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的推广模式构建与比较分析

2013-10-30 08:44周丽娟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武术协会拳种习练

周丽娟

Guangzhou Sport University,Guangzhou 510500,Guangdong,China

长期以来,传统武术发展根基主要在农村、乡镇,随着现代化工业文明进步和城镇化发展的不断推进,相应而来的是人们生存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急剧改变,植根于农耕文明背景的传统武术失去了肥沃土壤。然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体育强国”为传统武术推广和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结合当前群众体育发展的良好势头,传统武术的推广活动也愈加活跃。传统武术不同的活动形式和多样的推广途径,为构建和完善传统武术推广模式提供了有利条件。文章从传统武术推广主体调查入手,提出传统武术推广的四种模式,并分析这四种推广模式的优势和劣势,为传统武术传播组织和个人提供可行有效的推广模式做基础研究。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传统武术的推广模式构建与比较分析。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以参加2011年全国传统武术交流大赛、海峡两岸传统武术交流赛、2012年首届中国泰山国际太极拳交流赛、山东省传统武术比赛、广东省传统武术比赛的传统武术传承代表人、民间拳师、高校教师和传统武术裁判员(以下统称专家)和参赛者为调研对象。其中向专家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93份,有效率93%;向传统武术习练者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回收750份,剔除无效问卷57份,有效率为92.4%。

1.2.2 文献资料法

运用文献资料法,检索查询关于传统武术推广模式研究的相关文献,分析提炼其中可供借鉴的思想理念和科学方法。

1.2.3 访谈法

向从事传统武术的传承代表人、民间拳师、高校老师、传统武术裁判员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传统武术推广的看法,听取他们建议。

1.2.4 实地考察法

对佛山、深圳、珠海、中山、济南、泰山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通过实地考察了解传统武术推广模式现状,取得一手资料,为研究传统武术推广理想模式提供经验和思路。

1.2.5 比较分析法

对论文提出的四种传统武术推广模式进行比较和分析。

1.2.6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方法,利用SPSS11.0对问卷调查所获取的数据进行描述与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传统武术推广主体调查与分析

传统武术推广主体是传统武术传播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是构建传统武术推广模式的根本依据。在传统武术推广主体的调查中,考虑到习练者练习途径能反映出推广模式的有效性以及专家对传统武术推广总结的实践经验都是构建推广模式的主要参考依据,所以一方面通过了解习练者练习途径对推广主体进行分析,一方面听取专家对推广主体的看法来进行分析。

表1 传统武术推广主体调查

从调查结果来看(见表1),专家对推广主体的看法与习练者练习途径比较吻合,他们都认同推广传统武术的最佳主体是学校,其次依次为各地市武术协会和单项协会、各级体育局、民间拳师和社区健身俱乐部。这充分说明,学校、地方武术协会和单项协会、各级体育局、民间师徒传承是传统武术推广的主力军。而健身俱乐部和网络、媒体的推广实施为习练者提供了不同的练习途径。综合以上对传统武术推广主体的调查与分析,按照属性将其划分为了教育、体育和社会三大类型(见图1)。其中教育类,其推广主体是学校,面对的主要推广对象是学生;体育类,主要推广主体是各级体育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推广对象主要是运动员;社会化的推广主体是各地市武术协会、单项拳种协会、民间拳师以及健身团体,其推广对象是社会各阶层喜爱传统武术的人士。

图1 传统武术推广主体与推广对象划分

2.2 传统武术推广模式构建

2.2.1 学校教育推广模式

传统武术学校教育推广模式是由教育部制定相关政策,学校制定教学大纲,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和练习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教育的机构,以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是当今传播知识、发扬文化、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因此,学校教育是传统武术推广的重要途径。在调研中,大多数专家和习练者都认为传统武术学校教育推广模式非常可行、有效(见表2)。

表2 对传统武术学校教育推广模式的调查

2.2.2 体育竞赛推广模式

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训练竞赛一部和社会活动部汇聚不同流派的传统武术套路,多次在国内外展演,每年举办不同层次的传统武术赛事(见表3),最大参赛规模达到5000多人,有效地推动了传统武术发展。

体育竞赛模式一: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训练竞赛一部,制定传统武术套路比赛规程,组织各省、市运动员按照竞赛规程必须参加全国武术套路冠军赛(传统项目);模式二: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社会活动部,每年制定传统武术竞赛、交流和培训计划及其相关规程,然后召集全国各地、市武术会员单位和个人参与。

表3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举办传统武术赛事统计

2.2.3 社会化健身、竞赛推广模式

通过访谈得知,各级武术协会和单项拳种协会是传统武术推广的一支重要队伍。各级武术协会一方面配合完成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组织的各种竞赛、培训工作,一方面也调动社会传统武术团体或个人,自行组织传统武术表演、比赛和培训等活动。各级武术协会和单项拳种协会在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组织的传统武术比赛、交流活动中,广泛号召社会间的传统武术团体和个人积极参与,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逐步形成了以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导,武术协会组织,民间参与的传统武术社会化健身、竞赛推广模式。

2.2.4 民间名拳、名师推广模式

每一个拳种的继承和发展都将经历漫长的技术磨砺和经验积累,这其中必定需要有一个稳定而牢固的传承关系。民间名拳、名师推广模式一:延续了师徒制传播模式,首先由徒弟向师傅递贴请求拜师学艺,经过师傅的一段考察合格后便同意入门学习。然后,徒弟追随师傅终身从事所学拳种的研究和习练。模式二:习练者不递贴拜师入门,只是跟随老师进行学习和练习传统武术套路。在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见表4),大多数专家和习练者认同民间名拳、名师推广模式的重要性。这种推广模式,虽然受时代变迁、自身经济、文化程度等多方面的影响而存在局限性,但这种稳固的传承关系是培养继承人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表4 对传统武术名拳、名师推广模式的调查

2.3 四种传统武术推广模式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2.3.1 学校教育和体育竞赛推广模式

我们将学校教育推广模式和体育竞赛推广模式归纳为政府主导型的传统武术推广模式。其特点是由政府制定各种教学、竞赛、表演和培训计划,然后组织各级学校和体育局配合完成。政府主导型的传统武术推广模式充分发挥了政府的权威性,这种权威作用是其他推广模式所不具备的。为扶持各基层传统武术推广工作,建立传统武术专业化研究和练习队伍,提炼传统武术精髓,培养骨干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主导型推广模式的有效性体现在:1)孕育高素质的传统武术后备人才。学校和各级体育局面对的推广对象分别是学校学生和各省市的武术运动员,其共同特性是受众者年轻化。他们及早了解和习练传统武术,为以后深入理解和研究传统武术创造了条件,对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2)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教育,建立传统武术比赛、表演和培训队伍,促进了传统武术专业化发展。3)传统武术科研研究的提高。传统武术在学校开展的优势之一是科研,专业化的教学和训练能有效提炼传统武术的技术精髓并形成科研成果。4)拳理开启学生智慧。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众所周知,其拳理富含哲学的运动特点,对开启学生心灵的和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极大帮助。

但是当前,传统武术在学校和运动队教学训练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1)学校和运动队缺乏技术精湛的专业教师和教练员;2)外聘老师专业能力强,但对当前的教学和训练形式不适应,主要的技法技巧不愿意外传;3)传统武术的教学内容没形成规范的教学大纲,教学过程随意性强。

2.3.2 传统武术社会化健身、竞赛推广模式

各级武术协会和单项拳种协会,在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与社会上传统武术团体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形成了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导,武术协会组织,民间参与的传统武术社会化健身、竞赛推广模式。其特点表现为:1)健身、竞赛机制促进了传统武术的挖掘和整理工作。传统武术不同的竞赛形式是武术界打破传统的“门第”之争,让更多民间人士分享他们习武成果的最佳方式。在竞赛、表演活动中使一些极少有机会展示的技术技法得以呈现。2)传统武术健身、竞赛提高了传统武术的影响力。赛事的组织和筹办,不仅能有力地推动基层传统武术社团、组织的横向交流,也能促进传统武术各拳种之间的技术、技理的融会与发展,从而以赛事提高传统武术影响力。3)传统武术健身、竞赛机制给习练者提供了展示技艺的平台,极大地激发了民间群众参与传统武术的积极性。群众通过比赛都有一定的收获,这些举措很好地满足了人们内心的渴望与精神追求。

当前,传统武术健身、竞赛的参赛队伍大都以地方武术协会或单项拳种协会为主要组织者,其参与人员是社会间各阶层武术团体或个人。他们因教育、生活环境以及练习时间等不同因素的影响,队伍人员组成参差不齐,暴露出队伍组织比较散乱,随意性较强等问题,以致于难以形成规范管理的局面。通过访谈并分析原因后认为,传统武术社会化活动中,德高望众的核心人物和具有号召力的高素质管理人员,是提高传统武术社会化健身、竞赛推广模式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因此,社会化健身、竞赛推广模式的主要缺陷,是缺乏传统武术专业能力强、懂管理的领军式人物。

2.3.3 传统武术名拳、名师推广模式

传统武术的核心要素是攻防技术,一些实战技术和经验是经过长时间的尝试和不懈追求得来的。在技法的运用过程中,师傅不点、不说,习练者要走很多的弯路,想无师自通更是难上加难。传统武术传承中的技法应用及经验不是靠文字记载、图像就能完全让受众领会到的,面对面的运用语言和肢体口耳相传、言传身教在高科技发达的今天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民间名拳、名师推广模式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另外一个主要特点,是他们不仅仅是在教授拳技,更是一种对武术文化情感的依托,本门派技法的发扬光大是他们一生追求的目标,习武与生活紧密相连,有时师徒之间的感情胜过亲情,这种推广模式坚不可摧且具有长远性。

然而,这种推广模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陷。调研当中发现,这些相对独立的习练团体,对本门派的保护主义较严重,教学的随意性也较大。如果长期缺乏与外界的有效交流,固步自封,难免对技术技法的传承缺乏科学创新,教学内容难以保证其科学性、健康性。在民间,一些不科学的技术方法、训练方法和错误的价值观念依然存在,这不利于传统武术的健康发展和广泛推广。

3 结论

从四种不同推广模式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政府主导型的学校教育推广模式和体育竞赛推广模式,在组织和号召能力方面优势明显。政府主导型的推广模式克服了社会化健身、竞赛推广模式暴露出的组织比较散乱且随意性较强的缺陷。而社会化健身、竞赛推广模式发挥了各级武术协会和单项拳种协会的中坚力量,积极动员民间武术团体和个人参与活动,与政府主导型的推广模式形成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有效结合。名家、名拳推广模式运用口传身授的教学方法,加强了习练者对技术技法的深刻理解,这一点弥补了学校和运动队存在的不足,而学校的科研优势能够提高名家、名拳推广模式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这四种推广模式虽然都各自存在一定的缺陷,但如果彼此间能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就可以形成相互依托、互补共进的紧密关系,将会有效提高传统武术不同推广模式的可行性。

[1]李龙.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现代化出场[J].中国体育科技,2010(2).

[2]史永.蹴球运动全国推广模式的构建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3).

[3]谢文华.传统武术与现代武术体系的比较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4(1).

[4]周勇,乔敏丽.中国散打和韩国跆拳道运动推广模式的对比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3).

[5]张莉.武术信息的网络传播模式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6]张茂林,刘旭辉,桑国强.梅花拳发展模式之研究[J].武术科学(《博击》)学术版,2004,(1).

[7]王永平,赵岷.太极拳与形意拳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4).

[8]安保峰.浅析形意拳的发展和推广[J].武术科学(《搏击》)学术版,2004(4).

[9]权黎明,王岗.传统武术文化特征的当代阐释[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9).

[10]李怀亮.创新文化内容与传播手段[N].人民日报,2007-10-26:12版.

猜你喜欢
武术协会拳种习练
把方向、厘脉络、精习练
——高三复习备考策略
靖边县武术协会到登封开展武术游学活动
河南省武术协会查拳研究会开展走基层送健康巡讲活动
陈氏太极拳小架研究会年度工作会在许昌召开
地方高校武术协会管理对策研究
——以玉林师范学院武术协会为例
习练六字诀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谈选练健身气功功法或动作的方法
传统武术拳种及传承人保护机制分析
弃粗制滥造错误百出 扬泱泱中华拳种雄风①
习练八段锦对广泛性焦虑症临床疗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