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媒体环境下明示性语法教学与暗示性语法教学有效结合的研究——以铜仁学院为例

2013-10-25 10:54何历蓉
铜仁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暗示性显性隐性

何历蓉

( 铜仁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系,贵州 铜仁 554300 )

语法教学是任何从事外语教学的教师都无法回避的内容之一,也是外语教学界争议较多的话题。外语教学总是在赞成语法教学和反对语法教学这两种不同的观点中发展的[1],有的学者认为语法教学是相当重要的, 有的学者认为语法教学是多余的甚至是败事的[2],可谓见仁见智。Krashen认为语法教学对于语言的习得是不可靠的,不主张有意识地学习语法。Wilkins和Canale等学者认为学习者只有掌握了语法知识才能保证语言创造能力的发展,缺乏语法知识就会限制语言创造能力的发展,主张有意识地学习语法[3]。Wilga Rivers曾说过:“教语言而不教语法如同要让一只没有骨头的鸡到处走动一样”[4]。Pitcorder认为语言学习从根本上说是语法学习,其他一切都是误解。无论是“降温”论、“加温”论,还是“保温”论,“语法教学还是必要的”已是共识[5]。

近年来,随着语言心理学、二语习得理论、应用语言学、功能语言学等学科的发展与完善,语法教学界的争论焦点不再是“要不要教语法”,而是“如何教”、“教什么”。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探求一种掌握外语的有效途径,最近几年关于语法教学争论得最多的是以明示的方式还是以暗示的方式来教语法。结合英语专业教学的特点,以独立主格为例,论证基于多媒体环境下明示性语法教学与暗示性语法教学可以有效结合,从而探究一种符合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语法教学的新模式。

一、关于明示性语法教学与暗示性语法教学

(一)明示性语法教学的流派代表及其特征

明示法的教学流派代表主要是语法—翻译法,其心理学的依据是起源于三个多世纪以前的古希腊官能心理学。该学派认为,人的心灵可分为不同的官能,并且可以单独加以训练发展,通过讲解、语法规则训练、阅读及翻译原著达到启迪学生智慧的目的。明示语法教学主要采用演绎的方法,强调有意识地对语法规则进行有目的的学习,以便能高效准确地使用语言成分[6]。学生做有一定语境的练习,表现出由总体到具体,由理论到实践的教学倾向,强调语法知识是可以学得的,强调“有意注意”在语法教学中的作用。由明示法所教的知识为显性的语法知识,也称为陈述性知识。该方法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强调语法规则和结构的学习,即语言的正确性,但忽视了语法是语篇的、交际的、变体的;第二,以教师授课为主,不以学生为中心,未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忽视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忽略了学习和语言的社会属性;第三,语法知识和语法能力脱节,所学的显性语法知识不能在语言的输出中灵活运用;第四,课堂沉闷、乏味。

(二)暗示性语法教学的流派代表及其特征

暗示性语法教学的教学流派主要是基于社会语言学理论和心理语言学理论的交际教学法以及基于二语习得理论的自然法。该方法主张以培养学生的基本交际能力为语言教学的首要目标,语言的基本单位不仅仅是语法和结构特征,还涵括反映在话语中的功能和交际意义的范畴,学习任何语言规则系统的目的,都是为了能够运用这种语言在某种场合下得体地表达意义。该方法认为外语学习应该强调隐性教学,而显现教学只是起监控器的作用,即检验和修正语言输出,有意识的学习难以促进语言习得的发生。暗示语法教学采用归纳的方式,强调学生学习语法时必须置身于有意义的可理解的语言环境中去,这样他们才能尽可能自然地习得目标语语法[7]。它表现出由具体到总体,教师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和大量的语言材料中推导出语言的规则,强调语法知识是习得的而不是学得的。暗示法所教的语法知识为隐性知识,也称为程序性知识,其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强调语法在自然的语境或目标语的环境中自然习得,忽视“有意注意”在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第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强调语言的交际性和语法能力的运用,忽视语言的正确性;第三,所学的语法知识是零碎的、低层次的、不成系统的。

(三)明示性语法教学与暗示性语法教学的争论

语言学界关于语法教学是以明示的方式还是以暗示的方式进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Krashen的学习/习得理论和情感过滤假设以及 Dulay所主张的自然环境理论认为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学生会潜意识地习得目标语的语言技能,语法形式的学习对于习得来说是不可靠的。克拉申认为:如果有足够的易于理解的输入,同时学习者们的情感过滤作用尽可能地降低,这样就会促使习得语言知识所需的语法知识自动产生,这样就无需学习语法知识[8]。普遍语法理论证明了正规语法学习没有必要,因为人生来脑中就有普遍语法原理,第二语言的习得是普遍语法与第二语言输入相互作用的结果。Carroll和Seagert等人的研究结表明:在自然状态下学习目的语的学生成绩优于在非自然状态下的学生成绩[9]。针对Krashen等人的观点,许多学者提出了明确的反对意见。Gregg对Krashen假设提出了置疑,认为Krashen的假设只不过是Krashen本人的观察罢了[10]。Ellis(1990)也指出,难以看出输入假设能得到恰当的验证。Skehen(1996)认为,纯粹的语言交际法由于完全忽略课堂语法教学,从而导致语言的石化现象和课堂皮钦语现象[11]。因此,他们反对在语法教学中采用暗示的方法,他们不接受语法是可以自然习得、语法不用教的观点。Celce-Murcia(1991)警告说,暗示法所教的语法是支离破碎的洋泾滨式的语法。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习,学习者不会是取得学习进步的[12]。以Long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成人学习外语仅通过“暴露”难以学会正确的语法[13]。国内语言教学工作者戴炜栋通过论证指出显现的语法形式教学优先于隐性的教学模式[14]。吕佩臣认为如果第二语言学习纯粹是经验性的以交际为中心,即便向学习者提供充足的可理解输入的信息和交流的机会,多年以后他们仍然无法习得足够的语言形式结构,语言的准确程度也差强人意[15]。赵美娟认为有些语言现象是属于普遍语法,的确可以通过交际后习得,有些语言结构和规则是该语言特有的,必须通过有意识的语法学习才能掌握[16]。

明示法与暗示法的争论表明两种教学法各有其优缺点,各有其自己的理论基础和教学流派,我们不能屯于一家之说,任何教学法都应该因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不同采取灵活的应变形式。陈方认为,以形式为中心,把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开展教学比单一关注形式或单一关注意义的教学法都有效[17]。所以语法教学的新趋势就是把明示性语法与暗示性语法相结合[18]。

(四)明示性语法教学与暗示性语法教学相结合的理论基础

Ellis提出的“弱接口说”认为由明示法所教的外显知识(显性知识)和暗示法所教的内隐知识(隐性知识)是两种独立的知识体系,但是不能用两分法看待二者,而应该将其视为一个连续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即学习者处于准备好掌握某一形式的阶段)显性知识可以向隐性知识转化[19]。Sharwood,Smith(1981),Stevick(1980),Pienemann(1989)声称“学得”的知识或显性的语法知识通过足够的练习可以转变为“习得”或隐性知识[20]。MichaelLong(1988,1991)认为语言形式教学仅在支持自然习得的前提下才能促进习得,形式注意只有在以交际为中心的课堂环境下才能最有效地发挥作用[21]。Lar sen-Freeman认为语法包含3个方面的内容:语形、语义和语用。这三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联系,一方的改变会导致另一方的变化[18]。Lar seen-Freeman对语法属性的三维解释为把明示性语法教学与暗示性语法教学相结合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持。把语言的形式与意义结合起来成了当前语法教学研究的主旋律。Celce-Murcia说过:已经越来越清楚地显示出语法形式是理解和创造口头语言的工具或资源,而不是目的,但是,如果在无语境的句子层面教学,这样的形式或语法教学对二语学习者的听说读写都是无益的[23]。国内学者杜小红认为英语语法学习是个过程,该过程既有隐性特点也有显性特点,有意识获得的显性语法知识是隐性语法能力提高的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隐性语法能力[24]。

二、基于多媒体环境下明示性语法与暗示性语法教学的有效结合

如何有效地结合明示法与暗示法是非母语环境下教师一直致力于研究的问题。现在很多教师处于彷徨之中:究竟英语课堂上要不要教语法?以语法翻译法为中心的明示法是否真的就是“哑巴英语”的罪魁祸首?以交际教学法为中心的暗示法是否真的能培养学生流利的英语交际能力和语法运用能力?是以交际为纲还是以语法为纲?实际上,自从交际教学法问世以来,国内的许多教师在英语课堂上更多倾向于暗示法教语法,在课堂上很少对语法作出明示性的讲解。这是否真的就意味着显性的语法知识对学生的语法能力不重要?显性的语法知识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进行有意识的学习?答案是否定的。赵美娟认为这几年学生英语的流利性的确提高了,但是语言的正确性却下降了不少[3]。牛强认为汉语环境下的中国学生要学会用英语表达,只能通过学习语法。所以,语言教学必须兼顾语言正确性和流利性的培养。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兼顾系统显性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语言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其教学具有很多优势,主要体现在:多媒体教学的语言输入质量高,信息量大,信息传达准确生动;文图声并茂、人机交互、外语环境逼真;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符合教学应以人为本的原则;减少语言负迁移,使语法学习情景化,有利于篇章层次上的语法教学。因此,以独立主格为例,对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二年级的学生进行实证研究,目的是探讨多媒体环境下明示性语法教学与暗示性语法教学可以有效结合。

(一)研究问题

通过研究证实以下问题:第一,在未对该语法项目进行学习之前,学生对该语法的显性语法知识与隐性的语法运用能力如何呢?第二,通过利用多媒体给出逼真的、有意义的交际环境练习之后学生对该语法项目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的语法运用能力是否显著性提高?

(二)研究对象及语料

选取铜仁学院英语专业 2011级英语本科(1)班和(2)班的共67名学生为样本,对其在“独立主格”方面进行预考和复考,收回有效试卷 66份。该试卷共有四大题型:第一大题细分为 10个小题,每个小题中都含有一个独立主格结构的句子,让学生在句子中找出该结构;第二题为选择题,细分为 10个小题,每个小题的答案都含有一个独立主格结构,学生选出此结构的答案作为正确答案。第一、第二两大题旨在考查学生在对该结构做出明示性讲解之前和之后对该结构的显性知识的掌握是否有较大提高。第三大题型是改错题,共有5个小题,要求学生把每个句子改为含有独立主格结构的句子;第四大题为翻译题,共有 10个小题,要求把每个句子翻译成含有独立主格结构的句子,后面这两大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语法运用能力,即学生在具有该语法的显性知识之后能否通过练习、反馈以及在多媒体逼真的教学环境中转化成隐性知识或程序性知识。

(三)研究工具

运用SPSS16,对学生的学前成绩及经过近一个月显性和隐性学习之后对同一套试题开展复测的成绩进行Paired-T检验,并对结果加以分析。

(四)研究结论

1.明示性语法教学有利于学生显性知识的提高

显性知识是学习者有意识的知识,是关于目的语的一套语法规则,简单地说,是关于语言和语言使用的陈述性知识,是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的知识[25]。明示性语法教学给第二语言学习者带来的是显性的语法规则,而不是语法能力。通过表 1,我们可以看出在未对该语法结构做出明示性讲解之前,学生对独立主格的了解即所具有的显性语法知识是很不理想的,满分为20分的题平均分只有8.17分,其中10个选择题中对答案的选择不排除有运气成分的因素存在。而通过多媒体在对该结构进行系统地、显性地学习和讲解之后,学生对独立主格结构的认识和了解有较为明显的提高,学生的平均成绩为14.50分,p<0.01(见表2),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充分表明: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显性语法知识很不理想,对其进行暗示性语法教学是行不通的,这与某些学者认为我国的学生不缺乏语法知识,而是缺乏语法能力是不一致的。

表1 配对样本数字统计

表2 配对样本T检验

因此,首先通过正规的、有系统的明示性语法教学,让学生对显性的语法知识有较好的理解和认识之后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法运用能力,因为显性语法知识是非母语环境下外语学习者语法能力提高的基础,是中国学生学会英语的必要条件和途径。中国大学英语教学应该要加强显性语法教学,因为该教学将使得语言知识能更快地习得和更准确地使用,同时能提高学生使用语言的复杂性。

2.多媒体环境下的语法教学有利于学生隐性语法能力的培养

语法能力是指运用语法规则理解和产生句子与监测句子准确性的能力,其中包括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能力以及判断句子语法是否正确的能力[25]。杜小红认为有意识获得的显性语法知识是隐性语法能力提高的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隐性语法能力[24]。隐性语法能力的内化过程就是显性的语法知识向隐性的程序性知识的转化过程。其中,练习、运用和反馈是该过程的重要条件。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使用让学生接受有意义的信息输入,在贴近生活实际的语言材料中感知、理解和学习[26],给学生进行暗示性教学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通过表3,我们可以看出,在对该语法结构进行学习之前,学生几乎不具备对该语法结构的隐性知识。满分为 15分,学生的平均分只有1.80分,可见学生在改错题和翻译题中根本就不会创造性地运用该结构,学生不具备该结构的语法运用能力。通过多媒体展示较为逼真的语言运用环境进行大量的训练、运用和反馈之后,学生对该结构的显性知识进行了一定的内化和转化,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该语法结构的隐性能力。学生的平均分由学前的1.80分上升为8.13分(p<0.01,见表4),具有显著差异。这表明多媒体环境下的语法教学有利于学生隐性语法能力的培养,多媒体环境下可以实现明示性语法教学与暗示性语法教学的有效结合。

表3 配对样本数字统计

表4 配对样本T检验

语法教学教法不能屯于一家之说,无论是明示性语法教学还是暗示性语法教学,他们的使用度和使用范围都应该因时、因地、因人进行不同的选择。单一的任何教法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都是有局限的,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避免其缺点。实证研究表明基于多媒体环境下明示性语法教学和暗示性语法教学是可以有效结合的,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省时、高效的特点在同一单位时间内给学生展示更多的语言知识点并作出显性讲解,让学生对相关语法知识具备显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技术创造出逼真的交际环境让学生练习和表达,以达到知识的内化,即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语法知识基础比较薄弱,用暗示性语法教学有点不切实际,因此首先加强对语法知识的显性学习,利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实现明示性语法教学和暗示性语法教学的结合,从而既提高了学生语法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语法能力,还能增强学生英语语言的正确性和流利性。

[1] 郝兴跃.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语法教学的新趋势[J].外语界,2004,(4).

[2] 王培光.西方语法教学的新趋向[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3).

[3] 赵美娟.关于英语专业的语法教学[J].外语界,1999,(4).

[4] 郝兴跃.再论语法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3).

[5] 王 燕、肖雅琴.英语专业语法多媒体课件开发与设计初探[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6] Thornbury , S.(1999) How to teach grammar[M].Edinburgh:Longman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7] 吕佩臣.语法教学及其发展新趋势[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5,(4).

[8] Krashen , S (1982)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New York: Pergamon Press.

[9] Dulay, Hetal.( 1982) Language Two[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0] Gregg , K.( 1984) Krashen’s monitor and Occa m’s razor [J].Applied Linguistics, 5( 2).

[11] 陈斌蓉,彭金定.论弱接口说与中国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培养[J].中国外语,2008,(4).

[12] Celce-Murcia , M.( 1992) Formal grammar instruction : An Educator comments [J].T ESOL Quarterly , 26 ( 20) .

[13] 史正永,陈开顺.隐性/显性注意区分及其语言学意义[J].外语研究,2007,(3).

[14] 戴炜栋,陈莉萍.二语语法教学理论综述[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

[15] 吕佩臣.语法教学及其发展新趋势[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5,(4).

[16] 赵美娟.关于英语专业的语法教学[ J].外语界,1999,(4).

[17] 陈方.以形式为中心的二语教学研究述评[J].山东外语教学,2006,(1).

[18] 戴炜栋,陈莉萍.二语语法教学理论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

[19] Ellis,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the structural syllabus[J].TESOL Quartly,1993,(27).

[20] 孙艳玲.语法教学与语法习得[J].山东外语教学,2009,(2).

[21] 吕佩臣.语法教学及其发展新趋势[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5,13(4).

[22] 郝兴跃,尹枝萍.明示语法教学与暗示语法教学讨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37(2).

[23] Celce - Murcia , M.( 1991) Grammar pedagogy in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J].T ESOL Quarter y,25 (3).

[24] 杜小红.显性语法知识与隐性语法能力的动态平衡探微[J].当代外语研究,2011,(7).

[25] 顾琦一.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及其接口之争[J].外语教学,2005,(6).

[26] 李蕙.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者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探究[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9,(3).

猜你喜欢
暗示性显性隐性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输注人血白蛋白可以降低肝硬化患者显性肝性脑病发生率并提高其缓解率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浅谈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暗示性
论古典诗词中的“裳”的语言暗示性
象征主义下的对于《幽谷睡者》的新解读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