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集韵》音系与字音来源的关系

2013-10-25 03:23
铜仁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集韵音系广韵

雷 励

(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系,贵州 兴义 562400 )

北宋四次官修韵书的前三次,其诏令或牒文里多用“详定”、“刊正”、“刊修”等词,即示对前代韵书予以质正、增损[1]。《集韵·韵例》亦言诏宋祁、郑戬、贾昌朝、王洙等对《广韵》加以刊修,而金州本《集韵》卷十所载牒文却云:“欲乞朝廷差官重撰定《广韵》,使知适从。”那么,“重撰定”到底是指另起炉灶,还是只对《广韵》进行刊修?

《集韵》引经据典,博采先儒名家之音,据笔者的统计,较之《广韵》,其实际新增28536个字,并新增672个小韵,则《集韵》是如何把这些来源不同的音读添入韵书的?《集韵》仍以《广韵》206韵为框架,在添入这些不同来源的音读后,是否引起音类的混同与分化,从而导致音系结构变化?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做初步探讨。

邱棨鐊《集韵研究》分经、史、子、集开列《集韵》所引据书目百余种,又归纳出《集韵》所引先儒旧音以及未注出处的唐以后众经师音数十家。邱氏还认为《集韵》甚至收有叶韵读音,如唐韵“郎”小韵(卢当切)所收之“羹”字,注”也。《鲁颂》、《楚辞》、《急就篇》与房、浆、穅为韵”[2]31-42。

《集韵》字音增加了大量的异读,张渭毅认为《集韵》异读的来源有:(1)经典中的先儒之音,其中多数来自于《经典释文》;(2)中唐以后韵书、字书中的名家音切;(3)先秦古音,采自叶韵、异文、声训、假借、押韵等材料的字音都有;(4)时音,既有通语音,也有方音,有的《集韵》注出处,有的通过对照宋人笔记、诗词用韵等材料也可以看出[3]49-60。张文主要根据材料反映的历时语音层次给《集韵》异读的来源分类。

我们分析归纳了《集韵》字音的来源,同时参考张文的分类,认为《集韵》字音来源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承袭《切韵》、《广韵》等前代韵书;第二类,辑录其他文献所载经籍旧音等;第三类增补宋初通语俗音;第四类收录宋初方言土语。下面以这四类为纲,具体审视《集韵》所录不同来源的音读在该韵书中的地位及影响。

一、承袭《切韵》、《广韵》等前代韵书

一般在判断某韵书对前代韵书的音系是否有继承时:一是看各韵部内的小韵分、合是否与前代韵书一致,二是看小韵的反切有没有切语用字音类相混的情况。我们就《集韵》、《广韵》在这两方面的情况,做个简要的讨论分析。

(一)据我们统计,《集韵》与《广韵》同韵部间对应的小韵有3703个(具体实例参看表1),占《广韵》总小韵数(3875个)的95.56%,占《集韵》总小韵数(4486个)的82.55%。

1.《集韵》新增小韵 672个。其中:(1)有423个系填补《广韵》音系中的音节空格,占《集韵》新增小韵的 62.95%(423÷672×%);(2)有 149个与同韵其他小韵重出(共 130组对立小韵),这些小韵中又以重纽韵摄的唇、牙、喉音小韵为主,占《集韵》新增小韵的22.17%(149÷672×%);(3)有 100个声韵拼合关系不合《广韵》音系的小韵,占《集韵》新增小韵的14.88%(100÷672×%)。

2.《集韵》删除与合并《广韵》原有小韵共61个。其中:(1)删除小韵21个,合并小韵40个;(2)从被删除与合并小韵的性质来看,有重纽小韵4个,非重纽重出小韵20个,通用韵同声母及等呼小韵14个,声母演变而混并类小韵9个,其他类小韵14个;(3)仅有1处因小韵删除而造成《广韵》声母、韵母拼合关系的删除,即昔韵“ ”字之役切。

3.《集韵》在通用韵间转移《广韵》原有小韵111个,其中属开合分立通用韵的共102个。这些小韵被转移后没有因此而造成小韵重出。

4.我们随机选取鱼韵系为例进一步说明《集韵》、《广韵》同韵部小韵对应的情况。

《广韵》鱼韵共24个小韵,《集韵》保留了其所有小韵的分立(见表 1)。又《广韵》御韵共25个小韵,《集韵》也全部保留了其所有小韵(限于篇幅,暂不列御、语韵小韵对应表)。《广韵》语韵共 27个反切,《集韵》承袭了其中的26个。《广韵》语韵“纾”小韵/神与切,属船母三等(《广韵》鱼韵系船母小韵仅此一个),在《集韵》中被并入禅母三等上与切之“墅”小韵中。《王三》语韵“纾”字署与反,禅母三等,在“墅”小韵。《集韵》同《王三》①。

表1 《广韵》、《集韵》鱼韵对应小韵表

(二)《集韵》、《广韵》反切对比

1.《广韵》、《集韵》同韵对应且切语相同的小韵有1174个,占《广韵》总小韵数的30.30%。

例如,东韵“忡”小韵/敕中切、“穷”小韵/渠弓切,冬韵“冬”小韵/都宗切、“炵”小韵/他冬切,鍾韵“松”小韵/祥容切、“舂”小韵/书容切。

2.反切上字或下字不同,但改用后无音类相混的小韵共2419个,占《广韵》总小韵数的62.43%。

例如,《广韵》江韵初母开口二等“囪”小韵切语作“楚江切”,《集韵》改作“初江切”;模韵晓母合口一等“呼”小韵切语作“荒烏切”,《集韵》改作“荒胡切”;《广韵》咍韵来母开口一等“來”小韵切语作“落哀切”,《集韵》改作“郎才切”。这些小韵在《广韵》音系里的音韵地位没变,切语用字也无音类间混用的情况。

以上数据说明,一方面《广韵》(或《切韵》)的音系结构在《集韵》中基本上得以保留,另一方面《集韵》大量吸收《广韵》(或《切韵》)的音切,一千多个同韵部对应小韵的相同反切,足以证明《集韵》是建立在对前代韵书刊修的基础上的。我们另外还举个例子以支持以上观点,《广韵》纸韵有船母开口三等神帋切“舓”小韵和禅母开口三等承纸切“是”小韵,《集韵》改纸韵“舓”小韵的反切作“甚尒切”,改纸韵“是”小韵的反切作“上纸切”。甚、上二字均为禅母字,《集韵》“舓”小韵以禅母字切船母,船、禅相混,但纸韵“舓、是”二小韵又各自独立,并没有合并,这反过来也说明《集韵》对《广韵》的音系结构是接纳的。

二、辑录其他文献所载经籍旧音

《集韵》博收经籍文献所载先儒、名家的音读,其所引文献不一而足。我们仅举《集韵》引据《经典释文》(后文简称“释文”)所载音读数例如下,并作简要说明。

(一)《集韵》非新增小韵例

例1 窾,东韵枯公切,注“空也。《庄子》‘导,大窾。’向秀读。”

按,《释文·庄子音义·养生主第三》卷第二十六:“大窾,徐苦管反,又苦禾反。崔、郭、司马云:‘空也。’向音空。”《集韵》“窾”字枯公切音与向秀音读同。

《广韵》东韵本有“空”小韵/苦红切,溪母合口一等;《集韵》东韵“空”小韵作“枯公切”,其音韵地位与《广韵》同。《广韵》“窾”字无东韵溪母合口一等之音,《集韵》收“窾”字向秀所注读音,折合入东韵“空”小韵中。不过,这也仅是增加了“窾”字的读音,没有新增小韵(或者说音节)。《集韵》中此类情况甚多,较为常见,故不一一列举。

(二)《集韵》新增小韵例

根据增收字音的实际情况,还可以根据新增小韵对音系结构的具体影响,继续分为填补音系空格类小韵、同韵重出小韵、特殊小韵三类,我们举例说明如下②。

1.填补音系空格类

2.同韵内新增重出小韵类

例3 趙,筱韵起了切,注“刺也。《诗》‘其镈斯趙。’沈重读。”

按,《释文·毛诗音义下·闵予小子之什第二十八》卷第七:“趙,徒了反。刺也。又如字。沈起了反.,又徒少反。”《集韵》筱韵“趙”字起了切音与《释文》所载沈重切语同。

《广韵》筱韵本有“磽”小韵/苦皎切,溪母开口四等,《集韵》筱韵亦有“磽”小韵,作“轻皎切”。《集韵》又新增溪母开口四等“趙”小韵/起了切。邵荣芬认为“这种保留前人反切原貌,不加改动的态度,就有存疑的意思。”[4]368且邵氏认为这种小韵对立不表示语音上的对立。我们对比《集韵》、《释文》此类音注材料后,认为还可以对该类重出小韵做进一步的分析研究。今举例说明如下:

例4 《集韵》紆,虞韵匈于切,注“曲也。《周礼》‘连行、紆行。’李轨读。”

按,《释文·周礼音义下·冬官考工记下》卷第九:“紆行,乙俱反。李又香于反。”《集韵》虞韵“紆”字匈于切音韵地位与李轨香于反同。

例5 《集韵》鮬,脂韵贫悲切,注“鱼名。《尔雅》‘鱊、鮬、鱖、鮬。’施乾读。”

按,《释文·尔雅音义下·释鱼第十六》卷第三十:“鮬,郭音步。《字林》‘丘于反’。施蒲悲反。”《集韵》脂韵“鮬”字贫悲切音韵地位与施乾蒲悲反同。

同样来源于《释文》,《集韵》却并未于虞韵另立“紆”小韵/香于切与“吁”小韵/匈于切(《广韵》作况于切)重出对立,以及于脂韵另立“鮬”小韵/蒲悲切与“邳”小韵/贫悲切(《广韵》作符悲切)重出对立。因此前文所列“趙”小韵/起了切音,只有在《集韵》编著者读来与“磽”小韵/轻皎切音确有不同,才会另立小韵,否则就会置“趙”字入筱韵“磽”小韵中,或者不必收“趙”字起了切音。

3.不合《切韵》音系结构类

例6 巢,肴韵徂交切,注“《尔雅》‘大笙谓之巢。’孙炎读。”

按,《释文·尔雅音义上·释乐第七》卷第二十九:“巢,孙、顾并仕交、庄交二反。孙又徂交反。巢,高也,言其声高。”《集韵》肴韵新增的“巢”字徂交切与孙炎切语同。

徂字系从母字,《集韵》却以之为开口二等小韵的切上字,于《切韵》音系结构不合。邵荣芬认为此徂交切系精、庄组声母互切,《集韵》把这类“反切或读音引入自己的体系而不加折合,当然就显得有点格格不入了。”[4]539

《集韵》用从母字作开口二等切上字的还有“虦”小韵/昨闲切、“”小韵/才咸切、“獑”小韵/在衔切、“”小韵/才瘵切、“儳”小韵/才鉴切等5个小韵,而《广韵》此类小韵仅“虦”小韵/昨闲切。余迺永认为《广韵》昨闲切系“士山切之类隔切也,当删”[5]632。

按,《集韵》肴韵“巢”小韵/锄交切音韵地位同《广韵》鉏交切,亦与《释文》所载之仕交切同,锄、鉏、仕3字均为崇母字。《集韵》肴韵既立“巢”小韵/锄交切,又保留了孙炎所注“巢”字徂交切。不论徂交切是否属于从、崇类隔,或为衍文,又或系作者存疑而保留原切,都实际反映了《集韵》编著者认为“徂交切”与“锄交切”有所不同,换句话说,也即反映崇、从母的对立。

三、增补宋初通语俗音

(一)注文有标记类

例7 汽,质韵億姞切,注“水涸。今谓去饭水为汽”。

按,《释文·尔雅音义上·释诂第一》卷第二十九:“汽,古爱反。施音既。樊、孙虚乞反。”通检《释文》汽字音注,其中没有与億姞切相应的读音,《广韵》亦无汽字。“今谓”即云宋初之通语。

例8 婶,寝韵式荏切,注“俗谓叔母曰婶。”

按,元陶宗仪《南村辍耕録·卷十七》记载:“宋张文濳《明道杂志》云:‘经传中无婶、妗二字。婶字乃世母字,二合呼;妗字乃舅母字,二合呼也。二合,如真言中合两字音为一。’”③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跋吴正宪公帖》云:“则余亡友宋正仲之说已得之,犹恨有阙遗者。如谓壻为郎,谓叔父为叔,叔母为婶等语,皆汉魏以后流俗称道,求其义而不得者。虽士大夫亦不免袭讹踵陋,当并出之以识世变云。”

综合这两则材料,我们推测,《集韵》汽字所注“今谓”、婶字所注“俗谓”可能来源于当时的口语,而俗语词可入官韵,又说明这些俗语词的地位正在上升。

当然,并非所有注“今谓”、“俗谓”之类的字都来源于通语或基础方言。例如:

例9 《集韵》桋,齐韵田黎切,注“桑也。今俗呼桑树小而条长者为女桑。”

按,《尔雅·释木第十四》“女桑、桋桑”郭璞注云:“今俗呼桑树小而条长者为女桑树。”《集韵》与《尔雅》郭注同,此“今俗”并非一定真是北宋时的俗语词。

例 10 《集韵》动,董韵覩动切,注“振动,拜也,以两手相击而拜。一曰:今倭人拜以两手相击,盖古之遗法。”

按,《释文·周礼音义上·宗伯下》卷八:“振动,如字。李依大夫音董。杜徒弄反。今倭人拜以两手相击,如郑大夫之说,盖古之遗法。”振动乃古代九拜之一。

(二)注文无标记类

1.就笔者目力所及,《集韵》新增小韵中无明确标注“今谓”、“俗谓”之类的字,当然,我们不能反过来说无明确标注的新增小韵没有来源于当时通语音的。

2.《集韵》改用《广韵》切语用字而造成音类有差异,其中一部分也很有可能是受当时通语的影响。例如:

例 11 《广韵》止韵“士”小韵/鉏里切,《集韵》改作上史切;《广韵》洽韵“箑”小韵/士洽切,《集韵》改作实洽切。

按,崇母与禅母、船母混切。周祖谟《宋代汴洛语音考》考证出宋代汴洛语音崇、禅母不分[6]595,而“洛邑之音,亦即当时中州之恒言”[6]582。那么,《集韵》崇、禅混用就是当时通语或基础方言的表现[7]58。同时《集韵》中也有不少船、禅母混切的例子,如:《广韵》葉韵“涉”小韵/时摄切,《集韵》改作“实摄切”,可看作当时通语或基础方言的表现[6]659。

四、收录宋初方言土语

《集韵》还收录了不少方言土语词,且大多标注通行区域④。仅以吴语为例,据笔者统计,《集韵》注“吴俗”者6条,“吴人谓”或“吴人……谓之”者21条。我们同样以是否影响到音系结构或音类为标准,对这部分材料加以说明。

(一)非《集韵》新增小韵例

1.所收的这些方言土语词中,一部分标注通行区域而引自扬雄《方言》。例如:

例12 吂,宕韵莫浪切,注“耄昏不知貌。一曰:凡使人不荅曰吂。沅湘间语。”

按,《方言》卷十“誺,不知也。沅澧之间,凡相问而不知荅曰誺,使之而不肯荅曰吂。”《集韵》所录与《方言》同。

2.有些标通行区域,而《方言》又不载;还有一些在《集韵》注文中没有标注通行区域。其中有部分字音,笔者据手头的文献,暂未搜得有其记录的材料,若日后有新的发现,再行论证,今例证数条能找到旁证的条目,以兹说明。

例13 《集韵》宥韵如又切下收“肉、揉”二字,肉字注“钱璧之体”。

《广韵》肉字仅屋韵如六切一音。按,《释文·尔雅音义上·释器第六》卷第二十九:“肉倍,如字。又如授反。璧边也。注及下同。”如又切与如授反音韵地位同。又周祖谟《宋代方音》引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一:“壁有肉好”,肉音揉者,北人音也。……至今河朔人谓肉为揉。”[6]658则《集韵》肉音如又切既可能是对《释文》所载读音的引用,又可能是北宋河朔方言的反映。

《广韵》“檛”字音麻韵陟瓜切,《集韵》“檛”字有2音:麻韵张瓜切、麻韵庄华切。又《集韵》“”字另有麻韵陟加切一音,注“胍,腹大。今谓杖头大者曰胍”。

储泰松《唐五代关中文人的用韵特征》一文在考察唐五代关中文人用韵后,得关中文人歌戈部、家麻部与鱼模部通押者3例[8]354。如:

白居易五古《效陶潜古体诗十六首之八》叶“酤.何佳过多花斜华歌”。

杜光庭五古《真人赞六首之二》叶“波柯罗徂.遐他霞家多”。

白居易《履道新居二十韵》叶“池通浅沮沟”,“沮”下注:秋夜反。

刘晓南在考察宋代四川诗人用韵后,得鱼模部与麻车部通押者共7例,又引宋赵彦卫《云麓漫抄》卷三[9]11:

韩退之《祭女孥文》,自称曰“阿爹”、“阿八”,岂唐人又称母为阿八?今人则曰妈。按《诗》:“来朝走马,率西水浒。”马音姆,岂中国之人,因西音而小转耶?

按,《集韵》姆又读姥韵满补切。综合以上众材料,可辅证宋初关中方言模韵与麻韵相通,与中原不同。

下面我们再例举一些标注通行区域而《方言》未载的材料,

松,鍾韵思恭切,注“木也。关内语。”

稻,晧韵土晧切,注:“秔也。关西语。”

沝,旨韵之诔切,注“之诔切。闽人谓水曰沝。”

囝,狝韵九件切,注“闽人呼儿曰囝。”

女,蟹韵奴解切,注“奴解切。楚人谓女曰女。”

鮧,脂韵才资切,注“鱼名。鲇也。江东语。”

褩,桓韵逋潘切,注“衣表也。吴俗语。”

菌,阮韵窘逺切,注“艹名。蕈也。巴蜀语。”

能,等韵奴等切,注:“奴等切。夷人语。多也。”

(二)《集韵》新增小韵例

与《广韵》比较,《集韵》收入的某些方言土语词使该韵部又新增了小韵。

1.填补音系空格类

例 15 耳,拯韵仍拯切,注:“耳也。关中、河东语。”

《广韵》平声蒸韵有“仍”小韵/如乘切,日母三等,《集韵》蒸韵“仍”小韵作如蒸切,音韵地位同《广韵》。《广韵》去声證韵有“認”小韵/而证切,日母三等,《集韵》證韵“認”小韵作如证切,音韵地位与《广韵》同。《广韵》上声拯韵无日母三等小韵。《集韵》所增“耳”小韵/仍拯切有平、去声相承小韵,属填补音系空格性质。

2.同韵内新增重出小韵类

例16 捼,麻韵儒邪切,注:“揉也。关中语。”

《广韵》麻韵本有“若”小韵/人赊切,日母开口三等,《集韵》麻韵亦有“若”小韵,作人奢切。《集韵》又新增日母开口三等“捼”小韵/儒邪切。两个音韵地位相同的反切并列于同一韵部内,本应该合并,但如上例6所论,关中方言麻韵与模韵通,则“捼”小韵/儒邪切与“若”小韵/人賖切分立,有可能就是关中方言与通语音有差异的体现。

3.不合《切韵》音系结构类

《广韵》以母与开口一等拼合的小韵只有两例,即海韵与改切(收“”、“”二字)、夷在切(收“佁”字)⑥,《集韵》海韵“”、“”二字并入影母倚亥切之“欸”小韵,而“佁”字仍为以母夷在切,这又说明编著者对以母与开口一等拼合是承认的。《集韵》以母与一等拼合的小韵还有谈韵“”小韵/与甘切、贿韵“阭”小韵/俞罪切。

《广韵》日母与一等拼合的小韵有海韵“疓”小韵/如亥切⑦。《集韵》此类反切还有咍韵“荋”小韵/汝来切、魂韵“”小韵/儒昆切、谈韵“蚦”小韵/汝甘切、海韵“疓”小韵/汝亥切、感韵“”小韵/如坎切、暮韵“”小韵/儒互切。

五、小结

通过以上材料的分析,我们对《集韵》大致有这样一个印象,其音系结构主要承自《广韵》(或《切韵》),而其编著者对新增的字音,尽量地折合入原有的音系框架内,通俗地讲,即填入原有小韵中,也有小部分通过新增小韵的形式来体现。这些新增小韵在音系内有不同的表现,有的占据音系空格,有的或因其读音实有不同而与同韵内其他小韵重出,还有的不符合《切韵》音系结构,系特殊小韵。

注释:

① 又《经典释文·毛诗音义中·甫田之什第二十一》卷六“以纾,音舒。何常汝反。”常字为禅母字,则纾字亦为禅母字。按,《切三(S2071)》、《王一》、《王二》语韵“纾”小韵均作神与反,船母三等,与禅母三等“野”(俗作墅)小韵分立。《广韵》与《切三》、《王一》、《王二》同。

② 张渭毅也把新增小韵分为三类:“甲类小韵跟《广韵》已有的小韵反切的音韵地位相同,形成重出小韵;乙类小韵《广韵》没有,但可以填补《广韵》声韵调配合的空档,为《广韵》音节结构所容纳;丙类小韵《广韵》没有,溢出《广韵》音节结构之外,没有相应的声韵调配合的空档可供填空。”张文没有展开讨论。具体参见《〈集韵〉的反切上字所透露语音信息(上)》,《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第22页。

③ 据《明道杂志》载,此为宋王圣美所言。

④ 关于《集韵》方言词研究,有冯庆莉《〈广韵〉和〈集韵〉方言词比较研究》,2008年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⑤ 按,汉中方音由邓强学长(汉中人)提供,谨此致谢。另,清俞樾撰《春在堂随笔·卷九·乙酉夏日》载:“唐宋妇人每称其姑,曰阿家。以曹大家例之,似阿家亦应读姑。然马令《南唐书·李家明传》注曰:‘江浙谓舅为官,谓姑为家’。”(见《春在堂随笔》,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49页。)

⑥《说文解字·人部》卷八“佁,痴皃。从人台声,读若騃。夷在切。”騃字在《广韵》中有床史切(崇母止韵)、五骇切(疑母骇韵)二音。《集韵》骇字另有海韵五亥切一读。余迺永认为上古喻四归定,夷在切应并入海韵徒亥切“駘”字处,见《新校互注宋本广韵定稿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47页。

⑦ 余迺永认为如亥切应并入海韵奴亥切“乃”小韵处,见《新校互注宋本广韵定稿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版,第747页。

[1]雷励.《集韵》成书摭谈[J].北方论丛,2012,(3).

[2]邱棨鐊.集韵研究[M].台北:台北卓少蘭影印稿本,1974.

[3]张渭毅.中古音论[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4]邵荣芬.《集韵》音系简论[A]//邵荣芬音韵学论文集[C].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余迺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定稿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周祖谟.问学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7]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8]储泰松.唐五代关中文人的用韵特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2,(3).

[9]刘晓南,罗雪梅.宋代四川诗人阴声韵入声韵通押中的方音现象[J].古汉语研究,2007,(3).

猜你喜欢
集韵音系广韵
荆璞《五音集韵》之形制
明代韵书《并音连声字学集要》又音考察
《集韵》征引《说文》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集韵》征引《广雅》研究
王国维《广韵》批校与治学精神
《集韵》编撰的起讫年代考辨
朝阳建平县方言音系研究
陕北甘泉下寺湾镇话音系及其特征
从《离骚》看《楚辞补注》与《广韵》反切注音的差异
英语元音/e/的语音特征及其音系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