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态度与自杀风险:心理健康的调节作用与中介作用*

2013-08-31 07:09赵久波姜美俊赵静波杨雪岭
精神医学杂志 2013年4期
关键词:意念态度效应

赵久波 姜美俊 赵静波 肖 蓉 杨雪岭

近年来,自杀现象正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社会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自杀是整个人群的第五大致死原因,是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亡原因[1]。由于大学生是青年人中的佼佼者,担负着国家发展与建设的重担,因此大学生的自杀给科学发展和经济建设带来巨大损失。近几年媒体频繁报道大学生、研究生和博士生自杀问题,大学生已成为备受关注的高危群体,大学生自杀预防问题成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针对大学生自杀问题已有大量研究,然而既往的自杀研究多着眼于自杀危险因素的探讨[2~5],对自杀的保护因素研究较少。从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出发,加大对人类自身存在的诸多正向品质的研究和培养,可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因此,研究自杀的保护因素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理念,本研究尝试探讨生命态度对自杀风险的影响。

生命态度是指人对生命所持的态度,即人对与生命有关的人、物、事或观念等的感觉,如何行动的描述,包括生命认知、生命情感和生命行为倾向[6]。生命态度这一概念以维克多·弗兰克的意义治疗理论为基础[7],其内涵与生命意义相似。人是寻求意义的生物,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人为什么活着?”,“怎样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是作为高级生命的人独特的存在方式,正如加缪所说:“生命意义的问题是最急需回答的问题”。无意义的生活会使个体产生“存在的空虚”,陷入绝望的境地,追求意义的意志在人生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自杀行为往往源于个体对生命延续的绝望。目前生命态度与自杀风险关系的研究显示,生命态度与自杀态度、自杀意念显著相关。如张妍等[8]对灾区16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生命价值观可以预测灾区大学生的自杀态度;陈艺华[9]对262名大学新生的研究发现,大学新生生命意义感与自杀意念存在中度的负相关;糟艳丽[10]对中学生的研究显示,生命意义明确的个体,对自杀及安乐死的态度较否定,生命意义不明确的个体,对自杀及安乐死的态度较肯定或宽容。

在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研究中普遍发现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密切[11~13],个体生命意义感越强,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在大学生自杀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中亦普遍显示二者关系密切[14~16],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可以预防和干预自杀行为已是学校教育与管理者的共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生命态度与心理健康这两个因素对自杀风险的作用机制。我们的研究假设是“生命态度→心理健康→自杀风险”,验证心理健康在这两者的关系中是调节变量还是中介变量。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班级为单位整群抽取广东某高校全日制本科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1400份,回收有效问卷1310份,有效率93.57%。有效样本的平均年龄(19.26 ±0.93)岁,其中男生458 人(34.96%),女生852 人(65.04%);农村 660 人(50.40%),城镇 650人(49.60%);独生子女 262 人(20.00%),非独生子女1048人(80.00%)。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1.2.1.1 一般情况问卷 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年级、家庭居住地、是否独生子女等。

1.2.1.2 自杀行为问卷-修订版(Suicidal Behaviors Questionnaire-Revised,SBQ-R)[17]其中文版已在中国大学生中应用,具有可靠的信、效度[18]。自杀行为问卷共有4个条目,包括既往自杀意念、自杀计划与行为,近1年内自杀意念,自杀威胁性,未来自杀可能性。该量表总分为3~18分,总分越高,自杀风险越高。7分以上,即可以认为个体具有高自杀风险[17]。

1.2.1.3 生命态度剖面图(Life Attitude Profile)[7]共有39个题项,包括意义意志、存在盈实(无挫折)、生命目的、生命控制、苦难接纳和死亡接纳6个因子。此外,在这6个因子的基础上又归纳出2个高阶因子:生命意义的追寻与肯定、存在的超越。生命意义的追寻与肯定是由意义意志、生命目的、生命控制和苦难接纳4个因子所构成;存在的超越是由存在盈实和死亡接纳2个因子所构成。量表采取Liken 5级记分制,得分越高,代表其生命态度越积极。经对台湾地区大学生的测试,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内容效度和构念效度。

1.2.1.4 一般健康问卷(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 GHQ-20)[19]共20个项目,含3个分量表,GHQ自我肯定量表,GHQ抑郁量表,GHQ焦虑量表。该量表应用广泛,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该量表的每个项目都是“是否式”选择题,要求被试用“是”或“否”指出近几周的感觉。量表总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1.2.2 施测方法 对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要求按统一指导语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匿名回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当场收回。

1.2.3 统计分析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Pearson相关分析和分层回归分析。本研究采用分层回归的统计方法考察调节效应和中介效应。

2 结果

2.1 不同自杀风险大学生生命态度得分的比较 自杀风险得分以7分为界,高于7分为高自杀风险组,低于7分为低自杀风险组。高自杀风险大学生的生命态度总分、2个高阶因子意义追寻与肯定和存在的超越的得分,6个1阶因子中除外生命控制因子,均显著低于低自杀风险组(P<0.01)。见表1。

表1 不同自杀风险大学生生命态度得分的比较()

表1 不同自杀风险大学生生命态度得分的比较()

2.2 生命态度与心理健康及自杀风险之间的相关分析 生命态度总分与自杀风险总分和心理健康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36,r=-0.49,P <0.01),生命态度总分与GHQ-20的抑郁、焦虑因子得分呈显著负相关(r=-0.38,r=-0.28,P <0.01),与自我肯定因子的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42,P <0.01),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见表2。

表2 生命态度、心理健康与自杀风险的相关分析(r)

2.3 心理健康在生命态度与自杀风险之间的调节效应 根据调节作用的检验方法,采用层次回归分析技术来考察心理健康在生命态度与自杀风险之间的调节作用。先将生命态度、心理健康与自杀风险得分做中心化变换,以中心化后的自杀风险得分为因变量,以心理健康总分为调节变量,以生命态度总分为自变量进行层次回归分析。第一层把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第二层把调节变量进入回归方程;第三层把自变量和调节变量的交互作用项进入回归方程。第一层分析结果显示,生命态度对自杀风险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0.36,P <0.01);第二层分析发现,心理健康对自杀风险的正向预测作用达显著性水平(β=0.31,P<0.01);第三层分析发现,心理健康与生命态度的交互作用项对自杀风险的作用达到显著性(β=-0.15,P<0.01),说明心理健康在生命态度与自杀风险之间存在调节作用。见表3。

表3 心理健康在生命态度与自杀风险之间的调节作用的分层回归分析

2.4 心理健康在生命态度与自杀风险之间的中介效应 中介效应的存在需要满足以下标准:在第一个回归方程中,自变量显著影响因变量;在第二个回归方程中,自变量显著影响中介变量;在第三个回归方程中,中介变量显著影响因变量,同时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减弱。上述3个条件都满足并且在第三个回归方程中,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β值减弱为不显著,则存在完全中介作用,如果仍然显著,则为部分中介作用。本研究假设的中介模型是生命态度-心理健康-自杀风险,按照中介作用检验的步骤对心理健康的中介作用进行检验。第一步,以自杀风险为因变量,以生命态度为自变量做回归分析,模型的原始标准化回归系数是-0.36(P<0.01);第二步,以心理健康为因变量,以生命态度为自变量做回归分析,模型原始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49(P<0.01);第三步,以自杀风险为因变量,同时以生命态度和心理健康为自变量做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生命态度对自杀风险的直接效应显著(β=-0.21,P <0.01),中介变量心理健康对自杀风险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β =0.31,P <0.01),说明心理健康在社会和自杀风险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效应值为0.15,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42%。见表4和图1。

表4 心理健康在生命态度与自杀风险之间的中介作用回归分析

图1 心理健康在生命态度和自杀风险之间的中介作用模型

3 讨论

本研究中自杀风险得分不同的两组大学生生命态度得分差异显著,且生命态度得分与自杀风险总分显著负相关,表明自杀风险低的学生其生命态度较为积极,反之亦然。该结果与张妍等[8]、糟艳丽等[9]、陈艺华等[10]的研究结论较为一致,生命意义感较强的学生自杀意念较少,对自杀持较否定的态度。弗兰克认为,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导致躯体疾病,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导致人格障碍,但如果人缺少精神层次的意义意志,不理解他存在的意义,就会产生存在性挫折,导致存在性精神空虚。因此生命态度积极的大学生更能够认真思考生命的意义,积极寻求生命的内在价值,珍惜和尊重生命,故其自杀风险较低。本研究中生命态度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显著,这与彭霞等[11]、李虹等[12]、赵晴等[13]的结论一致。正如弗兰克尔所言,意义意志是一种自我超越的意志,能够帮助个体战胜逆境,是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因此生命意义明确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为进一步了解生命态度、心理健康与自杀风险三者的关系与作用机制,本研究进行了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分析。

调节效应分析说明,心理健康是生命态度与自杀风险关系中的调节变量,即后两者的关系受心理健康的影响。由 Y=0.044+0.266M- (0.148M+0.202)X可知,心理健康(M)得分越高,生命态度(X)对自杀风险(Y)的负效应越大,反之,当心理健康(M)得分越低,生命态度(X)对自杀风险(Y)的负效应越小(M决定了Y随X变化的速度)。可见,心理健康影响生命态度作用于自杀风险的强弱,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者,生命态度对其自杀风险的影响较弱,反之亦然。这可能是因为,心理健康水平高的学生本身其自杀风险即较低,因此生命态度对自杀风险的影响不明显;而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大学生其自杀风险较高[14],如果其生命态度较为积极,则可以成为自杀风险较明显的保护因素。该结果的实践意义是,对于心理健康较差的学生,生命意义感可作为预测与干预自杀风险的有效因子;而对于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学生,生命意义则不甚适合作为预测与干预自杀风险的因素,需要寻找其他更有效的因素。

中介效应分析显示,心理健康是生命态度与自杀风险的部分中介变量。中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一方面,生命态度对自杀风险有直接负效应,即生命态度积极的大学生,自杀风险会低一点;另一方面,生命态度通过心理健康水平对自杀风险有间接负效应,即生命态度积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好,而心理健康水平良好会减少学生的自杀意念,使自杀风险降低。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42%,可见,生命态度有42%的部分是通过心理健康作用于自杀风险,使自杀风险降低。该研究结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清晰了生命态度影响自杀风险的机制,即通过心理健康的部分中介效应。在实践工作中,提示我们可以增强生命意义教育,使大学生了解自己的生命意义,选择自己的存在方式,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不断寻求自我实现。

[1]Phillips MR,Li XY,Zhang YP.Suicide rates in China[J].Lancet,2002,359:835-840

[2]武娇,吴云涛,冯淑秀.抑郁在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和自杀意念关系中的中介效应[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2,33(11):1111-1114

[3]胡一文.大学生述情障碍与自杀倾向的相关性[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2,12(1):39-41

[4]朱相华,王成东,周勤.2374名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1,20(5):461-462

[5]G R Dutton,L P Bodell,A R Smith,et al.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besity and suicidal ide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2013,15(2):224

[6]谢曼盈.生命态度量表之发展与建构[D].台湾:台湾慈济大学教育研究所,2003

[7]何英奇.生命态度剖面图之编制:信度与效度之研究[J].台湾师范大学学报,1990(35):71-79

[8]张妍,孔繁昌,权珍桢,等.地震灾区大学生生命价值观与自杀态度的调查分析[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0,19(7):641-643

[9]陈艺华.大学新生生命意义感、自杀意念与心理健康[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30(3):45-49

[10]糟艳丽.中学生自杀态度与生命意义的跨文化研究[D].甘肃:西北师范大学,2007

[11]彭霞,王鑫强,郭成.重庆某高校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9):1119-1120

[12]李虹.自我超越生命意义对压力和健康关系的调节作用[J].心理学报,2006,38(3):422-427

[13]赵晴.四川省医科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的现状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4]王军,葛小锚,胡健.大学生自杀态度、自杀意念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9):830-831

[15]张颖.大学生自杀倾向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聊城大学,2007

[16]王冰蔚.自杀意念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8):1086-1088

[17]Osman A,Bagge CL,Gutierrez PM,et al.The Suicidal Behaviors Questionnaire-Revised(SBQ-R):Validation with Clinical and Nonclinical Samples[J].Assesment,2001,8(4):443-454

[18]Zhao Jiubo,Yang Xueling,Xiao Rong,et al.Belief system,meaningfulness,and psychopathology associated with suicidality amo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across-sectional survey[J].BMC Public Health,2012,12:668

[19]李虹,梅锦荣.测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GHQ-20的心理测量学指标[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75-79

猜你喜欢
意念态度效应
意念机器人(上)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追求原始冲动和意念的自由释放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涓滴意念汇成河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态度决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