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生活,让作文更显精彩

2013-11-27 01:31许江萍
实践新课程 2013年10期
关键词:作文生活教学

许江萍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基本命题。生活教育,也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它可以应用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是在作文教学领域对生活教育理论的借鉴、实践和探索。从当今作文教学的现状来看,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很严重,“造文”现象还较普遍。从文中所反映的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还较弱。这种现象反映了当前作文教学过场的形式化,空洞性,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我觉得,我们试图从“生活化”的角度来优化作文教学,赋作文教学以生活的灵性,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让学生习作充满生活气息

1.观察自然,让作文散发清新。美妙的大自然,五彩缤纷,千变万化。它既像一幅无穷无尽的画卷,又如一个神奇莫测的万花筒,春夏秋冬,风霜雨雪,有其独具的风姿;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又有其无穷的奥秘;数不清的花草树木,用它们千姿百态的枝叶和绚丽多彩的花果点缀着大地,美化着人们的生活。如果教师能经常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认真观察周围的事物,就能使他们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让他们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为作文积累素材。所以,我们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春游踏青、夏令露营、秋日登高、冬天赏雪,让学生在享受自然美的同时激起他们表达美的愿望。但是,由于学生毕竟年龄较小,还需要老师有意识地培养。比如,在活动中适时地结合自然景物和名胜古迹,讲述科学知识、风土人情、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以激发学生的观察热情,从而引导学生认识高山大河的崇高美、桃红柳绿的浓艳美、古今建筑的壮丽美、飞禽走兽的飘逸美。还要帮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结构地编拟提纲、理清观察顺序、选好观察角度。在观察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系各自的生活积累,有选择地写出自己的感受。譬如秋天可以带学生去看菊展,应该事先让学生知道要写好菊花,必须注意认真观察。在观看过程中,要不时给学生介绍各种菊花名称,如“双色鸳鸯”“天女散花”“孔雀开屏”“金蛇狂舞”“雪里香”……学生看了菊展将会写出一批散发清新气息的好作文。

2.了解社会,让作文洋溢时代气息。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指出:“美不仅存在于自然界,而且存在于人们的创造性劳动中,存在于人们的英雄业绩和日常的高尚行为中,对于社会生活和人的个性生活的美,应当在学生的心目中给予高度赞赏。”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感知自然美的同时,更要感知人物的心灵美。进入充满活力的21世纪,新人新事如雨后春笋。教师要在作文教学中积极诱导,运用典型引路的方法,抓住社会生活中的实例,发掘普通人身上的可贵品质,进行热情的歌颂。对社会上出现的阴暗面也应客观地加以剖析,以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社会是个万花筒,它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无穷的写作素材,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挖掘其中的“宝藏”,不断地加以积累,以便需要时信手拈来,动笔时一触即发。教师可以有计划地让学生观看电视录像、阅读书报、听报告、开展调查采访,让学生多渠道多角度地去了解社会。只有有了全面的了解,才会有深刻的思考,独特的见解,倾吐出来的话语才会有深刻的思想性、鲜明的时代性和洋溢出生活气息。

3.认识事物,让作文富有内涵。文章是客观事物经过人脑加工后的产物,无论是状物写景,还是叙事记人,都需要确定中心,选取材料和布局谋篇,都需要作者具备一定的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想象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强弱,决定一个人的写作水平。作文水平的高低与认识能力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必须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注意培养学生认识各种事物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之外,教师应当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班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锻炼认识能力,辨别是非,正确认识事件、人物,培养鉴赏美的能力。

二、让学生习作抒写生活真情

1.抓住生活契机,应时而写。鲁迅先生曾说过,写作别无巧妙之法,多练就能生巧。春天的花蝶飞进教室, 夏天的雷雨骤然而至,秋天的丹桂香味醉人,冬天的瑞雪悄然飘来;校园里的好人好事,社会上的新人新事,都是学生写作的好材料。抓住生活的契机,在学生欲言又不吐不快之时,充分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爱学生的好奇性,及时引导学生谈谈讲讲写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又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在不知不觉中也养成了写作习惯。前年下了一场大雪,面对纷纷扬扬的飞雪,银妆素裹的校园,看着孩子们铲雪开路、嬉戏玩耍的快乐情景,我把课堂设在了雪地中,同学们边观察,边体验,边想象,边描述,情趣盎然,回到教室就写出了一篇篇极富生气的文章。

2.留意生活真情,有感而写。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流露真情实感,这是作文教学的任务。而面对现实,常令人尴尬。据说有的高考生作文时无事可写,无病呻吟,竟让自己的父母去“死”一回。究其原因,是十几年来作文教学的僵化所造成的。据有关专家研究,小学生有两套语言系统,一套是冠冕堂皇的官话,另一套是心里想的悄悄话,也叫伙伴语言,非常生动、有灵气,也非常有个性。要沟通这两套语言系统,将书面语言的规范性与伙伴语言的生动性结合起来,就要鼓励学生说实话,表达真情实感。这是文风的培养,更是人格的培养,作文应该与育人联系起来。要培养学生去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去感受生活的美,如与贫困生结对、为身患绝症的同学捐款。在学生“遇悲喜而生情,触佳景而兴感”时,指导学生写作。这样日积月累,学生何愁没有素材。

3.再现生活情境,以境助写。当学生有了写作内容时,存在的最大毛病是写得不具体。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原因是学生缺乏观察分析能力。生活中有许多很细微的“小事”,不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而由于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不可能使事情再现,更不可能使每个同学都参与。但借用电教媒体完全可以帮助解决这一难题,可以重现内容,渲染情境,激起学生的回忆和联想,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如为了指导学生写好家乡的变化,我们挑选了家乡的昌安立交桥作为观察对象。立交桥高大、壮观,桥上车水马龙,学生实地观察有一定局限。我们把立交桥拍摄下来,拿到课堂上再现其美景,那巨龙般的身躯,身躯上飞驰而过的汽车,身躯中那“隆隆”驰去的火车,身躯下那“突突” 的轮船声,还有引桥下晨练的喧闹声,构成了美丽的交响乐。到了晚上,灯光闪烁,那立交桥成了金光闪闪、翩翩起舞的彩蝶。电教媒体把时间和空间一下子凝聚到了一起,把学生带到了神奇的境地,学生眼中有情境,写起来就真实、细腻而具体。

三、让学生习作凸现个性风采

1.营造自由开放的生活环境。让作文教学向生活开放,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鼓励学生参加兴趣活动,充实学生的个人生活。利用节日、队日组织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并经常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拥有自己的见闻、感受,为写出富有个性色彩的作文打好基础。

2.鼓励写个性化的生活经历。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一种创造,写作更是一种创造。人作为一个个的个体,所体验的生活都是千差万别的。我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其实,写作也是如此,有一千个作者也应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们应尊重个体,尊重人的经历。我带领学生去放风筝,回来后,先让学生谈这次放风筝的经历,怎么做、怎么想、怎么说的就怎么写。学生在教师的开放与理解、尊重与信任中,思维得到了发展,思想得到了解放,写出来的文章极富个性。

3.指导学生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是作文呈现个性化的基础。每个学生个性不同,对生活的体验必然不同。指导学生作文,要引导学生发挥各自的创造性,用自己的声音和性格说话,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和感悟。如同样记一次春游活动,可以写景,可以写春游的快乐,也可以写在春游中发生的事。允许学生对同一题材,有不同的立意;同一中心,有不同的选材;同一内容,有不同的表达。这样,学生的作文就会呈现“横看成岭侧成峰”、“浓妆淡抹总相宜”的生动局面。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塔山中心小学)

责编/齐鲁青

猜你喜欢
作文生活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生活感悟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无厘头生活
教育教学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