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创新型作业设计

2013-11-27 01:31王娜
实践新课程 2013年10期
关键词:作业内容数学

王娜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减负”早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发展空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中,教师为了强化教学效果,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大搞题海战术,误以为“熟”才能“生巧”,才能达到巩固课堂学习的目的。久而久之,这种乏味、机械化的训练让学生感到疲劳,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挫伤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不完成作业、抄袭作业等现象相继出现,最终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该如何看待作业,如何让作业成为学生学习、创造、游戏的乐园,使作业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呢?现结合我的教学实践,对创新作业设计谈一谈自己的见解。

一、创新作业内容

传统的小学数学作业内容,以计算和解决问题为主,内容比较单一,很难引起孩子的兴趣。在设计作业时,我们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趣味性和生活化的数学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作业内容趣味性。在孩子的眼里,那些新颖、生动、灵活多变的事物往往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促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就应该多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的作业,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一个乐学者。例如认识了时间单位“分”以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你的心跳1分钟大约是( )下?1分钟大约读( )个字?1分钟大约写( )个字?1分钟大约跳绳( )下?1分钟能做哪些事情?孩子们带着好奇心完成了这样的作业,巩固了学习内容。在汇报时,有的孩子1分钟能写十几个字,而有的孩子只写了三四个字,让大家感受到了应该珍惜时间,还对孩子们起到了教育作业。

2.作业内容生活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在作业设计时,创设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价值,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学习了“元、角、分”一课后,我让孩子陪妈妈去超市购物,记录妈妈购买的每种商品的价格,再试着帮助妈妈算一算需要花多少钱。学生独立完成这类实践作业的同时,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价值。

3.作业内容有层次。很多教师为了图方便,习惯于布置统一的内容,让全班学生做同样数量、同样难度的作业,这显然难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且往往造成上等生“吃不饱”,下等生“吃不了”的局面,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设计有针对性有层次性的作业。如设计“菜单式”作业,把作业设计成ABC三种或更多种的套餐,A套餐多为比较简单的巩固性作业;B套餐的题型高一层次;而C套餐的题型灵活多样,偏重于理解、想象、运用。由学生自主选择,各取所需,让学困生巩固基础知识,中等生强化基本技能,学优生优化知识结构。此种作业设计可以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避免作业内容单一、偏难或偏易的现象出现。

二、创新作业形式

以往的数学作业形式比较单一,仅局限于数学课本知识范围的书面作业,远离学生的实践生活和社会生活,学生能力得不到提高。根据新课程理念,我们应该变化作业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设计实践性作业。实践性作业在书本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学生提供了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机会。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实践性作业,实践性作业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设计不同程度的内容。

如低年级学生在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量一量,填一填。如果遇到困难,可以请家长来帮忙

(1)爸爸的身高是____厘米。

(2)妈妈的身高是____厘米。

(3)我的床长____米____厘米。

(4)我家的衣柜高____米____厘米。

(5)我家的冰箱高____米____厘米

又如高年级学生在学习“折扣”这个内容前我预留作业,让他们进超市,看看哪些东西打折,折扣是多少,打完折后是多少,比原价便宜多少钱。学生很欣然的接受了这项作业,他们自发组成小组,去超市完成作业。到预定的时间,每个人都有好多收获,全班同学不但弄清了折扣的意义,并且会进行相关原价和现价的计算。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也是多种多样,有的自主思考,有的同伴讨论,有的询问调查……我想,这样的作业不仅使学生获取了数学知识,更多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不正是需要这样的效果吗?

2.设计操作性作业。《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教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作业设计中,要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掌握方法,拓展思维。如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等几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后,我发给每个孩子一张方格纸,让他们用学过的图形设计美丽的图案。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有的孩子用这些图形组成几何图案,涂上漂亮的颜色;有的孩子用图形拼成动物的形状;还有几个孩子用图形拼出学校的名称和自己的名字……很多孩子觉得设计一幅图案不过瘾,纷纷要求多设计几幅。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绘画的水平是平时我在数学课堂上完全观察不到的,给了我一份大大的惊喜。

又如在学习了“方向与位置”后,我发现孩子们对于地图上的方向掌握得比较好,但是回到生活实际中,就很难辨清方向。为了突破这个难题,我给孩子们布置了两个作业:一是画出从学校回家的路线图;二是画出家里的平面图。通过这两幅图,孩子们的头脑中对于方向的概念更加清晰了。我想,这远比给孩子们几幅简单的平面图让孩子们填方向这样“纸上谈兵”的形式要有趣和有效得多。

3.设计调查性作业。在学习统计与概率的内容时我经常布置这类作业,有很强的实用性,而且深受学生的欢迎。例如在学习绘制条形统计图之前,我让孩子们调查小组同学每天的睡眠时间,然后根据调查得出的数据完成统计图。这样的设计比让孩子根据书中的数据去完成学习更加有意义,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独立意识、主体精神等优秀品质的形成。

在设计此类题时,教师应对相关的统计专业知识有正确的认识,注意知识的科学性,而且应事先考虑到学生在统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干扰因素,进行必要的提示,保证调查信息的准确性。

4.设计整理性作业。我把整理性作业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对每个单元学习结束后的归纳与整理。主要适合高年级学生。单元教学结束时,可让学生先回顾所学知识,再用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重新梳理,形成清晰的脉络,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二类是对于错题的整理。我们班的孩子每人都有一本“错题整理本”,把自己在课堂和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记录下来,进行改正,如果能找到出现错误的原因,也可以记录在旁边。这样一个简单的小本子,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考前复习时有了针对性,相信对他们今后的学习会起到一定的帮助。

5.设计阶段性作业。以往的作业形式都是针对当天的学习内容、布置当天完成的作业。在学习统计知识前,我尝试设计了阶段性作业。如二年级学习条形统计图前,我让每个孩子准备几粒黄豆,泡在水里后观察黄豆生长情况,每天给黄豆换水,测量豆芽的长度。一星期后,孩子们展示自己的统计表,全班大多数的孩子完成了这张表格、没完成的孩子我让他们分析了原因,有的是忘记给豆子换水,有些是让父母“照顾”豆子,自己忘记测量豆芽长度,等等。我想,这样的作业,不仅能让孩子从中得到数学知识,同时在体验的过程中,也能培养孩子做事细心、认真、持之以恒的精神。

三、创新作业完成方式

长期以来,“独立完成作业”一直是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要求,但片面地强调“独立”,否定合作的重要性,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合作精神、合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可适当安排需要通过学生合作或者家长协助来完成的作业,改变以往的单一形式。

1.合作式作业。如教学“统计”时,要求调查统计某繁华路段各种车辆的出入情况,如果单凭一人就难以统计好,让几个学生分组进行合作统计,既简单又高效。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体会到团队的力量。

2.亲子互动式作业。低年级学生年级小,有时当天学习的内容需要回家后家长督促巩固,家长往往采取的形式就是“考”。我把这种“考”的形式改变为亲子互动形式,既让学习变得有趣,又融洽了亲子关系。比如学习了乘法口诀后,让家长和孩子玩接龙游戏,你一句、我一句,孩子不会感觉厌烦。又如学习了“时、分、秒”以后,我改变了以往让孩子们在书上、练习册上认读时间的方式,而是让孩子与家长进行互动比赛:用钟表拨出时间考一考对方。作业的目的同样是让孩子正确地认识时间,可是通过改变形式,不但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大大增加了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我和家长之间也有个“小秘密”:让家长偶尔“输”给孩子,让他们体验成功,增加自信心。

形式多样的数学作业,是学生再次学习、再次创造、再次发展的乐园。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兴趣、创新意识、质疑能力、动手能力等融入作业中,使每一个学生喜欢数学作业,在数学作业这个乐园中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长春市南关区回族小学)

责编/齐鲁青

猜你喜欢
作业内容数学
快来写作业
作业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