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奶业合作化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2013-08-31 01:50李兆林李正洪刘桂瑞
中国乳业 2013年2期
关键词:奶农农场主加工厂

文 / 李兆林 李正洪 刘桂瑞

(内蒙古奶联科技有限公司)

1 奶业合作社的起源与动机

1.1 奶业合作社的起源

1810年,在美国狄格州的高琛成立了一个乳品合作社,在美国新泽西州的南特瑞敦成立了一个专营奶酪的合作社。新西兰第一个合作社性质的奶酪公司于1871年在奥塔戈半岛(Otago Peninsula)成立。1880年,瑞典出现了第一个奶业合作社。丹麦早在1882年就诞生了第一家奶业合作社,并由社员出资建立了奶类加工厂,这一形式几年后在欧洲迅速普及。爱尔兰1889年成立了第一个合作社。荷兰第一家规范的合作社性质的乳品加工厂建立于1886年。

1.2 建立奶业合作社的动机

奶业合作社的成立是众多奶农为了防止某些加工厂对原料奶进行压价而联合起来形成的一种组织。荷兰第一家奶业合作社是由23 个养殖户集体入股投资建立。从1867年开始,美国出现农业危机,为了避免中间商和铁路公司的趁火打劫,在全国农业保护社的支持下,成立了由许多农场主参与的合作供销协会,到1877年协会数量达3 万个,社员达250 万人。20世纪20年代,美国农业萧条,拥有自己土地的农场主购买饲料艰难,大的农业企业剥削农民。为了农场主各自的便利,为了使农民的利益不受或少受大的农业企业的剥削,各种各样的合作社诞生了。农场主们根据各自种养业的不同而组织成合作社,希望多些竞争优势。

20世纪40年代,印度的奶业被一些牛奶公司和中间商控制。分散的奶农在面对牛奶加工、销售企业和中间商时,显得势单力薄,任由宰割。在成立合作社后,不但能实现储运、加工和市场营销的规模经济,通过批量购销改变价格谈判能力,而且还能通过创立品牌,提高产品差异化等实现加工增值。印度已经建立了22 个邦级销售联盟,170 个县级合作联合会,117 575 个村级奶业合作社,吸收了1 240 万个奶农会员。奶业合作社为印度成为世界奶业第一大国奠定了基础。

2 奶业合作社的类型与作用

2.1 奶业合作社的类型

合作社的发展由初级阶段的市场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发展至涵盖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根据合作社的不同作用,可以分为生产合作社、市场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和服务合作社四大类。生产合作社,为农场主所拥有,合作社按合同从农场主手中收购农产品。市场合作社,为农场主所拥有,主要面向市场,从事分类、分级、包装、运输和销售等工作。供销合作社,专门与买主和加工商谈判,以帮助农场主获得更好的价格,同时获得流通利润。服务合作社,主要为生产者提供各类信息、咨询服务以及对农业人员提供信贷、保险、住房服务。

2.2 奶业合作社的作用

在欧盟,奶农选择加入合作社,首先是为了自己生产的牛奶销售有保证,其次是能协商最佳的市场价格。因此,组建和加入奶业合作社,是欧盟小规模奶农能够保持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奶农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各种形式的合作社,按合作社的章程实行统一经营、统一核算、利润分成。欧盟主要奶业生产国90%以上的奶农都是各类奶业合作社的成员。据欧盟农业协会的不完全统计,欧盟目前有4 万多个农业合作社组织,在营业额最大的15 个中,奶业合作社占10 个。奶业合作社发展规模和水平居欧盟农业合作社前列。

3 奶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

3.1 一体化

奶农在自愿基础上组建合作社,在合作社指导下兴办乳品加工厂,奶农既是合作社的主人,也是乳品加工企业的主人,形成了一个利益高度一致的完整产业链。奶业合作社为奶农提供从饲料、配种、防疫到收奶等一整套服务,出资组建的乳品加工厂不仅实现了利润的增值,还解决了原料奶的市场销路问题。大部分奶业合作社加工厂的利润分为三部分,一部分用于加工厂的扩大再生产,一部分作为奶农交奶的红利返还,一部分用于补贴奶业合作社为奶农提供的各类服务。利益返还解决了生产环节利润偏低的问题,促进了奶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为加工厂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原料来源。

新西兰最大公司恒天然合作集团(Fonterra Co-operative Group Limited)是20世纪以来奶业一体化最典型的模式。恒天然公司的出口收入占新西兰出口总收入的25%,产量占新西兰全国牛奶出口总量的90%,全球员工约16 000 名,年牛奶加工量为 200 亿升,并和140 个国家建立了贸易往来。

3.2 规模扩大化

建立大规模和高度专业化的奶业合作组织是世界奶业发达国家的发展趋势,也是增强全球竞争力和市场生存能力,提高生产效率和改善奶农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途径。

20世纪60年代,由于瑞典政府的农业政策强调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导致了合作社的大量兼并,数量急剧减少,规模迅速扩大。奶业合作社的基层协会数,从1940年的570 个,下降到1984年的24个;合作的乳品企业的数量,从1940年的800 个,下降到1984年的93 个。

20世纪30年代时,新西兰有400 家独立的奶制品合作社,到了90年代中期,通过一系列的合并仅剩下12 家。

3.3 企业化

2000年以来,随着竞争的加剧,合作社开始兼并,出现了一些大型合作社。2000年,丹麦的MD Foods与瑞典的Arla奶业合作社合并成立了Arla Foods,成为欧洲首家大型跨国奶业集团,年加工原料奶71 亿千克,参社奶农14 900 户。2001年,新西兰国家乳品局、基维乳品公司和新西兰奶制品集团合并,成立了全国性合作社方塔拉公司,成员分布在全新西兰,占新西兰全部奶农数量的95%,拥有约400 万头奶牛,是世界最大的奶制品外销公司之一。

4 对中国的启示

2010年7月,在荷兰农业合作银行(RABO BANK NEDERL-ANDS)发布的《Global Dairy To -20》(2009年度全球奶业20 强)排名中,有6 家是奶农合作的奶业公司,分别是排名第4的Frieslandcompina(荷兰)、排名第5的Fonterra恒天然(新西兰)、排名第7的Arla Foods(丹麦与瑞典)、排名第8的Dairy Farmers of America(美国)、排名第18的Land O’Lakes(美国)、排名第20的Tine(挪威),其2010年的销售额分别为111.7 亿美元、102 亿美元、86.4 亿美元、81 亿美元、32.1 亿美元和30.2 亿美元。

中国已经跃居世界第三大产奶国,仅排在印度(9 460 万吨)和美国(8 260 万吨)之后。同样,在荷兰农业合作银行(RABO BANK NEDERLANDS)发布的《Global Dairy To-20》(2009年度全球奶业20 强)排名中,中国的蒙牛、伊利分别以37.7亿美元和35.4 亿美元排名第16位、第17位。但是,中国奶业在奶农合作化发展方面尚没有与世界奶业发达国家相比同等量级的企业。国际奶业发达国家奶农合作发展一体化以及企业化发展的经验与趋势值得中国奶业借鉴。印度提出的生产者联合公司、新西兰的有限第三方股份合作社,以及荷兰、新西兰的奶业合作化与一体化模式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奶农农场主加工厂
河南省长葛市获丰巢础加工厂
参观便便加工厂
香味加工厂
Farmer Rescue营救农场主
参观奶酪加工厂
抗议
吴灵敏:爱折腾的农场主
喷奶粉
我的青春不迷茫——访90后女农场主谌海露
警察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