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点符号用法综述

2013-10-25 01:24孟昭泉
中州大学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断句标点标点符号

孟昭泉

(中州大学 文化与传播学院,郑州 450044)

标点符号用法综述

孟昭泉

(中州大学 文化与传播学院,郑州 450044)

标点符号是在适应白话文需要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1990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国家新闻出版署修订的《标点符号用法》,规定明确,也易掌握。它之外,在正式出版物上还出现一些标点,我们暂且称作“不常用的”。世界各种文字上的标点,同中文上用的大同小异,区别不大。标点符号还有其特殊的修辞作用,本文从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个方面进行解说。

标点符号;形成;扩展;修辞

我国传统作家非常重视母语,而标点符号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

郭沫若曾在1934年发表的《正标点》一文中说:“标点之于言文有同等的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又说:“标点不正,则言不顺;文不正,则事不成。”这些话是入肌腠理的。我们说,标点符号是文章的“五官”,没有五官,一则文不逮意,二则眉目不清。古代诗歌有四言、五言、七言等之分,其实,这也是断句。就诗歌的语气而言,也需要有一个标识才行,不然,也会让人捉摸不定。如,唐代王维的《相思》诗: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其中第二句,郭沫若、胡裕树二先生认为是疑问句(全诗正好包举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语气),可不少人认为第二句还表陈述。洎至今日,仍有争议。这也说明,句子的语气如何,无论古今都有它表达意愿的重要性。

标点符号从总的来说,分标号和点号两大类。点号主要用来断句及表达语气;标号是用来标明书写文字的性质和规定的意义。下面我们就从五个方面谈谈标点符号的问题。

一、古代文章如何断句

关于我国古代有没有标点,不能简单地回答“有”或者“没有”。准确地说,我国古代的典籍中,用的是简单的句读(逗)符号来断句的。

甲骨文中用分行来断句,如:

壬辰卜贞

今日不雨

有时也用“/”表示一句话的结尾。目前出土的竹简、木简、帛书,发现在每一节前加上绿豆大的黑点,算是新一节的开头。无疑,这也是在标识章句。

《史记·滑稽列传》中有:“人主从上方读之,止,则乙其处。”这就是说,读到什么地方,用钩乙作个记号,下次接着再读。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有“∨”的符号,许慎解释为钩识(zhì)。这个“∨”就是章句的“句”,是作为分段用的标识。

在《说文解字》中,还有“”(音zhù)的符号,这个符号是作为“绝止”用的。

有人在西凉至宋代的敦煌遗书中,发现了不少有关句读的十多种符号,因为只是个案,用法与范围式微,故不作叙述。

在我国古代的典籍中,除了上面的三种符号,还有阙文用“□”表示。有些特别重要的章句,用“· ”或连圈表示。

在唐代的应考试卷中,“凃√”已广泛的应用,并作为句中上下文的增补和颠倒上下文的标记。此时,“凃√”已成为校勘学上的专用名词。

到了宋代,朱熹《四书集注》,开始在每章之前有一个大“〇”,每句下面有个旁圈。以示句读章句。

“圈点”始于元末刘辰翁批点唐人名家的集子,刘氏批点的《杜工部集》,字旁还有“/”的应用。

明代,徐文长批点的杜甫诗,遇到警句,就用泼墨圈在句旁,从此,“批点”就变成了“圈点”了。

八股文圈“闱墨”(硃卷)上,全部圈圈,第一字空着,是断句。

桐城派来了一番改良,姚鼐在选《古文辞类纂》中,首句旁第一个字加圈,末句又一圈,而句旁不用密圈。

清代严复译《原富》,开始在人名、地名的左旁(古代均是竖排)加“∣”直单线。这样人名、地名一看便知。

这些简单的句读符号,校勘学家配合一些文言虚词,一般都可以判列章句。

孟昭连先生在2013年第3期《南京师大学报》上撰文说:“‘之乎者也’仅用于古代书面语中,其首要功能是断句。”[1]这话前一句可以商榷,后一句是切中肯綮的。例如:

[之]助词(杨伯峻先生称作小品词)。常置于主谓结构之间,可以把一句话变为分句。(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列子·汤问》——虽然我死了,还有儿子活着。)

[也]作判断句尾,有时用“者……也”格式表示停顿。(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杜牧《阿房宫赋》)

[夫]1.用于句首——发语词。(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2.用于句尾(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乎]以疑问语气为主,用于句尾。(能复饮乎?——能再喝一杯吗?《史记·项羽本纪》)

[哉]1.反问语气尾。(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2.感叹语气。(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墨子·公输》)

[奚]句中疑问语气。(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他将到哪里去?)

[矣]句尾虚词,表陈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耳]表示“罢了”的语气词。(技此止耳。《黔之驴》——技能只如此罢了。)

此外,像[兮]、[与(欤)]等虚词,均可以表示语气和停顿。不仅如此,有些实词也可用作断句:“子曰:学而时习之。”这其中的“曰”,就是断下面“说”的意思。

尽管我国古代通过句读能够断句,但没有统一的规范,因此,根据个人的理解往往会出现莫衷一是。1959年出版的点校本《史记》(由顾颉刚等学者整理),2013年10月完成大修时,订正了标点约6000处。[2]这说明,标点符号在一种语言文字中,应有一个统一的规定。马克思说:“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3]统一的标点符号用法,在适应白话文的需要情况下应运而生了。

二、现行《标点符号用法》形成大体经过两个阶段

(一)新式标点的形成

新式标点符号的形成,肇始于近代。

1897年,我国汉字改革的先驱,广东东莞人王炳耀著的《拼音字谱》,草拟了“,”“。”等十种标点符号。19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英文汉诂》,借用了西文的标点符号。1909年,鲁迅、周作人翻译的《域外小说集》,也引进了西方的标点符号。尔后,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新青年》杂志为了推广白话文,1918年发表了讨论“句读符号”的文章。如该刊第4卷第1期发表了钱玄同的《句读符号》一文,接着第5卷第3期刊载了慕楼、胡适《论句读符号》一文。而且《新青年》率先垂范,从1918年起,全部改用白话文排印,同时使用了新式标点符号。由于《新青年》的身体力行,不到半年,全国就有400多种报刊仿效。

现代修辞学的创始人陈望道先生,曾以陈参一的笔名,在1918年《学艺》杂志第1卷第3号上发表了《标点之革新》的论文,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1919年11月29日,由著名学者马裕藻、朱希祖、钱玄同、刘复、胡适等多人,向当时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联合提交了一份《请颁订新式标点符号议案》,[4]并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一次大会上议决。此议决中,明确把原用的“标点”,正名为“标点符号”。

1920年2月,北洋政府教育部以53号训令颁行了新式标点符号。同年,由汪原放校点的《水浒传》,全部运用新式标点,这在中国出版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新式标点符号有12种,即句号、分号、冒号、点号、问号、惊叹号、引号、破折号、删节号、夹注号、私名号、书名号等。

1930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又公布了《划一教育机关格式办法》,后面附上公文标点符号举例说明,较“新式”多加了一个顿号(、)。1933年7月“行政院”曾一度“训令”严格执行,还附加了《公文标点举例及行文款式》。

(二)现行《标点符号用法》的形成

(1)新中国成立后不久,1951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公布了《标点符号用法》,同年10月政务院下达指示,要求全国遵照使用。

《标点符号用法》规定了14种标点符号,并对其称叫进行了正名。如“新式”中的“点号”改称逗号;“惊叹号”改为感叹号;“删节号”改为省略号;“夹注号”改称括号;“私名号”改为专名号等。另外又加了一种“着重号”(·)使用。

(2)1990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新闻出版署根据近40年来的实践和文字的排印已由直行改为横行,对《标点符号用法》进行了修订。

新修订的《标点符号用法》,①增加了连接号和间隔号,共16种;②修改了某些标点符号的定义;③更换了大部分例句;④简化了各项说明;⑤规定了专名号只用文史专著。

新修订的“用法”,还对标点符号的位置进行了圭臬。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和冒号,一般占一个字的位置,通常不出现在一行之首。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末,后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首。破折号和省略号都占两个字的位置,中间不能跨行。连接号和间隔号一般占一个字的位置,书写时同破折号、省略号一样,位置居中。间隔号位置居中,不仅可间隔外国人或某些少数民族人名内部的分界,还可以用来表示书名与篇名之间的分界。

1990年至今20多年过去了,修订后的《标点符号用法》,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适用。

三、世界各种主要文字的标点

世界各种主要文字的标点符号,最早广泛使用大约是16世纪的事。此前,各种文字也同我国一样,极少使用统一的标点符号。有的文字,为了显示停顿,就在一句完了之后留一个空格。古希腊只有在抄写诗时,因为他们的诗作一行不一定就是一句,所以必须留空断句。这其中也用分号,不过那时的分号是“?”,与现在的问号相同。

简单来说,世界各种文字现在用的标点符号,已趋大同小异。

句号是普遍使用的标点,使用斯拉夫字母和拉丁字母文字的,句号是一个实点(·),在右下方标出。这与汉语、日文和朝鲜文用的是一个小圆圈(。)不同。

阿拉伯文是由右向左书写和阅读的,所以句号也作左下方的调整。阿拉伯文的问号变成了“”逗号变成了“”,其实本质是一样的。

使用梵文字母的文字,如印地文、旁遮普文、梵文等,用的是齐字母高的一条直线(│)断句。

问号和感叹号,全世界都一致。只有西班牙文在疑问感叹同时用时有些变化,安排在句子的一前一后。如:

Qué tal,Dios mfo!(情况怎么样?我的天呀!)

四、见诸书籍、报刊不常用的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中也有在修订后《标点符号用法》之外的见于书刊报纸的标点。这些标点符号虽然使用的场合不多,但早已见诸于正式的出版物。

(一)示亡号的运用

示亡号是一种标号。它的形式是“▭”,人称小黑框,表明此人已经去世。示亡号一般占三个字的位置。只有两个字的名字,中间应空一格。

示亡号在以下情况不用:

1.去世者已基本为众人所知,重登其姓名者不用;

2.讣告、挽联中不用;

3.因为示亡号形成一种哀痛的色彩,所以否定人物去世不用;

4.有文字说明逝世、遇难、牺牲等词语的不用。

示亡号多出现在活着的人与去世者混合的名单中。对于公众人物生前的某些行为,在较短的时间内还没有普遍知晓的,示亡号也可以单独使用。如,世界知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于1985年6月12日逝世,华先生生前曾为《中学生数理化》刊物题名,于是出现:

示亡号在文字移行时不应拆断,可将示亡号全部移到下行,以保持其完整。

(二)连珠号的运用

连珠号与省略号不同,它用点的多少是根据连珠位置的长短而定,但它必须多于6个点,以免与省略号混同。它的形式是“……………………”

1.连珠号用在目录标题与页码之间

如:《命名与用名》[5]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 人名文化谐谈

(6)

姓名文化的哲学思考

(36)

2.用于整句或整段的删节

如:例(1) “你们往日的冤家,

却又闯进了你们的门庭大肆屠刳(kū),

可怜你们西伯利亚的同胞,

于今正血液漂杵。

……………………”(郭沫若《巨炮之教训》)

例(2) 朱老忠说:“你不能忘了咱这耕牛,地垅!”

“……………………………………”

“……………………………………。”

说话中间,走出十多里路。严志和对朱老忠说:

“你忙回去耪地吧,棉花尖儿也该打了。”(梁斌《红旗谱》)

整句整段的删节,也有用省略号的。因为1990年修订后的《标点符号用法》,只举了引文的省略和列举的省略。因此,遇到整句整段的省略只好引申而用。如:

女公安满脸通红,啐了司马库一脸唾沫,低声骂道:“骚狗,当心老娘阉了你!”

……

司马亭悲愤的喊叫声把司马库从回忆中惊醒。(莫言《丰乳肥臀》)[6]

(三)隐讳号和虚缺号的运用

1.隐讳号的运用

隐讳号的形式是“×”,用于不便说明的姓名、地点、日期、数字等。

例(1)陈白露——在××旅馆住着的一个女人,二十三岁。(曹禺《日出》)

例(2)在公安局公布的禁书目录中,不仅仅是张××、章××那些三角形的五等货遭了殃,就连李阿毛博士也凑了数。(宋之的《1936年春在太原》)

2.虚缺号的运用

虚缺号用于原文残缺或字迹不清的地方。缺几个画几个。它的形式是“□”。如:

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的破匾上“古□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鲁迅《药》)

这里的“古轩亭口”的“轩”,并不是匾额上不清楚,而是鲁迅先生的小说,不实写秋瑾遇害的地方。

贾平凹在《废都》[7]中,多处用了虚缺号,但不管缺多少字,都是用了六个□。如:

□□□□□□(作者删去二十三字)——84页

□□□□□□(作者删去五十字)——85页

□□□□□□(作者删去五百字)——122页

(四)斜线号和波浪号的运用

1.斜线号的运用

斜线号的形式是“/”,占一个字的位置。

(1)斜线前后有“每”的分辨。如:“李大妈在市场上买大米时,发现此时的大米已经是3.30元/斤了,她记得这种大米在2005年为1.90元/斤。”(2013年11月4日《中国青年报》)

(2)用于连排中诗歌的分行。如:(美)庞德的意向派诗歌《在一个地铁车站》“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2.波浪号的形式是“~”,占一个字的位置。

(1)波浪号用于时间、地点、数字的起止。如:

在8000米~10000米的高度,只需1~3分钟就可使人虚脱或死亡。[8]

(2)用于代替重复词语。如:

[标记]标志;记号:做~,~明显。(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商务2012年84页)

[哺]喂不会取食的幼儿:~养,~育,~乳。(重排本《新华字典》1990年,商务35页)

1990年修订后的《标点符号用法》之外的标点,我们暂且定名为“不常用的”。除上面的几种之外,还有一些。如分行号、省年号、三角号等。所谓不常用的,用的频率高了,自然会被下次修订收进去,变成常用的了。

五、标点符号与修辞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把修辞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类。所谓“消极修辞”,就是表达得要“明确、通顺”,“没有丝毫的模糊,也没有丝毫的歧解”。所谓“积极修辞”,就是运用艺术手法(辞格、辞趣),“要说得使人感动”。[9]

标点符号,也存在着这两大问题。

(一)消极修辞方面

1.消极修辞在标点符号上,由于断句不同,会产生与表达者意愿相左的歧义。

标点符号既是文章不可缺少的部分,那么,它出现的位置不同,也会直接地影响语义。我国民间流传的许多关于标点符号方面的笑话,都是属于这方面的问题。

下雨天留客天天留人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天留人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天留人不留。

此人十分丑陋无一处可取

此人十分丑陋,无一处可取。

此人十分,丑陋无一处,可取。

行路人等不得在此大小便

行路人等,不得在此大小便。

行路人等不得,在此大小便。

这些令人捧腹的笑话,都是由于作者同读者断句不同而造成的。换句话说,这是由于标点符号的位置不同而形成的歧义。

《明史·李自成传》中,有这样一个句子:

“寝兴悉用单布幕绵甲厚百层。”

有不同的断句:

寝兴悉用单布幕绵,甲厚百层。(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

寝兴悉用单布幕绵甲,厚百层。(姚雪垠《李自成》第七章)

姚雪垠在小说《李自成》中有加注脚,解释了“绵甲”——用很多层丝绸,棉布夹着丝绵,密密地用粗线纳成。这种对一句话中一个词的不同理解,也属于歧义。

2.发现有错,就坡骑驴的化险为夷

《四库全书》总编修官纪晓岚,受乾隆皇帝之命题扇,抄录的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不料,写过之后发现漏掉了一个“间”字。如果把扇子交给皇上,岂不有欺君之罪?纪晓岚博学广才,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倏然灵机一动,既然是“凉州词”,何不改成词牌?这样这首《凉州词》诗,就变成一阕好词了。只须改动其中的标点。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

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样一变,化险为夷,由“欺君之罪”变成重赏之福了。

(二)积极修辞方面

1.强化感情,语意显豁

——复标点的运用

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乃至四十年代,见于正式出版物的复标点,用例较多,有同的也有异的。

(1)这样的中国人,呸!呸!!!(鲁迅《并非闲话二》)

(2)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周恩来)

例(1)是鲁迅先生对反动文人陈西滢诬蔑“五卅”运动的有力反击。陈氏对“五卅”运动说什么“打!打!宣战!这样的中国人,呸!”鲁迅先生义愤填膺,以牙还牙,一个“呸”上加了三个叹号,起到了表示极强愤慨的作用。例(2)是周恩来在1941年元月“皖南事变”时题在《新华日报》上的一首诗。一个叹号后又加了一个问号,表达了声色俱厉、怒不可遏的激情和责问。

复标点的运用,更多的是省略号和感叹号的连用。如:

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

——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

鲁迅对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革命青年无比愤慨,限于当时没有言论自由,许多话不能直说,“原来如此!……”叹号后加省略号,震惊之外,言语未尽,含义深邃。

复标点中还有4个连用的例子。1926年9月18日,许广平在致鲁迅的《两地书》中:“看你在厦大,……火腿总是有地方买,不能做来吃么?万勿省钱为要!!!?”一连用了4个标点,可以看出许广平对鲁迅千叮咛万嘱咐,言之凿凿的深情厚意。

2.出神入化,独创语义

——全标点的运用

1949年4月1日,南京大专院校的学生在反饥饿、反内战的游行示威中,被国民党的特务打死5人,伤多人。一时各界震怒。追悼会上,惊现了一副只有标点的挽联:

? ?? ???

! !! !!!

上联的三组问号,表达了对反动派的诘问,质问和罪问,下联的三组叹号,表现了对时政的人怒、地悲、天怨的最强烈的愤慨。这小小的12个标点,胜过了多少文字书写的心愿。

法国伟大的文学家雨果,曾把他的代表作《悲惨世界》一稿投给一个出版商,但一直未有音信,雨果就去信询问作品的命运,全信只用一个标点“?”。出版商接信后心领神会,回信也只用了一个标点“!”。不久,轰动文坛的《悲惨世界》问世了!

另外,还有《只有标点的自传》等,因为文字过长,就不再在此赘叙。

3.紧锣密鼓,渲染辞趣

——无标点文字

近几年来,在我国的文艺作品中,出现了大段大段的无标点文字。修辞学家们认为,这是一种隐含意向表达的技巧。是一种大板块的辞趣。[10]

例如:

稍稍宽敞点儿的人行道上,“倒儿爷”们开始拿着竹竿,挑起连衣裙,招蜻蜓一样挥舞起来“瞧一瞧,看一看,坦桑尼亚鲁梅尼格式大岛茂菲利普娜塔莎玛利亚花色繁多款式新颖您没到过坦桑尼亚您穿上这坦桑尼亚式您就到了坦桑尼亚啦你当不了大岛茂菲利普娜塔莎玛利亚您穿上这大岛茂菲利普娜塔莎玛利亚式就盖了大岛茂菲利普娜塔莎玛利亚那塔什卡安东尼斯啦——”(陈建功《鬈毛》)

这一连串的叫卖声,毫无节律地倾泻出来,表现了“倒儿爷”那种胡编乱凑、油腔滑调、虚张声势、招徕顾客的滑稽相。

再如:

看样子是头次来租界,眼珠子东瞧西瞧,那些圆尖斜歪里出外进参差不齐的洋楼洋房,还有那洋马洋车洋灯洋伞洋旗洋狗洋人,还有洋人跟洋人嘀哩噜嘟的洋话,有点好奇,还有点怕。(冯骥才《三寸金莲》)

文中连用了七个“洋×”而不加标点,刻画了初到租界区的小姑娘,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状况。

对于无标点文字,目前尚有争议,但无论如何其积极的情趣是不容抹煞的。

[1]孟昭连.“之乎者也”等文言语气词均为书面语[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3(3).

[2]杜羽,张敏.校点本《史记》完成大修[N].光明日报,2013-10-20.

[3]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M]//马恩全集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胡适.胡适文存一卷[M].上海:上海亚东图书馆印行,1931.

[5]刘钦荣,孟昭泉.命名与用名[J].北京:北京线装书局,2009.

[6]莫言.丰乳肥臀[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388.

[7]贾平凹.废都[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

[8]封根泉.为了战胜特殊环境[J].百科知识,1980(1).

[9]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4.

[10]孟昭泉.幽默与文化[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2013-11-20

孟昭泉(1944—),男,河南温县人,中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现任河南省语言学会副会长,郑州市语文学会会长。

H155

A

1008-3715(2013)06-0071-06

(责任编辑王玖)

猜你喜欢
断句标点标点符号
标点可有可无吗
《辽史》标点辨误四则
池塘里的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的争吵
小小标点真厉害
我们班的“标点符号”
“夏译汉籍”中的断句情况考察
标点符号们的争吵
“断句” “密码”费人解(二则)
妙用标点巧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