉精、毒奶粉、黑心棉、地沟油、假酒等一系列频发事故,扰乱了以诚信为前提和保障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使得人们时时处在人人自危的提心吊胆的环境中。

三、坚持科学发展,切实以人为本

改革开放以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我们已经习惯用经济理论和经济方法来观察分析问题,用GDP来衡量和证明我们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效,用经济手段和政策来解决问题,这在一定阶段是必要的,而且也确有实效,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是,当经济社会发展到新的阶段,出现了经济的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矛盾时,就有必要冷静下来想想我们的发展道路是否科学合理,我们的发展重心是否该做出适当的调整。正如凯恩斯所说:“我们不能过高估计经济问题的重要性,不能为了它假想的必要性而在其他具有更大、更持久意义的事情上作牺牲。”经济增长背后的“资源约束”加大、收入水平提高伴生的“权利诉求”增多、利益格局变化中的“民生短板”凸显……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高增长必然会带来高风险,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引发的矛盾日趋严重,社会建设的加强迫在眉睫。经济发展的目标最终是为了提高全民的福祉,这一点,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应当遗忘。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需要保持经济增长以外,还需要大力加强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真正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发展过程中,将经济发展成果化为社会发展的成果,真正实现发展成果全民共享。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以人民群众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建设的同时,兼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维护公平正义、政通人和、人们心情舒畅、社会生活井然有序,这才是我们应该永远坚持的正确方向。

[1]刘英团.只以民生论成败 不以GDP论英雄[J].民族论坛,2011,(8):62.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翁媛媛,高汝熹.中国经济高增长模式的质量与动态效率判断[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9):5-14.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人民出版社,1962.4.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67-68.

[6]斯宾诺莎.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4.

[7]龙柏林.个人交往主体性研究[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20.

[8][美]弗罗姆.为自己的人[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97.

[9][美]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孙依依,译.三联书店,1988.38.

[10]冯晓华.如何正确理解和客观评价国内生产总值[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1,(3):64.

[11]叶启绩,等.西方人生哲学[M].人民出版社,2006.252-253.

[12]田忠钰,吕先文.风险社会下党执政能力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实事求是,2012,(1).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分享经济是个啥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拥抱新经济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