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13-09-06 12:04冯维波姚开安孙尔康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3年10期
关键词:应用化学产学研应用型

冯维波,姚开安,孙尔康

(南京大学 金陵学院,江苏 南京 210089)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不断增强,已经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二是高等教育的结构不断调整,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学校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独立学院的诞生和发展是一个“奇迹”,因为它恰恰符合了高等教育的这两点发展趋势。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作为江苏独立学院中的排头兵,一直致力于充分发挥母体大学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和独立学院民办灵活机制的综合优势,积极探索培养“设计性”应用型人才的创新模式和有效途径[1]。

1 “产学研”结合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008年,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应用化学专业承担了国家级课题“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子课题“充分发挥南大理科特色,强化工程技术应用,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FIB070335-B4-01)的研究项目,围绕社会市场需求,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应用化学人才培养模式——以产学研结合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化学人才。

产学研结合是一种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环境与资源,实现生产实践(或服务实践)、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有机结合,培养适合企业、行业生产、建设、管理及服务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产出应用型研究成果,并应用于生产或服务实践的学校与企业或其他社会单位的合作模式[2]。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通过与相关企业、研究所的深度合作,推进理论课、实验课教学内容改革,促使实习、毕业论文内容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把产学研结合贯穿于本科教学的始终。金陵学院成立了以体现“产学研结合”为特色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7名成员中3人来自企业,分别是国家千人计划引进人才和高新技术企业负责人;应用研究中心2人,均熟悉国内外研究项目的发展趋势;本专业2人,是母体学校南京大学退休教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深的学术造诣。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深入研讨,认真制定了应用化学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含5个方面内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内容改革、强化实验教学、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研究与教学结合。金陵学院“产学研”结合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图1 “产学研”结合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

2 实施“产学研”结合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

2.1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围绕应用化学人才培养目标,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双师型”教师作为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对提高学科水平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双师型”教师研究实践能力突出,是学院从多渠道引进的高素质人才。

(1)从“产学研”合作单位中引进的人才,主要从事应用研究,承担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引进人才的相关经费由合作单位支付。

(2)从企业中引进相关专业的博士、副教授等。

(3)引进具有企业背景、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担任教学团队的负责人,从事教学和应用课题的研究工作。

2.2 课程体系内容改革

制定有特色的教学大纲,选用优秀教材,施行科学的考核办法及质量监控体系[3]。对理论课程体系、实验课程体系及相关内容进行改革。

(1)加强应用,结构优化。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教材重组,有机融合为《大学基础化学》,减少课程间不必要的重复,增加了实际应用部分,如元素化学。在保持总学时不变的基础上减少了《物理化学》中内容较深的部分理论知识,增加了《仪器分析》中的应用部分内容和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的内容。

(2)联系实际,形式多元。开设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强化技术应用的“精细有机合成化学与工艺学”、“现代分离技术与检测方法”等课程。同时开设了“今日化学前沿”系列讲座,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知名企业负责人和工程技术人员等主讲,内容广泛涉及环境、制药、材料、能源、生物等与应用化学密切相关的领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充分了解本专业学术前沿、企业现状与需求。

2.3 强化实验教学

(1)基础化学实验课总学时为712学时,是化学理论课总学时的1.2倍。

(2)基础实验课将无机化学实验及分析化学实验合并、将物理化学实验与仪器分析实验合并,减少低水平的重复,强化应用实验的相关内容[4-6]。

(3)采用一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双向互动”,主讲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实验过程中通过音、视频进行示范操作,相互提问、讨论[7-9]。

(4)实验教学内容开放。鼓励学生自主实验,除必修实验外,开出与应用实践密切相关的实验项目,供学生自由选择,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查阅文献,拟定实验方案,进行自主实验,最后写出论文、报告。

(5)实验室树立绿色化学的理念,所开设的化学实验尽可能做到无毒或低毒。去除涉及苯、汞的相关实验;尽量选择对环境友好的试剂;改进实验方法,尽量减少溶剂的用量或不用溶剂。

2.4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通过广泛建立校内外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将综合性、研究性实验、社会实践、毕业论文有机结合,改变毕业论文的原有形式,毕业论文所选择课题都是来自企业需求的课题[10]。以此强化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研究能力和开发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社会市场需求。

2.5 应用研究与教学结合

(1)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实验内容[11]。大部分课程实验由科研课题转化而来,使学生了解当前社会需求和应用学科发展趋向。

(2)应用型科研项目作为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基本来自行业企业专家或本专业教师的应用型科研项目。

(3)多种形式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与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既是学生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动手能力培养的场所,又是教学、科研的基地,也是本专业与社会连接的窗口和纽带,为毕业生就业打造了多途径、宽口径的“立交桥”。同时弥补了本专业研究能力不够强、研究经费不够充足、研究项目渠道不够畅通的不足。

3 结束语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应用化学专业通过确立了以“产学研”结合为主线、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化学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将该模式和培养理念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始终,彰显独立学院专业特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获得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的好评:“这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较为明显的独立院校特色和专业特色,在国内,尤其在江苏省具有较大的影响,为我国高校应用型化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2011年该专业顺利通过了江苏省独立学院专业建设抽检,以全部抽检指标为A的优异成绩名列全省第一。同时毕业生虽然只有两届,且才走上工作岗位,但用人单位对其工作表现给予了较好的评价,认为毕业生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踏实苦干、善于思考、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由于独立学院的“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可借鉴的经验很少,所以需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应重点加强“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建设,使“产学研”更加深度结合,逐步形成有独立学院特色的“设计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References)

[1]许为民,林伟连,楼锡锦,等.独立学院的发展与运行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张宝秀.应用型大学的科学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教育教学研究专辑,2006,20(1):10-14.

[3]高原,王土央.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6):30-32.

[4]张剑荣,刘超,孙尔康,等.实验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8):23-24.

[5]孙尔康,张剑荣,张家玫.两种实验教学理念的比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11):3-4.

[6]孙尔康,张剑荣,邱金恒.化学实验内容应充分体现三个结合[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11):7-19.

[7]于航,胡展飞.从知识传递到主动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3):96-98.

[8]李晔,吴兵.基于大学生创新基地的研究型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9(7):25-27.

[9]孙尔康,邱金恒,张剑荣,等.科学研究提升实验教学水平,实验教学支持科学研究发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8):22-24.

[10]丁金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2):55-58.

[11]邢福,王丽.大学生创新基地的构建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完善[J].实验室科学,2009(3):1-2.

猜你喜欢
应用化学产学研应用型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应用化学特色专题实验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北京大学放射化学-应用化学专业建立65周年纪念专刊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应用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以衡水学院为例
能源电力院校应用化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