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隐喻模式与几组空间词的表时间用法

2013-11-10 00:38唐鲲张金圈
枣庄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视点用法隐喻

唐鲲,张金圈

(1.曲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2.曲阜师范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两种隐喻模式与几组空间词的表时间用法

唐鲲1,张金圈2

(1.曲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2.曲阜师范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汉语中表示空间方位的“前、后、上、下”和表示空间移动的“来、去”都有表时间的用法,这是时空隐喻的结果。这几组词由空间到时间的具体隐喻机制以及每对词内部成员之间存在的不对称现象,都可以运用“河流隐喻”和“道路隐喻”做出尽可能合理、统一的解释。

时间;空间;河流隐喻;道路隐喻①

人生活在一定的时空之中,空间是具体可感的,时间是抽象模糊的。人可以直接感知空间,却难以直接触摸时间,所以人们对时间的把握必须依靠对空间的隐喻,将抽象的时间想象成具体的空间。作为直接体现人类认知结果的语言,也生动地反映出时空间的密切关系,很多语言中表示时间的词和表示空间的词是同形的,时间词直接来源于空间词的引申。具体到汉语来说,空间方位词“前、后、上、下”和空间趋向词“来、去”都可以用来表达时间,如“前年、前景、后代、上周、下个月、来年、解放以来、去年”等等。但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从空间到时间的隐喻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吕叔湘(2004)就指出“前、后”在表时间上的不对称现象:“前”可以指过去,也可以指未来;而“后”只能指未来,不能指过去。例如:[1](P357~358)

“前”指过去:前天|前年|前人|前辈

“前”指未来:前程远大|前途无量

“后”指未来:后天|后年|后人|后辈

吕先生曾尝试以“望前”和“往后”(二者都指将来)为例来解释这种不对称,他说:“‘望前’是由空间引申为时间方向,跟‘前途、前程、前景’一样,‘前’指将来;而‘往后’则是固有的时间方向,跟‘后天、后年’一样,‘后’指将来。”由于吕先生只是简单地提到这种现象,没有深入研究,所以他的上述解释并未击中问题要害。说“望前”的时间方向来源于空间方向固然不错,可“往后”的时间方向又何尝不是来源于空间?既然如此,那两个相反的空间方向又如何引申出相同的时间方向呢?其内部具体的隐喻机制如何呢?

一、前人提出的几种可能的模式

Clark(1973)认为人类对时间的认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把时间看作静止的,是人沿着时间轴向前行进,他把这种方式称为moving ego(自我移动)。另外一种方式是人是静止的,时间从人的前面向背后移动,这种方式称为moving time(时间移动)。第一种方式可以很好地解释“前景”之类的用法,而用第二种方式解释“前天、后天”则颇难理解。Alverson(1994)认为汉语在用“前、后”表时间时存在两种观察角度,一种是面向将来的方向,一种是面向过去的方向,采取第一种方式时,“前”表将来,采取第二种方式时,“前”表过去。张建理(2003)重申了Alverson(1994)的观点并将两种方式分别称为“时间右视认知”和“时间左视认知”,图示如下:

图1:时间右视认知 图2:时间左视认知

按照右视认知,“前”表将来,“后”表过去;按照左视认知则正好相反。这种分析可以很好地解决“前”表过去,“后”表将来的问题,但是人背对未来、面朝过去的左视认知方式却很难让人理解。史佩信(2004)也认为:“很难设想会有一种‘人面朝过去’的隐喻表示法。”[2](P16)

史佩信(2004)分别用两种隐喻模式解释了“前、后”和“来、去/往”在时间表达上的不对称现象。先来看“前、后”的两种隐喻方式:

图3:方式一 图4:方式二

他认为第二种隐喻方式中,人把时间想象成一段旅程,人行进在时间的长途之中,未来的事物不断地来到我们面前,可以解释“前”表将来的用法,这和图1的“时间右视认知”是一致的。但他对方式一的论证却缺乏解释力,他说:“在这根时间轴上,各种事件依次排列。先发生的在前面,所以‘前’就是早的,指过去;后发生的在后面,所以‘后’就是晚的,指未来。”“早于说话时间的是‘前’,比说话时间晚的是‘后’。”[2](P10)我们认为这两句话只是对“时间‘前、后’来源于空间‘前、后’”这一前提命题用另一种说法又进行了一番阐释,并没有对从表空间的“前、后”发展到表时间的“前、后”这一隐喻的内部过程或演变机制做出有说服力的解释。

再看“来、去/往”的两种隐喻方式:

图5:时间移动式 图6:物质世界移动式

史文认为,按照“时间移动式”,我们面对未来,时间从未来向我们靠近,经过我们又向背后远去,所以用“来”表示将来的时间,用“去”表示过去的时间,如“来年、去年”。按照“物质世界移动式”,人在时间轴上位置相对固定,物质世界按与时间轴相反的方向移动。这样,在三角形所处的观察点来看,就是过去的物质世界正在向我们走来,经过我们,又向未来而去,如“解放以来、自今以往”。

我们认为,“时间移动式”很有说服力,容易理解,而“物质世界移动式”则颇费解,仿照他“很难设想会有一种‘人面朝过去’的隐喻表示法”这一说法,我们认为也很难设想会有一种“物质世界从后向前移动”的隐喻表示法。下面我们尝试提出两种形象直观的隐喻模式——“河流隐喻”与“道路隐喻”,来对“上、下、前、后、来、去”表时间的用法做出尽可能统一的解释。

二、“河流隐喻”与“上、下、前、后”的时间表达

2.1 通过流水认知时间

古人在对外部世界的变化过程中感觉到时间的存在,也从自身和他人的生老病死中体味到时间的不可逆转,但时间本身却是无迹无形的,人们必须通过具体的事物来感知抽象的时间。汉族的先人一直居住在长江、黄河流域,他们傍河而居,河流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河水从上游向下游的流动与时间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的发展有极大的相似性,他们开始通过水这一媒介来认识时间,于是汉语当中也就出现了大量以流水来隐喻时间的表达方式,如:

(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2)时间好似河流水,只能流去不能回。

2.2 “河流隐喻”与“前、后”的表时间用法

上文说过,Alverson(1994)和张建理(2003)提出的“时间左视认知”(图2)中,过去的时间在说话人的面前,将来时间在说话人的背后,确实可以很好地解释“前”表过去,“后”表将来的现象;但它的不足在于“人背对时间前进的方向”这一图式不好理解,因为所谓时间前进的方向本来就是难以捉摸的。其实他们离问题解决只差了一步,我们认为运用河流隐喻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个问题,如图7所示:

图7:河流隐喻(内部视点) 图8:河流隐喻(外部视点)

人把时间的流逝等同于河水的流淌,当观察者站在水边面向下游时,眼前的流水都是已经逝去、不可逆转的,这正像已经消逝的时间。用眼前逝去的流水隐喻已经逝去的时间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而处于观察者背后的则是正向自己流淌而来的、新的水流,这又正如正在向我们走来、但还尚未成为现实的未来时间。这样,便从方向上的“前、后”经由“已逝之水、未来之水”这一中间认知过程引申出表“已逝时间、未来时间”的“前、后”。

2.3 “河流隐喻”与“上、下”的表时间用法

常规状态下的河流都是由高到低流向的,从方向上来看,也就是从上向下流动。而人们从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也认识到时间是从过去向将来流动的,如此一来,便可以在河流的上下流动和时间的古今流动之间建立起一种映射关系。

此处有一个问题:同是自上游向下游流淌的河水,为什么解释“前、后”隐喻时“上游”对应的是将来的时间,“下游”对应的是过去的时间;而在解释“上、下”隐喻时却又正好相反呢?我们认为这与人们两种不同的观察视点有关,在图7中,观察者处在河水流淌轨迹的某个点上,以该点为界将河水划分为两种不同性质的水,因此隐喻为两种不同的时间。此时的观察视点是在河流图式之内的,我们把这种视点称为“内部视点”;而进行“上、下”隐喻时,人们把整条河流从上到下的流淌轨迹直接映射到时间从古到今的发展过程中,始源域中具体位移轨迹的起点(上游)对应目标域中抽象位移轨迹的起点(过去的时间),始源域中具体位移轨迹的终点(下游)对应目标域中抽象位移轨迹的终点(将来的时间)。此时观察者的视角是位于河流图式之外的,我们把这种视点称为“外部视点”,如图8所示。

三、“道路隐喻”与“前、后、来、去”的时间表达

3.1 通过道路认知时间

人们从他人和自身生老病死的变化过程中深刻体会到时间的流逝,人的一生只能在整个时间流程中占据有限的一段,它有一个起点、一个终点,人走完从出生,经由幼年、童年、青年、中年、老年,直至去世的人生过程,正如走完一生在时间流程中所占据的那一段时间。认知过程将人沿着道路的前行投射到时间域,就可以形象地理解为人在时间的旅途上行走,由现在逐渐步入未来。汉语当中也有大量体现这一隐喻过程的表达形式,例如:

(3)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

(4)前进,前进,向着胜利向着未来。

“走进、走向、前进”本来都是在道路上的空间位移,但在上述表达中都将它们的位移目标投射到表示未来的时间域中,使抽象的时间变得具体可感。

3.2 “道路隐喻”与“前、后”的表时间用法

史佩信(2004)在解释“前”表将来时间时,已经明确地提出:“第二类情况(或叫第二种隐喻方式)(笔者注:即图4所示),是指把时间想象成一段路程,人生好比一段旅程,而我们人则是行进在时间的长途之中。”[2](P12)Clark(1973)虽然没有明确提出道路隐喻,但他所说的moving ego(自我移动)和道路隐喻其实是相通的。我们认为这种解释可以很好地说明“前程、前途、前景”中“前”表将来时间的用法。

一个普遍被接受的看法是“后”表时间时只能指未来时间,不能指过去时间(吕叔湘2004,史佩信2004等),当然也有人对此提出异议。徐丹(2008)就认为“后来”是这一规则的反例。她举下面两个例子作为证明:

(5)a.后来,再也没有人见到过他。b. *后来,你别再来了。[3](P505)

她认为上述例句说明“后来”用于过去,但不能用于将来。我们认为这一论断有失允当。因为在确定某个时刻在时间轴上的位置时,首先要确定一个已知时点作为参照基点,只有这一参照基点对判断某个时刻的前后才具有直接的效力。可以用下图表示:

图9

A在参照基点之前,但在说话时刻1之后,如“明天晚饭前我去找你”,“前”只能以“晚饭”为参照点,“晚饭前”相对于“晚饭”是过去的时间,而不能以说话时间为参照点;同样,B在参照基点之后,但在说话时刻2之前,如“昨天晚饭后我去找你了”,“后”也只能以“晚饭”为参照点,“晚饭后”相对于“晚饭”是将来的时间。这符合汉语“前”一般表过去,“后”一般表将来的规律。相反,如果以说话时间为参照点,那么“昨天晚饭后我去找你了”中的“后”也成了表过去,也成了徐文所说的反例,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徐先生把“后来”看成表过去,其实也是把说话时刻当成了参照点,其实,我们在说“后来”的时候,总是意味着前面有一个确定的参照基点,如:(6)十年前我们刚从部队复员时天天混在一起,后来他突然不知去向。

例(6)中“后来”的参照点是十年前我们刚从部队复员时,“后来”所指的时刻相对于这一参照点来说是将来的时刻。

史佩信(2004)从“道路隐喻”出发对“后”不能表过去时间的原因做出了解释,他认为“后”之所以不能表“过去”,是因为“人们行进在时间长途中,从心理上说,对‘前途’当然是很注意很在乎的,而对已经走过的路途就不会那么注意和在乎了,从生理上说,人的眼睛长在前面,不容易看到后面的东西,因此在语言表达中缺少‘后’表示‘过去’的说法也合乎情理了。”[2](P12)这种解释基本是合理的。

与“前、后”的“河流隐喻”模式相比,其“道路隐喻”模式显然处于劣势。例如在表达将来时间时,汉语中更倾向于选择通过“河流隐喻”发展而来的“后”,而非通过“道路隐喻”发展而来的“前”,这与英语正好相反。李淑琴(2001)认为:“…that the best years lay ahead…”翻译成汉语最好的表述应该是“大好时光还在后头”,而不是按照字面译出的“大好时光还在前面”。[4](P45)

3.3 “道路隐喻”与“来、去/往”的表时间用法

在道路隐喻中,道路是静止的,人沿着道路向前行进,由此映射到时间域即为人沿着时间的轨迹前进,人面对的是不断新出见的景色也即将来未知的时间。但运动是相对的,人沿着路向前行进也就意味着路和路上的景色在向后运动,也就是设想为前面的景色(将来的时间)向着人不断走来,经过人又不断远去。从而产生了“来”表将来时间,“去/往”表过去时间的用法,例如:

(11)来年、来生、来世、将来、去年、去岁、去冬、往日、往年

“道路隐喻”可以用下图表示:

图10:道路隐喻

上图中存在一个不对称现象,即位于人背后的“后”不能表示过去时间,对此史佩信(2004)已经做出了合理的解释,但同样位于人背后的“去/往”为什么可以表示过去时间呢?我们认为这可能与人的认知方式有关:当把路看作固定的,人会将自身的移动作为注意焦点,并由于前向移动和生理原因导致其只关注前面的事物;而当转换视角,将人看作相对静止、路和景色向后移动时,它们便成了注意焦点,即使已经移动到人的背后,它们仍在人的注意范围之内,从而被赋予表过去时间的功能。

[1]吕叔湘. 语言里的不对称现象[A].吕叔湘全集(6)[C].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2]史佩信. 汉语时间表达中的“前后式”与“来去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2).

[3]徐丹.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两对空间词[J].中国语文,2008,(6).

[4]李淑琴. 语境——正确翻译的基础[J].中国翻译,2001,(1).

[5]张建理. 汉语时间系统中的“前”、“后”认知和表达[J].浙江大学学报,2003,(9).

[6]Alverson, H. Semantics and Experience: Universal Metaphors of Time in English, Mandarin, Hindi and Sesotho[M].Baltimore, MD: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4.

[7]Clark, Herbert H.Space, Time, Semantics, and the Child[A]. In Timothy E.Moore (ed.) 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the Acquisition of Language[C]. New York/London: Academic Press,1973.

H146

A

1004-7077(2013)06-0093-05

2013-11-02

唐鲲(1989-),女,河南驻马店人,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张金圈(1983-),男,山东无棣人,曲阜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汉语语法研究。

吕艳]

猜你喜欢
视点用法隐喻
address的高级用法你知道吗?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作”与“做”的用法
特殊用法
环境视点
让你每天一元钱,物超所值——《今日视点—2014精萃》序
两会视点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