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激励性评价带来的课堂尴尬

2014-01-21 20:55张小丽王勇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激励性小朋友案例

张小丽+王勇

问题缘起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如春风般吹遍了大江南北,那崭新的教学评价理念逐渐渗透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评价从注意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和调整。但是现在的课堂上,我们虽然告别了“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这样的机械式问答,却迎来了“好”“很好”“很不错”“太棒了”这样的“激励性”评价,导致评价迷失在一个生硬的、僵化的“赏识”怪圈中。课堂教学中,教师不管学生的思考是否到位,也不管学生的回答是否有可取之处,好像负面的评价或甄别性的评价是老虎屁股摸不得都要加以杜绝。不少教师认为只有这样才是与新的教育观念相一致,只有这样才是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这样才会构建起所谓的和谐课堂。可有时这样的“激励性”评价,往往会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不少尴尬,让大家啼笑皆非。

案例描述

案例一:人教版第一册“金色的秋天”教学片断

师(出示主题图):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有的小朋友在捉蝴蝶,有的小朋友在拔草。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其他小朋友还看到了什么?

生2:老师,我对她说的有意见。我认为这两个小朋友不是在拔草,而是在捉虫子。

师:嗯,你观察得更加仔细了。(这时,学生非常积极,小手举得一只比一只高)

生3:老师,我觉得他们不是在捉虫子,而是在玩石子。

师:你的观察也很仔细。(于是,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在接下来的十多分钟里,他们的注意力几乎都在这两个朋友到底在干什么上)

……

案例二:人教版第二册“8、7、6加几”教学片断

师(出示8+5):你是怎样知道8+5=13的呢?

生1:我是用摆小棒的方法知道的。

师:嗯,真不错。

生2:我是用数的方法知道的。我先从8开始数,9、10、11……这样一个一个数下去。(听到这种方法,其他学生便开始窃窃私语:“这种方法我们在幼儿园里早就学过了。”)

师:你真是太聪明了。还有吗?(师满心欢喜,以为学生能想出很多种方法,但等到汗流浃背,学生还是鸦雀无声)

……

观点与思考:

让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下:为什么学生会对主题图中那两个小朋友干什么的问题议论不止呢?为什么案例二中的教师会出现课堂冷场的现象呢?为什么上述两个案例中面带微笑以示民主、开放的教师,实质上却背脊冒汗,内心不安和紧张呢?这样尴尬的场面是谁造成的?这些不和谐的音符是谁弹奏出的呢?我想,究其原因,是出在教师那些所谓的激励性评价上。

那么,如何避免激励性评价带给我们的尴尬呢?如何才能真正构建一个和谐的课堂呢?我想,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们探讨。

1.引导评价应适时

学生之所以会纠缠主题图中两个小朋友干什么这个问题,关键就在于教师说的那一句话“你观察得真仔细”,且教师说一句不够,又来一句“你观察得更仔细”。因为学生最期待的是教师积极的肯定,所以把图看得更仔细,这样就会得到老师“你观察得更仔细”的评价,这就难怪学生为什么要在这个问题上探个究竟了。其实,课堂上学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那么,如何把学生这些与教学无关的思维转化成数学思维呢?教师该怎么办呢?让学生别继续讨论下去吗?这好像显得不太尊重学生。可让学生继续议论下去,他们却没有讲在点子上。如果教师能在评价生2时做这样的引导:“你是这样认为的,那你能告诉大家捉蝴蝶和捉虫子的各有几人吗?”这样,在不经意间使学生排除情景的干扰,回到数学学习中了。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忽略了评价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作用。

2.甄别评价应恰当

教师在课堂上的评价用语,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有效机制。案例二中,当一个学生用数的方法解决问题后,教师大加赞扬“太聪明了”,显然是肯定了这种连幼儿园小朋友也知道的所谓的好方法。那么,既然有了这种好方法,还需要再思考其他的方法吗?难怪学生不想说出自己的方法了。如果在学生说出用数的方法时,教师能够这样评价:“看来,数也是一种方法。还有其他方法吗?”这样的评价,既没有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很好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使学生的思维继续向前深入。当出现8+2=10、10+3=13和5+5=10、10+3=13或其他更多、更好的方法时,教师可以这样评价 “这种方法也可以”“这是一种方法”“这真是一种好方法”“这种方法也不错”……教师如此评价,既对方法的优化带有一定的暗示作用,又有利于学生选择比较合理的计算方法。同时,让发言的学生感觉到教师对他的肯定与尊重,更给其他学生的思路进行高一层次的点拨,使学生感觉处在民主、平等、宽容的教学氛围当中,他们在课堂上才会出现灵性的勃发和才气的彰显。

3.学生互评应提倡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评价是教师的“专利”,学生常常处于被动甚至被忽略的地位,等待教师指点、评说,很少有自主评价的机会。教师在评价中应适当地“让权”给学生,变教师评价为师生、生生互评。如案例二中,当学生说出数的方法后,其他学生早就在评价了——“这种方法我们在幼儿园里早就学过了”,说明学生心中还有比这种方法更好的方法。但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过急、过早地给予评价,造成其他学生形成思维定式,认为教师极力表扬的肯定是一种好方法。要是这时教师能发挥学生评价的作用,那么课堂也不至于鸦雀无声,或许还会出现许多有价值的方法。所以,教师在上课时应多问“还有想发表意见的吗”“对刚才同学的解法你有什么想法” “对于××同学的思路,你还有什么要问的吗” “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 “还有其他意见吗”“谁对××同学的回答还想作补充”等,引导学生参与评价,使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形成一种互评互析的伙伴关系。这样就使评价成为一种双向的活动,实现学生对自己学习行为的自我调控,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发现他们的变化与发展,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都得到两种思想。”这样既增加了评价的开放度,释放了评价的空间,拓展了评价的方式,也开放了学生的思路,挖掘了学生的潜能。

4.评价语言应得体

有的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不切合实际,什么都给予表扬,从而滋长了一部分学生盲目骄傲、自满的情绪。如一节公开课,学生的回答相当精彩,教师这样评价:“你实在太聪明了,我们来握握手,让你智慧的血液流淌到老师的身体里吧!”看得出,这位教师的评价是多么的夸张,一方面让其他学生听了不舒服,另一方面这个得到表扬的学生接下去还能专心上课吗?他恐怕一直在想:“我的智慧血液到底有没有流淌到老师的体内?”所以,过于夸张的评价是要不得的。

评价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更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不断总结反思,才能真正起到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作用。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优化自己的评价语言,正确运用激励性评价,以减少其带来的课堂尴尬,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和谐场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激励性评价,希望每一位教师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让激励性评价走进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责编 蓝 天)endprint

猜你喜欢
激励性小朋友案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激励性语言运用的调查研究
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激励性语言运用的调查研究
激励性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小学习作教学激励性评价的运用策略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找茬儿
依托激励性评价提高低学段口琴口头作业效度的实践研究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