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词心”的传承与回响

2013-08-15 00:43张彩云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词学词人研究

张彩云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一、词心说的研究状况

笔者在写此文时在当前学术上很有影响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里输入关键词“词心”时查找有关研究“词心”的期刊文章有58篇。发表研究词心的论文的年限集中在1990~2012年。此网络出版库里1990年前未见有对词心研究的论文(也许已有人对之进行研究过,但本人没统计到,或是因网络出版等的限制而未能上传其论文,或是有写研究词心的论文但在论文标题里没体现词心的字样,所以研究词心的论文实际上应远超过查询到的这些篇数)。这58篇研究词心的论文中:其中有期刊论文52篇,硕士论文3篇,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发表论文是2篇(张进的1篇,朱德慈的1篇),报纸上发表了1篇。从年限上统计发现:其中发表在1990~1999年的是17篇,2012年发表2篇,2011年发表2篇,2010年发表2篇,2000~2009年十年间发表了34篇。其中可以看出关于词学的研究在2000年后应该是迎来了一个新的小高潮。这些关于词心的研究论文里有对宋代词家词心的研究,研究较多的是秦观词词心(多达11篇)、小山词词心(7篇)、东坡词词心(有3篇)、李清照词词心(4篇)等;有对清代词家词心的研究,其中更多的是对况周颐的“词心”说(多达8篇)及纳兰性德词词心(4篇)等的关注与研究。又如标题里未体现词心的字样,但论文里却研究了词心的,如任艳芳的硕士论文《论况周颐的词学观》(2007年),刘晶的硕士论文《况周颐〈蕙风词话〉研究》(2011年)等。另外,还有些专著对词心进行了研究,如邵祖平的《词心笺评》(2007年版),曾大兴的《20世纪词学名家研究》(2011年版)和《词学的星空:20世纪词学名家传》(2009年版)。迟宝东的《常州词派与晚清词风》(2008年版),其中第六章有对“词心”之论述分析。杨柏岭的《晚清民初词学思想建构》第6章中论述了词心的问题。刘扬忠的《辛弃疾词心探微》(1990年版)。高建中的《倾听词心》(2004年版)。吴小英的《唐宋词抒情美探幽》(2005年版)。朱晓慧的《诗学视野中的宋词意象》(2005年版)。冷成金的《唐诗宋词研究》(2005年版)。彭玉平的《唐宋名家词导读》(2006年版)。邓乔彬的《词学廿论》(2005年版)。况周颐的《蕙风簃小品》(1998年版)。吴惠娟的《唐宋词审美观照》(1999年版)。况周颐著、屈兴国辑注的《蕙风词话辑注》(2000年版)。杨胜宽的《杜学与苏学》(2003年版),等等,这些专著中,其中对常州派词心的研究占了约一半。可见,从1990年后有更多的人关注词心的研究问题。

二、关于“词心”观念的评说及“词心”说的传承演变历程

“词心”作为词学范畴,出于晚清诸家词论,但并非出于这些词论家的主观臆造,因为在此之前虽无人明确提出“词心”的论述,但词在不同时期的创作和理论实践却在实践中昭示了词的这一独特属质的存在。[1]99

“词心”一说是晚清词家论词的一个术语。杨柏岭先生说到:以此为前提,由为词之用心、人既有心及不失赤子之心,反映了这些词家们其词学思想的心化走向。[2]89

我们知道:“词心”由冯煦首创,沈曾植沿用了冯煦所倡的“词心”说,至况周颐,“词心”说的影响已渐广。这些词论之说几乎都从词体本位上观照了词人进行词学活动时所特有的审美心态,追求贯穿词人、词作及读者之间的内在精神,呈现出明显的心化倾向。冯煦《蒿庵论词》云:“‘他人之赋,赋才也;长卿,赋心也。’予于少游之词亦云:‘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2]89冯煦是首先用“词心”论词者,他使用“词心”之灵感源于“赋心”。所以讲其“词心”说又是由“赋心”之说演绎而来。

沈曾植对“词心”的沿用体现在他以“词家心髓”“宋人词心”来评论王士祯论云间词学及刘熙载词学的,[2]90他在论述这些人的词学时是有其语境和指称内容。如沈曾植《菌阁琐谈》载:渔洋《花草蒙拾》中述云间诸公论词云……且能举出当时词家心髓,识度固在诸公之上也。……而得宋人词心处,融斋较止庵真际尤多。[2]90

我们来看下“词心”说的具体内涵:“词心”即词人对特有的感受进行创作而化为词作的能力,是词人创作时的神思与灵感,是创作的内在力,与词境有着联系。

“词心”不仅是审美心态的呈现,也浸染了一种具有实质性内容的生命体验,拓展了词心的德性内涵;人心诚正、神物交感及赤子忠实丰富了词学的真实旨趣,深化了“词心”观念的价值学意义。[2]89杨柏岭先生在《晚清词家词心观念评说》一文中从四个方面来分析“词心”之说:一是从冯煦、沈曾植、况周颐三家对“词心”的异同辨起,分析他们对“词心”的理解。二是从“学词先以用心为主”来谈“词心”。三是从“人既有心,词乃不朽”上来分析词人心性。四是从“词人当不失其赤子之心”来谈“词心”之真。

我们再来看况周颐之“词心”说。况氏认为“词心”是指词人的稟赋,是指作家对某些特定的文体具有特別的天赋和能力。与冯煦对“词心”说所强调的“一往情深”“寄慨身世”等内容相比而言,况周颐的“词心”说则有一种“心灵化”“神秘化”的倾向,具体表现在他强调“万不得已者”的创作情绪。[1]况氏的“词心”说应该是借鉴晚清词学家冯煦之说又增加了自己的感悟,写出了词人的心历路程而成的。况氏的“词心”说在其词学思想中是最有价值的,体现了其理论上的创新。况氏云:

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不得已者在。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而能以吾言写吾心,即吾词也。此万不得已者,由吾心酝酿而出,即吾词之真也。[3]卷一:23

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多次使用过“词心”的提法,[2]如:“平日之阅历,目前之境界,亦与有关系。无词境,即无词心。”[3]卷一:9-10又,“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而能以吾言写吾心,即吾词也。……由吾心酝酿而出,即吾词之真也。”[3]卷一:23等,可见,况周颐的“词心”是指词家在填词和读词过程中体会到的一种本色心态。[2]

况氏认为“吾”心之存在与“风雨江山”的存在有某种联系(即词心或词境);他还称词境的生成为“酝酿”,并多次描绘过由目前境界引发到表达的冲动的酝酿过程等。况氏所说的词境,常指词人精神世界中那创造性的产生作品的体验过程。[4]41-48由此可知,况氏把词境聚焦在艺术创造那动态的生命形式上。

赵尊岳师从况周颐,赵尊岳在其《填词丛话》(卷一)传其读词心法云:“读词之法,首窥作者之性情襟抱,盖词本以抒写性灵。性情襟抱,固不能悬鹄以求,读词者能首加致意,体会追寻,积久以还,自身之性情,自可假以陶镕,性灵亦可因而开朗,日进益于不自知之中矣。”[5]172又云:“词笔易学,词心难求。词心非徒属诸词事也。文人慧解,发于中而肆于外,秉笔为黄绢幼妇,在词即谓之词心。”[5]162他也认为词以性灵为本,这正是火传蕙风之处。[6]59

其实三家都在试图传递着词心的内在神韵。他们认为:在词人便是词人为词用心的独特意识,在词作便是其中的精魂本色,在读者就是心领神会的意蕴妙悟。[2]91

况周颐明确说过“非深于词不能道”词心。即是说,词心源于词人的本色心态,敏感流动中自有一种“万不得已者”。冯煦没有明说“深于词”,但把赋才、赋心转换为词才、词心,词心惟独秦观所独享,自然有秦观深于词之意。[2]91

词要有词境。“有词境”,限定了词心为词人的审美心态。况周颐的“无词境,即无词心”中的“词境”,又分“平日之阅历”和“目前之境界”。前者是词人的情感积淀,后者为词人填词营造着一个随机性的审美氛围。“吾览江山,吾听风雨”,此“览”此“听”已升华为一种审美观照。词心在词境之中酝酿而出。如果说况周颐重点分析了目前境界化生词心的作用,那么冯煦则是突出了平日阅历孕育词心的必然性。“有词境”落实在词人的“善感善觉”上,有了“其感其觉”,便有了孕育词心的可能。[2]91

词心除得之于词境的外在氛围,更重要的是离不开词人内在的涵养:“得之于内”,“得之于内”突出了词心直觉性的心化走向。不过,强调心化色彩,突出以心性为词的走向,是晚清词家赋予词心的一个价值指归。因此,说词心得之于内,自有其合理性。[2]92

再看晚清词家的“词心”,这些词心之说突出审美主体的心性,强调心化因素,把词心上升到一种审美价值。可以说,词学活动因为有了追寻词心之话题,而焕发出个体生命意识的勃动及内在精神的贯穿。蕙风之词心包含着“得之于内”的酝酿历程,“深于词”“有词境”等也须有善于用心的阶段。因此,我们可沿着冯煦、沈曾植、况周颐等人逐渐泛化词心的说法,而把词心理解为“为词之用心”。其实,“为词之用心”是晚清词家关注词体本位、解读词人心性、求得填词门径、绍介学词体会的一个焦点。[2]92

之前的有关词心的研究要么是片段性的,要么是某书之某一章节等,等到了邵祖平先生,他则围绕“词心”写了部专著《词心笺评》专门来研究词心。夏承焘在此书序言里说《词心笺评》“夫论文字而指归心性,此释氏所谓第一义也。”在《词心笺评》一书里,邵祖平先生不仅第一次以“词心”为宗旨选编词集,还直接命名为《词心笺评》,而且《词心笺评》的序言还以近3000字的篇幅第一次对“词心说”做了系统阐释,值得人们重视。他把“词心说”与王国维之“境界说”结合着比较分析(夏承焘在此书序言里说《词心笺评》之“陈义且高于皋文、静安所云”),从而进一步突显了“词心说”的存在价值。他认为具有“词心”的作品要符合两个条件,一是情感的直接传递性,二是表达的曲折蕴藉性。即强调作品要有真情,要不隔等。

综上,结合历代词人关于词心的看法与认识及关于“词心”的论说,我们说,有关“词心”的研究越来越趋于系统化、专门化了。

三、“词心”说的意义及回响

“词心”说在文学创作上及文学与生活关系的问题上有着独特意义,此说论述了况氏观点与中国古代传统创作论中“妙悟”说的关系及其在词论史上的地位。况氏的“词心”说是结合着词境来说的。他说,词境一是指引发“现实”的现实环境,一是指词所创造的艺术境界。

总之,况氏的“词心”说,对于发扬古代文论之传统,纠正明词以来之弊病,以及补浙西词论之不足等方面,具有积极的贡献,从而将常州派词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国维在其《宋元戏曲史》中谈到意境说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元曲亦然。”又,在其《元剧之文章》中说:“……彼此摹写其胸中之感想与时代之情状。而真挚之理与秀杰之气,时流露于其间。故谓元曲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学……。”[7]112从以上两处文字可见王国维也是很提倡“词心”一说的,他倡导词是写作者真实、自然的流露。写其胸中之所想,耳目之所见闻。这与况周颐所倡导的性灵说、“词心”说在精神层面上是相通的,在文化层面上形成了共鸣。

袁行霈在《论意境》一文中说:兴趣,指诗人的创作冲动,兴致勃发时那种感觉。……所谓性灵,指诗人进行创作时那一片真情、一点灵犀。与况周颐所说的“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而能以吾言写吾心,即吾词也。……即吾词之真也。”[8]相似,况氏的词心也讲创作的冲动及真情。而上面这两点都是属于主观精神方面的东西。王国维高出他们的地方,在于他既关注到诗人自身的主观情意,又注意到客观物境,并且说二者交融才能产生意境。[9]

龙榆生在其《晚近词风之转变》一文中在论到常州词派时说:“所可学而能者,技术词藻,其不可学而能者,所谓词心也。词心之养成,必其性情之特至,而又饱经世变,举可惊可泣之事以酝酿之,所谓‘万感横集,五中无主’者,止庵能言之……”[10]415

顾随在其《稼轩词说》里讲到:“大凡为文要有高致,而且此所谓高致,乃自胸襟见解中流出,不假做作,不尚粉饰,亦且无丝毫勉强。……”[11]36笔者对顾随所言分析:其中的“高致,乃自胸襟见解中流出,不假做作,不尚粉饰,亦且无丝毫勉强。”不就是况周颐之万不得已而为之的“词心”说吗?顾随所倡求“高致”,先要有“涵养身心,敦励品行”……又云:“耳之所闻,目之所见,心之所感,虽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一毫端,一微尘,发而为文,苟其成也,……”在这里,我认为这与况周颐之“词心”是相通的,因他们都提倡真实地反映自然,发自内心地为文,抒写内心的真实想法,是内心之思的喷薄而出而成的“自然”的文字。这些文字不是经过再三地雕琢而成的。

从以上多人关于词心的述说中,我们可以看出,词心说在现代词坛的回响,不论它如何发展都离不开词之真与境。

[1]熊开发.词心说[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杨柏岭.晚清词家词心观念评说[J].文艺理论研究,2004(3).

[3]况周颐.蕙风词话辑注[M].屈兴国,辑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4]杨柏岭.况周颐、王国维词学思想比较研究[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5]赵尊岳.填词丛话:第1卷[G]//《词学》编辑委员会.词学:第3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6]刘红麟.晚清四大词人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7]姚柯夫.《人间词话》及评论汇编[G].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

[8]袁行霈.论意境[J].文学评论,1980(4).

[9]高青.《人间词话》与《蕙风词话》比较[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5.

[10]龙榆生.晚近词风之转变[C]//龙榆生词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1]顾随.稼轩词说[G]//顾随全集:第2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词学词人研究
江顺诒《词学集成》的特点和意义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分春馆的词学传承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词人的职业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浮世清欢,岁月安好》
2016年山东词学理论研讨会在济南召开
林逋梅妻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