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CT扫描标准薄层重建与高分辨CT的价值对比

2014-01-22 16:02杨春艳徐晶晶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间质性薄层小叶

杨春艳 徐晶晶 陈 林

自16层以上的多层螺旋CT广泛应用以来,肺部CT扫描多采用10 mm层厚扫描,10 mm重建和标准算法的1.0 mm或1.25 mm薄层重建技术[1],其对小病灶的观察提供了便利,使阳性诊断率得以进一步提高。而同时沿用的高分辨 CT(high recognize computer tomography, HRCT)是通过高空间频率算法( 骨算法重建) 以及靶重建等技术,能较充分地反映肺部小病变和肺间质病变及其影像特征。后者是采用2.5 mm层厚扫描,2.5 mm和1.25 mm重建图像,对临床诊断及治疗可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本研究拟通过60例采用以上两种方法扫描和不同厚度重建的病例图像进行比较,旨在探讨便捷、经济和低辐射的肺部扫描方法。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本组收集60例患者,其中男性3例,女性17例,年龄 31~75 岁,平均56岁,病程 15 d~3 年。主要临床表现有:咳嗽、咳痰、胸闷、偶有痰中带血。60例患者在诊治过程中一周内均有普通CT扫描标准薄层重建及HRCT两种扫描和重建方法的图片存档及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 PACS)。

二、检查方法

所有病例均先在GE 公司生产的Light Speet 16 层螺旋CT 机做肺部常规剂量螺旋扫描: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40 mAs,重建层厚、层距均为10 mm(矩阵512×512,空间和时间分辩率分别为25 Lp/cm 及110 ms)和标准算法1.25 mm薄层重建。扫描时所有患者取仰卧位,于吸气后屏气扫描,扫描范围自肺尖至肺底。HRCT 扫描扫描层厚 2.5 mm,层距 5 mm ;扫描参数: 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80 mAs,高分辨骨算法重建为2.5 mm及1.25 mm两种图像进行分析诊断。

三、分析评价

将60例患者资料的1.25 mm 肺部薄层重建影像图像分成两组,由两位同年制医师采用双盲法读片,以两种薄层重建图像与10 mm厚度图像比较及两种薄层重建图像间进行对比分析,分别就肺内发现小病灶(直径≤3 cm)和间质性炎症及细小支气管扩张的数量,胸腔积液,病灶的形态、边缘,以及有无钙化、毛刺,病灶内密度是否均匀等征象进行逐一判定、比较,同时分别作出定量和定性诊断。

结 果

通过对60例患者两种扫描和重建方法分析肺部病变数目、密度、病灶形态和边缘改变,归纳为以下几种共同的CT 表现:

一、肺部局灶性炎症类

普通CT扫描标准薄层重建及HRCT 显示病变为边界清晰,可见隐藏于炎症内的小结节影、密度均匀一致,边缘可见分叶改变,细小支气管显示清楚,可见支气管充气征像。普通CT扫描10 mm层厚显示为斑片状模糊影,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边界不清晰, 对细支气管显示不清,但可见较大支气管充气管腔显示。

二、肺部小结节病灶

普通CT扫描标准薄层重建及HRCT 显示结节密度均匀或不均匀, 也可见钙化,但边界清楚锐利,可见结节周围有分叶、毛刺,结节如靠近胸膜时,可见胸膜凹陷征,部分病例还可显示胸膜与肿块之间无明显分界,或者肿块侵入胸膜下, 可使胸膜外脂肪层消失。两种薄层重建发现的小于3 cm结节灶 46个,最小结节直径均为3 mm,而10 mm层厚发现结节灶39个,7个小于5 mm病灶未能清晰显示。常规扫描技术标准薄层重建较高分辨扫描技术骨算法薄层重建而言,仅有5 例没有观察到病灶内密度不均匀表现。

三、肺部间质性炎症和细小支气管扩张

普通CT扫描标准薄层重建及HRCT 显示为互相牵拉的清晰的纤维索条影以及增厚的肺间质、小叶间隔、并可见间质周围相应出现的小叶性肺气肿, 相应区域尚可见到扩张的细支气管显示。普通10 mm层厚显示为不规则形状、不均匀密度的条片状影, 周围有较多索条,或是大量增粗的纤维索条影,其周围可有胸膜黏连、牵拉和肺大泡。

讨 论

肺部普通CT扫描标准薄层重建及HRCT均可以1.0 mm或1.25 mm重建,病变显示细腻,扫描图像及感兴趣区显示更清晰[2], 无疑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更准确可靠的依据。但薄层图像并不能完全取代 10 mm层厚的图像, 因为肺内病变的基本单位是以小叶为基础, 无论是炎性渗出或肿块样病变, 很少有仅仅累计某小叶的某一部分,而往往是累及全小叶,包括气肿、渗出或实质性病变常并发炎性渗出。薄层图像, 则无论是渗出性、肉芽肿性或是结节性病变都将表现为边界清晰锐利、密度均匀一致的块状影。因此, 对于一个渗出性病变来说,其诊断要以 10 mm 层厚为依据[3],而不能把薄层图像表现出来的均匀一致的实变影考虑为肿物。但也应避免将炎症病变掩盖下的结节病灶遗漏。

对任何肿块性质病变以及肺部慢性间质性炎症来说,肺部两种扫描方法的薄层CT重建图像均可将其实体部分显示为边界锐利的基本均质性病变。一般 CT值在 40Hu左右;10 mm层厚显示为密度明显不均匀,这是因为病灶的凹凸不平,其相对 10 mm来说是个立体图形, 而薄层CT重建图像则显示为1.0~1.25 mm层厚的平面。此外肺部两种扫描方法的薄层CT重建图像对其周边的显示更加细致, 即可清晰地显示肺间质的形态,显示纤维索条、小叶间隔、小叶形态以及细支气管管壁的形态, 这对肺转移癌与非肿瘤性病变有重要的鉴别意义[4],对炎性包块、 肿块周围可见间质增厚、模糊,可见到病灶内的支气管血管束。间质性肺炎时,肺部两种扫描方法的薄层CT重建图像显示为更加清晰细腻,可以显示清晰的肺间质增厚、纤维索条、小叶间隔增厚、小叶性肺气肿以及细支气管的增厚和扩张,这样对间质性炎症不但提供更有利的佐证,还可以更好地观察和鉴别间质内有无恶性病灶。同时,炎症肿块边缘很少分叶,可见到边缘的小叶性肺气肿及其周围的纤毛样纤维收缩条,提示了病变的收缩特征。而肿瘤样病变见不到上述改变。

肿瘤性的病变边界呈锐利的分叶或不分叶状, 除了其可以有短毛刺、脐样征、血管集束征等等众所周知的病理征象外,可见到病灶周缘圆隆饱满及炎症性病灶的收缩性反映,显示为扩张性、浸润性生长特征。这可为病变的定性提供诊断依据。此外,当病变接近胸膜时可见到肿块牵拉形成的胸膜凹陷征[5]。当病变远离胸膜时可见到相对与肺门病变远侧的阻塞性炎症。当病变贴近胸膜时,甚至可以看到病变的胸膜下浸润,造成胸膜的连续性中断,胸膜下脂肪层消失。这与炎症病变所显示的广基底的胸膜增厚不规则、胸膜下脂肪层正常,以及胸膜侧较大范围的纤维索条又有所不同。薄层CT重建图像尚可清晰地显示病变肺门侧的小支气管管腔的情况,倘若发现被阻断的支气管管腔, 则肺癌的诊断基本上可明确。

肺部两种扫描方法的薄层CT重建图像有以上许多共同优点,但二者仍有部分各异之处。肺部普通10 mm层厚CT扫描后的1.25 mm薄层重建图像对于病灶(特别是结节灶)在5mm以上者与HRCT 的同厚度重建图像无差异,但对于小于5 mm的微小病灶的边缘清晰度HRCT更有优势。因其扫描层厚仅2.5 mm,以1.25 mm或1.0 mm重建,图像信息丢失较少。临床上一般小于5 mm的病灶也只能观察复查,由于病灶太小,无法进行穿刺活检,外科医生对其进行手术也持审慎态度。近年来,HRCT 扫描技术在肺间质性病变的研究与应用较多,认为其能反映间质性肺疾病的病理改变,而且可以准确描述肺间质性病变的各种征象[3]。

肺部两种不同扫描方法在X线辐射剂量上大不相同,肺部HRCT 扫描要比普通CT扫描X线辐射剂量高50%,因其扫描层面薄不仅射线量大,而且CT机球管消耗也成正比增加;肺部HRCT扫描患者的费用比普通扫描多60%。肺部常规CT扫描薄层重建更具有明显的防护意义和经济效益。

因此,在一般情况下检查肺部病变(特别是疑有肺部结节性病变时),采用经济、适用的普通CT扫描(自带1.25 mm或1.0 mm薄层重建)应为首选方法。现今CT扫描薄层重建已逐渐应用于肺部以外器官的检查[6-7],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将来有可能逐步取代HRCT[6-10]。

参 考 文 献

1 闫国芳, 李洪涛, 陈 说, 等. 16层CT薄层重建及多平面重建对胸膜结节病变的诊断价值[J]. 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15): 43-44.

2 赵宏宇, 郝利国. 64 层螺旋CT薄层重建在老年肺局限磨玻璃密度影中的诊断价值[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16): 4047-4048.

3 苏 毅, 倪 傲, 李 源. 高分辨CT扫描技术在肺间质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J]. 临床肺科杂志, 2012, 17(6): 996-998.

4 刘巨涛, 于书奎. 高分辨 CT在肺部检查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8): 66-67.

5 吴海鸰, 汪军峰, 袁鸿绯, 等. 多层螺旋CT薄层重建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J].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8, 24(2): 187-189.

6 朱光斌, 张雪林, 伍筱梅, 等. 螺旋CT扫描及重建技术在气道异物诊断中的价值[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 22(5): 2012-2014.

7 邬海博, 袁慧书, 朱 丽. CT 薄层重建对于中鼻甲结构的外科解剖价值[J].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3, 32(3): 322-326.

8 戚跃勇, 邹利光, 孙清荣, 等. 肺部炎性假瘤的多层螺旋CT特征性表现的诊断价值[J/CD].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 电子版, 2012, 5(5): 432-434.

9 张明霞, 王仁贵. 超高分辨率薄层CT对直径2 cm以下肺小结节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J]. CT理论与应用研究, 2014, 23(1): 123-130.

10 王志刚, 许持卫, 葛 攀, 等. 螺旋CT薄层骨算法重建技术对前颅窝骨折的诊断价值[J]. 现代临床医学, 2014, 40(1): 42-43.

猜你喜欢
间质性薄层小叶
间质性肺炎知多少
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对间质性肺疾病的治疗效果评价
Positive unlabeled named entity recognition with multi-granularity linguistic information①
红花续断胶囊中当归、川芎及大黄的薄层鉴别
薄层色谱法在中药定性定量研究中的应用
18F-FDG PET/CT结合薄层螺旋CT、增强CT和临床资料在孤立性肺空洞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具有自身免疫特征的间质性肺炎的临床特点
防治苹果小叶病 流翔高钙来助力
苹果小叶病的防治
行为治疗在非溃疡性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