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个体行为模型的人才集聚因素分析

2013-11-22 08:01天津科技大学经管学院天津300222
商业经济研究 2013年2期
关键词:动机决策个体

■ 于 洋(天津科技大学经管学院 天津 300222)

理论研究综述及本文研究视角

(一)理论研究综述

目前研究人才集聚影响因素的文献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视角:人才流动视角,产业集群视角,社会环境视角。每个视角对人才集聚的因素都做了不同的解释,主要的观点可归纳如表1所示。

人才流动理论对人才流动因素做了一定的归纳研究,可是人才流动因素中既包括人才集聚的因素也包括人才流失的因素,具体哪些因素是形成人才集聚的因素没有明确指出。产业集群理论视角下提出的人才集聚因素清楚的说明了产业集群对人才的吸引力,但是研究范围仅限于产业视角,对于影响人才集聚的其他方面的因素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明。社会环境影响理论仅从环境视角提出了人才集聚的因素,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虽然基于三个视角的研究对人才集聚因素做了一定的总结,可是观点过于凌乱,理论也不够成熟完善,很难应用于实践活动的指导。目前关于人才集聚因素的研究尚缺乏一套科学、系统的方法。想要得出一个相对完整可靠的结论,如何选择研究视角便成为人才集聚因素的关键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本文研究视角

人才集聚是人才流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行为。人才集聚的过程可以看成是一种行为决策过程。而个体又是组成组织的最小单元,也是组织活动的具体执行者和组织活动的基础。可见,个体行为是构建组织模式的基础,是形成人才集聚的根源,个体行为会影响人才的集聚。本文从人才集聚的定义出发,基于个体行为这一视角对人才集聚过程中影响个体行为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人才集聚因素的具体内容。从个体行为的角度来分析人才集聚问题,建立了一个:个体行为→人才流动→人才集聚的研究路径。同时,利用罗宾斯的个体行为模型和ISM—解释结构模型对各因素进行分析,建立基于个体行为的人才集聚因素分析模型,为人才集聚因素合理归类,确定人才集聚因素的具体内容等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人才集聚因素模型的构建

(一)个体行为模型介绍

罗宾斯在研究组织行为时认为,个体是组织的基本组成单位,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必须要明确个体的本质,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因素,他提出了个体行为模型的函数式,即:

个体行为=f(人格与情绪、认知、价值观与态度、动机、能力、学习与决策)

人格是个体内部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了个体对环境的独特调节方式,受遗传、环境、情境因素影响。情绪是一种强烈的情感,它直接指向人或物。

认知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组织和解释他们感觉印象的过程。人们的行为是以他们对现实的认知,而不是以现实本身为基础。这个世界是人们知觉到的世界,这对行为来说十分重要。

价值观代表了人们最基本的信念:从个人或社会的角度来看,某种具体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的最终状态比与之相反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更可取。态度是关于物体、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这种评述可以是赞同的,也可以是反对的,它反映了一个人对于某一对象的内心感受。

动机是一种过程,体现了个体为实现目标而付出的努力强度、方向和坚持性。

能力指的是个体能够成功完成工作中各项任务的可能性,它是对个体现在所能做的事情的一种评估。人的总体能力可分为心理能力和体质能力两大类。心理能力即从事那些心理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包括7个维度:算术、言语理解、知觉速度、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空间视知觉以及记忆力。在要求信息加工的复杂工作中,心理能力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于技能要求较少而规范化程度较高的工作而言,体质能力对工作的成功也是十分重要的。

学习是在经验的作用下发生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改变。

决策是针对问题做出的回应,由于事件的当前状态与期望状态之间存在差距,因而要求个体考虑几种不同的活动进程。

以上七个因素共同作用,在个体做出决策的同时采取了行动。

根据各因素的关系,罗宾斯建立了个体行为模型(为了便于后文说明,现将各因素编号如下:1、人格与情绪,2、认知,3、价值观与态度, 4、动机,5、能力,6、个体学习,7、决策, 8、行为),见图1。

表1 人才集聚因素汇总表

图1 个体行为模型图

表2 可达集合与先行集合及其交集表

图2 个体行为模型的分层图示

图3 人才集聚因素模型图

(二)利用解释结构模型(ISM)对个体行为模型的分析

解释结构模型法(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Method,简称ISM方法),是1973 年由美国Warfield教授为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有关问题而开发的。特别适用于变量众多、关系复杂而结构不清晰的系统分析中。

由于个体行为模型中影响个体行为因素的关系比较复杂,未划分出一定的层次,很难找出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层次关系。因此,本文利用解释结构模型对个体行为模型进行分析,对各因素的关系进行整理。

第一步:根据图1,建立邻接矩阵。如当两节点有箭头指向时,对应矩阵元素记为“1”,否则标为“0”。可得邻接矩阵:

第二步:经过矩阵运算,建立可达矩阵。可达矩阵表示从一个因素到另一个因素存在可连接的路径。可得可达矩阵:

第三步:对可达矩阵进行区域分解,得出可达集合与先行集合及其交集如表2所示。R(Si)为可达集合,Q(Si)为先行集合, R(Si)∩A(Si)表示两者的交集。

第四步:进行层级分解,得到个体行为模型的四个层次,顶层为{8},第二层为{7},第三层因素为{2,4,5},底层为{1,3,6},对个体行为模型各层关系整理得图2。

(三)基于个体行为模型对人才集聚因素模型的构建

由于人才集聚是一种特殊的人才流动行为,个体行为模型可以解释人才集聚现象,本文对个体行为模型进行修改可以得到人才集聚因素模型。另外,决策离不开信息的支持,并且舒尔茨曾认为发展劳动力市场调研,提供相关信息,有助于劳动力迁移,因此本文把信息作为影响人才流动决策的因素,归到第三层里面。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基于个体行为视角的人才集聚因素模型,如图3所示。

结论

(一)研究结论

顶层是系统的最终目标,即形成人才集聚行为。影响人才集聚的因素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二层,是人才集聚的直接原因,即大量的个体人才流动决策所导致的。第三层是影响个体流动决策的原因,也是人才集聚的主要因素,即信息、认知、动机、能力和学习(底层因素)。底层是人才集聚的基本因素,即个体的人格与情绪、价值观与态度和学习,是个体行为决策的根本依据,决定着个体的认知、动机和能力。

影响人才集聚的主要因素是第三层,即信息、认知、动机、能力和学习(底层因素),它们是影响人才个体流动,从而形成人才集聚的主要原因,本文认为对于人才集聚的主要因素可以从信息、认知、动机、能力和学习这五大方面入手,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勒温(k·Lewin)的场论认为个人行为受到内在动力和外在环境的刺激。本文把人才集聚的主要因素分成两类:内因和外因。其中能力、学习、动机是内因,认知、信息是外因。人格与情绪、价值观与态度、学习是个体人才的基本特征,它们是认知、动机和能力的影响因素,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通过对个体的人格与情绪、价值观与态度、学习的调查来了解个体人才的动机、能力和认知。

(二)研究展望

本文总结出了人才集聚的因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并提出人才集聚的主要因素可分为五类,即信息、认知、动机、能力和学习。个体接受的信息是个体行为决策的必要条件,舒尔茨已验证了提供相关信息,有助于人才的流动。认知代表了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倾向,包括人才流动视角、产业集聚视角、社会环境视角所提及的人才集聚因素的大部分内容。前人所研究的人才集聚因素大部分可归纳到认知这一因素当中。动机与个人的需求、人生目标等有关,奥德弗的ERG理论和松义郎的目标一致理论都指出了人才流动与内在需求动机是密不可分的。个人能力和学习作为人才集聚因素是前人尚未研究的,但是我们可以分析得出这样一种联系,即在能力方面,个人能力越强,其流动范围较广,选择机会越多,择业要求也相对苛刻很多。在学习方面,首先学习是人才集聚的另一个方法,人才集聚不仅可以迁移形成,也可以通过后天培训形成,同时,学习深造不但是我国人才外流的主要原因,而且很多人才流动也是有提升专业技能的目的。

本文根据个体行为确定了人才集聚因素研究的具体内容,影响人才集聚的五个主要因素的具体内涵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学习和能力对人才集聚的作用机理,这些问题也是后续通过实证研究需要进行论证探讨的主要着手点。

1.朱杏珍.人才集聚过程中的羊群行为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7)

2.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3.[美]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张守凤,刘建勋.基于系统理论的知识型组织人才集聚效应的评价研究[J].东岳论丛,2010(6)

猜你喜欢
动机决策个体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决策为什么失误了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动机不纯
论幼儿的动机特点与良好动机的培养
关于抗美援朝出兵决策的几点认识
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决策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