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县羊鼻蝇感染流行调查及其防治效果试验

2014-01-16 11:47喇红青
山东畜牧兽医 2014年5期
关键词:驱虫感染率幼虫

喇红青

共和县羊鼻蝇感染流行调查及其防治效果试验

喇红青

(青海省共和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813000)

采用询问当地长期放牧的40~65岁牧民和现场调查方法,对共和县3个乡镇羊鼻蝇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并选择调查的3个地区有疑似被感染羊鼻蝇的放牧羊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羊进行不同时间驱虫,观察不同驱虫时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共和县羊狂蝇侵袭时间在每年的8月上旬到10月上旬,羊只发病后主要表现为羊只流出大量脓性粘稠且有时带血的鼻液,伴有打喷嚏、磨鼻、甩鼻、呼吸困难等症状,平均感染率为58.8%,经不同时间驱虫后平均发病率为24%,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羊平均发病率。

羊鼻蝇(Oestrus ouis)也称羊狂蝇,属双翅目(Diptera)狂蝇科(Oestridae)狂蝇属(Oestrus)[1]。羊鼻蝇蛆病,又称为羊鼻蝇蚴病,是由狂蝇属的羊鼻蝇的幼虫寄生在羊鼻腔及额窦内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本病在养羊地区流行非常普遍,感染率较高,各品种羊均可感染发病,引起羊鼻炎、鼻窦炎,影响羊的采食和休息,导致羊消瘦、生长缓慢,严重者引起羊死亡,对养羊业危害极大[2]。研究结果表明,羊感染羊鼻蝇蛆病后,患羊增重降低3.58%~8.29%,月增重损失0.479~0.6kg/只[3]。羊鼻蝇病在我国的西北、内蒙古、华北和东北等地区广泛流行[4],感染率较高,流行严重的地区感染率可达80%[1]。共和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青海湖南岸,是青海牧区人口最多,牲畜比重最大的县。共和县生态地位十分重要,地理位置特殊,在全州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总面积1.73万km2,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县,全县共辖4镇7乡,99个行政村、14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为13.47万人,有藏、汉、回、撒拉、蒙古族等22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数的66.1%。距省会西宁142公里,109国道和214 国道横贯全境,交通十分便利,是“丝绸之路”南线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县城所在地恰卜恰镇是海南藏族自治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平均海拔3200m。

共和县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物华天宝。全县可利用草场面积达1876万亩,占全州的37%,存栏各类牲畜154.29万头只,占全州的33%,耕地面积45.6万亩,占全州的32.5%,共和县海拔在2599m~4660m之间,各地海拔落差较大,地势复杂,有沙漠、谷地、河湖、丘陵、高原山地等地形,可代表青藏高原典型的的地理气候等特征,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各地区的气候、温差有很大差异。为了更好掌握近年来共和县地区羊鼻蝇的感染情况,根据海拔、温度、湿度对羊狂蝇产卵时间,在共和县分三个地区进行了调查,并根据不同地区羊狂蝇产卵感染羊的最佳时间,制定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羊鼻蝇的感染调查

1.1.1 调查区域的划分 根据共和县不同海拔、温度、湿度划分为3个具有代表性地区,既代表低海拔、高温、草原湿地、山地的龙羊镇地区(平均海拔2685m),代表中海拔较高温谷地的沙珠玉(平均海拔3000m)地区和代表高海拔低温干燥高原山区、丘陵地带的黑马河乡(平均海拔3928m)地区。

1.1.2 调查方法 (1)询问调查:在8~10月份向3个调查区年龄在45~65岁之间、长期从事放牧且有经验的牧民,调查询问羊群中是否有体表淡灰、略带金属光泽,形似蜜蜂的中型蝇类,头大而黄,头胸有许多凹凸样小结,腹部有银灰色或黑绿色斑块[5]的狂蝇在羊只口鼻处围绕飞行,羊有甩头、惊恐狂奔、将头部藏在其他羊腹部或将口鼻抵在墙根和草丛中等焦躁不安的现象。如果有此现象,其维持的时间有多长,羊群中是否有流出大量脓性粘稠且有时带血的鼻液或在鼻孔周围结成鼻痂硬块并伴有打喷嚏、磨鼻、甩鼻、呼吸困难等症状的羊只。羊群是否进行驱虫,驱虫的时间,驱虫药物名称,使用剂量等。(2)现场调查:在8~10月份羊鼻蝇蛆病流行季节,到羊群中临床检查羊只感染狂蝇幼虫的情况,进行分析。

1.2 防治效果对比试验

1.2.1 试验动物 选择调查的3个地区有疑似被感染羊鼻蝇的放牧羊154只,分为3个试验组和3个对照组,其中试验组76只,对照组78只,同时在每个试验组和对照组选2只羊做为组内阳性对照羊,所有试验羊均没有驱虫过。试验分组详见表1。

1.2.2 试验方法 按照羊狂蝇侵袭羊群的时段,试验组制定新的驱虫时间进行驱虫,均用伊维菌素干粉混悬剂进行驱虫,剂量按0.2mg/kg体重口服;对照组按照当地农牧民传统驱虫时间进行驱虫。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羊群中随机选出2只疑似被感染羊,不驱虫,作为组内阳性对照羊只。驱虫后当年年底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试验羊、对照羊和组内阳性对照羊采用屠宰和现场调查的方法观察驱虫效果。驱虫时间详见表1。

表1 驱虫试验羊分组及除虫时间

2 结果

2.1 羊鼻蝇感染调查结果 详见表2。

表2 共和县羊鼻蝇蚴病调查结果统计表 (只、%)

2.2 防治效果

2.2.1 屠宰观察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随机抽选3只实验羊,每个组内阳性对照组随机抽选1只实验羊,屠宰后检查鼻腔、额窦、颅骨、角根部,检查鼻腔、鼻窦、颅腔、角跟部等部位鼻蝇蛆寄生情况。

试验组中只有龙羊镇的1只羊在角根部发现有幼虫,其他地区所有羊在检查部位均未发现羊狂蝇的幼虫;对照组中龙羊镇的1只实验羊在额窦发现有幼虫,体长约24~26mm,另外2只对照实验羊角根部发现有幼虫,体长约24~26mm,沙珠玉乡2只羊在额窦发现幼虫,体长约1~3mm,黑马河乡1只在额窦发现虫尸。所有组内阳性对照实验羊只的鼻窦、额窦、角根部均发现了羊鼻蝇幼虫,体长约在1~26mm不等。

2.2.2 实地调查 对试验羊群进行驱虫效果的实地调查,其调查结果见表3。

表3 驱虫效果现场调查结果统计表

3 讨论

(1)通过询问当地长期放牧的40~65岁牧民和现场调查结果来看,共和县地区羊狂蝇侵袭时间在每年的7月上旬到10月上旬,羊只发病后主要表现为羊只流出大量脓性粘稠且有时带血的鼻液,伴有打喷嚏、磨鼻、甩鼻、呼吸困难等症状;在现场调查的龙羊镇、沙珠玉乡和黑马河乡均有感染,平均感染率为52%,其中龙羊镇地区感染率为61.3%,沙珠玉乡地区发感染为51.1%,黑马河乡地区感染率为41.5%,从发病区域来看,龙羊镇地区感染率最高,其次为沙珠玉地区,黑马河乡地区感染率最低,相差在10%左右,造成3地区感染率差异明显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产卵时间和该地区海拔,温度,湿度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即海拔越低,温度越高,湿度越大的地区,其感染率越高,反之则低。(2)为了探索有效地防治羊狂蝇的发生率,本试验采取了防治效果对比试验,在调查的3个试验区分别设试验组和对照组,同时每个试验组设组内阳性对照羊只,所有对照组羊驱虫时间在11月20日,试验组羊驱虫时间比对照组羊驱虫时间提前38~ 45d,同时每组2只组内阳性对照羊不进行驱虫。屠宰试验结果表明除龙羊镇地区试验组1只羊在角根部发现有幼虫感染外,其它试验组试验羊没有感染,3个调查试验区的对照组羊和组内对照组均发现羊狂蝇幼虫感染;现场临床检查结果表明,3个试验区试验组羊按新的驱虫时间驱虫后,平均发病率为18%,明显低于对照组羊平均发病率,说明经过调整驱虫时间后发病率明显下降,但龙羊镇地区试验组羊发病为31.4%,明显高于其它2个试验区试验组羊的发病率,这可能是驱虫时间过迟,驱虫时幼虫已移行到窦腔内,驱虫药没有起到杀死作用,因此龙羊镇地区的驱虫时间还应进行调整。(3)由于羊狂蝇导致羊消瘦、生长缓慢,严重者引起羊死亡,对养羊业危害极大[2],确定最佳的驱虫时间是降低该病发生的关键所在。通过本次羊鼻蝇感染时间调查和防治效果表明,将驱虫时间在原来的11~12月提前到10月初,即可大大降低羊狂蝇病的发生率,同时选择驱虫效果较好的驱虫药对控制该病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建议有关兽医管理部门制定最佳驱虫时间、选择驱虫效果最好和驱虫药和最佳剂量,尽可能减少该病的发病率,为增加牧民的经济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1] 孔繁瑶. 家畜寄生虫学第2版[M].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7, 278~279.

[2] 张亚贤. 羊鼻蝇蛆病防治[J]. 现代畜牧兽医, 2005, 10, 25~32.

[3] 陈志蓉, 薄新文等. 羊狂蝇幼虫对绵羊的寄生危害及防治效果[J]. 草食家畜, 1996, 增刊: 25~42.

[4] 田斌, 刘建国, 李仁阁等. 兰州地区绵羊鼻蝇蛆病感染情况调查及药物驱虫实验[J]. 甘肃畜牧兽医, 2010, 5, 9~11.

[5] 伍有才, 李健荣, 段银河等. 羊狂蝇幼虫病的诊治与预防[J].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1, 27(1): 88~89.

[6] 杜长春, 王仲兵, 丁玉林等. 山西黄土高原地区羊鼻蝇蛆病流行学调查和病理学观察[J]. 中国畜牧兽医杂志, 2011, 38(8): 161~166.

(2014–02–25)

S858.26

A

1007-1733(2014)05-0069-02

猜你喜欢
驱虫感染率幼虫
英国:55岁以上更易染疫
给猪驱虫的小经验
香榧驱虫述古今
飞舞吧,凤蝶
柿树夏季咋防柿蒂虫
综合性护理干预在降低新生儿机械通气感染率的效果分析
BED-CEIA方法估算2013年河南省高危人群的HIV-1新发感染率
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可降低口腔癌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率
白带锯蛱蝶幼虫和蛹的营养成分比较分析
山羊定期驱虫与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