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任务驱动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

2013-10-25 01:24王浩川黄继海
中州大学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基础计算机

王浩川,黄继海

(中州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郑州 450044)

基于任务驱动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

王浩川,黄继海

(中州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郑州 450044)

本文针对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特点,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开发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及探讨,并介绍了情境的具体设计和教学设计方案,在课程实践中提高了教学质量。

高职;教学方法;任务驱动

1.引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高专新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而“以培养高等技术型应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是高职教育的特点,[1]“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又是学校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基本要求。[2]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该通过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为将来利用计算机处理专业上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因此,该课程适合采用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近几年,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很多思路来源于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模式。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模式是对实际工作过程序列化,形成多个学习领域,基于教学论的思想把基于工作序列化的教学内容合并和排序形成新的教学内容的构架,以工作过程实施步骤为教学实施原则的课程模式。[3]

高职教育要进行职业定向教育,而职业的内涵规范了职业教育的标准。因此,为了促进职业能力的形成,高职教育的相关课程应使学生能够获得工作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结构完整的程序性知识,以及对相关职业技能进行职业体验。[4]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是:引入各专业的实践案例,计算机应用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提高到1∶1。本文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开发进行探讨。

2.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计算机已经成为现代办公的一种必备工具。在把职业技能作为重要培养目标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在各专业课程体系中地位更为重要。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高职学生来说,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既是学习各专业课程的重要工具,又是将来工作中必备的基本能力。目前,《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1)教学内容

知识点主次不分明而相对分散。学生在课堂上学了不少东西,但是他们动手能力差。

(2)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教师一直作为主体地位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机械地教,学生被动地学,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课程内容也跟不上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不够,甚至会导致学生厌学。因此,基于工作过程思想来探索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模式,是目前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

3.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面向我校专业学生的公共计算机基础课,2010年中州大学把它确定为改革试点课程。通过对社会和各学院各专业的问卷调查,并结合我校实际特点和学生的接受水平,我们采用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对该课程进行了重新设计。在课程设计中,我们坚持面向应用为前提,培养“既能将信息技术用于其工作领域,又具备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为适应我校众多专业的不同要求而进行模块化设计。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两种能力:

(1)操作能力。让学生具备对计算机软硬件进行日常维护的能力,以及有最基本的计算机信息处理的能力;能够通过网络搜索相关信息,利用邮箱或通讯软件进行信息传送;会使用Word、Excel、PowerPoint 等Office软件处理工作过程中的相关文档。

(2)应用能力。能将本专业领域中的实际应用与计算机相关技术相结合,让学生根据专业特点模拟职场,完成专业相关的特色综合任务。以及在课堂上努力构建一个宽松的创新环境,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中,我们始终坚持以“按专业选取案例、真实项目导向和职业决定领域”的原则,根据实际工作过程中对计算机基本技能的要求,设计教学任务和学习情境,按照任务情境编写教材并精心设计与专业相关的案例库以辅助课程教学。

3.1 归纳职业岗位行动领域

我们组织基础教研室的老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形成综合能力领域,将工作领域的具体工作任务转换成设计学习领域的综合项目,强调学生获取过程性知识,解决“怎么做”和“怎样做得好”的问题,完全出于工作任务达成的需要,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目标,以项目为载体,通过分解任务,讲练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根据相关的职业标准,以及对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形成了如图1所示的5大职业综合能力领域。

图1 职业岗位行动领域的归纳

3.2 学习情境的设计

我们在行业企业调查和分析所形成的典型工作任务基础上,遵循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培养规律来整合、有序化教学内容,结合教研室各位同事多年的教学与实践,把《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组织成5个情境,24个典型工作任务,通过每个任务来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该课程详细学习情境设计如图2所示。

图2 学习情境的设计

这些典型工作任务基本反映了各专业在将来工作岗位的使用状况,基本满足了目前企事业单位信息化需求。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使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依然能够跟得上日益发展的信息技术。满足相关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5]

3.3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实施

根据我们的教学设计,学生可以动手完成实际的教学任务。对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问题,我们尽可能的引导他们从相应软件的帮助中或者教材中获得答案,教师只针对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细致讲解或提示,对于任务完成较快的同学,一方面可以指导程度稍差的同学,另一方面去“创新”新的任务。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友谊。[6]

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具体任务提供与专业相关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在课下进行练习和实践。比如,在学习Word排版内容时,让文科专业的学生制作邀请函或为企业制作招聘启事等,让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制作实验报告的模板;在学习幻灯片内容时,让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制作旅游线路推广的幻灯片,让食品专业的学生制作健康和饮食科教方面的课件等。这样就可以把学生学习的专业与计算机基础课很好的结合起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结束语

本文从教学的实际出发,以《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为例,介绍把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思想应用在教学过程中的方法,重在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专业不同引导学生找出专业与计算机基础的结合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经过教学实践证明,该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1]徐启明.高职高专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J].咸宁学院学报,2009(6):45-47.

[2]李寅杰.任务驱动法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32-33.

[3]徐涵.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对教师的新要求[J].教育与职业,2007(5).

[4]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5]申云凤.信息技术背景下基于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学习环境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1(29).

[6]席卫华.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网络财富,2009(18).

2013-10-13

王浩川(1973—),男,河南三门峡人,中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TP3-4

A

1008-3715(2013)06-0087-02

(责任编辑赵冰)

猜你喜欢
计算机基础基础计算机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计算机操作系统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初探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云计算环境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的思索
计算机基础课程差异化教学研究
公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