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近期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2013-11-21 06:58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医院张家口075000李付强呼东波刘桂兰李拥军
陕西医学杂志 2013年4期
关键词:罗非班冠脉血小板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医院(张家口075000) 李付强 呼东波 刘桂兰 李拥军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心血管内科的危急重症,由于冠脉斑块破裂出血或表面出现裂纹,通过一系列机制引起血栓形成,导致冠脉狭窄、急性闭塞,从而致心肌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严重者可引起心性猝死、心搏骤停[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使绝大部分梗死的冠状动脉迅速恢复再灌注。但PCI围手术期内冠脉支架发生血栓形成的几率很大,易导致无复流/慢复流现象,继而导致再次发生心肌梗死甚至死亡,因而抗血栓治疗是AMI患者PCI围手术期及术后治疗的基础[2]。本研究旨在观察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应用于AMI患者PCI术后的近期疗效与安全性,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本研究资料42例,均为我院内科2010年3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初发AMI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诊断依据:典型缺血性胸痛持续时间≥30min,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心电图示ST段抬高的相邻导联≥2个导联。将42例病例按照就诊时间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1例。观察组男性14例,女性7例;年龄42~67岁之间,平均61.3岁;合并血脂异常8例,高血压7例,糖尿病4例;单支病变14例,双支病变7例。对照组男性13例,女性8例;年龄43~67岁,平均62.8岁;合并血脂异常7例,高血压7例,糖尿病5例;单支病变13例,双支病变8例。全部病例均符合PCI适应证,均于发病30h内成功完成PCI术。排除标准:主动脉夹层动脉瘤;Q波性心肌梗死;有血管重建术或冠脉旁路移植术史;活动性出血;重度高血压;替罗非班过敏史;严重肝肾功能障碍;颅内出血史≤6个月。两组病例年龄、并发症及TIMI(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等基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给予肠溶阿司匹林片300mg嚼服及氯吡格雷300mg口服,30min内至导管室行PCI治疗,干预梗死冠脉,植入支架,术后均转入监护室进行监护。观察组术前给予静脉注射负荷量盐酸替罗非班,10ug/kg,3min内注射完毕,继而按0.15ug/kg·min用输液泵均衡泵入24~36h。两组术后均给予肠溶阿司匹林片100mg口服,qn,连续1个月;氯吡格雷75mg口服,qn,连续1个月;常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0.75~1mg/kg,q12h,连续3~5d。

3 观察指标 PCI结束前行冠状动脉造影,比较两组患者TIMI血流恢复情况以评价疗效;术后随访4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术后有无出血及有无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

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4.0程序处理所有数据,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结 果

1 两组术后冠脉造影TIMI血流复流情况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冠脉造影TIMI血流复流情况比较[n(%)]

2 两组随访4周内MACE发生率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随访4周内MACE发生率比较[n(%)]

3 术后出血情况比较 观察组发生轻微出血5例,发生率23.8%,包括皮下瘀斑2例,呕血1例,牙龈出血1例,肉眼血尿1例;对照组发生轻微出血4例,发生率19.0%,包括皮下瘀斑1例,鼻出血1例,牙龈出血1例,咯血1例。两组术后出血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出血现象。

讨 论

目前临床用于治疗AMI的有效方法是进行再灌注治疗,而PCI可直接重建梗死冠脉的血流灌注,使缺血的心肌迅速恢复再灌注,增强心功能,从而改善预后。但因为AMI患者梗死的冠脉内有较多的血管活性物质,致使血小板聚集性增强,加上介入治疗操作的影响,术中或术后易导致血栓或血管壁粥样斑块脱落,造成远端微血管栓塞,而且会通过激活血小板,加剧微循环障碍,甚至导致冠状动脉再灌注不能恢复或恢复较少,即出现无复流/慢复流现象[3]。故AMI患者行PCI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抗血小板治疗极其关键,可有效预防术后血栓形成,降低术后无复流/慢复流发生率。

肠溶阿司匹林片及氯吡格雷是目前临床应用比较广泛的抗血小板药物,疗效确切。但因部分患者会对该药物产生不同程度的抵抗现象,因此即使预防用药后仍然有可能发生冠状动脉血栓形成。而替罗非班作为一种GPⅡb/Ⅲa受体阻滞剂,有效弥补了肠溶阿司匹林片及氯吡格雷的不足之处。它通过与血小板表面的Ⅱb/Ⅲa受体相结合,竞争性抑制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之间的聚集,有效阻断了血小板激活与聚集的最终通道,有效预防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4],既能减轻梗死血管的血栓负荷,又能抑制大量炎症因子与缩血管物质,改善远端血管的微循环状态,促进PCI术后梗死相关动脉的复流,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对再灌注治疗的预后有显著改善作用[5]。

本研究资料结果表明,观察组术后TIMI3级血流复流率达90.5%,对照组术后TIMI3级血流复流率仅为66.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观察组随访4周内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出血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说明替罗非班用于PCI术并无增加AMI患者术后出血的危险,安全性良好。

综上所述,替罗非班用于AMI患者PCI术疗效肯定,能有效改善术后冠脉血流,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王建新,樊川民,崔旭辉,等.急诊PCI和择期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220例对比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0,39(9):106-108

[2]韦建生,杨 进,赵 勤,等.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应用的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9(10):710.

[3]周立英,赖红梅,李国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术后使用替罗非班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09,3(2):17-19.

[4]赵玉伟.替罗非班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围PCI手术期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8):120-121.

[5]Silber S,Albertsson P,Aviles F F,et al.Guidelines fo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The task force fo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J].Eur Heart J,2005,26(8):804-847.

猜你喜欢
罗非班冠脉血小板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冠脉CTA在肥胖患者中的应用:APSCM与100kVp管电压的比较
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对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防治效果
256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诊断的应用价值
替罗非班治疗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冠脉CT和冠脉造影 该怎样选
替罗非班桥接常规抗血小板治疗早期PWI-DWI不匹配脑梗死的疗效评价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总数和血小板平均体积的相关探讨
替罗非班治疗高危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