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炮制历史沿革研究

2014-01-26 12:40孙立立张乐林
中成药 2014年1期
关键词:人民卫生出版社本草药典

周 倩,孙立立,张乐林

(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山东济南 250014)

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中国药典》收载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 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味甘,性微温,归肺、脾经,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作用。历代收载的黄芪的炮制方法包括蒸制、蜜制、酒制、盐制、炒制、姜汁制等多种方法,沿用至今并且应用最为广泛的为蜜炙法。本文在查阅古今文献的基础上,对黄芪炮制历史沿革进行了归纳,可为进一步探讨黄芪炮制原理提供借鉴。

1 净制

关于黄芪净制的最早记载见于汉代《金匮要略方论》[1]云“去芦”。关于净制的其他记载还包括“先须去头上皱皮”[2](南北朝·《雷公炮炙论》)、 “剉去芦头”[3](宋·《卫生家宝产科备要》),明代又有“去苗”[4](明·《普济方》)、 “刮皮”[5](明· 《奇效良方》)的记载。现代则采用“除去须根和根头”。

2 切制

关于黄芪的切制方法,记载较多的为“剉”法,如《雷公炮炙论》[2]中“手擘令细,于槐砧上剉用”及元·《卫生宝鉴》[6]“去芦皱 (铡)剉碎,桶剉,竹筛齐之,用”。其他方法还包括“薄切”[7](宋·《圣济总录》)、杵为细末[8](宋·《证类本草》)、“洗净寸截,捶破丝擘”[9](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细切,以刀劈开揭薄”[10](宋.《传信适用方》)等。《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黄芪“炮制”项下收录方法为“除去杂质,大小分开,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3 炮制

3.1 单纯加热制 黄芪炮制方法的记载中,单纯加热制记载较少,仅有“蒸”和“炒”两种方法。蒸制记载包括“蒸半日出”[2](南北朝·《雷公炮炙论》)和“蒸过焙干”(宋·《圣济总录》)。宋·《校注妇人良方》[11]载有“炒”法,明·《普济方》对炒制程度做了规定,记载为“微炙炒,略炙炒”。

3.2 辅料制

3.2.1 蜜制 关于黄芪蜜制的记载始于宋代,主要包括蜜炙、蜜炒、蜜蒸和蜜酒煮等。

蜜炙 所有关于蜜制法的记载中,最多的为“蜜炙”法,如宋·《小儿药证真诀》[12]载有“蜜炙”,宋· 《圣济总录》[7]中 “蜜涂炙”,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9]中“凡使,先须擘开,涂蜜炙微赤色,却薄切,焙干秤。方入药用”以及宋·《传信适用方》[10]中“称六两,以刀劈开揭薄,用白沙蜜不酸者一两,微入水少许调解,则易涂蘸,候搓匀,炙之微紫色,候冷剉碎”。现代黄芪应用最多的方法亦为“蜜炙”,但经国内学者考证,在古代,“炙”法与现代的意义有所不同,主要是“烘烤”的意思[13]。

蜜炒 宋·《卫生家宝产科备要》[3]中记载“剉碎,用蜜汤拌,铫内慢火炒,次微焙”,宋·《扁鹊心书》有“蜜水拌炒”[14]。在古代“炒”意为“于锅中干炒”[13],因此此处“蜜水拌炒”应该更接近于现代的蜜炙法。

蜜蒸 宋·《校正集验背疽方》有 “……以蜜水浸润湿,瓦器盛,盖于饭甑上,蒸三次……”。

3.2.2 盐制法 历代关于盐制法的记载包括盐焙制、盐浸、盐蒸、盐炒法等。

盐焙制 关于盐焙制的记载主要为宋代,包括“洗打破手劈如丝,以盐少许和水揉,猛火焙干”[7](宋·《圣济总录》)、“洗净,寸截,捶破丝擎,以盐汤润透,用盏盛,盖汤饼上一炊久,焙燥”[9](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和“去芦,盐水浸焙”[15](宋·《济生方》)。

盐浸 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16]记载了“擘开,盐汤浸一宿”,明代《普济方》中亦有盐浸法的记载。

盐蒸 宋·《校正集验背疽方》中有“拣不用叉附及蛀者,剉作二寸长、截拍匾,以冷盐汤湿润之,瓦器盛,盖甑,上蒸三次,焙干,剉细用”。

盐炙 明·《济阴纲目》[17]收载了“盐水浸,火炙”的方法。关于盐炙的记载还包括明·《外科启玄》[18]中“盐汤润炙”以及明·《普济方》中“净洗,寸截,捶碎,擘如丝状,以盐汤浸透,微火炙酥,剉。”

盐炒 包括盐水拌炒[11](宋·《校注妇人良方》)和盐酒炒 (清· 《本草汇》)。

盐蜜炙 盐蜜水涂炙[19](元· 《活幼心书》)。

3.2.3 酒制法 宋·《传信适用方》中有酒煮法,记载为“细切,用无灰酒浸,夏月七日冬月十四日,如要急用,将慢火量煮”,其他还包括了“酒炙”[20](明·《医学纲目》)和“酒浸一宿”[21](清·《外科证治全书》)等法。

3.2.4 其他制法 除上述炮制方法外,历史还记载一些其他的炮制方法,如明·《仁术便览》云“姜汁炙”[22],《寿世保元》 “每一两,用桂一钱煎汤,将碗盛,饭上蒸熟”[23],清·《外科大成》有 “米泔水浸炒”[24],清·《本草纲目拾遗》有“人乳制七次”[25]。清·《本草新编》[26]中“一斤,用防风一两,先将防风用水十碗煎数沸,漉去防风之渣.泡黄芪二刻,湿透,以火炒之干,再泡透又炒干、以汁干为度,再用北五味三钱煎汤一大碗又泡,半于半湿复炒之,火焙干得地气然后用之”。清·《医学从众录》[27]中有“一两五钱,用川芎一两,酒煎收入,去川芎”。清· 《增广验方新编》[28]中记载了“九制黄芪”,具体方法如下:“二斤,洗净,切片,烘干,第一次用木通二两煎水泡一夜,晒干。二次升麻一砌,照前。三次丹皮二两四钱,照前。四次沙参三两五钱,照前。五次玉竹四两六钱,照前。六次制附子一两,照前。七次五味二两,照前。八次防风二两,照前。九次蜜糖三两拌炒,制完蒸过,七日可服。每用二钱,水一杯,饭上蒸好,临时对酒少许服,渣再煎服。”

沿用至今包括蜜炙法[29](2010年版《中国药典》)、盐麸制[30](《集成》)、盐制[31](《河南省中药材炮制规范》)和米制(《云南省中药炮制规范》)等。其中应用最广泛的为蜜炙法,其他方法一般仅在地方炮制规范上应用。

4 炮制作用

明·《医宗粹言》曰“凉药中生用,温以补脾,必须炙熟”、“用蜜水涂之,慢火炙过用,补中益气……”。这些“生凉熟温”,“温以补脾”理论在黄芪的应用中也有所体现,如明·《本草蒙荃》中“生用治痈疽,蜜炙补虚损”。明·《炮炙大法》 “补气药中,蜜炙用……”[32]、清·《得配本草》[33]中 “补虚蜜炒。”清·《长沙药解》[34]中“凡一切疮疡,总忌内陷,悉宜黄芪蜜炙用,生用微凉,清表敛汗宜之”。清·《药品辨义》中“用蜜炙能温中健脾……”等等。

对其他炮制方法的炮制作用也有描述: “疮疡药中,盐水炒用”(明·《大法》)“…从骨托毒而出,必须咸水炒。痘疮虚不发者,在表助气为先,又宜生用”(清·《药品辨义》)“……嘈杂病乳炒。解毒盐水炒。胃虚米泔炒。煖胃,除泻心火、退虚热、托疮疡,生用”(清·《得配本草》)“九制黄芪……与人参同功,气虚者服之最佳”(清·《增广验方新编》)。清·《本草述钩元》[35]中“治痈疽生用,治肺气虚蜜炙用,治下虚盐水或蒸或炒用”。“如欲其稍降盐水炒。……用盐水炒,以制其升性”[36](清·《本草从新》)“血虚肺燥捶扁蜜灸。发表生用。气虚肺寒酒炒。肾虚气薄盐汤蒸润切片用”[37](清·《本草求真》)。

对于现代应用广泛的蜜炙法,古人也曾提出质疑,李中梓提出“古人制黄芪多用蜜炙,愚易以酒炙,既助其达表,又行滞性,若补肾及崩带淋浊药中,须盐水炒之”[38],认为黄芪酒炙,可助黄芪行气达表,增加其行气之功,同时增加黄芪行气活血的力量,要优于蜜炙法,若用于补肾,则亦用盐水炒。清·《本草新编》提出“黄芪原不必蜜炙也,世人谓黄芪炙则补,而生则泻,其实生用未尝不补也”,认为黄芪生用同样具有补益的作用。黄芪蜜炙究竟有无道理,还需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和试验方法,从黄芪以及蜜炙黄芪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入手,从根本上阐明黄芪蜜炙原理与蜜炙的科学性。

5 小结与讨论

5.1 古代关于黄芪净制记载最多的方法“去芦 “,芦头是指主根顶端短小的根茎,顶端横生皱纹的部位,因此《雷公炮炙论》 “先须去头上皱皮”应该也是指的芦头部位, 《中国药典》2010年版收录方法为“除去须根和根头”,与古代记载方法相一致。

5.2 关于黄芪的切制方法,历代以“剉”最为多见,后又出现“薄切”、 “细切”等法,药典收录方法为“切厚片”。

5.3 历史上黄芪出现过多种炮制方法,包括单纯的加热炮制、蜜制、盐制、酒制、乳汁制等,但其中多数现已淘汰不用,目前只有蜜炙法传承下来且应用广泛。一些地方炮制规范还收载了炒制、盐麸制、米制、酒制和盐制,但应用范围较小。

5.4 历史上多认为黄芪“生凉熟温”、“温以补脾”,现代认为生黄芪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等作用,与古代记载“治痈疽、助气”等作用一致,蜜炙品现代认为主要用于益气补中,与古代记载多一致。

5.5 综上所述,中药黄芪用药历史悠久,炮制方法丰富,生品和蜜炙品作为主流炮制方法沿用至今。然而目前关于黄芪炮制的研究尚不够深入系统,未能科学地阐明黄芪的炮制意义。因此有必要开展黄芪蜜炙前后的化学、药效等方面研究,为黄芪饮片的临床合理利用及黄芪饮片的工艺和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1]汉·张仲景.王叔和集.金匮要略方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3:7.

[2]南北朝·雷 敩.雷公炮炙论[M].辑佚本.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6:22.

[3]宋·朱瑞章.卫生家宝产科备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42.

[4]明·朱 橚.普济方:卷五[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2538.

[5]明·方 贤.奇效良方[M].商务印书出版社,1959:193.

[6]元·罗天益.卫生宝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346.

[7]宋·赵 佶.圣济总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356.

[8]宋·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303.

[9]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153.

[10]宋·吴彦夔.传信适用方[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75.

[11]宋·陈自明.校注妇人良方[M].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1959:548.

[12]宋·钱 乙.小儿药证直诀[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84.

[13]徐成贺,刘素文.《金匮要略》药物炮制方法探讨[J].国医论坛,1999,14(6):1.

[14]宋·扁鹊.扁鹊心书[M].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林指月本(下):27.

[15]宋.严用和·济生方[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63.

[16]宋·陈 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198.

[17]明·武之望.济阴纲目[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8:135.

[18]明·申斗垣.外科启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

[19]元·曾世荣.活幼心书:第三卷[M].宣统二年二月武昌医馆借萟凤堂蔵至元刻本重校刊:43.

[20]明·楼 英.医学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630.

[21]清·许克昌,毕 法.外科证治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10.

[22]明·张 浩.仁术便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303.

[23]明·龚廷贤.寿世保元[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513.

[24]清·祁 坤.外科大成[M].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1958:366.

[25]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361.

[26]清·陈士铎.本草新编[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36.

[27]清·陈修园.医学从众录[M].新校注陈修园医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7:86.

[28]清·鲍相璈.增广验方新编[M].上海:上海锦章书局,1940.

[29]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283.

[30]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北京药品生物制品鉴定所.中药炮制经验集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4:138.

[31]河南省革命委员会卫生局.河南省中药材炮制规范[S].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74:123.

[32]明·缪希壅.炮炙大法[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92:23.

[33]清·严 洁.得配本草:草部[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

[34]清·黄元御.黄元御医书十一种-长沙药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412.

[35]清·杨时泰.本草述钩元[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88.

[36]清·吴仪洛.本草从新[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9.

[37]清·黄宫锈.本草求真[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6.

[38]明·李中梓.李中梓医药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502.

猜你喜欢
人民卫生出版社本草药典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版《中国药典》连翘项下连翘苷、连翘酯苷A测定方法的改进
《中国药典》收载民族药成方制剂的统计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