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原型批评视角下的《尤利西斯》解读

2013-08-15 00:52黄守岗
关键词:奥德修布卢姆奥德赛

黄守岗

(湖北经济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430205)

引言

兴起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神话—原型批评结束了 “新批评”在西方文学批评界的霸主地位。它的产生同本世纪以来西方文学发展中的神话倾向和荣格的原型理论密切相关。荣格认为,现代艺术的许多形象和结构只是原型意象的再造,是人类远古祖先的生活经验的 “心理残迹的复现,是种族的记忆,是神话的复活。”[1]P21加拿大著名学者诺斯洛普·弗莱是神话批评理论的集大成者,他充分地借鉴心理学、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并吸收“新批评”、“精神分析批评”以及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的研究精髓,把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研究高度,促成了该理论的成熟和完善。弗莱指出:“原型指文学作品中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2]P99他还说:“原型呈现为远古神话意象的再现或变型,具有普遍性和循环性。文学的结构是神话式的。”[3]P89而文学作品只是“移位的神话”。[4]P193弗莱认为神话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他把“对神话的兴趣逐渐升华为一种研究旨趣、批评方法乃至理论体系”。[5]P4可以说,作为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原型之艺术表达(其中包括文学艺术),大多是以神话及其变形来表现的。但丁的《神曲》的基本结构来源于基督教神话,中国文学经典《红楼梦》的故事开端于中国古老的女娲补天神话。本文试以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为视角,解读现代派大师乔伊斯的作品——《尤利西斯》。

一、《尤利西斯》中的神话原型

20世纪伟大英国意识流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的长篇小说《尤利西斯》揭示和展现了现代“荒原”世界和人的内在精神世界。乔伊斯借用“荷马史诗”的原型意义和原型结构,巧妙地把神话与现实之间的关系结合在一起。《尤利西斯》借鉴“荷马史诗”中《奥德赛》的情节结构原型、人物原型、“父与子”、“回乡”等原型母题,表达了一个现代人寻找精神家园的故事。

二、情节结构原型

为了使《尤利西斯》获得广泛的象征意义和借古讽今的效果,乔伊斯在小说中有意采用与荷马史诗《奥德赛》的故事情节相对应的叙事结构,使3位主要人物一天的生活经历与尤利西斯从战场返回家园途中漂流沦落、历尽艰险最终与妻子珀涅罗珀团聚的故事相对应,使历史与今天、神话与现实以及英雄与反英雄相互映照,产生一种强烈的反衬效果。不仅如此,乔伊斯在创作过程中还将《奥得赛》中的人名或地名作为小说各章的标题,以便强化和渲染作品的主题。例如,小说《尤利西斯》和荷马史诗《奥得赛》都由三大部分构成,就连标题也相同,第一部分为“特莱默契亚特”(Telemachia),第二部分“奥德赛”或“尤利西斯的漂泊”(Odyssey)及第三部分“诺斯托斯”,即“还乡”(Nostos)。

值得注意的是,小说《尤利西斯》在情节结构上同《奥得赛》虽然遥相呼应,却并非完全雷同照搬。《奥得赛》的卷数是循序渐进、逐步递增的,一共有24卷。前4卷即第一部分,讲述尤利西斯之子特莱默克斯设法摆脱那些窥视他父亲的王国和他母亲的美貌而前来逼婚的无耻之徒的侵扰,外出寻找离散多年的父亲。第二部分由随后的8卷组成,详细描写了尤利西斯20多年充满了传奇色彩的流浪生涯与冒险经历。第三部分由最后12卷组成,讲述的是尤利西斯回到家乡与儿子联手除掉逼婚者,和妻子珀涅罗珀团聚的经过。而小说《尤利西斯》的结构则呈中间大、两头小的布局。第一部由前三章组成,描述了青年斯蒂芬在迷惘中寻求精神上的依托,由此引出了小说中“子寻父”的情节线索。第二部分记述了布卢姆在柏林奔波游荡的一整天的经历。第三部分由最后3章组成,讲述了斯蒂芬和布卢姆互相从对方身上找到了精神依托,形成一种形同父子的关系。《尤利西斯》这种在叙事结构上的革新旨在对“杂乱无章、百无聊赖的当代史做出全新审视,试图赋予它新的形势与意义。这种叙事使我们明白,在传统的叙述方法之外,还可以采用神话方法,而神话方法的采用,将使“现代世界的艺术创造成为可能。”[6]P198-202

三、人物原型

在《尤利西斯》中,乔伊斯的人物描写艺术充分体现了神话与现实之间的巧妙结合和有机统一。作者巧妙地将小说的主要人物与荷马史诗中的人物彼此对应,使其产生强烈的反讽效果和广泛的象征意义。他不仅以荷马长篇史诗《奥德赛》中的英雄尤利西斯的名字作为小说的书名,而且还使其笔下的主要人物在都柏林一天的活动与古希腊神话中的某些人物传奇般的经历相互对应。

(一)当代的尤利西斯——布卢姆

布卢姆的原型是古希腊那位漂泊的英雄奥德修斯。众所周知,尤利西斯是奥德修斯的罗马名字,因此《奥德赛》又称《尤利西斯》。乔伊斯将他的小说命名为《尤利西斯》的用意已再明显不过了。传说中的奥德赛是一个英勇无畏,忠贞不渝,所向披靡的英雄形象,但布卢姆却是怯懦无力,无知无用的一个猥琐庸人,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布卢姆穷困潦倒,受尽欺侮,在现实生活中他除了能做少数极好的广告,搞点巧妙装置和字谜游戏外,谈不上任何作为。

(二)当代的忒勒玛科斯——斯蒂芬

忒勒玛科斯是希腊神话中奥德修斯和珀涅罗珀的独子,名字意为“远离战争”。奥德修斯出征特洛伊后,他由门托尔抚养。许多人向他母亲求婚,他劝求婚者离开,但没有用。在雅典娜的建议下前往皮罗斯寻父,雅典娜化成门托尔一路保护他,终于遇见阔别多年的父亲,一起返回故乡,杀死所有向他母亲求婚的人,后遂以其名喻指回老家尽其天职的人。现代的忒勒玛科斯(即小说中的斯蒂芬)却是个孤独、颓废、多愁善感的青年教师。小说中他在遇到布卢姆以前先领了薪水,接着请编辑们去酒吧喝酒,下午去图书馆发表有关莎士比亚的议论,晚上同朋友林奇一起喝得酩酊大醉,然后去了妓院,在那里打碎了吊灯后跑到街上被两个英国士兵打倒在地,这是他不算光彩的一天。另一方面,他也有可贵的一面,他有激情,有思想,想象丰富。他大有怀才不遇之感,但只能是个理想主义者。他虽然与布卢姆形成对照,但这只是父与子,现实与理想的对照,在本质上却是当今社会的反英雄。

(三)当代的珀涅罗珀——莫莉

古希腊史诗《奥德赛》中的人物珀涅罗珀是英雄奥德修斯的妻子,她在奥德修斯征战10年期间,在周围所有其他人都认为奥德修斯已经战死的情况下,坚定的认为他的丈夫还活着,并设法拒绝了当地许多追求她的贵族,是一位坚贞,忠诚的女性形象。而20世纪的珀涅罗珀(即布鲁姆的妻子莫莉)却是个水性杨花、沉洒于肉欲的荡妇。莫莉是个小有名气的歌手,她儿子出生几天就夭折了,这对她是个沉重的打击,加上夫妻生活并不圆满,她背叛了自己的丈夫,与多个人发生了关系。小说末尾呈现出青春、爱情、生机盎然的气氛,以莫莉的肯定回答“yes”结束全书,一定程度上象征她对布卢姆的肯定,预示他们夫妻关系有改善的可能。也就是说她在肉体上背叛了丈夫却在精神上回到了他身边。莫莉的所作所为构成了对现代社会的极大讽刺,乔伊斯创造了莫莉这个人物并且接受了她真实地反映出了一种类型的现代女性道德价值观的变化,在当时那样非理性的社会中,这种变化也能逐渐被人们接受,就像斯蒂芬的反英雄形象一样,他们共同构建了一个现代的神话:一个没有英雄的神话。

四、母题原型

在神话学的研究中,原型被称为“母题”。荣格宣称,神话母题(mythological motifs)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的不断复现,有力地证实了集体无意识的原型的存在。[7]P133-140父与子、寻找与回归、死亡与再生等都是神话中的原型母题,也是西方文学经典作品里反复再现的母题。

(一)父与子母题

《尤利西斯》中3个中心人物斯蒂芬、布卢姆和莫莉分别对应奥德修斯的儿子忒勒马科斯、奥德修斯和奥德修斯的妻子珀涅罗珀。但在更深层的意义上,他们代表的是人类文明社会中的基本的角色:儿子、父亲和母亲。家庭是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结构,无论历史如何演变,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多么深刻的变化,但是家庭这一基本结构“父亲——母亲——孩子”并没有变化。小说的中心事件是布鲁姆在医院看见斯蒂芬在医院喝得大醉后,因为担心而跟随而出,在街上找到被英国士兵打倒在地的斯蒂芬,并搀扶他回到自己的家中。布鲁姆与斯蒂芬的相遇,是两个在现代社会里漂泊无依的现代人的相遇,虽然没有古代希腊英雄父子相遇的惊心动魄,但却向我们展现了在信仰失落、道德沦丧的世界里,普通人心中所具有的爱和同情。精神上漂泊无根的现代人,终于依靠自身所具有的人性中的善良和同情,找到了精神上的父亲和儿子,构造了精神栖居的家园。乔伊斯通过斯蒂芬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对父亲的渴望,这其中包含了爱尔兰被英国人篡夺的感受,同时也体现了主人公在家园被夺后的迷惘。由于失去了自己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斯蒂芬表现出深刻的焦虑,他像忒勒马科斯那样在寻找父亲:一个精神上的父亲。

(二)回乡母题

在表现生活和人性的探索方面,《奥德赛》是西方文学的源头和基石,因为它有着非常明显的原型意义。《奥德赛》可以说是“回乡”母题的一个经典故事。美国学者格雷指出:“实际上整部史诗都是关于奥德修斯从无名之人到被妻子认出后重新成为伊达嘉国王的描述。《奥德赛》写的是奥德修斯在海上的内心回归家园的双重旅程,其主旨是一个几乎被战争摧残了的灵魂对异化的自我的探索和向本真的复归。”[8]P17-18奥德修斯所遇到的妖魔、巨人、海神等等可以理解为是主人公奥德修斯的心路历程的标志:他必须自我控制,抵制神魔外在的威胁和淫荡女妖的诱惑,以智慧和勇气来达到史诗结局中的和平、安宁,从而回归幸福之乡。

五、结语

可以这样说,现代主义小说的深度模式和神圣感是与神话密切相关的,神话是现代艺术精神的本质体现,是现代艺术共同追求的最高绝对境界。《尤利西斯》作为20世纪的现代史诗,对现代社会的描写可谓包罗万象,其中有虚无和颓废的世纪末情调,道德信仰崩溃的图景,也有对人的庸俗猥琐的描写。乔伊斯试图创造一部绝对的作品,一部属于自己时代的神话杰作,正如他所预言的那样:我在书中摆设了许多疑团和迷魂阵,教授们要辩论清楚我究竟是什么意思,他们需忙活三百年!

[1]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北京:三联书店,1987.121.

[2]Northrop Frye.Anatomy of Criticism:Four Essays[M].Princeton UP,1975.100.

[3]程爱民.20世纪英美文学论稿[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88.

[4]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M].袁宪军、吴伟仁,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193.

[5]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4.

[6]T.S.Eliot.James Joyce:Two Decades of Criticism[M].Seon Givens ed.Vanguard,1963.198-202.

[7]胡苏晓.集体无意识-原型-神话母题[J].文学评论,1989,(3):133-140.

[8]麦永维.英雄符码及其解构——荷马史诗三位主要英雄形象论析[J].外国文学研究,1997,(3):17-18.

猜你喜欢
奥德修布卢姆奥德赛
疫情背景下“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应用
把握每一分钟
元素大陆奥德赛
宜家宜商MPV广汽本田奥德赛VS大众夏朗
把握每一分钟
把握每一分钟
论《奥德赛》中奥德修斯的过度自我言说
谁骗谁
奥德修斯的苦难
奥德赛车发动机起停功能简介及故障排除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