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化小结,丰富课堂教学

2014-01-21 15:07乔华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公因数公倍数认可度

乔华

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很多时候只是浅层次学习,模仿成分居多。针对这样的状况,在小学数学课堂上,适时进行知识小结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小结可以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将模糊的认识清晰化,将教学重点突出化。通过小结,学生对知识重点进行回顾,并在多次“重温”的基础上产生相对的强注意;通过小结,学生进行的交流和反思活动,更能促进知识的内化。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及时进行小结,并艺术化、多样化地开展小结活动,使之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承上启下,构建整体

小学生由于心智发展水平的局限性,对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难以快速建立“反射”。所以,教学中一旦呈现的内容较多且易于混淆时,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将学过的知识做一次梳理和回顾,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更好地为后继学习奠定基础。这样的小结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让整个知识体系显得板块分明,具有整体性。

例如,在“公倍数和公因数”教学中,小结的作用就是显而易见的。在利用例题揭示公倍数的概念,学生能通过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结:“你认为两个数的公倍数有什么特点?可以怎么来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在学生发现公倍数的无限性之后,教师再进行引导:“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无法找到它们最大的公倍数,但是可以找到最小的公倍数,我们把两个数的公倍数中最小的这个数叫做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在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内容教学结束之后,通过例2教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时,也可以在每个环节教学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归纳相关部分的重点,突破难点。同时,在教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之后,还可以再次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小结,让学生对照公倍数和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特点与求法来寻找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在反复小结的过程中,既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又加强对知识联系纽带的认识。

对于比较繁杂且易于混淆的内容,教学上多次进行小结,既对前后知识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又利于学生建立前后知识的联系,使教学因为小结而清晰、深刻。

二、反思内化,突出主体

小学数学课堂应当注重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只有学生学得主动,课堂教学效率才会得以提高;只有学生学得生动,他们的收获才会自然而深刻。小结对于课堂而言,在时间、空间上都有统领全局的作用,所以学生参与小结的积极性应当是最高的。因此,教师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独立的空间,让学生自己进行反思,将知识内化,在个人思考与集思广益的过程中,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认识百分数”教学中,我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各自用一个百分数来描述自己对本节课学习的投入程度、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老师教学的认可度。”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学生经过慎重考虑之后有了答案,交流时发现学生真正展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有的学生回答“我对这节课学习的投入程度用百分之九十来形容比较合适,因为其中有一小会我在猜想百分之多少会大于100”;有的学生自信地回答“我对百分数的掌握程度是百分之百,课上我的想法都得到了验证”;还有的学生回答“我对这节课学习的投入程度是百分之九十,对百分数的掌握程度也是百分之九十”……在对老师教学的认可度上,学生有些拘谨,但是很多学生选择了敞开心扉:“我觉得老师教学中的问题问得比较简单,所以我的认可度是百分之九十五。”“我觉得老师一直在尽力地让我们体会百分数的意义,所以我的认可度是百分之百。”“通过学习这节课,我认识了百分数,并真正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所以我对老师教学的认可度是百分之百。”……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在这样的课堂小结中,不但有结果性评价,还有过程性评价;不但有自我评价,还有互相评价;不但有教师评价学生,还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凡此总总,都对融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教学环境起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查漏补缺,释疑增效

课堂小结不应该形式化,而应真正发挥其作用。在课堂小结中,教师既可以引导学生对课堂上没有触碰到的疑惑寻求解答,也可以让学生辨明模棱两可的思考,通过查漏补缺,让学生明明白白地走出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课堂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对灵光一现的问题不要做长时间的停留,如果在交流中没有涉及这些疑问,应当迅速地把问题记录下来,哪怕只是做一个简单的记号,也有利于在小结时进行讨论和释疑。在课堂小结时,我不是程式化地问学生“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等,而是鼓励甚至“逼迫”学生提问题,所以往往用的时间比较充足,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更深刻。

例如,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课堂小结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例题中我们设小雁塔的高度为x米,列出2x-22=64的方程,但大雁塔的高度不是直接和小雁塔比较的,而是和小雁塔的两倍进行比较的,那我们可以把小雁塔高度的两倍假设成x吗?”对于这样的问题,我感觉很有价值,所以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讨论。学生经过讨论认为这样的解法是可行的,而且与原来的解法各有优劣:这样的解法很容易比较出数量关系,列方程只需要一步计算,但是在解出方程后并不能立刻解决题目中的问题,需要再进行计算;而课堂学习中的解法比较直接,但是解方程显得复杂一点。综合比较以后,学生认可了这样的方法,我问提问的学生怎么会想到这样的方法时,他回答“五年级时,你说有时候为了方便,不一定将问题设成未知数,所以我试了试这种方法”。由此可见,学生是具有创造性和可塑性的。所以在课堂小结时,教师应当给予学生足够的帮助,引导他们解疑释惑,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

四、点燃兴趣,拓展延伸

除了总结知识、解疑释惑之外,艺术性的课堂小结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课堂教学拓展到课外,将书本上的知识延伸到书外。数学学习的三维目标要想得到实现,这样的课堂小结很有必要。

例如,华应龙老师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不仅创造性地将圆的特征用“圆,一中同长也”解释得入木三分,而且让“寻宝”情境在课堂小结时得到了升华,这样的教学设计大大出乎学生的意料,也出乎许多听课教师的意料。至今,华老师在课堂小结时的神态和提出的问题还萦绕在我的心头:“同学们,宝物真的一定在这样的圆上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华老师引导学生由点到线、由线到空间进行思考,这样的课堂小结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数学眼光的建立和思维能力的形成在这样的小结下所作的延伸是难以想象的。

又如,教学“分数的加减法”一课,教师将丢番图的墓志铭运用在教学中,小结时学生对墓志铭上为什么是这样的一道数学题产生了兴趣。教师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数学家的卓越贡献,认为唯有这样的方式才足以体现数学家在这一方面的成就,并“神秘”地透露一些名人的墓志铭或者墓碑也比较“奇特”,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我想,学生在这样的小结激发下,一定会通过各种办法去了解相关的知识和历史,由此对数学史料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结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有的放矢地采用多样化的小结方式,让学生因为经历而深刻,因为深刻而执着,使学生在小结的引导下学得扎实有效,学得兴趣盎然。endprint

猜你喜欢
公因数公倍数认可度
小小数迷泽西之小房间里的大世界(下)
《最大公因数》教案
浅谈快速求最小公倍数法
浅谈快速求最小公倍数法
《约分——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约分
——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提升职业院校毕业生对母校的推荐度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式实践与启示
关于最大公因数的一个性质及证明
快速求最小公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