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收入极化现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2013-10-20 04:29刘小瑜
统计与决策 2013年8期
关键词:折线图测度极化

刘小瑜,刘 茜

(江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南昌 330013)

随着社会对收入分配问题的关注,学术界也加大了对中国收入分配公平性、平等性问题的研究,所以关于收入分配问题的文献颇多。在中国知网中搜索“收入不平等”出现的文献达到了293篇,同时关于收入不平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但是随着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部分国家中产阶级群体的缩小,以及因此带来的社会不稳定,引起学术界加大了对一种不同于收入不平等的收入分配现象——收入极化的关注,研究内容主要是对地区收入极化现象和收入极化测度的研究。本文通过测算我国2002~2010年的收入极化值,探析了收入极化的演变状况、原因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测算各省市的收入极化值,分析其与人均GDP间的关系。

1 极化测度方法的选择与数据来源

1.1 方法选择

“极化”是指本属于一体的事物分别向不同的两极靠拢的趋势。本文所说的收入极化是一种不同于收入不平等的收入分配现象,不平等是描述一个总体的离散程度。

可以用如下公式来区分收入不平等和收入极化的差异:

(1)W指数

W指数是Wolfson(1994)在洛伦兹曲线的基础上推算出了极化的计算方法。公式如下

由于W指数以中位数为界进行分组,此种分组在存在极端值的情况下将产生较大的误差。

(2)ER指数

Esreban-Ray总结出极化现象是处于同一总体的事物向不同的方向聚集,在同一极的成员同质性加强而处于不同极成员间的异质性不断加大的现象。1994年,他们提出了测度收入极化的ER指数.

其中pi表示第i组人口数与总人口数间的比值,μi表示第i组人均收入与总体人均收入间的比值;δ是一个测度ER对极化敏感性的指数,取值在区间[1,1.6]之间,当其取1时,ER的测度效果等同于基尼系数。ER值适合于任何情形的收入分组,其值越大表示极化程度越严重,反之则极化程度较轻。

(3)EGR指数

1999年,Joan Esteban、Carlos Gradin和Debraj Ray提出了修正的ER指数(以下简称EGR),主要是为了减少因人为分组所造成的误差。

其中G(f)表示实际收入分布的基尼系数,G(ρ*)表示为假定组内各成员收入都等于所在组平均收入时的基尼系数,依据Joan Esteban等(2005)的建议取β=1。可以看出EGR指数减去了分组带来的误差影响,在进行分组时应该做到组内不平等最小化,即G(f)-G(ρ*)最小化。

在目前众多测量以地区收入极化程度的指标中,EGR本应是首选的有效方法,但由于统计年鉴所提供的是人均收入的分组数据而人均收入的原始数据,因而无法测度组内基尼系数。本文采用ER值作为我国收入极化的测度值。

其中参数δ表示极化指标对极化程度的敏感程度,取值在[1.1.6]之间,本文分别计算了δ等于1,1.3,1.5,1.6的数据。

1.2 数据来源

在本文中计算各省的收入极化值及全国的收入极化值时,考虑到Roberto Ezcurra(2009)已经通过实证研究证明,把一个整体分成二、三或者四组对于极化的指标的绝对值会有影响,但是在进行横向比较时并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由于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社会,现存的城乡收入差距已经把一个地区的收入天然的分成两部分,所以在测度每个省份的极化程度时,主要是把数据分成城镇和乡村两组。依据统计年鉴资料,笔者测算了2000年、2005年及2009年各省的极化值。在我国,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通常使用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表示,相比地区生产总值数据,人均收入避免了不同地区人口规模的影响,因而可以更为真实的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其中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来自于国家各年的抽样调查数据。

表1 农村和城镇人均收入极差值表 (单位:元)

2 2002~2010年全国居民收入极化总体趋势分析

测度我国收入极化水平时,由于缺乏按全国人口收入分配分组的数据,已有的研究中大都是直接按城乡进行分组(称为第一种分组方法)来对极化值进行测算。而我国各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部分地区的农村收入水平可能会大于某些欠发达地区的城市收入水平,此时如果仍直接利用城乡收入划分进行极化测度则可能会与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偏差。鉴于我国从2002才开始对农村收入七等分和城镇收入五等分数据进行统计,故笔者尝试利用2002到2010年之间七等分的城镇收入分配数据和五等分的农村人口收入数据对收入进行重新分组(称为第二种分组方法)后测算极化值,同时与直接利用城乡分组的数据进行比较。

利用五等分农村收入数据和七等分城镇收入数据,对我国收入分配数据进行重新分组。具体处理方法如下:

(1)找出2002年与2010年的农村收入五等分数据和城镇收入七等分数据。

(2)把十二组数据按照从低到高排列。

(3)计算出相邻两组间的差值。见表1。

(4)从表1看出“低收入户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与“较低收入户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差异较大,在2002和2010年分别为1899.85元和3416.83元而与“较高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差异较小,在2002时仅为1.66元。

(5)因此在计算全国的极化值时,把我国收入人群的分为两组。一组包含了低收入农村居民家庭、较低收入农村家庭、中等收入农村家庭、城镇居民最低收入户、较高收入农村家庭、低收入户城镇家庭,另外一组包含了:较低收入城镇家庭、高收入农村家庭、中等收入城镇家庭、较高收入城镇家庭、高收入城镇家庭、最高收入城镇家庭。

总之,脑卒中患者需要连续长久的康复训练,康复护理团队对出院患者的连续护理干预疗效是显著的。为了明确患者好转的原因,我们未来需要设计规范的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以加大患者样本量,并需细化评价指标,从而更好地研究连续护理对患者生存质量的。

依据2002年至2010年的年鉴数据,可以得到两种不同分组结果的ER值。见表2。

表2 2002~2010年全国收入极化ER值

从表2中可以看出,同一年份的ER值随着δ值的增加而较少,但是在不同的δ值下对各年份的ER值进行大小排序却是基本一致的。δ是极化敏感系数,取值越大则ER与基尼系数的差异越大,笔者认为我国的极化值与基尼系数有着较大的差异,所以选择δ等于1.5时的ER值,画出折线图(见图1)。

图1 2002~2010年ER值走势图

从图1看出,第一种分组方法所得到的各年ER值均大于第二种方法,可见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直接按照城乡把全国收入分成两组时所反应的ER值不仅反映了城乡间的ER值还隐含了地区间的ER值,从而夸大了我国的极化现象,而按照城镇收入五等分数据和农村七等分数据重新进行分组的第二种方法得到的结果能够比第一种方法更为准确的反映我国的收入极化现象。

全国的收入极化值从2002开始,呈现出较快增长的趋势,在2006年达到最大值,但却在紧随的2007年直线回落到2003年以下的水平,之后几年的极化值增幅也不大,在2009年再次出现回落。

2007年全国极化指标的大幅下落与2006农业税的取消有着一定的关系。与农村税费改革前的1999年相比,农民每年减负总额超过1000亿元,人均减负120元左右。2007财政部门坚持把大力支持解决“三农”问题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新增政府投资的大部分也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些措施都使得一直处于低位运行的农民收入普遍得到增加,从而使之后几年的ER值得以大幅降低。

3 全国分省市居民收入极化趋势分析

我国各省的城乡人口分布数据从2005年开始逐年统计,同时2000进行了人口普查,因此2000年的城乡人口分布的数据也可获得到。所以本文主要通过测度2000年、2005年及2009三年的极化值来分析我国各省市的收入极化状况。极化值由ER法算得,在[1,1.6]间分别对δ取1.0,1.3,1.5三个不同的值,利用式(3)得到结果并绘出折线图(见图2、图3、图4)。

依据图2、图3、图4可见:δ取值越大,ER值就相对越小,但δ的不同取值对ER值在31个省份横向上的比较并无较大影响。取δ=1.5时各省份的ER值,画出折线图(见图5)。

图2 2000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在δ取不同时的所得ER值折线图

图3 2005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在δ取不同时的所得ER值折线图

图4 2009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在δ取不同时的所得ER值折线图

图5 31个省市自治区2000年、2005年及2009年三年ER值折线图

结合图5可以清晰的看出在不同的年份,各个省市的ER值虽存在着一些差异,但是31个省市的ER值相对大小并无较大变化,三个年份ER值趋势线基本保持一致。从省际间对比可以看出ER值处于最低位的是上海,同样处于低位的还有江苏、北京这两个经济发达地区;而最高位ER值则是出现在2000年的西藏,同样处于高位的还有欠发达的云南、贵州、甘肃、宁夏等省。

4 全国各省收入极化值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分析

本文主要通过研究三年来极化水平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间的关系来推测极化现象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关系。各省市极化值在前一部分已经得到,本部采用δ=1.5时所得到的极化值;在对发展水平的测度上,由于各地区都包含了城市人口的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口的纯收入,选择两者中的任何一个都有失偏颇,因此笔者选择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来衡量各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

式(5)中y表示无量纲化之后的人均GDP,y'为实际的人均GDP值,ymin和ymax为31省中人均GDP的最小和最大值。

由图5已经看出发达地区ER值较低而欠发达地区的ER值则相对较大,结合2000年、2005年和2009年各年人均GDP与ER值的折线图(见图6、图7和图8)可以清楚的看到,极化值(ER)与人均GDP(Y)值呈现出一种相背离的关系。

图6 2000年极化值(ER)与人均GDP(Y)间的折线图

图7 2005年极化值(ER)与人均GDP(Y)间的折线图

图8 2009年极化值(ER)与人均GDP(Y)间的折线图

从以上可以观察出三个年份ER值与人均GDP的态势都变化不大,似有一固定模式,可以初步的判断ER值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数量关系。因此利用经济计量建模进一步探讨极化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 应用E-views5.0,分别对三年的数据进行估计。在进行模型建立时,对于2000和2005年两者的GMM估计,分别采用了滞后五期和滞后四期的ER值作为当年ER值的工具变量。得到以下结果(见表3)。

2000年、2005年ER与Y的GMM估计结果:

最小二乘拟合公式为:Y2000=-3.868995*ER2000+0.875171

最小二乘拟合公式为Y2005=-3.519858*ER2005+0.856572

首先,表6拟合结果中看出2000年ER与人均GDP呈负相关,且常数项和系数都通过了p值检验。调整后的r2值为0.54,r等于-0.735,所以从相关关系角度看,两者属于显著相关,数据拟合具有意义。2005年数据拟合得到的结果,r2达到-0.776,J统计量为0,杜宾值为1.58,三个数据都表现的很出色,模型拟合效果优良,ER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

表3 极化值(ER)和人均GDP(Y)的GMM估计结果

综合可以看出ER始终与人均GDP呈现负相关的关系,但系数由2000年-3.869变为2005年的-3.519,存在着一定的下降趋势,但是两者的相关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r2由0.541增加到0.776。由此可见,极化现象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变得越加的紧密。从图3、图4和图5的折线图可明显地看出人均国民收入高的地区对应较低的ER值,表明了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收入分配越为合理。

5 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本文得到以下结论:

⑴我国的收入极化水平从2002~2010年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由于农业税收的减免及农业补贴的发放增加了广大农民的收入,促使我国收入极化水平在2006后得到很大程度的下降。

⑵经济发达地区,如上海、北京、天津、江苏、浙江,此五省市三年的ER值皆处于低位状态,表明了经济发达地区在收入分配上更为合理。这与发达地区注重社会保障和就业的投入有着密切关系。2007年,上海和北京的人均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分别为1836.6元和1606.9元,2009年两者分别增加到1904.8元和1725元。依据2007年和2009年5省市在社会保障和就业上的人均支出可以看到,上海和北京位于前列。收入极化的低位状态,又能够创造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稳步发展,实现更高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地区人均生产总值高可以促使ER值的降低,而较低的ER值又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⑶欠发达地区,如地处我国西部的贵州、云南、甘肃、西藏、青海、陕西,此六省三年的ER值都处于高位状态。地区经济的落后、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使得很多低收入人口无法获得生活和生产所需的必要资源,收入极化也有了进一步严重的可能。马太效应的存在使得收入极化难以自行得到解决,政府应该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的资助,尤其是生产资料和能力提高方面的资助,逐步实现合理的收入结构,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⑷其他的地区尤其是处于中国中部的各省,如江西、湖北、河南、安徽等的极化值则是一直处于中等水平,虽然比西部省份的极化状况好些,但同样不可轻视,各地区政府需积极借鉴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验,如加大教育投入和社会保障投入,迅速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全面提高居民的收入、缩小极化水平,形成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1]Austin Nichols.Income Inequality,Volatility,and Mobility Risk in China and the US.[J].China Economic Review,2010,(21).

[2]Joan Esteban,Carlos Gradin,Debraj Ray.An Extension of a Measure of Polarization,with an Application to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of Five OECD Countries[C].Working Papers Series 218 of the Luxembourg Income Study,2006.

[3]Michael C.Wolfson.When Inequalities Diverge[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84).

[4]Roberto Ezcurra.Does Income Polarization Affect Economic Growth?The Case of the European Regions[J].Regional Studies,2009,43(2).

[5]郭腾云.1952~2003年我国区域经济极化趋势及其方向[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7).

[6]洪兴建,李金昌.两级分化测度方法评述与中国居民收入两级分化[J].经济研究,2007,(11).

[7]刘小勇.中国区域间农村金敏收入差异及极化研究[J].财经论丛,2009,(1).

猜你喜欢
折线图测度极化
认知能力、技术进步与就业极化
三个数字集生成的自相似测度的乘积谱
极化雷达导引头干扰技术研究
R1上莫朗测度关于几何平均误差的最优Vornoi分划
基于干扰重构和盲源分离的混合极化抗SMSP干扰
平面上两个数字集生成的一类Moran测度的谱性
我国要素价格扭曲程度的测度
数据增加折线图自动延长
非理想极化敏感阵列测向性能分析
让折线图显示在一个单元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