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子俊老中医针灸经验选萃

2014-01-25 08:41奚向东
中国民间疗法 2014年2期
关键词:诊脉掌骨针灸

奚向东

(江苏省常州市中医医院,213003)

程子俊教授是全国第一、二、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师带徒专家,江苏省名老中医,从事针灸临床及教学工作70余年,有着极其深厚的中医针灸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强调以整体观及辨证思想为基础,理论联系实际;以经络学说为主导,现代医学相辅助;主张用针先诊脉,辨证、辨病与辨经相结合;取穴少而精,重视特定穴,擅用、活用八脉交会穴。独创程氏“蜻蜓点水术”和“三才补泻法”等针刺手法;创立“通脱法”和“第三掌骨疗法”等理论;并将程氏祖传的“程氏环中穴”及“前悬钟穴”等临床经验发扬运用于临床。其针灸造诣享誉省内乃至全国。笔者有幸成为全国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拜师学习3年,深得程老嫡传。现择其部分学术思想及针灸精粹介绍如下。

用针先诊脉,下针如有神

望、闻、问、切是中医学在诊断疾病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是辨证论治的客观依据。每有学生问及程老如何提高针灸疗效时,他最常说的一句话是:“若要下针如有神,用针必须先诊脉”。程老在针灸临证时十分重视四诊合参,更特别强调“用针先诊脉”,且不论初、复诊病人。所以凡经程老针治过的病人,无不称道其疗效之神奇。看到现在临床上许多针灸医生为图方便,更或认为其无用而忽略切诊中切脉这一中医特色诊法,程老十分着急,惊呼“针灸将萎”,告诫弟子一定要大加宣教,扭转这种用针不诊脉的习气。

早在《灵枢·九针十二原》就已明确告诉我们:“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治也。”程老用其七十余年的坚守告知后学,用针前必须先诊察脉象,根据脉象来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判定疾病的轻重及预后。然后决定针灸的治法、处方、配穴;用针还是用灸,或针灸并用;针刺宜补还是宜泻,或平补平泻;是留针,还是速刺疾出等等。如诊脉时患者为数脉,说明邪热亢盛,病性属热证,当取大椎、鱼际、尺泽、曲池、内庭、委中、外关、十宣等清热作用的穴位,针用泻法或三棱针点刺出血,速刺不留针;若为迟脉多属寒证,当选用具有温经散寒作用的穴位关元、水道、大横、阴陵泉等,风寒或寒湿针用泻法,虚寒针用补法或温灸,久留针,加灸或温针灸等;若为虚脉,多属气血两虚,尤多见于气虚,多选用具有补益功效的穴位,如足三里、气海、关元、神阙、膏肓、肾俞、命门、志室等,针用补法,可留针或灸。可见脉象不同,病证的寒热虚实就不同,病邪的表里深浅也不同。故在针灸临床上,用针必先诊脉,切勿盲目施针。若不诊脉而用针,必将导致辨证错误、取穴配伍失当、针灸手法错误。从而使临床疗效不佳,疾病恢复缓慢;甚至加重病情,犯“虚虚实实”之戒。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许多针灸医生临床疗效平平,甚至针治后病情反重的原因所在。

创用“通脱法”[1],提高针灸疗效

循经远部取穴和局部取穴是针灸处方的基本法则之一,现临床及针灸学教材中的针灸处方,循经远部取穴和局部取穴常常混在一起,临床操作时未明确穴位先后,不问病情急缓,常规针之。结果往往临床疗效不定,甚至有加重病情之嫌。程老根据经络“根结、标本”理论及“经脉所通,主治所及”和“输穴所在,主治所在”等理论,循经远部取穴与局部取穴相结合,独创了一种临床高效实用的针刺操作方法——“通脱法”,从而很好地解决了循经远部取穴和局部取穴的关系,大大提高了针灸临床疗效。

“通”即疏通,指疏通经脉,使经气运行畅通之意。这里指循经远道取穴,以疏经通络。“脱”有轻快、脱离、脱落的含义,即解脱(解除)病邪或病痛,这里指局部取穴,以疏散局部病邪。本法的运用原则是:对急性病症的初期,尤其是急性痛症的早期,针刺应“通”而不“脱”;当急性病症有所缓解后,即可采用先“通”后“脱”之“通脱”结合疗法;对于慢性病症则宜先“脱”后“通”,以“脱”为主。即在病症的初期或急性期应采用循经远道取穴,以疏通壅滞的经气,使邪有去处而外出,此时忌局部取穴,否则会使邪气留而不去,甚至深入而加重病情。经“通”法治疗后,远道的经脉得以疏通(其时间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脉象而定),则急性病症得到缓解,病情进入中、后期。此时,应先循经远道取穴,而后局部取穴,两者相互结合以疏通经气,疏散局部邪气,则病可速愈[1]。若病日久进入恢复期,或是慢性病症当先取局部穴位,以调整、平衡受病部位或器官的阴阳气血,后取远道腧穴以调补经气,驱邪外出。如急性腰腿痛,其初期宜循经远道取穴行“通”法,取束骨、委中、阳陵泉等,针用泻法,留针15~20min,每日治疗1~2次。经过1~2次的“通”法治疗,患者疼痛常可明显缓解,脉象由弦紧变弦。治疗改先“通”后“脱”之 “通脱”结合法,取穴先取承山、委中、阳陵泉刺之,后刺腰阳关、大肠俞、肾俞等穴,针用泻法,留针20~30min,每天或隔天1次。若病日久为慢性腰腿痛者,当行先“脱”后“通”,以“脱”为主之法,即先取局部的肾俞、命门、腰阳关、大肠俞等穴,后取下肢的委中、阳陵泉、昆仑等穴,针用平补平泻,留针30min,隔日1次,则病可渐愈。

临床取穴少而精,擅用、活用八脉交会穴

程老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深悉针灸治疗规律,临诊取穴强调少而精。他认为:“善用兵者,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善用针者,穴不在多,更在于精”。针灸治病的原理是通过针刺或艾灸人体的一定腧穴,以激发经脉之气,调动人体的正气,抗御疾病,驱邪外出,达到邪祛正复。如若取穴过多,则极易耗散人体的正气而无力祛邪外出,病必难愈或不愈,甚至加重病情或留下后遗症,此其一。其二,经脉及腧穴间均存在五行生克关系,“同经子母补泻”和“异经子母补泻”正是利用了这一五行生克关系而产生的一种补泻方法。所以,若临床过多甚至杂乱取穴时,其生克关系将遭到破坏,子母补泻逆乱,以致当补反泻,当泻反补,经气逆乱,则病定难愈,甚或加剧。如肝实证泻行间、少府,虚证补曲泉、阴谷,二者前穴系本经子母补泻,后穴是异经子母补泻。如不问肝实与虚,只要肝病就统取行间、少府、曲泉、阴谷等穴,甚至更多穴位,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其三,针刺需刺入肌肤,对机体来说是一种创伤,每刺一穴都会引起患者疼痛和恐惧,尤其是初针患者、儿童及惧针者。如取穴过多,很多病人就会因恐惧而放弃针灸治疗,并直接影响其周围人群对针灸的信任,进而影响针灸事业的发展。临床上因取穴过多而造成不良后果的例子不胜枚举,如面瘫的早期过多取用面部穴位,导致面肌痉挛、口眼联动症;急性扭伤,早期局部取穴过多,致患者疼痛加剧,病情加重、延长等。程老临诊选穴配方是在辨证、辨病和辨经后的精选,用穴一般很少超过5穴。如偏头痛取足临泣、外关、中渚;肋软骨炎取内关、公孙;习惯性便秘取支沟、下巨虚、天枢;失眠取神门、少府、太溪;胃脘痛取足三里、内关、公孙;胆囊炎取阳陵泉、丘墟、三阳络;腓肠肌痉挛取承山、阳陵泉等。重视特定穴,善用和活用八脉交会穴是程老取穴的另一个特点。八脉交会穴又称“窦氏八穴”,是按照日时干支进行配穴运用,临床疗效卓越,但因其需要推算,确定开穴,临床实际运用时较为繁琐,一般针灸医生较难掌握。于是程老概括、总结了一种灵活、简便、实用,不受日时规律约束的八脉交会穴选穴配穴法。即八脉交会穴上、下两两配穴法,具体配伍除临床常用的公孙配内关、后溪配申脉、足临泣配外关、列缺配照海外。程老还总结了另外四组八脉交会穴上下配穴法。不仅提高了临床疗效,更扩大其治疗范围。具体配伍治疗如下:

列缺配公孙:调冲任,是治疗妇科方面疾病的特效配穴。如月经不调、痛经、闭经、滞产等。针刺时当补列缺,泻公孙。

内关配照海:疏调阴维、阴跷脉,对治疗神经官能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及胸闷、心悸、呃逆、癫、狂、痫及咽喉肿痛等病证疗效显著。针刺时宜补内关,泻照海。

外关配申脉:治疗阳维、阳跷脉失调的病证,用于治疗体表感觉异常及肢体功能障碍。如四肢躯干麻木、蚁走、酸冷等感觉异常,中风半身不遂,肢体肿痛等症,以及耳鸣、耳聋、头项颈肩疼痛等病证。针刺时常补外关,泻申脉。

后溪配足临泣:是治疗偏头痛、颈项强痛、耳聋、耳鸣、目赤肿痛、疟疾、胁肋痛等病证的特效经验配穴。针刺时常泻后溪,补足临泣。

运用全息规律,创“第三掌骨疗法”诊治颈椎病[2]

临床治疗颈椎病方法众多,但均因其易复发,疗程长,患者难以坚持治疗而使疾病迁延难愈,严重者常常影响生活和工作。程老根据经络学说的根结、标本理论及敏感点测定,运用生物全息论观点,逐步探索并发现了人体的第三掌骨与颈椎的特殊关系,提出了“第三掌骨疗法”理论,为诊治颈椎病及其他颈部疾患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具体操作如下。

定位:患者轻握拳,将手背第三掌骨的尺侧缘平均分成七等份,每一等份代表一节颈椎椎体,从掌骨小头至手背腕横纹方向,依次相当于颈椎的第1至第7椎体。

操作:根据患者颈部的压痛点及其放射部位,同时结合颈椎X线片,以确定颈椎的病变部位。然后嘱患者轻握拳,于手背第三掌骨尺侧缘的相应段上寻找到压痛点(如第5颈椎有病变,可在相应的第三掌骨的第5段上找到压痛点)。之后分针刺或贴压两种方法进行操作。

针刺法:患者轻握拳,手背第三掌骨尺侧缘压痛点常规消毒后,取30号1寸毫针,速刺进针,然后缓缓刺入0.5寸,行捻转泻法1~3min,同时嘱患者缓缓活动颈项,留针20~30min,每日1次,双手交替针刺,5次为1个疗程,休息2d,进行下一个疗程。

贴压法:选较大颗粒的王不留行籽,置于剪成1cm×1cm的医用胶布上,贴于手背第三掌骨尺侧缘痛点处,嘱患者每日按压3~4次。按压时握拳,向第三掌骨尺侧缘一紧一松地进行按压,力量以疼痛能够耐受为度,每次按压10min,边按压边活动颈项。疼痛甚者,可适当增加按压力量和次数或在剧痛时增加1次按压。隔日换贴1次,双手交替按压,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可不休息。

特点:程氏“第三掌骨疗法”治疗颈椎病,有着独特而显著的疗效。其操作简便,无副作用。特别是贴压法,为广大患者,尤其是惧针者及上班族所乐于接受,患者可自行操作,且不受时间、地点和环境的限制。患者既能坚持治疗,又不影响工作和学习。本法对颈型颈椎病疗效最好,神经根型、交感型和椎动脉型疗效也较佳,对脊髓型则疗效较差,应综合治疗。此外,本法对颈部软组织的急慢性损伤,如落枕、颈项肌劳损、颈肌筋膜炎等病灶也有十分满意的疗效。

程氏“第三掌骨疗法”的另一大特点是,运用其对颈椎病进行定位诊断,即从第三掌骨小头始,沿手背第三掌骨尺侧缘向手背腕横纹方向,仔细地逐一进行按压,当某段上出现痛点时,即表明相应的某个颈椎或其附近的小关节、肌肉、筋膜、韧带等组织有病变。如第三掌骨第5等份处有压痛时,则表明第5颈椎或其附近的小关节、肌肉、韧带等处有病变。这在临床诊断及治疗中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

结语

程子俊教授作为当代针灸界的一代名师,精通古典医籍,融会现代医学理论,注重临床教学,研究并将针灸理论及临床操作化繁为简,达到执简驭繁,为针灸临床疗效的不断提高作出极大的贡献,为针灸后学者总结并创立了诸多弥足珍贵的针灸学术财富。其“耐得住寂寞”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精神境界,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甘为人梯的奉献品德,更值得后学者敬仰和学习。

[1]奚向东.程子俊教授“通脱法”针治面瘫经验[J].上海针灸杂志,2005,24(12):1-2.

[2]奚向东.程子俊老师运用第三掌骨治疗颈椎病的经验[J].针灸临床杂志,1999,15(7):12-13.

猜你喜欢
诊脉掌骨针灸
第1掌骨桡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
微创克氏针经皮固定治疗第5掌骨骨折
微型锁定钢板螺钉与克氏针治疗闭合性掌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面向未来的中国医学——针灸篇
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掌骨骨折的疗效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院士诊脉电动车自燃事故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为业余棋手诊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