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视角下的渤海新区人才集聚动力机制研究

2013-12-09 09:22白淑军肖少英孔俊婷
关键词:渤海新区区域

白淑军,肖少英,孔俊婷

(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天津 300401)

系统论视角下的渤海新区人才集聚动力机制研究

白淑军,肖少英,孔俊婷

(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天津 300401)

人才集聚是现代区域发展中非常关键的要素集聚,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对渤海新区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以渤海新区人才集聚的动力机制为研究对象,在系统论的研究视角下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在对渤海新区人才集聚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渤海新区人才集聚的动力系统,根据影响力和作用机理的不同,将渤海新区人才集聚的动力系统分为核心因素系统、主要因素系统和次要因素系统三个层次。深入分析渤海新区人才集聚的各动力因素,最后提出渤海新区人才集聚动力系统的优化对策,以期能为加快和推动渤海新区人才集聚提供借鉴。

人才集聚;现状;动力系统;优化对策;渤海新区

系统是由两个以上部分组合而成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建构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人才集聚可以使集聚地获得先行发展的机会,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渤海新区新成立不久,全方位人才缺失问题非常严重,吸引人才并推动人才集聚是渤海新区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作为以人为主体的复杂社会现象,引起人才集聚的因素是极其复杂的,对于不同区域而言,人才集聚的动因系统不同,需要根据特定区域的具体情况进行系统分析。本文以系统论的研究视角对渤海新区人才集聚的动力机制进行研究,以期为渤海新区建立人才集聚政策提供理论借鉴和依据。

一、渤海新区人才集聚现状

渤海新区建立五年以来,经济和各项投资处于高速增长状态,为避免人才缺失制约新区经济发展,新区非常重视对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工作,围绕新区的建设,探索并实施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及措施,取得初步成效,彰显了一定的聚集效益。截止到2012年底,渤海新区管委会共聘请各类专家顾问12人,区直部门及“一市三园”共计聘请各类专家顾问95人,签约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56人。本研究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为分析样本,发现渤海新区目前面临着人才极度缺乏的现实状况,人才集聚还处于很低水平的起步阶段,有很多问题不容忽视,必须大力实施人才集聚战略,促进人才集聚,是保持渤海新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1)人才数量和质量都亟待提高,学历结构偏低,高层次的人才非常缺乏。渤海新区就业人口以初中以下学历为主,占总就业人数的65.7%,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只占总人口的14.5%,硕士研究生仅仅2人(表1、图1)。

(2)人才的性别结构不合理。2010年渤海新区就业人口中,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层次共671人,其中男性为414人,占62%,女性为257,占38%,人才的性别结构以男性为主。

(3)人才的集聚度与空间分布比较均衡。以地区大专以上就业人数与地区总就业人数之比来表示人才集聚度,中捷产业园区的人才集聚度为11.8%,南大港产业园区人才集聚度为18.6%,渤海新区平均人口集聚度为14.5%(图2)。

二、渤海新区人才集聚动力系统构建

人才集聚是人才流动过程中受各种不同因素的驱动或影响,由其它区域向某个特定区域集聚的过程[2]。国外学者对人才集聚的动因研究更多的侧重于横向人才集聚的动因,比较著名的有马歇尔的人才集聚论,认为人才集聚与产业、城市化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国内学者对人才集聚的动因也进行了较多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不同研究的视角不同,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利益因素、环境因素和精神因素三方面说和微观个人、中观企业、宏观环境三层次说,也有研究把人才集聚的动因分为经济和非经济两个大类。作为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发展阶段,人才集聚的动力因素都不同,本文在系统论的视角下,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渤海新区的具体情况,根据影响力大小和作用机理的不同,构建渤海新区人才集聚的动力系统(图3),将其分为核心因素系统、主要因素系统和次要因素系统三个层次。

核心因素是人才集聚的关键力量和内驱力,是促进人才集聚的最强大的动力,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认为人才集聚只有与产业集聚、集聚环境(城市)协调发展才能稳定持续进行,城市化和产业集聚共同构成渤海新区人才集聚的核心因素系统。产业集聚是现代劳动地域分工和区域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人才集聚的形成、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众多有关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证明,二者有着非常强的正相关关系。产业集聚促成人才集聚低成本、高效应,人才集聚能促成产业集聚区低成本、高效率运营,人才集聚能提升人才素质并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产业集聚质量与人才集聚质量交互影响[3]。人口集聚是人才集聚的基础,是渤海新区建设的关键因素,渤海新区新成立不久,人口集聚(城市化)的任务非常艰巨。

图3 渤海新区人才集聚动力系统构建

主要因素是人才集聚的重要外部推动力量,渤海新区人才集聚的主要因素系统包括资源禀赋、历史机遇与政策导向、区位与区域格局、经济因素和环境因素等五个方面。资源是社会生产和发展的基础,是渤海新区人才集聚形成的初始诱因;而世界与国家的格局变动以及一系列新出台的战略政策,给渤海新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是渤海新区建设立项的直接动因;区位特别是港口区位是现代区域发展不可多得的优势因素;毋庸置疑,经济因素是现代区域人才集聚最主要的动力因素,是渤海新区人才集聚形成的主要诱因;根据环境推动论,人才环境是人才集聚的重要诱因和成长的物质场所,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人才的流动和集聚,人才的环境依赖和选择造成具有较好自然、社会、工作、科研条件的区域成为人才的首选。

次要因素是人才集聚的背景因素,不直接作用于人才集聚,但能够协调核心因素和主要因素的作用机制,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生态因子是目前区域发展面临的基本背景,对于区域发展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因此构成渤海新区人才集聚的次要因素系统。

三、渤海新区人才集聚动力因素分析

(一)核心因素分析

1.城市化

人才集聚作为人口流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人口集聚的基础上形成的,与城市化进程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城市化是渤海新区人才集聚的核心因素。从世界范围来看,一个新区的发展首先需要培育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心城市,进而以城市为龙头和增长极带动大区域的发展,如香港之于珠江流域,上海之于长江流域。渤海新区缺乏一个功能完善辐射能力强的中心城市,势必会影响整个新区的健康发展。目前的沧州市区与新区距离较远,且其本身的各项功能配套不完善;黄骅市是渤海新区唯一的城市,规模不大、经济总量较小,难以发挥中心带动和服务的作用,对人才的吸引力也较差。

2.产业集聚

产业集聚引致人才集聚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众多产业、企业在特定地区的集聚会产生巨大的人才需求和效益节约,必定吸引人才向该区域流动、集聚;同样人才集聚地因为拥有的大量人才和知识储量以及更新条件,将引致更多的物质要素向其集聚,使集聚地的集聚规模不断扩大,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水平。渤海新区已经形成了四大临港产业科学集聚,产业集聚的步伐正在加快,截止2012年底,新区亿元以上重点项目的数量和投资额都非常可观,汇集了一大批“中”字头、“国”字号和世界“500强”企业,产业集聚效益凸显,势必成为渤海新区人才集聚的核心引力因素。

(二)主要因素分析

1.资源禀赋

资源优良的区域由于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以资源为依托,容易形成相关的产业集聚,进而带来人口的密集,形成了最初的人才集聚。渤海新区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丰富,与其它发达沿海区域相比,发展所需的主要要素资源不仅可得性强,而且成本低廉,为产业集聚提供了非常优越的条件,会对区内外的产业和人才产生强大的“拉力”,形成产业集聚和人才集聚。另外渤海新区各种海洋、农林与旅游资源也很丰富,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

2.历史机遇与政策导向

国际和国内的经济调整给渤海新区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格局进入大调整、大变革时期,国际产业转移日趋加快;国家的经济发展重心北移,河北沿海地区发展取得突出成绩,已经具备了加速发展的良好条件。渤海新区凭借着其良好的区位与资源优势,通过良好的宏观调控,必然成为国际、国内相关产业以及物质要素转移的重要承接地。

新世纪以来国家实行了区域发展战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进河北沿海地区发展”,国务院于2011年批复了《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12年河北省政府批准实施《河北省沿海地区总体规划(2011-2020年)》,国家和河北省先后出台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和政策给渤海新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导向,为渤海新区人才集聚形成提供了强劲的动因。

图4 渤海新区区位优势图

3.区位与区域格局

渤海新区位居河北省东南部,北依京津,东临渤海,南接山东,与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隔海相望。区位优势明显(图4),腹地纵深广阔,面积近80万平方公里,交通优势非常突出。港口形成与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国际贸易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快,港口功能也日益多元化[4],对区域乃至全国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临港的区位优势是渤海新区跨越发展的必然抉择,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效应,对人才集聚产生强劲的“拉力”作用。渤海新区处于环渤海和环京津的大区域格局中,位居渤海湾穹顶处,这种区域格局对渤海新区发展有利有弊,一方面使得渤海新区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方面,具有良好的条件(图5);另一方面又容易使渤海新区在区域发展过程中被“边缘化”,对人才集聚产生不利影响。

图5 渤海新区港口对外联系图

4.经济因素

本研究把影响渤海新区人才集聚的经济因素分为经济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两大方面,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是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包括经济制度与政策、经济发展水平;个人因素包括收入水平与生活成本。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实现市场经济体制,国家、河北省、渤海新区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微观经济制度,为渤海新区的发展和人才流动提供了良好环境;渤海新区建立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态势强劲,新区建设五年已完成2 084亿元的建设投资,为人才集聚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

从个人角度看,人才集聚的主要目的是获得个人实际经济收入最大化。为更好分析渤海新区的个人收入和生活成本,选择同处京津冀的滨海新区、曹妃甸新区与渤海新区进行对比,以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代表工资水平,以各地的房价均值代表生活成本,分析三地的个人收入状况。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不论人均收入还是房价均值(生活成本)滨海新区都最高,曹妃甸新区次之,渤海新区最低(表2),渤海新区的工资水平低,但是生活成本也较低,因而较低的生活成本使渤海新区在区域人才集聚中并非处于劣势,会形成人才集聚的“拉力”。

表2 2011年渤海新区、滨海新区、曹妃甸新区人均收入与生活成本对比

5.环境因素

人才环境不仅包括硬件环境,更重要的是人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软环境,因此把影响渤海新区人才集聚的环境因素分为自然、文化、科研和生活等四方面。渤海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较好;就业人口地域来源基本都来自周边区域,对当地的文化认同性较高,所以现阶段文化环境对于渤海新区人才集聚的影响并不大;但是新区的科研环境还非常薄弱(表3),需加大建设力度;由于新区处于建设的初始阶段,各类生活设施的软硬件水平都较低,在区域人才集聚中处于不利位置,是影响人才集聚的一个主要限制因素。

表3 2012年渤海新区、滨海新区、曹妃甸新区科研机构数量

(三)次要因素系统分析

经济全球化对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重要促进作用,也明显的改变了我国的区域发展格局,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地区的主要因素。但是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达区域和落后区域之间的利益分配是不均等的[5],会拉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渤海新区作为河北经济的桥头堡,必然要参与全球性的竞争,人才集聚的竞争也会日益激烈。信息化已经成为区域工业化和社会经济跨越发展日益重要的推动因素,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日益深入[6],渤海新区应该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才引进和使用方式进行重大变革,变“人才流动”为“知识流动”。我国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是以生态与环境质量的恶化为代价的,渤海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将直接影响到其对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的吸引能力。

四、渤海新区人才集聚的动力系统优化对策

(一)确立政府主导型的人才集聚模式

1.渤海新区政府主导型人才集聚模式的选择

根据政府发挥作用的不同,人才集聚模式有市场主导型与政府主导型两种。市场主导型模式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才配置效率最高的一种人才集聚模式,对实施地的市场经济程度和相关政策环境要求很高。渤海新区成立时间不长,市场经济运行的很多相关政策、制度、软硬环境设施都很不完善,人才流动和集聚的自发调节作用很弱,因此现阶段必须在渤海新区确立政府主导型的人才集聚模式,让政府在人才集聚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以政府职能带动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加速人才集聚。需要强调的是,随着人才集聚发展日趋成熟,政府的扶持功能可以逐渐淡化,需要转变人才集聚模式。

2.政府职能重在人才集聚主要动力因素的优化

政府主导型人才集聚模式重在通过发挥政府职能,塑造适合人才集聚的综合环境,建立人才集聚载体,优化人才集聚的主要动力因素,其职能定位至关重要。

第一,政府通过各项人才制度和人才政策的制定,发挥基础服务性功能,使各项制度协同作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并培养人才。第二,加强环境建设,提高人才集聚吸引力。根据马斯洛的基本需求理论,人们在基本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更注重自我价值的提升和生活品质的实现。因此渤海新区不仅要实现基本物质环境建设,更应该把提升整个环境品质作为高级目标,大力提升各项软环境品质。第三,完善社会保障系统,解决人才后顾之忧。社会保障对于民生和社会的稳定,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起着很重要作用,渤海新区必须注意社会保障对新区开发建设的持续跟进和全覆盖。第四,协调区域间利益,实行人才合作工程。“环京津”、“环渤海”的区位,在为渤海新区人才集聚提供了良好的区域基础的同时,又容易在人才集聚上形成区域竞争。

所以,渤海新区人才集聚的总体思路应该是最大限度的利用好京津冀的科教优势和人才优势,在区域协调上做文章。

(二)实施人才集聚与产业、新城联动发展

1.人才集聚与项目、产业集聚互动发展建议

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之间存在着紧密关系,产业聚集是人才集聚的核心载体,所以渤海新区应该加快产业集聚,促进新区经济发展,提高人才集聚的硬实力。渤海新区人才集聚的总体思路应该是围绕港口建设,以各大工业园区、特色产业集群为载体,构筑人才集聚高地;发挥渤海新区的比较优势,在国际和国内产业转移中吸引投资、项目、产业落户渤海新区,使人才转移伴随项目和产业发生迁移,达到人才的柔性引进;以已经形成的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培养和提升当地人才的综合素质与业务水平,进而促进本地项目和产业的技术升级,从而集聚更多更高层次的人才和产业,形成人才与产业集聚的良性互动;培育重点企业和项目,强化对相关产业链条的拉动效应,注意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人才集聚带来持续的发展动力。

2.人才集聚与新城城市化联动发展建议

渤海新区的人才集聚应该与新城城市化联动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中应该重点强调以下几个思路,为新区人才集聚创造良好大环境。(1)以为整个渤海新区的区域服务功能设置为主导,注重各项功能的完善,注重经济、社会、人口等多重功能的创新,注重基础设施与生活性服务设施的先行建设,引导城市有序发展。(2)要注意生态功能的完善,以生态功能为先导,注意人口和产业要与新城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协调发展,以建设生态示范城市为载体,打造沿海生态屏障和绿色空间。(3)新城一定要注意人口导入的规模、结构和方法,人口导入规模要考虑生态和产业容量;通过一定的引导措施,保证人口结构的优化,产业引进与人口导入同步进行,重点引导适合主导产业发展的对口适用人才。(4)新城城市化应注意以下几个提升的同步进行,才能真正吸引人才集聚而不是单纯的人口流动和集聚。人口数量增加和人口素质提升同步进行,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水平提升同步进行,生活水平与道德水平提升同步进行,环境保护与城市化同步进行,社会福利保障与城市化同步提升。

注释:

[1][美]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应用[M].秋同,等译.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168-169.

[2]朱杏珍.浅论人才集聚机制[J].商业研究,2002(8):65-67.

[3]张樨樨.产业集聚与人才集聚的互动关系评析[J].商业时代,2010(18):119-120.

[4]黄洁霜,范柄全.国外港口区位研究理论回顾与评价[J].城市规划,2006,30(2):83-88.

[5]刘厚俊,朱向阳.经济全球化与不平衡发展[J].南京社会科学,2002(5):7-12.

[6]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与新格局[J].地理研究,2003,22(3):261-271.

Dynamic Mechanism of Talent Aggregation of Bohai New Ar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s Theory

BAI Shu-jun,XIAO Shao-ying,KONG Jun-ting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Art Design,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401,China)

Talent aggregation is very important factor-gathering of regional development,and is also a complicated system.It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Bohai New Area.This paper has studied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talent aggregation of Bohai New Ar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s theory.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talent aggregation of Bohai New Area,this paper divides the dynamic system into core factor system,main factor system and secondary factor system.With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dynamic factors,this paper finally puts forward the optimizing strategy of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talent aggregation of Bohai New Area,hoping to offer references for its better development.

talent aggregation;current situation;dynamic system;optimizing strategy;Bohai New Area

F127;TU982.2

A

1674-7356(2013)04-0032-06

2013-05-27

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课题(JRS-2012-3050)的研究成果

白淑军(1978-),女,山西运城人。讲师,研究方向: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

表1 2010年渤海新区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单位:人)

学历未上过学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硕士合计渤海新区424852 53888745521424 623

猜你喜欢
渤海新区区域
渤海大学作品精选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分割区域
“烈焰”,在渤海边燃烧
雄安新区的期许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辽代“斡鲁朵”内的渤海人移民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宁波三门湾新区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