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社会和谐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13-08-15 00:52耿宏柱张文霞胡墨农张家霞
关键词:信息

耿宏柱,张文霞,胡墨农,张家霞,程 萍

(安徽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与信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各种各样的信息扑面而来,信息的种类和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几何等级的速度迅速膨胀,形成了“信息爆炸”的现象,而网络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特点和途径。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人们享受到前所未有的许多便利,如快速收发各类信息的电子邮件、方便买卖双方的电子商务、便捷获得和发布信息的微博等等。但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相辅相成的,都有矛盾的两方面。迅速发展的网络社会既可能给人带来“天涯若比邻”的美好感受,也同时可能制造使人“咫尺天涯”的冷漠结果;既可以使人们的交流更加多样化,更加丰富,更加快捷,给人的美好心灵更多的融合、交汇的节点和契机;但同时它也可能给人内心深处劣根的表达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自由度。为了充分利用信息社会的优势,充分发挥网络的优点,同时也为了尽量避免其弊端和不良后果,我们有必要全面、细致地了解网络的特点。

一、网络对社会影响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社会属性越来越强,人类社会交往的工具和途径越来越丰富,从口口相传的语言到可以跨越距离和时间的文字,从单一的声音传播的无线电广播到可以传送丰富多媒体信息的电视,一直到近十几年来迅速普及的网络,信息的传播方式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铺天盖地的信息让人不知所措,甚至能够左右或严重影响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的发展。网络的特点很多,其中影响较大,作用较明显的有:

(一)传播速度快,网络信息可以瞬间传遍全球,能以非常快捷的速度传递各种信息。既可以让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迅速传达到广大的群众,也可以让群众的愿望和意见及时被有关部门所了解。所以,现如今,不少的党政部门常常通过网络发布一般的文件、通知等信息,也常常通过网络作为收集群众意见的重要途径[1]。当然,不容忽视的是谣言也能以极快的速度四处传播,也常常有人借用此种方式来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险恶企图。

(二)影响范围大,自网络在我国出现以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的网民目前已超过6亿人,接近全国人口的50%,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的攀升[2]。各级政府、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基本上都有自己的网站。网络终端已经多种多样,从具有海量信息处理功能的巨型计算机到非常便携的平板电脑,再到越来越普遍的智能手机,影响范围几乎到达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三)放大作用。不管是什么信息,通过网络媒体就有可能使其作用和效果迅速放大多倍,使香的更香,臭的更臭,因此极易造成虚假信息泛滥,滥伤无辜,给当今的社会和谐和稳定造成了极大的隐患[3]。许多群体事件、许多问题的激化无不与其有关。其中,有的是敌对势力的故意煽风点火,有的是有人有意浑水摸鱼企图从中渔利,也有的人是无意中给别人当了不恰当的传声筒,做了那些害人且不一定利己的事。

(四)翻转作用,由于巨大的放大效应,微不足道的信息,虚假的信息极有可能最终导致颠倒黑白,弄假成真,混淆视听的效应,把好的说成坏的,把白的说成黑的,把香的说成臭的,把美的说成丑的,当然也非常可能相反。由于翻转作用,极易造成人们的思想混乱,不知道信谁的好,不知道谁讲的是事实、是真相,让人摸不着头脑,让人不知所措。

(五)隐秘性高,容易造成误判。许多网上的文章都是用标题唬人,吸引人,甚至欺骗人,往往看了半天很难找到与题目相关的内容。除了少数实名微博外,绝大多数网民在网上都通过难以实名认证的“网名”发声,一个真实的人可以有多个网名,这些网名稀奇古怪很难准确的和社会上每一个具体、真实的人一一对应起来,由于戴着面具说话,虽然给人创造了发泄的机会但也从技术上制造了不负责任的根源。社会上专门有人在网络上充当“水军”,从事炒作,少数人就很容易在网上掀起巨大的波澜,容易给当事人或者管理方造成误判,把局部的、个别的现象和少数人的意见误判为广泛的、普遍的结果和广大群众的呼声[4]。再加上一些各级各类的选优活动常常也借助网络造势进行不记名的投票,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有可能助长加重了这种虚假风气的流行。

(六)冲击力大,后果严重。因为影响范围广,受众广大,一点风吹草动就有可能引起轩然大波。有人说,网络信息具有“蝴蝶效应”的特点,即“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非洲撒哈拉沙漠的一场沙尘暴”[5]。特别是对突发灾害、政治事件、知名人物,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甚至诱发社会动荡。多种复杂原因导致有关方面的处理总是滞后,跟不上节奏,更容易导致造谣容易辟谣难的现象。

(七)造假非常容易。网络发布信息的种类和方式多种多样,有文字、图片、视频、录音等,可通过微博、跟帖、BBS、QQ群、飞信、短信、微信等多种方式,互相联系、互相印证、互相加强,在非专业人士眼中具有极大的可信性[6]。由于在网络上发布信息的方式多,成本低,技术含量低,社会上几乎每一个人都能随时随地的在网络上发布信息,获得信息。在网络上发布信息不需要多高的文化,不需要多大的技巧,不需要多少花费,不需要多少时间,不需要特殊的地方,几乎在每个角落都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把各类真实的、虚假的信息发布出去。网络诈骗事件屡见不鲜,不要说在读的青少年学生即使是步入社会多年的成年人在这些骗术面前也往往难以应对。再加上一些“黑客”或者“灰客”对一些网站的入侵,更让人有防不胜防的恐惧心理。

二、应对策略

正是因为网络有以上如此多的特点,因此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方式方法发挥其优势,尽量避免或弱化其弊端,使现代化的网络媒体更好地造福社会。

(一)提高重视程度。信息爆炸是当代社会的特点和发展方向,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因此相关部门和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完整认识网络社会的理念,充分掌握网络技术,在思想上、技术上都要先行一步。充分认识到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都有两面性的特点,都有矛盾的双方,都有利害的两面,对此类问题既要高度重视又不能风声鹤唳。

(二)改进工作方法。正确认识网络人气的特点,少搞或者不搞那类容易误导网民,助长造假风气的网上人气,网上投票的活动,或者大幅度降低其在评优过程中的权重,仅仅作为参考系统的一小部分。

(三)加强宣传教育。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各类学校,各类媒体对在校青少年学生,对全社会公民进行宣传教育。要让每个人充分理解:你享受便利的时候就必须承担责任,在你行使权利的时候必须履行义务[7]。引导群众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切实承担责任。注重使用典型事例,改变思维模式,提高思想承受能力,提倡三思而后行,多想几个为什么。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当事人要冷静面对,善于思考,要通过其他途径来验证。对社会发展细节的关注,首先要做到理性思维,用思辨驳斥谣言,用理性维护安定,用事实证明真相。

(四)提高权威机构的公信度,如政府、机关、法律机构等必须坚持真相,在任何时候都要给民众保留一个信服的空间和最后的屏障[8]。其中不但包括完善的立法,还包括科学的程序、人员的素质、合理的机制、严密的监督等等。提高对群众工作无小事的意识,慎重对待群众反映的每一件小事,谨慎处理社会上发生的群体事件,群众的事不因事小而淡漠。要有较强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让各种事故,各种群体事件的苗头消失在萌芽之中。对容易给群众造成思想混乱的事,决不能和稀泥,必须及时弄个水落石出,彻底还原事实的真相,尽快、完整、准确地给广大群众一个交代。

(五)加强技术研发,实行完善的白名单和黑名单制度,自动过滤虚假信息,对敏感信息要有自动提醒、自动辟谣、自动延迟等功能。逐渐扩大范围,完善监管机构的建立,如网络警察,网站监管,版主监管等。例如对一些敏感词语的过滤和关注,既考虑到中文还要考虑到拼音、英文及相关缩写等。

(六)采取多种举措,提高网络保密效果及网络抗入侵、抗冲击功能。例如首先要提高保密意识,对各类密码,如邮箱密码,登陆密码等严格保管及使用程序;其次在技术上采取措施,如各类密码设置,要求位数和组成的复杂程度不符合要求,就不能设置成功。

(七)强化责任追究制,加强监管,特别是各大网站,具有发布信息能力的网站网管,严格实行谁发布谁负责,谁监管谁负责,谁的载体谁负责的方式。特别是要完善立法,扩大实名制范围,提高责任感、加大打击力度。建立信用诚信机制,加大差异化管理,例如,网络实名受限最少,而非实名则需要经过延迟、严格的详审机制等。

信息社会是一个创造机遇的时代但又是一个富有挑战的时代,对每个人,每个组织来讲,对信息的辨析能力强,使用得当就能使自己的事业如虎添翼,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会使自己被各种信息所困扰,甚至给自己形成障碍,带来麻烦甚至灾难。如何对待纷乱复杂的各类信息,如何辨识谣言,如何揭穿谣言,又如何阻挡谣言的扩散和对社会的危害,已经不仅仅是网络媒体管理部门的责任,更是全民的责任。因为虚拟的网络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构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网络社会大家庭,在这个网络社会里,每个人都有可能“即席发言”,因此,每个人身上也就都肩负着相应的责任——维护网络社会的言论环境的干净,让更多的人在发声时更顺畅和自由。作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作为每一个媒体工作者,作为各级各类的管理者更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阵地,尽到自己示范、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最大限度发挥在各种场合言传身教的效应,以维护社会的和谐,促进社会的发展。

[1]谢浩浩,李晓犇.网络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J].沈阳大学学报,2011,(3):28-31.

[2]文庠,杜文东,张宗明.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对策与建议[J].江苏政协,2003,(12):21-23.

[3]王不也.网络媒体如何引导舆论[J].新闻传播,2008,(12):56.

[4]樊金山.加强和创新虚拟社会管理[J].中国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3):105-109.

[5]刘英翠.手机短信功能别样视角——流言传播之温床[J].军事记者,2009,(3):32-33.

[6]罗海敏.论网络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新形势与对策[J].河南社会科学,2012,(8):24-25.

[7]齐春雷.网络政治参与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政治参与功能的优化[J].中国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1):18-22.

[8]王利,马红.社会转型与政府权威公信度的重塑[J].理论研究,2005,(4):45-47.

猜你喜欢
信息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信息超市
展会信息
展会信息
展会信息
展会信息
展会信息
信息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