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早期溶栓疗效分析

2013-11-22 02:27古锡钦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年12期
关键词:心电监护心肺溶栓

古锡钦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突然堵塞, 从而导致心肌严重缺血局部坏死症状。临床表现主要为突发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剧痛、烦躁、出汗、濒死感, 严重可可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电图改变等症状, 如不及时进行治疗,可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1]。溶栓治疗是救治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方法之一。有研究指出,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心肺复苏后静脉溶栓治疗, 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为进一步掌握早期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 本院对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来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人民医院进行诊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 男46例, 女34例, 年龄31~65岁, 经临床诊断得知,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突发心脏骤停, 意识丧失, 大动脉搏动消失;心电监护显示:心室颤动波。心肺复苏前后心电图已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 其中广泛前壁27例, 下壁19例,前壁15例, 前间壁l3例, 复合壁6例。80例患者均在抢救室实施抢救, 同时给予心肺复苏术和吸氧, 建立静脉通道。心电监护, 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及液体支持治疗。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梗死部位、心肺复苏开始时间、应用药物方面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将80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 即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 治疗组患者给予溶栓药物:尿激酶进行治疗, 给药时间距发病时间(120±65)min, 剂量18~36 mg, 血压≤90/60 mmHg, 所有患者均经静脉溶栓[2];对照组患者肺复苏后进行常规治疗, 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分析对比得知, 两组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住院存活率分别为36例(90%)、21例(52.5%), 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前溶栓22例, 死亡10例(45.5%);复苏期间溶栓5例, 死亡3例(60%);复苏后溶栓13例, 死亡3例(23.1%), 复苏前后溶栓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结果比较表[n (%)]

3 讨论

心室颤动是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常出现在起病后2 h内, 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 是救治成功与否的关键。临床对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禁忌症较多, 主要包括创伤性心肺复苏、合并心源性休克、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等, 及时对患者采取早期有效的溶栓治疗, 可避免恶性心律失常地再次发生,从而改善预后效果,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与进一步发展。此外,行心肺复苏术后,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血液动力学改变、低血压、休克等情况, 在治疗时应积极纠正血压, 必要时可给予血管正性肌力药物, 待血压稳定后给予溶栓治疗, 效果较好。

溶栓并发症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出血所导致。在进行心肺复苏过程中可能会由于肋骨、胸骨骨折及气管插管等导致肺组织、胸膜腔、口、咽部或声门等组织发生损伤, 因此在行心肺复苏后溶栓时, 应特别注意由于脑动脉硬化、高血压及糖尿病等因素引起的颅内出血情况。

有研究表明, 心脏骤停复苏后溶栓患者以男性居多, 且发病年龄相对较年轻, 平均年龄仅54岁, 而国内大型溶栓试验的平均年龄为60岁和61岁。本资料中的心脏骤停均发生在院内, 室颤往往在心电监护的过程中发生;溶栓距发病的时间相对较短, 平均30 min。40例患者血压未恢复正常范围即开始静脉溶栓, 在CPR过程中进行溶栓治疗, 可以恢复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平衡, 使微血管内的微血栓溶解而改善循环,保护组织器官的功能, 进而提高复苏成功率, 改善复苏患者的预后效果[3]。

综上所述, 对于AMI心脏骤停行CPR后的患者是否行溶栓治疗, 应在充分衡量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骤停需行CPR者溶栓治疗的风险大小决定是否实施[4]。根据临床报告得知, 溶栓治疗组患者死亡率明显下降, 生存率高, 且生活质量改善明显, 未见出血发生率增加。因此对于每例AMI并发心脏骤停行CPR者, 若无溶栓禁忌证应尽量给予溶栓治疗, 以期能使AMI危重患者从中获益[5]。但鉴于目前的医疗环境, 应向家属交待清楚预后, 在充分沟通的前提下进行溶栓治疗, 方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1]徐昌盛, 刘文革.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术后溶栓疗效与安全性分析.中国急救医学, 2008, 28(2):113-115.

[2]陈晓明, 栗印军, 周晓龙, 等.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成功后的溶栓治疗.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2006, 28(2):118-119.

[3]粟金军, 赵丽.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急诊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抢救.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6,4(12):1093-1095.

[4]郭路芬.彭亚光, 李庆祥, 等.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至就诊时间与预后的关系.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 35:40-43.

[5]苑振云, 籍文强, 李庆威, 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肺复苏后溶栓治疗的研究.中国综合临床, 2005, 21(7):579-580.

猜你喜欢
心电监护心肺溶栓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多参数心电监护仪日常故障分析与维护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心肺血管病杂志》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PDCA 循环管理对降低冠心病监护病房心电监护误报率的效果研究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
心电监护仪电压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重复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9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