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调研与对策研究

2013-09-17 00:30胡国英
关键词:校企政府企业

胡国英

(东华大学 学生就业服务中心,上海 201620)

如何优化高校人才培养结构,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校要深化教学改革,要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1]。2012年3月由教育部牵头开始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明确高校人才培养不再“单打独斗”,而是和企业、兄弟院校、科研院所一起,打破壁垒,协同创新。本文以问卷调研的方法,以上海市某大型招聘会参展单位为研究个案,分析研究了目前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内容、成效、制约因素等现状,并对促进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相应对策,以便高校深入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调研分析

本文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共发放问卷428份,回收400份,回收率93.46%,有效问卷396份,有效率为99%。参加问卷调查的单位性质多样,其中民营企业33.33%,国有企业26.46%,外资企业21.69%,合资企业15.34%,其他企业3.18%,基本能代表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单位。

1.企业对参与高校人才培养重要性的认识分析

如表1所示,在调查高校为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作哪些改进时,31.18%的用人单位认为高校应加强与企业需求的对接,排在第一位。在调查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时,38.91%的单位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相比有很大差距(见表2),说明企业已经认识到高校人才培养与实际应用脱节。但在对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内容进行调查时,尚有18.94%的企业与高校没有任何形式的合作,这表明很多企业虽然意识到人才培养需要结合企业的需求,但对如何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命题还比较陌生。在81.06%与高校有合作的企业中,合作的方式也分散单一,多是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占33.75%(见表3)。与学校联合科技攻关解决技术难题、技术咨询的企业仅占10.09%,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的企业仅占7.57%,而这两项措施是增强高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能力,提升创新能力的关键。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部分企业在与高校合作的过程中顾虑较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离真正意义上的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表1 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所需要作的改进

表2 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

表3 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情况的调查

2.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调查影响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因素时,企业选取的原因呈现多样性的特点,其中认为学校缺乏主动性的占19.39%,企业利益得不到保证的占19.15%,缺乏系统保障机制的占17.49%,政府缺乏相关政策引导的占16.31%(见表4)。这几个数据涉及到了学校、政府、企业三个方面的因素。在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主要考虑的因素中,排在前三位的是学生安全、制度保障、生产效益,分别占32.03%、25%、21.09%(见表5)。企业是追求利润的主体,在合作的过程中也会考虑相关的费用和风险,接收高校的学生、教师实习,生产可能会受影响,有些企业还要承担因学生技术不熟练损坏设备或发生安全事故等方面的风险,因此,企业为了降低风险,参与高校教育的人、财、物的投入可能不会过大。

表4 影响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积极性的因素

表5 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考虑的因素

在对学生到企业实习所产生的实习费用该由谁承担的调查中,仅35.68%的企业认为由企业自己承担,36.22%的企业认为应由企业、学校、学生共同承担,23.24%的企业认为由政府提供企业人均实习费用补贴。在调查为推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希望政府提供哪些优惠政策时,相关数据显示,企业对政府的支持诉求绝大部分集中在经费支持上,比如30.1%的单位希望政府按实习工种给予人才培养培训经费补助,22.57%的企业希望提供税收优惠,22.09%的企业希望政府以奖代补,补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所耗的经费(见表6)。

上述调查表明,企业在招聘人才的过程中,日益认识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自身的发展息息相关,愿意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但对如何参与人才培养,以及在建立合作的长效机制方面,更多依赖政府的政策优惠及高校的大力投入。影响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因素涉及很多方面,除了企业自身经费、品牌、生产等内部因素外,还有高校对校企合作的投入力度、长效机制,以及政府相关的财政、税收等扶持政策。要真正吸引企业与高校开展人才培养、科研等深度合作,调动广大企业尤其是大型知名企业的积极性,迫切需要由政府牵头,建立高校、企业主动参与的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表6 企业希望政府提供哪些优惠政策

二、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开展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取得了很多成绩,双方合作的内容从广度到深度都有很大的拓展,合作的内容涵盖实习基地建设、订单式培养、联合科研项目、校企文化交流等各方面。为探索企业如何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从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水平的角度,本文将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反馈市场需求

在我国,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承担了更多的责任,但为了实现毕业生的有效就业,企业的合作与参与也不可或缺。在合作教育具体实施过程中,政府在政策上倾斜,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互动,如提供学生教学实习场所,体验职业经历,向高校反馈人才培养现状,同时定期向政府、社会中介机构反馈市场职业需求和未来职业需求导向等等,对市场上参与人才培养互动的企业实行税收上的优惠或者某种程度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包括媒体舆论宣传和表彰报道等手段的奖励。而高校可以通过企业的反馈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规格,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这样以政府政策为中介,为高校与企业之间搭建起了一个人才培养机制的互动桥梁,通过携手育人共同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人才资源的培养到开发、利用的转化,从而达到国家政府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的目的和企业对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共赢结果。

2.提供工程实践平台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工程实践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提升人们幸福指数中发挥着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就对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工程教育的核心,是评价工程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尺度。加强对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模式与机制的研究,缩短与发达国家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差距,从根本上提高中国工程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水平,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重大课题。[2]目前,企业为高校提供的工程实践平台主要有共建实习、实践基地,接受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及实践活动,开展订单式培养,共建实验室等。这些平台有助于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企业的资源优势让学生的实习、实训直接面向工程实践,为学生了解企业发展和产品研发的前沿态势提供了更多机会和途径。实践中现有技术问题和工程难点的发现与分析,有利于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参与制订教学培养计划

提高质量,标准先行,这是现代教学管理的共识之一。制定、完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并将其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到教学与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前提之一。在过去的校企合作中,恰恰缺失的就是企业并未参与到高校的教学培养计划制订过程中,导致大学里传授的知识与实际应用相差甚远。完善的校企合作质量标准体系至少应实现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标准、课程标准、考核标准、资源库建设标准和组织管理标准等。在制订教学计划过程中,高校要邀请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共同分析典型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相应的技术要求,共同开发资源,制订学习和考核规范等,共同商定课程教学大纲,共同承担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任务。在专业课程开发与建设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入行业、企业的技术标准,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库,按企业的标准组织教学与考核。通过校企相互融合,做到让高校学生学习内容与工作任务一致、学习标准与岗位技能标准一致、考核标准与应用标准一致。

4.评估教学质量

通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基本建立了由政府主导、学校自评、专家与师生共同参与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教育评估项目以行政委托为主,缺乏市场的主动参与,教育评估机构类型单一,缺乏民间评估组织的介入,直接导致了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要真正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可以让企业的力量参与到评估体系中来。企业参与的评估可以是高校整体教学质量的评估,也可以是高校开展的校企合作项目或校企协同的绩效考核。主要通过企业和学校共建评估小组,由精心挑选的专业骨干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共同组成考核小组,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定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案,运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量,给予价值判断并进行诊断分析。考核项目、考核对象不同,方法当然各异。但总的来说校企双方要充分利用平时的监控材料,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整体评价与局部评价结合起来。

三、促进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

企业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环节,应当建立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之上,通过政府、企业、高校三方互动,建立相应的支持、考核、反馈机制,才能有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但在实施过程中,因各种原因总会不尽如人意,比如:学校教学部门对校企合作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主动,抓得不够;企业缺乏开展校企合作的主动性;政府组织的各种平台缺乏监督考评,流于形式,等等。因此,在目前,政府、企业、高校都意识到了必须通过协同创新才能确保高校人才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在政策、制度、机制等方面加以保障。

1.以政策支持作为校企合作的有力保障

在政府、企业、高校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搭建平台、完善政策、建立机制。一是构建合作管理机构。统筹校企资源,发挥政府的组织优势、资源调控优势,指导校企健康合作,协调解决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二是加大校企合作投入。由政府设立导向性和调节性的资金投入机制,充分发挥管理职能,促进校企合作快速发展。如上海的多个区由政府出资,组织大学园区各高校学生赴企业实习,召开各种人才招聘会,这对企业、高校来说都是很受益的事情。三是制定合作评价激励政策。通过评估树立参与校企合作的典型,采取财政税收优惠的手段,保护和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四是通过国家科技计划,加大财政对产学研结合的支持力度,减少合作创新风险。我国的相关国家科技计划要更多地反映企业重大科技需求,更多地吸纳企业参与,在具有明确市场应用前景的领域,建立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实施的有效机制。

2.以制度建设引领各方深度合作

有效的合作需要制度加强保障和引导,可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政府要制定引领各方深度合作的法律政策,比如国家宏观层面的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有关促进就业的政策,促进产学研合作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等,以督促各方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加强合作。另外,高校除了制定正常的教学计划外,还要制定学生实践计划,并与企业沟通,制定有关校企合作的管理办法和考核指标体系,规范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是以制定合作章程的方式,明确由政府、高校、企业、行业专家共同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积极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校外企业专家、校内教师双向流动机制,制定《专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等。

3.以机制创新调动各方积极参与

高校要树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建立校企之间的交流机制,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同时把校园文化融入到企业,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增进双方的理解。政府要建立组织保障机制,要协调好各级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税务部门与教育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并借助各种行业协会、工业园区的力量,促进政府、学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开放的管理与服务平台。签订合作合同,明确各方的责权利及相应的管理办法。三者之间还要建立共享机制,比如建立实习基地、教材开发、人员互聘、合作科研等措施,拓宽三者联合的渠道。同时,还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要树立先进企业典型,对支持教育、积极参与合作并取得良好效果的企业行业授予荣誉,调动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在高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中,高校是主体,其任务是针对人才需求调整、规范专业建设,构建课程体系。企业行业是中坚力量,参与制订教育计划,共建实训基地及反馈市场信息。政府是合作的管理部门,如出台免税政策,鼓励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过程,形成互动、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作为学生,应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培养职业基本素养。通过不懈的努力,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才能得到切实提高。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杨路.校企协同的内涵与模式[J].理论界,2012,(12):193-194.

猜你喜欢
校企政府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