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学生,让简单的内容更具活力

2014-01-21 15:05时晨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乘数三位数数位

时晨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即使是简单内容的教学也应尊重学生,尽可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现以苏教版“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为例,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尊重学生实际经验,自然引入探索新知

教材从小猫钓鱼算式“0×3=0+0+0=0”开始,让学生先理解算理,再开始计算。但三年级的学生已经知道“0乘任何一个数都等于0”,并且知道计算的顺序。教学不能无视学生这些经验,应搭建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过渡的桥梁,用例题的变式进行三位数的计算复习来引入。

环节一:复习三位数乘一位数

1.情境引入:体育馆北面有4个看台,每个看台112个座位。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学生独立计算)

2.复习计算法则:前一节课学习的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得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环节二:自主探索乘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

1.出示变式例题:体育馆南面也有4个看台,每个看台102个座位。提问:你会算尝试计算吗?引导学生和前一题比较不同之处,得出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课题。

2.引导学生先估计大约有多少个座位,再尝试计算,并验证估计结果。

3.学生汇报计算过程,着重理解为什么“0乘任何数得0”。

4.学生举例加深理解,师强调“任何数”:可以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

上述环节在复习前一课“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学生独立计算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自然引入新课。这里充分相信学生,交流时让学生先说计算过程,再重点理解为什么0×4=0,并说清算理,有意识地将“0乘一位数”、“0乘两位数”、“0乘任何一个数”按顺序逐一呈现,采取“先放手计算,再明确算理”的思路。

二、尊重学生心理需求,主动有效进行练习

教材中的练习是以半结构竖式—独立列竖式—改错—解决问题这样的顺序呈现的,这是学生以往一贯的练习模式。那么,如何设计练习既能达到练习目的又能让学生参与课堂?

环节三:在练习中拓展新知

1.基本练习。

(1)个位上有进位:108×4。思考:十位上是否直接写0?是否注意个位上进位。(2)积是四位数。提问: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是否一定都是三位数?你能出一道积是四位数吗?(学生估计,验证结果)

2.改错练习,得出计算注意事项: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前一位的进位不要忘记加。

3.拓展:方框内可以填几?

学生按要求自己出题,教师黑板展示答案。

①是中间有0的三位数;

②是中间没有0的三位数;

③是中间没有0的四位数。

第一层次,针对个位和百位上有进位的情况给学生两种变式练习,感受十位上并不全是0的进位情况,并体会积的数位不同;第二层次,改错练习,用错误资源强化个位和百位上的不同点,让学生对两个概念较之前更清晰、更明确;第三层次,拓展练习,从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出发,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按要求自己出题。在出题过程中,学生既要考虑计算结果,又要考虑是否符合题目要求,这样加深了对进位的巩固,充分感悟在不同的情况下积的数位不同。三个层次的练习设计即保证了全班的基本练习,又拓展了优等生的思维,充分考虑了不同学生的需求。

三、尊重学生学习规律,感悟提升计算方法

相比前一课“三位数乘一位数”,本课内容因为乘数十位上有0,所以在计算过程中无需考虑前一位的进位,这就大大减轻了计算的复杂程度。比如:■,实际计算时直接用口诀:个位上四七二十八、百位上四六二十四,数位对齐即可。从以往的教学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正确计算。既然是学生容易达成的学习目标,是否应该提高对他们的要求,更深层次地挖掘课堂?仅仅是会竖式计算吗?能不能口算出来?

环节四:总结计算规律

1.引导比较: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跟三位数乘一位数比较难易程度怎样?为什么容易?

2.在例题竖式以及课堂生成竖式上画上虚线,提问:你发现什么?

3.做练习题,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直接尝试看算式写得数。

巧妙的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并对比乘数中间有0和普通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的难易程度,再创造性用虚线分隔竖式,让学生观察并发现其中的计算规律,尝试直接口算,为整节课的教学“画龙点睛”。

“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是一节比较简单的课,但内容简单的课要上出数学味,上出课堂的活力,关键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尊重他们的实际经验,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从经历“数学的知识”走向感悟“知识的数学”,让简单的内容也变得精彩。

(责编 金 铃)endprint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即使是简单内容的教学也应尊重学生,尽可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现以苏教版“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为例,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尊重学生实际经验,自然引入探索新知

教材从小猫钓鱼算式“0×3=0+0+0=0”开始,让学生先理解算理,再开始计算。但三年级的学生已经知道“0乘任何一个数都等于0”,并且知道计算的顺序。教学不能无视学生这些经验,应搭建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过渡的桥梁,用例题的变式进行三位数的计算复习来引入。

环节一:复习三位数乘一位数

1.情境引入:体育馆北面有4个看台,每个看台112个座位。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学生独立计算)

2.复习计算法则:前一节课学习的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得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环节二:自主探索乘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

1.出示变式例题:体育馆南面也有4个看台,每个看台102个座位。提问:你会算尝试计算吗?引导学生和前一题比较不同之处,得出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课题。

2.引导学生先估计大约有多少个座位,再尝试计算,并验证估计结果。

3.学生汇报计算过程,着重理解为什么“0乘任何数得0”。

4.学生举例加深理解,师强调“任何数”:可以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

上述环节在复习前一课“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学生独立计算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自然引入新课。这里充分相信学生,交流时让学生先说计算过程,再重点理解为什么0×4=0,并说清算理,有意识地将“0乘一位数”、“0乘两位数”、“0乘任何一个数”按顺序逐一呈现,采取“先放手计算,再明确算理”的思路。

二、尊重学生心理需求,主动有效进行练习

教材中的练习是以半结构竖式—独立列竖式—改错—解决问题这样的顺序呈现的,这是学生以往一贯的练习模式。那么,如何设计练习既能达到练习目的又能让学生参与课堂?

环节三:在练习中拓展新知

1.基本练习。

(1)个位上有进位:108×4。思考:十位上是否直接写0?是否注意个位上进位。(2)积是四位数。提问: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是否一定都是三位数?你能出一道积是四位数吗?(学生估计,验证结果)

2.改错练习,得出计算注意事项: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前一位的进位不要忘记加。

3.拓展:方框内可以填几?

学生按要求自己出题,教师黑板展示答案。

①是中间有0的三位数;

②是中间没有0的三位数;

③是中间没有0的四位数。

第一层次,针对个位和百位上有进位的情况给学生两种变式练习,感受十位上并不全是0的进位情况,并体会积的数位不同;第二层次,改错练习,用错误资源强化个位和百位上的不同点,让学生对两个概念较之前更清晰、更明确;第三层次,拓展练习,从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出发,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按要求自己出题。在出题过程中,学生既要考虑计算结果,又要考虑是否符合题目要求,这样加深了对进位的巩固,充分感悟在不同的情况下积的数位不同。三个层次的练习设计即保证了全班的基本练习,又拓展了优等生的思维,充分考虑了不同学生的需求。

三、尊重学生学习规律,感悟提升计算方法

相比前一课“三位数乘一位数”,本课内容因为乘数十位上有0,所以在计算过程中无需考虑前一位的进位,这就大大减轻了计算的复杂程度。比如:■,实际计算时直接用口诀:个位上四七二十八、百位上四六二十四,数位对齐即可。从以往的教学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正确计算。既然是学生容易达成的学习目标,是否应该提高对他们的要求,更深层次地挖掘课堂?仅仅是会竖式计算吗?能不能口算出来?

环节四:总结计算规律

1.引导比较: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跟三位数乘一位数比较难易程度怎样?为什么容易?

2.在例题竖式以及课堂生成竖式上画上虚线,提问:你发现什么?

3.做练习题,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直接尝试看算式写得数。

巧妙的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并对比乘数中间有0和普通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的难易程度,再创造性用虚线分隔竖式,让学生观察并发现其中的计算规律,尝试直接口算,为整节课的教学“画龙点睛”。

“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是一节比较简单的课,但内容简单的课要上出数学味,上出课堂的活力,关键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尊重他们的实际经验,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从经历“数学的知识”走向感悟“知识的数学”,让简单的内容也变得精彩。

(责编 金 铃)endprint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即使是简单内容的教学也应尊重学生,尽可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现以苏教版“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为例,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尊重学生实际经验,自然引入探索新知

教材从小猫钓鱼算式“0×3=0+0+0=0”开始,让学生先理解算理,再开始计算。但三年级的学生已经知道“0乘任何一个数都等于0”,并且知道计算的顺序。教学不能无视学生这些经验,应搭建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过渡的桥梁,用例题的变式进行三位数的计算复习来引入。

环节一:复习三位数乘一位数

1.情境引入:体育馆北面有4个看台,每个看台112个座位。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学生独立计算)

2.复习计算法则:前一节课学习的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得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环节二:自主探索乘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

1.出示变式例题:体育馆南面也有4个看台,每个看台102个座位。提问:你会算尝试计算吗?引导学生和前一题比较不同之处,得出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课题。

2.引导学生先估计大约有多少个座位,再尝试计算,并验证估计结果。

3.学生汇报计算过程,着重理解为什么“0乘任何数得0”。

4.学生举例加深理解,师强调“任何数”:可以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

上述环节在复习前一课“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学生独立计算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自然引入新课。这里充分相信学生,交流时让学生先说计算过程,再重点理解为什么0×4=0,并说清算理,有意识地将“0乘一位数”、“0乘两位数”、“0乘任何一个数”按顺序逐一呈现,采取“先放手计算,再明确算理”的思路。

二、尊重学生心理需求,主动有效进行练习

教材中的练习是以半结构竖式—独立列竖式—改错—解决问题这样的顺序呈现的,这是学生以往一贯的练习模式。那么,如何设计练习既能达到练习目的又能让学生参与课堂?

环节三:在练习中拓展新知

1.基本练习。

(1)个位上有进位:108×4。思考:十位上是否直接写0?是否注意个位上进位。(2)积是四位数。提问: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是否一定都是三位数?你能出一道积是四位数吗?(学生估计,验证结果)

2.改错练习,得出计算注意事项: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前一位的进位不要忘记加。

3.拓展:方框内可以填几?

学生按要求自己出题,教师黑板展示答案。

①是中间有0的三位数;

②是中间没有0的三位数;

③是中间没有0的四位数。

第一层次,针对个位和百位上有进位的情况给学生两种变式练习,感受十位上并不全是0的进位情况,并体会积的数位不同;第二层次,改错练习,用错误资源强化个位和百位上的不同点,让学生对两个概念较之前更清晰、更明确;第三层次,拓展练习,从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出发,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按要求自己出题。在出题过程中,学生既要考虑计算结果,又要考虑是否符合题目要求,这样加深了对进位的巩固,充分感悟在不同的情况下积的数位不同。三个层次的练习设计即保证了全班的基本练习,又拓展了优等生的思维,充分考虑了不同学生的需求。

三、尊重学生学习规律,感悟提升计算方法

相比前一课“三位数乘一位数”,本课内容因为乘数十位上有0,所以在计算过程中无需考虑前一位的进位,这就大大减轻了计算的复杂程度。比如:■,实际计算时直接用口诀:个位上四七二十八、百位上四六二十四,数位对齐即可。从以往的教学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正确计算。既然是学生容易达成的学习目标,是否应该提高对他们的要求,更深层次地挖掘课堂?仅仅是会竖式计算吗?能不能口算出来?

环节四:总结计算规律

1.引导比较: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跟三位数乘一位数比较难易程度怎样?为什么容易?

2.在例题竖式以及课堂生成竖式上画上虚线,提问:你发现什么?

3.做练习题,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直接尝试看算式写得数。

巧妙的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并对比乘数中间有0和普通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的难易程度,再创造性用虚线分隔竖式,让学生观察并发现其中的计算规律,尝试直接口算,为整节课的教学“画龙点睛”。

“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是一节比较简单的课,但内容简单的课要上出数学味,上出课堂的活力,关键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尊重他们的实际经验,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从经历“数学的知识”走向感悟“知识的数学”,让简单的内容也变得精彩。

(责编 金 铃)endprint

猜你喜欢
乘数三位数数位
摆三位数
积是三位数还是四位数
相同数位相加减
看错了数字
摆三位数
分清数位 照“位”读写
你了解“数位”吗
三位数密码
对齐数位 看前顾后
理性认知西藏投资乘数小于1问题:以1996—2014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