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外语教学中交际能力的培养

2013-08-15 00:46李建良
怀化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外语交际

李建良

(湖南师范大学英语教学部,湖南长沙410081)

一、问题的提出

1986年以来,我国连续制定了五个英语教学大纲,都提出要培养“交际能力”。最近,教育部又颁布了修订后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把教学重点从培养使用英语获取信息的能力转变成了使用英语交流信息的能力。“这些都说明,我国外语界已形成了这样的共识: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交际'是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1]。这种转变是对学生掌握英语要求的提高,同时也表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我们探索英语教学法的改革也不例外,都要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放在重要地位。[2]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就必须创造合适的便于学生形成和发挥交际能力的环境,即提供条件,使学生能够进行“信息的有效感知和反馈”,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对信息的充分认知和反馈中提高学习效果。作为老师,我们不能把自己看作是不断地向学生传递信息的源泉,而应该充当向学生形象地展示信息的信息提供者,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实践来掌握这些信息,并且有效地把它运用到自己的交际实践中,达到提高交际能力的目的。

“信息的有效感知和反馈”的理论基础

心理学表明,感觉的产生,首先要有一个近端刺激,传递一种感觉信息,以便引起神经系统和脑内的生理活动,即信息加工处理活动,最后产生感觉体验。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大脑中的反映。也就是说,心理语言学中这种认知理论对人的语言学习和运用的过程进行分析,这种分析也可以应用于第二语言习得的分析。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必须接触目的语的材料,这就是输入,学生通过对语言材料的处理,产生一种中介语(interlanguage),并在最后形成第二语言的表达,这就是输出。在特定的环境和交际目的下,输出意味着完成交际任务。[3]

美国语言学家Chomsky也认为,人类先天就有一种“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这是生成语言的生理基础。Chomsky分析了“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语言能力是指说话人和受话人对自己语言的潜在认知 (tacit recognition)。语言行为则是对这种能力的具体运用。

二、外语课堂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信息的有效感知和反馈”能力

外语教学中,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向学生施加言语实践的“刺激”,例如有针对性的情景会话,分组的专题讨论,指定篇章的复述等。而学生作为“刺激”的承受者,必须调动身体机能的相关方面来感受这种“刺激”以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这就好比一个系统的功能,需要依赖其组成部分的配合,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一样。[4]Jeremy Harmer在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一书中提出“平衡活动法”的课堂教学方式,以交际教学原则为理论基础,从学生所进行的课堂活动的角度来探讨课堂教学法,怎样在这些活动中达到平衡。“平衡活动法”认为教师的任何就是要保证学生能有效地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而这些活动是有助于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的。教学计划应该是在语言输入、练习和交际输入之间达到一种平衡,重视交际活动。笔者认为,这种平衡过程与外语课堂教学中“信息的有效感知和反馈”能力的培养,从而有助于交际能力的形成是不相矛盾的。二者是一个过程的两个阶段,“信息的有效感知和反馈”是基础,交际能力的形成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

在我们的外语教学中,“事倍功半”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师在课堂乃至课外都倾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学生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结果,教师和学生对学习效果都不甚满意。以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为例,他们大多从初中阶段就开始学习外语,所以他们都有约八年的时间学习外语,但实际上他们只掌握了一定的词汇、语法知识,大多数人依然无法应付最基本、最简单的交际活动。[5]究其原因,我们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教学环境,课程设置等客观原因,应该更多地从教师、学生等言语活动实践者本身进行思考,是否提供了足够的有效言语“刺激”让学习能够充分调动身体相关机能来参与语言实践?学生对于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各种信息能否进行有效的感知、筛选和反馈?学生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LAD)能否被激活以生成语言能力?而实际情况却是学生把所学过的语言知识兼收并蓄,把它们都储存在大脑中,杂乱无章,毫无头绪可言,在需要提取运用的时候,就不能够及时有针对性地再现,甚至单纯地再现原始信息也可能存在困难,从而导致语言生成的失败,交际能力也就无从谈起。英国学者休·科林根在The Brain中提到:“some recent research also suggeststhat we remember everything that happens to us.we may not be able to recall this information,but it is all stored in our brains.”所贮存的语言知识不能再现于言语实践,实际上是我们外语教学课堂上屡见不鲜的现象,由此所引起的数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这就给我们外语课堂教学提出了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能不能解决教和学的效率问题?怎样解决?笔者认为,培养学生“信息有效感知和反馈”的能力能较好地解决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一个学生如果能够较好地实现信息的有效感知和反馈,那么他要获得交际能力就比较容易,因为信息的有效感知和反馈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交际性。

三、“信息有效感知与反馈”的设计与运用

现代外语教学,应该从根本上不同于过去那种“填鸭式”、“满堂灌”,学生丝毫没有学习主动权的教学方式,这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基于此,笔者从以下方面就“信息的有效感知和反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并把这些方面运用于教学实践,结合所取得的实验结果与各位外语研究与教学专家与同行共同思考我国外语教和学的方方面面。

1.抓好课前预习。抓好课前预习是改革课堂教学重要的一环,它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都有着积极的作用[1]。学生通过预习,对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对教师布置的讨论题形成了自己初步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每次课共90分钟,中间休息10分钟)。以《大学英语》 精读第二册Unit Four:My First Job为例,教师可以提前将下列思考题布置给学生,使他们对课文内容形成一定的印象:

(1)Why did the narrator want to find a job?If you were he,whatwill you do?

(2)Did he feel nervous while beingquestioned bythe headmaster?

(3)What made the narrator feel it difficult to deal with the class?

(4)Is it right or wrong for him to give up the teaching post just because of working under a woman?

在课堂上,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教师可随机安排学生进行Duty Report,用英语简短介绍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体会,也可以谈天气,复述短文、故事等。教师也可以扼要介绍西方国家工作面试的相关情况,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抽取其中较有针对性的思考题要求学生用英语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就有利于学生对所预习的内容进行回顾,充分再现有关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再加工处理,以实现言语的输出,形成自己的交际语言。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思维的发展,及时给予必要的提示,对学生思想创新性的一面,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最后,对所讨论的主题,教师最好再进行简明的评述,给学生一种参考,使他们进行比较吸收,并尝试从另外一种角度来思考分析问题。

2.分组讨论。在课文内容的处理上,教师上课时首先用英语介绍本次课的教学重点,然后适当地讲解一些重点词汇,让学生有意识地运用这些词汇进行思维表达。笔者认为,在进行交际能力教学时,适当地结合传统教学法,是可行的。

教学重点:

(1)The western educational system;

(2)The narrator's impression upon the whole process of applying for the job;

(3)What do you think we should do according to the narrator's not being able to teach algebra and geometry?

(4)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narrator's remarks“ I was very young,the prospect of working under a woman constituted the ultimate indignity”?

第一阶段结束后,教师可以把全班分为若干小组,每级七八人,有侧重地分配讨论题目,并指定每组组长。在以后的讨论课中,其他组员轮流担任组长,并具体负责组织该组的讨论。讨论开始时,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不要怕出错,要根据已有材料信息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同时,教师在黑板上应该尽可能多地为学生的表达提供相关句型和结构,提供充分的感知材料,使他们结合原有的材料,表达得更地道、准确。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S·Krashen)也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语言输入来完成的,教学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提供最佳的语言输入,促进语言习得。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可以组织学唱一些简单提英文歌曲,或讲英语幽默故事,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应该在必要时帮助和启发较为沉默的小组,督促和引导他们开口发言和讨论。对每组的发言,教师应带领全班同学热烈鼓掌以表示感谢和鼓励,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轻松的氛围中。接着,教师作出反馈,对每组发言作简要评价,教师的这种反馈非常重要,通过反馈,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拓宽思维,增强自信心。

3.结合语境进行口语操练。经过课前预习和课间讨论,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口语操练活动。教师可从课文内容节选若干情景,在一定的语境中组织学生参与情景对话,培养学生对具体场合灵活应变的适应能力。以My First Job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情景:

(1)On the way to Croydon,the possible conversation between the narrator and others;

(2)The narrator may ask people for instructions in order to locate the school;

(3)The conversation between the narrator and the headmaster;

(4)The narrator's possible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 when he learned that he must teach algebra and geometry。

在情景对话开始之前,教师在黑板上列出学生可能用得上的词汇,让学生有意识地结合这些词汇进行语言操练。在学生对话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密切注意学生思维的发展状况,并及时地加以提示和指导,及时地提供学生对话中所需的语言材料信息,以帮助学生在大脑中顺利地实现信息的提取、语言的构建。

4.有针对性的进行写作。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书面语是在口语基础上产生的。因此,我们在外语教学实践中普遍遵循听、说、读、写这样的学习顺序,旨在有效地培养学生外语的四项基本技能。但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口语和书面语并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两者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观察到,学生口语能力即交际能力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书面语的发展水平。写作是体现学生书面语言技能高低的一个硬性指标。“写作是一个复杂、循环、创造的过程,它并不是人们头脑中已有想法的原始反映,而是一个不断发掘的过程,是把题材从潜意识中提取出来,让清醒的头脑能够审视它们并对其进行加工处理”[6]。写作过程中,情景的创造,意思的表达以及语言的筛选等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都是有效地促进。因此,笔者在“信息的有效感知和反馈”教学设计中引进了写作这一环节。学生不一定要完成文章每个细节的写作,应该把重点放在文章整体框架的构建上,即根据某一主题,尽可能多地设想具体情节,在文章发展的合理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创造写作要点。以My First Job一文为例,学生在经历前三个阶段的训练后,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较深层次的理解,具备了在此基础上扩展文章脉络的前提和条件。也就是说,学生脑海中已经贮存了大量的相关的有效信息,学生只需要在合适的情景之下实现对这些有效信息的提取和反馈。写前阶段要求学生回忆起与题目相关的潜伏于意识中的有效信息,这就有可能使学生作不同寻常的有关联系,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也反映出写作是一个人不断发现和创造的过程。[6]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兴趣,心理、能力等具体情况适当地调节各个步骤操练的时间,以确保教学活动能够取得实效。同时,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文化、习俗等信息的输入“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一方(或双方)对另一方的社会文化传统缺乏了解,因而出现不恰当的言行,这是产生交际故障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同的文化要求不同的行为,这是一种文化规约”[7](P143-145)。任何语言都是某种文化的反映,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这就要求我们把对语言文化的了解和掌握贯穿在外语教学的始终[8](P187-189)。

四、评估项目和结果

为了了解学生在上述步骤实施后的学习效果,笔者设计了一个包含若干项目的调查表,让学习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提供相关信息。评估重点有五个:第一,学生对外语学习中交际能力的培养持何种态度;第二,学生是否接受上述实际步骤,这种教学设计对学生提高自身交际能力的信心有何影响;第三,学习在具体实施过程当中会不会因为步骤过多而影响学习兴趣;第四,学生觉得教师在培养学生交际能力过程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第五,学生是否觉得自己想用外语表达思想的愿望增强了,是否觉得自己的外语交际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调查采用百分制的评定办法,60%是基准点,高于60%表示学生持肯定态度,60%-100%分别代表学生肯定态度的不同程度,60%以下表示学生持怀疑或否定态度。笔者将这些调查项目分第一学期期末和第二学期期末两次发给受试者1,以下就是我们调查实施的具体情况。

1.在外语学习中,应不应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1)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的工具,因此,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

(2)我们不仅要学习书面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形成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

(3)从我们自身实际需要来说,也应该培养外语交际能力;

(4)有书面语言知识,而没有实际言语操作能力算不上学习外语。

根据受试学生的反馈,学生对上述问题普遍持赞同态度,第一学期末平均为 80.5%,第二学期末则上升至89.2%,这充分反映了学生经过一学年的实验教学,对外语课堂教学中交际能力的培养有了一定地认识。

2.学生是否接受此种教学设计,对其树立提高外语交际能力信心有没有促进?

(1)我比较赞同这样的教学步骤,因为说和练得到了突出;

(2)课前预习能使我预先了解课文内容并贮存一定的信息,布置预习思考题能督促我利用课外时间;

(3)课堂讨论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学习气氛;

(4)情景对话和写作环节的设置能促使学生充分运用想像力,实现对大脑中贮存信息的提取和再现;

(5)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参考和结合教师提供一系列语言材料进行语言操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在此轮调查测试中,统计数据较第一轮有了近2个百分点的上升,上下学期末平均为83.6%和92.2%,说明学生在语言习得方面自信心有了显著的提高。

3.这些教学步骤的实施会不会使学生感到厌倦而影响学习兴趣和效果?

(1)整个教学过程衔接比较紧凑,重点突出,因此我不觉得疲倦;

(2)英文歌曲和幽默故事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我们思维紧张状况;

(3)结合教师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和提示,觉得表达思想并不难,因此兴趣也提高了;

(4)这种教学设计能够充分发挥我们的想像力,因此我们很投入,并不觉得累;

对于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厌倦和兴趣下降的问题,学生普遍欢迎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英文歌曲和幽默故事,设计紧凑的教学环节以及注重所提供材料的新颖性,这方面的统计数据上下学期平均分别为81.6%和90.8%。

4.教师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1)教师应该充当组织者角色-尽可能多提供学生操练的机会;

(2)教师提供的语言材料和及时的提示非常有利于我们组织和表达思想;

(3)语言交际者大脑中贮存大量有效信息以便及时反馈对成功的语言交际非常重要;

在教师应该发挥的作用方面,学生反馈的数据说明他们更多地希望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充当组织者,协调者,多给学生提供操练的机会。

5.学生表达思想的愿望是否增强了?语言交际能力是否有了一定的提高?

(1)有了一定语言材料的提示,我觉得比较容易找到表达思想的方式;

(2)感知众多语言材料时有效信息的贮存能使我们及时地反馈和提取,生成语言能力;

(3)这种有效信息的再现和运用使我们语言交际的信心增强了;

(4)我发现课内课外进行外语交际时话题增加了,而且也能迅速地组织语言。

(5)我喜欢这种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的教学方式。

最后一轮问题调查反馈的数据上下学期末平均分别为81.7%和91.5%,二者相差近十个百分点。第一轮调查显示,前后两次调查的均值分别为80.5%和89.2%,有显著意义的区别(t=-28.100,p<.000)。这说明学生普遍比较赞同外语学习中应该培养交际能力。第二轮调查说明,在“信息的有效感知和反馈”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学生对笔者所设计的教学步骤有积极的反应,这种学习方法对他们增强信心,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是一个较大的促进。每个项目的百分比都超过了60%的基准点,并且两次测试的均值(分别为83.6%和92.2%)增加了将近9个百分点(t=-39.833,p<.000)。这说明,这些教学步骤基本上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他们也认为有效的语言材料的输入确实有助于自己组织和表达思想,提高自己的外语交际能力。另外,第三轮调查所反映的数据显示第二学期末比第一学期末有了更明显的赞同倾向 (t=-35.252,p<.000),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学生一般情况下不会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感到疲倦,这就保证了整个过程的连续性。在学生语言习得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当组织者并及时提供必要的语言材料,这一点可以在第四轮问题所反映的数据中得到佐证,三个单项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的均值分别为81.7%和91.5%,有显著意义的区别(t=-42.334,p<.000)。最后一轮调查反映了这次教学实验获得了比较大的实效,两次均值分别为80.8%和90.5%,前后两次相差10个百分点(t=-32.848,p<.000),再一次证明了本文所探讨问题的实际性。学生信心增强了,交际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调查的数据显示,笔者的教学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这充分说明学生普遍比较欢迎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改革。当然,文中所提供的数据只能反映学生在某一时期的心理倾向,随着学生年龄、心理、性格特征和学习环境等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变化,教学方法也应该作相应的调整。因此,本文旨在抛砖引玉,活跃学术气氛,促进外语教学和具体语言学的发展。

[1]王才仁.谈“为交际”[J].中小学英语教学研究,1993,(1):42-45.

[2]周 洁.应用“平衡活动法”,改革课堂教学 [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1):48-51.

[3]吴潜龙.关于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认知心理分析 [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4):52-54.

[4]H.K.К о р с а к о в а [ 俄]李 荣 江译 .外语 教 学 中的 神 经 心理 学[J].国外外语教学,1997,(1):28-32.

[5]张 清.“克服干扰,促进迁移” [J].国外外语教学,1997,(3):38-41.

[6]吴锦,张在新.英语写作教学新探[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54-56.

[7]王得杏.跨文化交际的语用问题文化与语言[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8]杜瑞清.“英语教学与英美文化”文化与语言 [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注释:

①受试班集是教育科学学院2011级新生,共2个班,第二年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外语交际
情景交际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交际羊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外语教学法的进展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