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林先生的社会使命感——论顾炎武的“经世致用”之道

2013-08-15 00:43唐艺嘉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顾炎武使命感林先生

唐艺嘉

(武汉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一、亭林先生的社会使命感缘由

亭林先生是与船山先生、梨洲先生齐名的明末三大著名学者之一。在他6岁时,习读《大学》;9岁,习读《周易》;14岁,便取得诸生资格,博览群书。但他以“八股为害”“败坏人才”为旨,决然放弃科举考试。27岁时,在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的同时,亲身游历、以身犯险,研究了包括历史、地理、文学、哲学等各个领域。当时,在大权旁落的明朝末年,年轻的亭林先生,已有“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的担忧,他感叹时下有太多的忧患,对于当时学子们不学无术的现状感到耻辱。在他的《日知录》第十九卷中开篇讲“文须有益于天下”[1]739。这不仅反应亭林先生“经世致用”的思想,又反应了先生忧国忧民之心。这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亭林先生负有如此强烈的社会使命感?

“呜呼!自不孝炎武幼时,而吾母授以小学,读至王蠋忠臣烈女之言,未尝不三复也!”[2]226这是先生在王氏的行状一文开篇的第一句话,讲的是王氏对先生的教育。王氏在先生很小的时候,就向其灌输忠贞的思想,每每读到烈女之言,她都要“一咏三叹”,此细节对于当时还小的先生却铭记于心。在先生6岁时,王氏便教他习读《大学》,除了四书五经外,王氏还教育他要向岳飞、文天祥、方孝孺这些气节之士学习。在清兵入关后,先生的亲人被清兵杀伤,而先生侥幸逃过一劫。王氏听闻常熟陷落,便绝食殉国。在顾炎武先生的《先妣王硕人行状》中记载,当时王氏临终前嘱咐先生说:“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2]228家国危难之时,一介女子不畏死亡,有着男子汉的忠贞气节,为国殉葬。可见王氏有着坚贞的忠于国家的豪气。这无疑是影响先生有社会使命感的一个重要原因。先生曾说:“家事并王母操之。吾母居别室中,书则纺绩,夜观书至二更乃息……而于刘文成、方忠烈、于忠肃诸人事,自炎武十数岁时即举以教。”[2]229可见,王氏教育炎武关于忠贞烈士们的故事,这一“忠”字,贯穿了先生的整个人生。

二、亭林先生的社会使命感

1.为往圣继绝学

清朝康熙年间,亭林先生被人推举为鸿博,有学者称其为清朝的“开国儒师”,或“清学开山”的始祖,因为他在史学、经学、文学等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建树了承前启后之功。先生秉着“经世致用”之道,遵循儒学之思想,写了一部巨著——《日知录》。在《日知录》的前言里,先生写了三句话,最后一句表达写此书的目的:“以正后之君子”[1]13。先生无时无刻不将国事放在第一位。梁启超曾在《少年中国说》中说到“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并且认为,少年进步了,国家才会进步,这一观点与先生之观点相吻合。先生著书是为了正君子、正后人,当后继有人之时,正是国家兴盛之际。《日知录》内容主要涉及经义、政事、世风 、礼制、科举、艺文、名义、古事真妄、史法、注书、兵与外交、天象术学、地理等领域。其中1~7卷言经义,8~12卷论政事,13卷论世风,14~15卷论礼制,16~17卷论科举,18~21卷论艺文,22~24卷论名义,25卷论古事真妄,26卷论史法,27卷论注书,28卷论杂事,29卷论兵与外交,30卷论天象术学,31卷论地理,32卷是杂事考证。其涉及面之广,可谓一部“百科全书”。18~21卷主论艺文,19卷开篇“文须有益于天下”[1]739,先生认为,文章必须发挥它的功用,也就是应该有益于国事。他认为文章无论是写得辞藻华丽、引经据典,还是感人肺腑、旁征博引,都应该以兴国家之大事,救国家之当务为宗旨,不能空谈虚谈。“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1]739可见,先生有着儒家的“经世”之传统思想,认为能使人们明白道理的文章、有利于国家政权稳定的文章、体察民情的文章等都是有益的文章,它们可以多多益善。然而一些危害国家社会的怪力乱神之语、空谈虚谈之言、阿谀奉承之文,多一篇就多一点危害。鲜明的对比,见出先生之观点:文章需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即“经世致用”之道。

文章要“有益”,但如何能使文章有益呢?先生认为,首先就应该“直言”,即反对“巧言”,要说真话。“直言”是卷十九的第四节开头借用张子的话,认为救国救民之事,应该在“上位”与“下位”的齐心协力之下一同完成。而“下位”应尽的职责则是——直言。先生认为底层人应敢于讽谏,不怕权贵,大胆说出社会的弊端,这样才能让统治者明白底层人民水生火热的生活,从而改变现状。这无疑是儒家提倡的“三立”之一——“立言”。在“直言”的同时,先生反对“巧言”的文章。他用《诗经》《论语》《后汉书》《唐书》《宋史》里的例子作为佐证:作文不应巧言。“呜呼,何代无文人,有国者不可不深惟华实之辨也。”[1]747先生将作文之道与国家之要联系起来,不仅在学术上继承了往圣之绝学,在政治上也为国家奉献出了“经世致用”之道。

2.为万世开太平

明朝末年,顽强的南明政府仍在抵抗清朝政府。亭林先生早已投笔从戎,加入反清复明的行列。并撰有《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法论》,即著名的“乙西四论”。先生在诗集中写道:“诏令屯雷动,恩波解泽流。须知六军出,一扫定神州……千秋悬国耻,一旦表军功。”[2]卷一:感事:312这些诗句表现出先生收复山河的决心。在烟波浩渺的大江河上,只需出动六军,便能一扫天下。先生这种精忠报国的精神是值得赞颂的。在先生的诗集里,无处不流露着想报效国家的感情。在先生的诗文集《浯溪碑歌》中,先生借安史之乱的历史,鼓励并鞭策明朝统治者,认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明朝最终也会像唐朝一样,回到兴盛之邦。他这样描述:“书过泗亭碑,文匹淮夷雅。留此击人心,枝撑正中夏……此物何足贵,贵在臣子心。”[2]卷一:浯溪碑歌:377这个《浯溪碑歌》正是先生为统治者敲出的警钟,他想把碑歌里的词说给统治者听,以表达做臣子的一片忠心。因此,他说此物哪里珍贵呢,珍贵的是臣子的赤诚之心。

顺治二年,先生准备去南京就职,尚未到达,就遭到清军的袭击。他当机立断,与好友组织了一支义军,共同抵抗清军。“千里吴封大,三州震泽通。戈矛连海外,文檄动江东。”[2]卷一:千里:317《千里》这首诗,写出了先生在战场上的斗智斗勇。不仅有戈矛的拼杀,也有文檄的斗骂。但明军还是不能抵挡八旗军高涨的火焰,逐渐败退。先生采取防御政策,退后防守,终困寡不敌众,被清军攻破。先生的母亲和两个弟弟也因这场战争相继去世。先生还没来得及抚平心中的伤痛,于顺治三年,又一次策划反清行动。先生联系“淮徐豪杰”,召集各路人马,意图联合地方军,共同抵抗清军势力。在清代史学家邓之诚的《清诗纪事》里,有这样一段对先生当时招兵买马的描述“东至海上,北至王家营,仆仆往来。”这里讲的是先生联系各路英杰之广,东到海上,北到现在的江苏淮阴地区。可见先生振兴明朝之决心。但现实不如人所愿,南明政府逐渐瓦解,仅有顽强的小股势力在奋斗。先生并不因此而颓废,他仍持着坚定的信念,将自己的毕生尽力投入到振兴明国之急上。他自比是精卫,“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沈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期。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2]卷一:精卫:331先生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决心,他会一直为千秋万代的“太平盛世”做出不懈地努力。

3.亭林先生的社会使命感影响

亭林先生对国家和民族强烈的使命感,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他有着“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钓三江,终年守菰蒲?”[2]卷二:丈夫:354的豪情,他的“经世致用”之道,承接儒学的为政之要,从儒学中学到治国之经典: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国家和统治阶级服务。先生治学,也是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3]为宗旨。对后世涌现的忠贞烈士无疑是一个优秀的榜样。

“经世致用”一词最早可追溯到《易经》:“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4]7其注疏云,君子出现屯象之时,其作为应以经纶为指导。这里已初见“经世致用”的基本含义。儒家经典著作同样是以“经世致用”之道为宗旨。在亭林先生之后,一些学者和政治家们将实践经验与著书创作相结合,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豪杰之士。尤其在19世纪初,龚自珍重视西北地区,致力于西北建设,著有《蒙古图志》等;魏源是“睁眼开世界”的先驱者之一,为国家曾作出卓越贡献,著有《海国图志》《湖广水利论》等,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关注外国情况,组织翻译西文书报,提供对策,办理交涉参考。所译资料,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这些一个又一个的英雄之士,不仅用文字记录下了惊世之作,还实践了“经世致用”之道。龚自珍的抵制外侵,魏源的变革运动,林则徐的“虎门销烟”等,都为挽救国家,促进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当时的他们,有着先生一样的忧国忧民,一样的豪情壮志。因此,他们沿着“经世致用”之道,无怨无悔地为国为民,奉献自己的一生。[5]

[1]顾炎武.顾炎武全集:日知录:卷十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顾炎武.顾炎武全集:亭林诗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先生初刻日知录自序[M]//续修四库全书:114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4]十三经注疏:上册[M].阮元,校勘.周易·正义:卷一.北京:中华书局,2009.

[5]陈水云.明清词研究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顾炎武使命感林先生
邻居林先生
中小学教师感知使命感对践行使命感的作用机制研究
昆剧新编戏《顾炎武》创作得失刍议
顾炎武“拜师”
沉痛悼念周常林先生
用色彩抒写生命——从靳之林先生的两幅油画谈起
邂逅西泠名家倪伟林先生
美国青年华人热议十九大:激发强烈使命感
工作使命感:一个正在复苏的研究课题*
顾炎武与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