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校心理健康教育操作模式探索

2013-11-26 08:55
卫生职业教育 2013年22期
关键词:评量职校团体

程 萍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中等职校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向就业转变以及将直接面对社会和职业的选择,面对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环境变化,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等方面极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及问题。教育部早在2004年7月就颁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中等职校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发展的特殊性,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职校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然而,当前中等职校普遍缺乏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职人员,不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因此,探索既适合中等职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又能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操作模式有着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

班级心理委员制是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根据朋辈心理辅导理论,结合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创立的心理健康教育操作模式[1-3]。设立班级心理委员的宗旨在于引导学生关注心理健康,普及心理知识;关注精神成长,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各种困惑及问题,增强心理保健意识,增强耐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减少校园危机事件的出现;在学生中树立真诚、宽容、互助的积极理念,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卫校校区)三年制中职部分班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护理专业6个班、助产专业2个班,随机抽取3个班为实验班,另3个班为非实验班。

1.2 方法

在班级干部编制中增加一名心理委员。心理委员经由本人自荐、班级推荐并通过心理辅导教师考察而产生(部分班级产生两名)。心理委员接受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及技能培训,然后在心理辅导教师的指导下,在班级开展工作。

担任心理委员的条件:在学生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对心理学感兴趣,对班级心理健康活动有热情,具有服务意识;性格乐观、开朗,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善于与人沟通,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心理委员培训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共开展活动8次,每周一次,每次1.5小时。活动的主题包括:相识在这里、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了解自己悦纳他人、做情绪的主人、学会宽容学会沟通、请让我来帮助你、怎样做心理委员、迎接未来。活动主要采用讨论、游戏、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形式。

班级心理委员的职责包括:(1)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全班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2)定期从学习、生活、交往、感情等方面将本班学生的心理状态向班主任及学生科进行报告。当班级学生中出现下列心理危机突发事件时,应准确、迅速地上报班主任、学生科:①有明显的精神障碍;②因心理问题不能坚持正常的学习;③因心理问题离校出走、离家出走;④因心理问题出现自残、自杀、杀人或实施其他过激行为,或有实施这些行为的倾向。(3)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每周进行一次心理健康科普知识交流,每月出一期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黑板报,组织一次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可主动联系教师共同举办,提高本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4)加强与其他班干部尤其是寝室长的联系,及时发现和帮助有心理困惑和烦恼的学生,必要时建议其向心理咨询教师寻求帮助。(5)定期参加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专题学习和交流活动。

1.3 测量工具

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自编主观自评量表[4]。其中主观自评量表是用来了解心理委员参加培训前后主观感受的变化,共8项,分别为了解自己、理解他人、接纳自己、信赖他人、相信自己、关心他人、控制情绪、与人沟通。每个项目计分尺度在-5~+5之间,以刚参加培训时为0作为标准,让心理委员在培训结束时对自己的主观感受进行评价。

2 结果

2.1 心理委员培训前后SCL-90均值比较(见表1)

表1 培训前后SCL-90均值比较(,分)

表1 培训前后SCL-90均值比较(,分)

注:*P<0.05;**P<0.01

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总分因子 前测 后测 t 1.27±0.201.62±0.291.46±0.111.30±0.301.22±0.231.17±0.081.50±0.531.48±0.161.42±0.43126.20±13.611.24±0.151.86±0.531.59±0.251.79±0.661.46±0.421.34±0.161.39±0.241.61±0.371.60±0.43143.20±23.18-0.502.91*2.40*3.19*1.943.71**-0.570.891.883.18*

表1显示,心理委员接受培训后,症状自评结果总分及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和敌对4个因子变化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2 培训后主观自评量表变化结果(,分)

表2 培训后主观自评量表变化结果(,分)

注:每个项目计分尺度在-5~+5之间,刚参加培训时为0

了解自己理解他人接纳自己信赖他人相信自己关心他人控制情绪与人沟通项目自评结果3.08±0.793.08±0.672.83±1.271.92±2.152.92±1.883.67±1.073.38±0.712.92±1.08

2.2 心理委员培训后主观自评量表变化结果(见表2)

表2显示,心理委员接受培训后,在了解自己、理解他人、控制情绪及与人沟通等方面均有进步。

2.3 实验班级前来咨询人数增加

实验班级前来咨询的人数显著多于非实验班级,表明实验班级学生对自身的心理健康关注程度提高。有一位实验班级的心理委员发现一位学生出现了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并及时向心理教师及班主任汇报,从而使该学生得到及时治疗,避免了意外事件的发生。

2.4 心理委员开展工作后学生的反应

学生非常欢迎心理主题班会,认为对大家生活中遇到的烦恼进行讨论这种形式很好,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助于同学之间的沟通。

3 讨论

心理委员制度的首要意义在于促进全体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加强心理健康意识,营造心理健康氛围。另外,在班级干部编制中增加心理委员,有利于促进中等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化、常规化。

大部分学生在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会轻易向教师诉说,而更倾向于与同学交流。心理委员生活在学生中间,最能直接体会学生的心理感受,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及时发现学生中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并配合学校有关部门进行危机干预。

心理委员自身心理素质及人际沟通能力是其工作成败的关键所在。本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委员培训的有效形式。团体心理辅导又称团体心理咨询,是指在团体情境下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5]。心理委员参加团体心理辅导,不仅增强了自我认识,学会了沟通技巧,而且可以将团体辅导的活动形式运用于心理主题班会中,迅速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由于心理委员开展工作的时间尚短,学生心理变化的定量数据还未收集,关于这一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吴代莉.心理委员制在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探索[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63-64.

[2]宋英.大学班级增设心理委员的实践探索[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2):1044-1045.

[3]张锡钦.浅议班级心理委员模式新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08(6):181.

[4]林静.团体心理辅导提高朋辈心理咨询员心理素质的实验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9):769-770.

[5]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评量职校团体
基于成果导向的实作评量工具开发与应用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大数据时代基于OBE的线上会计基础培训评价
基于“成果导向”教学理念下《动物微生物及免疫》课程评量方法的开发与设计
让职校师生的心更敞亮
我国台湾地区身心障碍者职业辅导评量及启示
体验教育在职校生专业选择中的运用
职校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
美团体打广告抗议“中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