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保障河南省粮食安全的措施及建议

2014-01-23 08:45卢松
种子科技 2014年8期
关键词:高标准河南省粮食

卢松

(河南报业集团,河南 郑州 450008)

浅谈保障河南省粮食安全的措施及建议

卢松

(河南报业集团,河南 郑州 450008)

粮食事关国计民生,抓好粮食生产既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的重大政治责任,又是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的大事,也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及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论述了河南省夺取夏粮丰收、保障粮食安全的五大措施,并提出保障河南省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对策建议。

夏粮丰收;粮食安全;保障措施

面对播期严重干旱、冬季气温偏高、春季病虫害暴发态势明显等不利因素,河南省委、省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狠抓政策落实,积极创新实践,科学应变管理,使得2014年全省540.7万hm2小麦生产获得空前丰收,产量空前提高,质量空前提升。夏粮总产量达333.88亿kg,比2013年增产10.36亿kg,在高基点上实现了“十二连增”,河南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大省的地位得以稳固。

河南夏粮再次丰产、高产、增产,是给中央殷切期待的优良答卷,也为中国粮食安全增添了更有分量的砝码。粮食事关国计民生,抓好粮食生产既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的重大政治责任,又是解决河南省1亿人口吃饭问题的大事,也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

河南省夏粮再夺丰收,关键在于做到了“五个坚持”。

1 保障河南省粮食安全的五大措施

1.1 坚持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不动摇

河南省的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10,小麦产量超过1/4,地位举足轻重。要立足打造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这一目标任务,着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努力在高基点上实现粮食生产新突破。

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始终把维护粮食安全、口粮绝对安全作为基本政治责任扛在肩上,把粮食生产作为河南一张王牌、一大优势着力培育,努力在高基点上实现粮食新突破。

为抓好粮食生产,河南坚持落实党的惠农政策不走样,健全种粮奖补机制,不断调动基层政府抓粮的自觉性;落实“4项补贴”,不断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坚持守住耕地红线不动摇,耕地面积连续15年占补平衡,稳定在820万hm2左右,小麦面积连续11年增加。坚持强化目标责任不松劲,河南省政府与省辖市、直管县政府首次签订粮食生产目标责任书,纳入省委、省政府目标管理,严格督察考核。坚持高标准粮田持续建设不停步,加快推进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确保到2020年粮食生产能力稳定达到650亿kg。坚持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不懈怠,加快构建小麦产业体系,提升小麦产业化水平。

1.2 坚持高标准粮田建设抓手不放松

为把粮食生产主动权牢牢抓在手上,2012年,河南省即在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出台之前,率先启动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规划到2020年建成424.6万hm2平均亩产超吨粮的高标准永久性粮田,实现由建高标准农田向建高标准粮田转变,由抓粮食向抓口粮、由抓普通粮向抓优质粮转变,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高标准粮田建设工程是河南实现粮食增产开辟的新途径和重要抓手。作为永久性粮田,其对守住耕地红线、保障粮食面积有着重要意义;作为基础设施完善和科技配套的超吨粮田,其对提升地力、实现粮食稳产增产发挥着巨大作用。为建设好高标准粮田工程,河南省重点采取了如下措施。

1.2.1 统一标准建

率先发布高标准粮田建设地方标准,为各类农田基本建设项目提供统一要求。

1.2.2 示范推进建

选择滑县等6个产粮大县,按照“规划提升高标准、基础设施高标准、资金整合高标准、配套服务高标准、管理保护高标准、考评奖励高标准”的要求,开展省级示范点建设,完善提升农田基础设施和科技支撑条件,建成样板工程,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1.2.3 持续提升建

高标准编制2014—2020年建设规划,按照规划标准和建设进度有序推进,实现高标准粮田建设持续化、规模化。2013—2014年,完成农田水利建设投资290.27亿元,投资额和工程量居全国第二位。

1.2.4 依法管理建

加快制定《河南省高标准粮田保护条例》,把高标准粮田建设纳入法治轨道,实现依法规划、建设和管护。截至目前,全省已完善建成高标准粮田197.2万hm2。2014年,建成区小麦平均产量达到500 kg/667 m2以上,比非建成区高100 kg/667 m2。

1.3 坚持科学应变管理夺丰收

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河南省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组织、部门服务、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坚持靠前指挥,动员一切力量,抗击灾害保生产。

在2014年小麦生产中,河南省集中打赢了3场关键战役,对再夺丰收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1.3.1 打赢了抗旱抢种保面积的攻坚战

2014年麦播期间,河南省持续高温干旱,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近60%,可播面积只有133.3万hm2,仅占1/4,适时播种严重受阻。为此,省政府召开全省电视电话会议,对抗旱种麦进行紧急动员部署,派出18个督导组包市包县,开展抗旱种麦督导。全省累计投入抗旱资金8.19亿元,抗旱种麦365.6万hm2,整个麦播面积达到540.7万hm2,有灾之年麦播面积不但没有减少,还比上年增加了4万hm2。

1.3.2 打赢了防控病虫害减损失的阻击战

受早春气温偏高、外来菌源充足的影响,小麦条锈病、赤霉病暴发呈流行态势。面对如此严峻形势,及时启动1 044个麦田病虫监测点开展监测,组织1 438名测报人员开展田间病虫调查,实行周报制度和首发奖励制度。充分调动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努力扩大应急防控面积;组织下派大批农技人员进地入户,指导农民科学喷防。全省印发病虫防治技术资料668万份,防控小麦条锈病82万hm2,预防赤霉病400万hm2,为确保河南省乃至黄淮麦区小麦安全生产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护屏障。

1.3.3 打赢了“一喷三防”增产提质的保卫战

坚持把落实“一喷三防”补助政策上升为政府行为,按照“谁防治、补助谁”的原则,动员发动广大农民群众,鼓励社会化服务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航空植保,积极开展“一喷三防”,全省30多个县开展了飞防作业,“一喷三防”面积达833.3万hm2,有效防控了小麦蚜虫病、白粉病等后期病虫危害,增强了小麦抗逆性,大大提高了小麦灌浆强度和品质。

1.4 坚持农业科技创新强支撑

聚力科技创新推广,聚焦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走一条适合省情的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为河南省小麦生产在高基点上实现新突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1.4.1 发挥良种化支撑

坚持以产业化为方向,加快新品种繁育和推广,近两年全省通过国家和省级新品种审定41个。以小麦良种补贴、粮丰工程等政策科技项目为带动,着力扩大新品种推广面积。矮抗58获得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周麦22、矮抗58、郑麦366种植面积均达到66.7万hm2以上,12个主导品种种植面积超过433.3万hm2,占全省小麦面积的80%,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在商水县汤庄乡高标准粮田建成区内,周麦22千亩示范方产量达764.2 kg/667 m2,比全省平均产量高300 kg/667 m2以上。

1.4.2 强化集成技术支撑

在全省高标准粮田建成区内,深入开展小麦高产创建活动,强力推广集成技术模式,挖掘小麦增产潜力。把全省划分为8个小麦生态类型区,分区域有针对性实施标准化技术模式,重点推广深耕深松、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等增产关键技术,实现大面积均衡增产。全省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333.3万hm2以上,深耕面积达到200万hm2,麦田病虫害基本实现全程防控。据测算,仅深耕一项技术的推广,每667 m2小麦就增效近80元,全省累计增效24亿元。

1.4.3 探索生态化支撑

以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耕地有机质提升示范等项目为载体,建设320个示范区,大力推广使用节种、节水、节肥、节药等新技术、新措施,推进小麦生产生态化。1.4.4 创新科技服务支撑

打破乡镇行政区域界限,把970个农技区域服务站建在粮食主产区的田间地头、建在农民身边,实现县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延伸、范围扩大、功能拓展、方式转变,做到始终把农技送到农民门上,有效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

1.5 坚持深化农业改革激动力

多年来,河南省始终把深化农业改革作为推动小麦产业升级的动力,加快培育小麦产业发展新优势,实现由抓生产向抓产业、由供原粮到供产品转变,提高小麦综合效益,推动生产发展方式转变。

1.5.1 创新农业经营方式

筹措财政资金3亿元,奖励和调动社会多方参与积极性,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小麦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水平。目前,全省有农民合作社8.1万个、家庭农场1.6万个、种粮大户3.9万个。进一步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促进土地规范有序流转,全省土地流转面积达214.4万hm2,占耕地面积的29%。

1.5.2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

成立河南现代农业投资担保公司,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模式,取得了为新型经营主体3年300亿元的授信额度。筹措5亿元资金,组建河南粮食产业投资担保公司,通过为中小粮食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有效缓解了贷款难问题。

1.5.3 创新支农服务方式

通过政策引导、多方参与,创新支农服务方式,构建多层次、多领域、多渠道的支农服务平台。省邮政总公司积极开展农业技术指导培训和优质农资配送供应,建设邮政万亩小麦示范方7.3万hm2。

1.5.4 创新小麦产业发展方式

加快构建“生产与加工结合、产量与品质并重、质量与效益并举”的现代产业格局,推动小麦产业升级。目前,河南省共有小麦加工类产业集群37个,建成小麦生产基地近66.7万hm2,吸纳33.2万农民就业,带动农民增收133.2亿元。

2 保障河南省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对策建议

夏粮“十二连增”来之不易,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为保障河南省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今后应将这些关键点一个一个抓落实,抓到位,努力在高基点上实现粮食生产新突破。

2.1 加快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

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必须统筹推进田间生产设施建设,跟进抓好科技创新与推广支撑条件建设,推动粮食生产走内涵式发展之路。为此,河南省将尽快出台《河南省高标准粮田保护条例》,把高标准粮田建设纳入法治轨道,实现依法规划、建设和管护,确保到2020年建成高标准粮田424.6万hm2。

2.2 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围绕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的问题,河南省将通过推进土地确权颁证,稳定农户承包权、盘活土地经营权,积极开展土地流转服务,促进土地有序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以基础设施建设、技能培训、综合服务为重点,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政策、资金支持,加强对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积极开展示范性引导,促进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健康发展。

2.3 加快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充分利用全省已建立的小麦、玉米等产业技术体系及现有的首席专家、岗位专家和综合试验站,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加强动态管理,保证体系活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构建商业化育种与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有序分工、密切配合的种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加速构建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充满活力、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2.4 加快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强化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农业信息化体系和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加强乡镇农经机构建设,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公益性服务组织的主导作用。二是鼓励支持经营性组织参与良种示范、农机作业、抗旱排涝、农资配送、统防统治、信息提供等农业生产性服务,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运行市场化。

粮食生产是河南的一张王牌、一大优势。河南粮食生产的探索,为中国人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昭告世界:保障口粮绝对安全,中国特色的粮食稳定发展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2014-07-15

1005-2690(2014)08-0019-03

F326.11

A

猜你喜欢
高标准河南省粮食
珍惜粮食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山西省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6.89万公顷(253.34万亩)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确保按时保质完工
农田“高标准”带来农业高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