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姜灸、悬起灸热感度产生时间的研究

2013-10-10 12:24昭昊于冬冬陈爱萍
吉林中医药 2013年8期
关键词:艾炷灸法艾灸

昭昊,于冬冬,肖 林,陈爱萍*

(1.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荆州434000;2.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武汉 430067)

艾灸能够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活血逐痹,扶正祛邪以及预防保健,正如南宋窦材《扁鹊心书》所述:“医之治病用灸,如做饭需薪”,而悬起灸与隔姜灸又是临床上常用的灸法[1-3]。本文通过对外关、中脘、足三里、肾俞4个穴位进行悬起灸与隔姜灸的实验,并比较2种灸法的初感温度、舒适温度、耐受温度产生时间的区别,发现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实验健康受试者43例,随机将其分为悬起灸组和隔姜灸组。悬起灸组21例,男11例,女10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43岁。隔姜灸组22例,男11例,女11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41岁。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仪器 Cheer man温度仪,型号dt-8280,由天津查尔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重光湿温仪,型号WSA1,由河北省河间市重光湿温度仪表长生产;艾条、清艾绒由南阳市卧龙汉医艾绒厂生产。把新鲜姜切成直径为2~3 cm,厚度为约0.3 cm薄片,并用5号注射针头在姜片上穿刺数孔。用自制模具将艾绒做成高约2 cm,直径约2 cm的圆锥型艾炷,以备隔姜灸用。

2.2 实验环境 实验室要求温度20~22℃,室内气温波动不超过1℃,相对湿度RH65~70。在(53±8)%。

2.3 实验方法 每次施灸前,让受试者平躺在床上5 min,待身体状态稳定、安静后分别在外关、中脘、足三里、肾俞穴进行施灸并测试。悬起灸各穴位艾条离皮肤高度均为3 cm;艾炷灸根据每人情况可灸2~5壮。测温时将接触式测温仪探头固定在施灸穴位中心处,用秒表分别记录2种灸法下各穴位初感温度、舒适温度、耐受温度产生的时间。

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 for window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统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若符合方差齐次性假设,则进行方差齐次假定下的t检验,不符合方差齐次性假设,则进行方差非齐次假定下的 t检验,最后进行统计分析。

4 实验结果

悬起灸与隔姜灸产生热感度的时间差异 见表1。

表1 2组灸法下产生热感度的时间比较(±s) min

表1 2组灸法下产生热感度的时间比较(±s) min

组 别 初感时间 舒适时间 耐受时间隔姜灸悬起灸7.88±4.034 1.26±1.326 15.37±6.642 5.29±4.066 21.07±7.764 11.85±8.751

排除其他不确定性因素,可知2种灸法下穴位局部温度变化有各自的特点。由表1可知2种灸法在热感度产生时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隔姜灸相比悬起灸热感度产生更快。这是因为艾灸的局部温度变化有其各自的特点,这与悬起灸燃烧时温度高,皮肤表皮感热快有关,隔姜灸与姜的导热性能和艾炷的大小有关,由于姜片透热慢,施灸时,艾炷的重量、孔数及壮数都会对隔姜灸的温度产生的时间有影响,在隔姜灸时,表皮上和真皮下都随艾炷增加而温度上升,持续时间也随艾炷的增加而延长。

而且通过实验观察到男性在热感度产生时间上比女性长,而男性在初感温度、舒适温度、耐受温度上比女性温度高。中医认为在体质上男性属阳女性属阴,所以阳性体质的男性对热的敏感度以及耐受度都比女性较高。有研究[1]发现,热量在生物组织中是按导热率进行辐射,传导和体液流动引起的对流进行传递的,同样,艾灸热量也是通过对生物体组织辐射,传导和体液流动,从而使组织的温度保持稳定,是影响穴位局部血液循环的一个重要因素。

5 讨论

中医认为艾灸具有奇特养生保健的作用。用灸法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从古就有“要想安,三里常不干”的说法。《黄帝内经》“大风汗出,灸意喜穴”,说的就是一种保健灸法。《庄子》记载圣人孔子“无病而自灸”,也是指用艾灸养生保健。日本人须藤作等做过的灸法抗癌研究,还表明艾灸可以使皮肤组织中潜在的抗癌作用得到活化,起到治癌抗癌的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艾灸能够改善人体微循环。有研究[4]表明,艾灸位于经络线上的穴位会出现较为明确具体的温度传递性,当艾灸辐射与传导时使穴位局部温度升高,导致血液中热量传递,因此艾灸的热效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穴位局部的血液循环状况。由于男性的导热率低于女性,可知男性微循环方面疾病比女性多,但此方面的研究还不充分。

又因悬起灸与隔姜灸在热感度产生时间上存在差异[5],由此可以推断阴寒体质的病人以及属阴属寒的疾病更适合用灸法治疗,以达到温通经脉、驱散寒邪,平衡阴阳的目的。推及临床有许多女性脸部起痘,单纯运用清热法没有太大效果。实际上还是与女性虚寒型体质阳热不足有关,因为女性这种热往往是虚热不是实热,应该温寒补阳。诸如此类疾病艾灸都会有较好疗效。因此,要求我们运用现代技术进一步加强研究,注重多学科间的相互交融,大力开展各种灸法的差异与临床疾病方面的机制研究,为不同病种选择灸法提供更好的实验室依据,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依据,更好地服务于针灸临床。

[1]邱卫东.温胃健脾汤联合隔姜灸治疗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2(4):372-373.

[2]马晔.手法配合隔姜灸治疗肩周炎97例疗效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7(5):35.

[3]韩凌,赵培刚,张旭.针灸治疗“心如悬若饥状”10例[J].吉林中医药,2008,28(8):590.

[4]尚坤,刘明军,张欣.隔姜灸对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患者经络特性调整作用的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4):743.

[5]罗仁瀚,陈秀玲.隔姜灸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40例疗效分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219-220.

猜你喜欢
艾炷灸法艾灸
国内艾灸应用现况调查报告
灸法治疗功能性便秘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Chinese Acupuncture
远离斑秃 不再尴尬——用家庭灸法辅助治疗斑秃
夏天怎么做艾灸
冬病夏治 三伏艾灸效果好
周围性面瘫用苇管灸
艾灸配合按摩治疗尿潴留50例
《针灸大成》中“杨氏医案”的灸法运用
隔姜灸治腰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