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异针刺和非甾体抗炎药对兔急性骨骼肌损伤疼痛的影响

2013-10-30 08:44郭勇力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非甾体抗炎药药组

刘 霞,郭勇力

1.Sports School of Shandong 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Jinan 250102,Shandong,China;2.Shando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Jinan 250102,Shandong,China

骨骼肌损伤在运动医学中是常见病。统计资料表明,我国优秀运动员由于运动训练不当、过度负荷或被动拉伸导致的骨骼肌损伤占全部运动损伤的50%以上[1]。Risser(1990)对美式足球运动员力量训练中运动损伤的统计表明,骨骼肌损伤占损伤总数的74.10%。Brown和Kimboull(1983)对举重运动员下肢力量训练中发生损伤的调查表明,骨骼肌损伤占损伤总数的71.40%[2]。骨骼肌损伤引发的肌肉疼痛不仅影响运动员的运动能力,而且还会影响运动员的情绪和心理,从而影响运动成绩的发挥。探讨防治运动性骨骼肌疼痛的最佳方法,尤其是研究急性骨骼肌损伤后疼痛的防治方法非常必要。

急性骨骼肌损伤后的治疗方法很多,有中药、按摩、针刺、封闭、理疗、非甾体抗炎药等。然而,从镇痛角度来评价各种疗法对急性骨骼肌损伤疗效的研究较少。非甾体抗炎药作为镇痛药物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它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而发挥解热、镇痛和消炎作用的,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急、慢性疼痛的治疗;特异针刺疗法是借鉴祖国医学“齐刺法”理论与“阿是穴”原理而独创的一种针刺疗法,在临床应用中发现对急性软组织损伤有很好的镇痛作用,但关于特异针刺镇痛的理论依据目前国内外还没有报道。本研究将探讨非甾体抗炎药和特异针刺两种方法对急性骨骼肌损伤后疼痛的影响,有助于为运动员急性骨骼肌损伤后疼痛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 选用雄性新西兰白兔24只,由山东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编号:(2005)第17号。体重2.5 ±0.25 kg,月龄 3.5 月。常规分笼喂养,自然光照,环境温度(23±3)℃,自由饮食饮水。动物实验在山东体育学院实验中心完成。

1.2 动物造模 本模型参照张静[2]的改良兔骨骼肌挫伤模型制备方法制备,并做了适当的调整。全部动物适应性饲养5天后造模。

1.3 动物分组 造模成功后24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4组,每组6只。A组:对照组,损伤后自然恢复;B组:针刺组(特异针刺治疗:找准疼痛最明显的点或区域。用0.3×30 mm华佗针于伤部中心直刺1针,进针1/3~1/2左右,深达伤组织底部。另外沿肌肉长轴,距第一针上、下各1.0 ~2.0 cm 处各刺一针,60°斜刺,针尖稍向伤部中心倾斜,但不伤及伤部。来回捻转提插,持续1.5~2 min,不留针,每天治疗一次,持续6天);C组:给药组(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药品选用尼美舒利分散片,贵州圣泉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H20010155。每天上午喂食后30分钟灌胃给药一次,用量12.5 mg/天,持续6天);D组:针刺+给药组。

1.4 血样的采集与处理 于造模前24小时、造模后即刻、第一、二、三、六天采血。采血时间:早晨8点,兔进食前;抽血部位:兔耳中动脉;采血量:3ml。将血放于洁净试管中,避光静置4小时后于2000 r/min离心15分钟。然后将血清分装于0.5 ml的EP管中,放置于-50℃的低温冰箱中保存,待测。测试前将冰冻血清样本在常温下复溶,然后进行样品各项指标测定。

1.5 观察指标 各组不同时间段的血清PGE2浓度。前列腺素E2(PGE2)酶免试剂盒:美国ADL公司生产,批号:30133222231。SM型全自动酶标仪:山东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提供。

2 结果

兔急性骨骼肌损伤前各组PGE2基础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兔急性骨骼肌损伤后即刻(0.5 h)四组PGE2值均升高,但各组PGE2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各组兔急性骨骼肌损伤前和伤后即刻PGE2值的情况(ng/ml)()

表1 各组兔急性骨骼肌损伤前和伤后即刻PGE2值的情况(ng/ml)()

A组 B组 C组 D组损伤前1.17 ±0.20 1.13 ±0.26 1.12 ±0.25 1.14 ±0.20损伤即刻2.27 ±0.21 2.04 ±0.15 1.96 ±0.49 2.16 ±0.38

伤后第一天(24h),四组PGE2值继续升高,具体见表2。针刺组(P=0.038)、给药组(P=0.024)、针刺+给药组(P=0.007)PGE2值较对照组上升不明显,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三种治疗方法对缓解兔急性骨骼肌损伤后疼痛均有明显效果。其中针刺+给药组有明显显著性差异(P<0.01),兔急性骨骼肌损伤后即刻给予特异针刺和非甾体抗炎药治疗,对于减少损伤后24 h内的PGE2的增高程度有明显疗效。针刺+非甾体抗炎药联合治疗,有优于其他两种疗法单用的趋势,但针刺组、给药组、针刺+给药组,三组组间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

伤后第二天(48 h)四组PGE2值开始回落,具体见表2。与对照组相比,针刺组P=0.029(P<0.05)、给药组 P=0.008(P <0.01)、针刺 +给药组 P=0.003(P<0.01),说明在损伤后第二天,三种治疗方法对兔急性骨骼肌损伤后疼痛的缓解继续有效,非甾体抗炎药组和针刺+给药组在降低兔急性骨骼肌损伤后血清PGE2方面有优于特异针刺疗法的趋势,但统计学未见显著性差异(P >0.05)。

兔急性骨骼肌损伤后第三天(72 h)四组PGE2值继续回落,具体见表2。与对照组相比,针刺组P=0.273(P >0.05)、给药组 P=0.033(P <0.05)、针刺+给药组P=0.023(P<0.05),说明在损伤后第三天非甾体抗炎药对兔外周PGE2的释放抑制作用仍明显,而特异针刺抑制外周PGE2的作用则不明显。

损伤后第六天,血清PGE2值已接近基础值水平,说明损伤的急性期已经过去,机体疼痛已不明显,四组PGE2值组间比较未见明显性差异,具体见表2。

表2 不同疗法对兔急性骨骼肌损伤后不同时间血清PGE2的影响(ng/ml)()

表2 不同疗法对兔急性骨骼肌损伤后不同时间血清PGE2的影响(ng/ml)()

* 表示P<0.05,**表示P<0.01(与对照组相比)。

组别 伤后1d 伤后2d 伤后3d 伤后6d A组5.75 ±1.10 3.51 ±0.52 1.90 ±0.19 1.40 ±0.18 B 组 4.64 ±0.47*2.86 ±0.57* 1.76 ±0.21 1.27 ±0.24 C 组 4.53 ±0.78*2.70 ±0.44**1.63 ±0.16* 1.20 ±0.21 D 组 4.25 ±0.99**2.58 ±0.33**1.61 ±0.25*1.28 ±0.11

3 分析与讨论

PGE2是体内由花生四烯酸所合成的活性物质,是重要的炎性递质,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参与各种病理生理过程。损伤后PGE2浓度随炎症的发展而增加,可持久而广泛地扩张血管、致痛、影响免疫功能,在创伤中起重要作用。PGE2不引起明显疼痛,而是使痛觉传入神经末梢对组织胺、缓激肽的反应更敏感,对疼痛的产生起到超敏状态[3],使机体对平时不会产生痛觉的刺激也会产生疼痛感。因此PGE2被称为疼痛放大器,是疼痛局部细胞疼痛水平的重要标志物质[4]。在损伤后采取不同治疗方法,减少其升高程度,会有效阻止局部疼痛的产生,并减轻局部因损伤引起的炎症反应。

特异针刺是借鉴祖国医学“齐刺法”理论与“阿是穴”原理而独创的一种针刺疗法。针刺穴位可以通过调整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而达到解除疼痛和治疗疾病的作用。“阿是穴”即在病变中心,局部针刺后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有助于减轻水肿、疼痛,消除炎症。针刺镇痛涉及整个神经系统,,既涉及中枢神经系统及其核团,又涉及周围神经及其传导体系,并与神经体液、神经介质关系较为密切[6-7]。

非甾体抗炎药的镇痛疗效是经过临床证实的,其镇痛机制是通过抑制体内环氧化酶减少PGE2的合成[5]。本研究结果表明,特异针刺组与非甾体抗炎药组对损伤急性期PGE2的浓度降低程度组间未见显著性差异,说明特异针刺与非甾体抗炎药对于损伤急性期减少疼痛产生的程度效果一致。特异针刺和非甾体抗炎药两种方法联合应用有增加疗效的趋势。本次实验的镇痛效果可以采用血清PGE2的浓度变化作为客观指标,但特异针刺减少PGE2的浓度的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特异针刺和非甾体抗炎药均可降低兔急性骨骼肌损伤后的疼痛程度,两者具有相同疗效;但是非甾体抗炎药的副作用较大,特异针刺安全、有效,作为其替代疗法应用前景广阔。

4 小结

特异针刺和非甾体抗炎药均可降低兔急性骨骼肌损伤后的疼痛程度,两者具有相同疗效;两种疗法联合应用有优于两种疗法单用的趋势。

[1]任玉衡.优秀运动员的运动创伤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0,19(4):377.

[2]张静.按摩对兔骨骼肌挫伤后修复作用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3:21.

[3]张军,孙树椿.中药对模拟颈神经炎大鼠血浆前列腺素E2作用的放免测定观察[J].中国骨伤,2000,13(5):274.

[4]郭传友,译.肌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6.

[5]高玉洁.非甾体抗炎药物的临床应用及安全性评价[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9,12(2):122.

[6]张吉,张宁.针刺镇痛机制的探讨[J].中国针灸,2007,27(1):72.

[7]柯青,王廷华,赵有成.针刺镇痛及其机理[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2,10(4):225.

猜你喜欢
非甾体抗炎药药组
研究揭示抗炎药或可治疗老年骨折
格列美脲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药师教您正确使用非甾体消炎镇痛药
非甾体抗炎药不良反应发生的表现及预防措施
浅析术后急性疼痛治疗中非甾体消炎药的应用与不良反应
非甾体抗炎药在犬病治疗中的应用
非甾体抗炎药在小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试论补阳还五汤中黄芪与活血药组的配伍意义
非甾体抗炎药内镜下不同人群表现及与Hp关系
不同时期RNA干扰水通道蛋白4对早期创伤性脑水肿影响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