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观察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患者肝胆改变

2013-12-09 00:26田孝美周克宇
中外医疗 2013年7期
关键词:精神疾病肝胆精神病

田孝美 芦 舜 周克宇

常德市康复医院彩超室,湖南常德 415000

精神病分裂症的患者的病情易复发,很难一次根治,需要长期服用抗精神病的药物来控制病情。然而,这些药物会对人体产生毒副作用,影响较大,尤其是肝脏。所以研究这些药物对肝脏的影响有利于临床上病人的治疗。为探讨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患者的肝脏变化的影响,该文就该院2010—2012年收治的320例精神病患者,使用超声检查来观察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对患者肝脏的影响,为精神科在临床治疗上提供辅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均为精神病医院住院部的患者,而且用药的年限>1年。同时,排除其他严重疾病(如:肺炎、血液病等)。患者组共320例,男性202例,女性118例。选取的患者中,年龄的范围是18~72,平均年龄是(32.3±8.2)岁,年龄>50 者有79例,年龄<30 的有56例,在30~50 之间的有185例。其中,病程范围为2~31年,病程>10年的有102例,病程<5年的有65例,病程在5~10年的有153例。然后所有病例均分别使用过舒必利、奋乃静、氯氮平、利培酮或氯丙嗪等抗精神病药物。对于正常人的那组,随机抽取320位正常人,和精神病患者做同样的检测。

1.2 临床表现

抗精神病药物主要影响肝脏代谢,长期大量服用常会引起各种副作用,多见有椎体外系反应,心血管及肝、肾功能损害等,导致肝脏功能结构不同程度的损害。由此而引发的疾病包括脂肪肝、胆结石、肝内胆管结石等。而且,患者多伴发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代谢综合征,其直接后果是导致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

1.3 仪器与方法

采用超声检测仪,探头频率为3~5 MHz。所有的样本都要定期复查肝脏B超,并进行血糖、身高、体重的检查,检查前受检者要禁食8 h。

1.4 统计方法

用SPSS16.0 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在对精神病患者的检查中发现,胆囊B超的异常声像图主要表现在胆囊壁增厚、毛糙,胆囊无回声区内可见斑点,伴后方声影等;肝脏B超的异常声像图表现在肝区不规则的回声增强、减弱、变粗、变细等。而且,对于不同年龄不同病程的患者来说,这些药物的影响也不同。

2.1 肝胆B超阳性率在两组间的比较

通过检测可以发现,研究组的脂肪肝患者有61例,比例为19.1%,而对照组的比例仅为7.5%。其中,脂肪肝的发病率是两组中最高的。研究组中胆结石的发病率为11.9%,有38例,对照组中的发病率仅为4.1%,有13例。其中数据如表格1 所示,由此可以看出,精神病患者的肝胆B超阳性率明显高于无精神病患者。

表1 两组人员的肝胆B超阳性率比较[n(%)]

2.2 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B超异常率的比较

在研究组中,可以看出,年龄>50岁的患者,B超阳性率显著的提高。在>50岁的79例患者中,有36例患者出现异常,异常率为45.6%;而50岁以下的B超异常数为71例,异常率为29.5%。在男女发病率的统计中,肝胆B超异常率与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中,B超肝胆异常率为35.2%,女性则为33.7%。

2.3 B超阳性率与用药时间的关系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B超的阳性率与病程有着明显的关系(P<0.05)。而且随着用药年限的增加,B超阳性率也在增加。调查统计的数据如表格2 所示。

表2 B超阳性率与用药时间的关系

2.4 5组抗精神疾病药物与肝胆B超阳性率的比较

服用舒必利、奋乃静、氯氮平、利培酮、氯丙嗪后患者肝胆B超异常率见表3。其中,脂肪肝发病率最高的一组是氯氮平组,脂肪肝的发病率高达25.5%;而胆结石的发病率最高的一组是氯丙嗪组,胆结石的发病率高达17.7%。其他各组引起的发病率也有所差异。

表3 五组精神疾病类药物与肝胆B超阳性率的比较[n(%)]

3 讨论

肝胆是人体进行新陈代谢的重要场所,对于人体十分重要,一旦受到损害,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现在临床常用的舒必利、奋乃静、氯氮平、利培酮、氯丙嗪等抗精神病药物,极易对于人体产生较大的毒副作用,引发一些并发症,不利于精神疾病的治疗。

从表1可以看到,这些精神疾病的药物,会使人体患脂肪肝的概率大大提高。长期服用精神病药物影响肝脏功能,干扰肝脏对脂类的代谢和转运,造成肝细胞内大量脂肪沉积,肝细胞中出现了较多的脂肪颗粒,形成了脂肪肝。同时,这些精神疾病的药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体正常的分泌活动,从而也促使了肝脏异常现象的产生。

在上述的调查中,可以看到长期服用精神疾病药物的患者胆结石的发病率也会有较大的提高。对照组中胆结石的发病率为4.1%,而研究组的发病率达到了11.9%。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是因为其八肽胆囊收缩素的含量低下,从而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胆囊收缩功能异常,胆汁淤积,胆固醇沉淀,形成结石。同时,由于胆囊排空延缓,胆汁滞留,刺激粘膜上皮增生及肌层增厚,形成胆囊息肉。许多抗精神病药物对免疫功能也有抑制作用,引起抗体生成减少,血清清除免疫原的作用降低,胆囊容易发生炎症。抗精神病药物对肝脏的毒副作用影响胆汁的成分和流动,产生胆汁淤积,也容易发生胆囊结石及胆囊息肉。还有,患者主动活动减少,体重增加,胆固醇代谢异常等原因也容易导致胆结石的产生。

对不同年龄的人肝胆异常的调查中,可以看到,不同的年龄阶段,B超的阳性率也不一样。随着年龄的增大,B超的阳性率也随之提高。由于老年人的代谢减弱,活动较少,肝胆的代谢功能弱,易受到药物的不良反应的影响而产生一些病变。相对来说,年轻人则不同。当然,不仅年龄会影响B超阳性异常率,病程也会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用药时间的增加也会提高肝胆的异变率。从表2可以看出,精神疾病类的药物对于人体的不良反应会不断的累加。所以,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要根据病情合理用药,不可为了满足一时的治疗效果乱用滥用药物,从而减少对肝胆的损害。特别是氯氮平价格低廉、对精神病人阳性症状有良好的疗效,是目前我院最常用的抗精神病药之一,深受病人和家属的欢迎。但氯氮平不良反应较多,主要有嗜睡、流涎、便秘、粒细胞减少等。从表3可以看出,服用氯氮平的患者中,脂肪肝和胆结石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高,易对人体产生多重伤害。其他药物也一样只是程度不一。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抗精神疾病的药物不良反应较大,对于长期使用的患者,必须密切观察,并定时进行B超等的检查。精神疾病患者在住院按期间,还应该在医师的指导下,多做锻炼,多参加一些文娱活动,合理饮食,保持一个健康的生活习惯。在药物方面,建议长期服用抗精神疾病药物的患者选择对糖脂代谢和内分泌影响较小的药物,根据病情,控制好剂量,合理用药。

[1]蚁丽芬.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患者肝脏B超改变的对照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9,20(6):412-414.

[2]张克光.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患者胆结石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12(9):23-25.

[3]李奉勇.B超检查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患者对肝脏的损伤性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8(18):104.

猜你喜欢
精神疾病肝胆精神病
吴盂超:肝胆医学创始人的创新灵感
轻型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完形填空专练(五)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代谢紊乱
精神病
“无形”的病痛——关怀精神疾病人群
3 当我们失去健康:精神疾病
多处肝切除术在复杂肝胆管结石中的应用分析
试论人类精神疾病观的发展与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