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诊断及治疗56例探讨

2014-01-27 12:39陆增祥谢泽翌余晓霞李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28期
关键词:炎症性非手术治疗肠壁

陆增祥谢泽翌余晓霞李 永

(1 云南省曲靖市妇幼医院小儿外科,云南 曲靖 655000;2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云南 曲靖 655000)

小儿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诊断及治疗56例探讨

陆增祥1谢泽翌1余晓霞1李 永2

(1 云南省曲靖市妇幼医院小儿外科,云南 曲靖 655000;2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云南 曲靖 655000)

目的探讨小儿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03年6月至2013年6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56例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患儿,其中有3例进行手术治疗,其余的53例进行非手术治疗,将这些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例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患儿在经过小肠减压、稳定内环境等治疗以后都痊愈。结论根据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诊断和治疗,有利于对患儿的病情掌握更加彻底,从而有针对性地对病情展开救治,才能使患儿病情痊愈,恢复健康。

小儿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诊断与治疗

小儿在接受手术以后通常会在4~7 d的时间例发生早期炎症性肠梗阻,这种疾病具有典型的肠梗阻体征,但也有其独特的特征。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是患儿因为腹部或腹腔的内部进行了手术以后引发了肠壁水肿或是渗出,以致形成早期肠梗阻疾病。虽然这种情况在临床上比较少见,但是如果治疗不及时,方法选择不恰当,有可能会引发肠瘘等并发症,严重的还会引起死亡,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本研究选取了2003年6月至2013年6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患儿56例的临床资料,现将具体的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3年6月至2013年6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56例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患儿,其中男29例,女27例,年龄在2个月~1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岁。这些患儿送至我院后经过检查都有明显腹胀、无法排气排便现象。其中有42例患儿腹部疼痛,15例患儿阵发性腹痛,有37例患儿出现呕吐现象,腹部压痛患儿有49例,其中有38例患儿能扪及压痛性包块。利用腹部X线为患儿进行平片检查,都出现了小肠肠腔扩张以及肠内积气积液的情况。有32例患儿经过CT检查出肠壁增厚、成团,55例患儿进过B超检查积气明显,还有7例患儿腹部有少量的积液。我院对这些患儿采取了治疗措施,其中对53例患儿进行非手术治疗,其余的3例患儿进行手术治疗。

1.2 治疗方法:来我院接受治疗的56例患儿中,给予53例患儿非手术治疗,另外的3例患儿行手术治疗。进行非手术治疗的内容包括以下几点:①为患儿的肠胃减压,减轻腹胀感,减少肠腔中内毒素的吸收以及细菌的移位,因此要禁止进食与饮水;②平衡酸碱以及水电解质;③缓解肠壁水肿情况的发生,从而达到抑制消化液分泌的作用;④为患儿使用生长激素,对胰液、胆肠中的炎性渗出起到有效减少的作用,可以有效吸收电解质与水,使肠管中的血液循环得以持续,炎症情况减轻,最终使得腹胀腹痛的情况有所缓解;⑤采用0.25 mg的地塞米松每隔8~12 h为患儿注射1次,持续1周时间;⑥在使用广谱抗生素的同时还要使用少量的红霉素,除了可以抗炎,还能促进肠胃的蠕动;⑦为患儿取静脉注入普鲁卡因,使肠道内的血液循环,恢复肠道的蠕动功能,此外还具有镇痛的功效;⑧采用中药治疗方式,主要包括复方大承气汤注入胃管,恢复肠道功能;⑨采用理疗或是灌肠等其他的方式辅助治疗[1]。

2 结 果

56例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患儿在经过小肠减压、稳定内环境等治疗以后都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病情都已治愈,恢复了健康。其中在2~6 d时间内痊愈的患儿有37例,7~10 d时间内痊愈的患儿有14例,剩下的患儿用了10 d以上时间治愈。在非手术治疗的患儿当中,有1例患儿的腹腔中有大量粘连,而小肠的水肿粘连成团,分离困难,于是采用保守治疗后痊愈。

3 结 论

有资料显示[2],在所有术后肠梗阻患者中,早期肠梗阻大概占20%的比例。术后早期的炎症性肠梗阻导致的因素包括吻合口狭窄、肠麻痹等,此外,在手术的治疗操作中创伤过重、肠壁长时间暴露等原因也会致使肠壁出现炎性渗出,而临床上常见的包括腹部急诊手术以及长时间的肠道手术,特别表现在阑尾穿孔手术的治疗上。这些手术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会对患者腹腔中造成污染,创面大,炎性渗出,最终引发并发症,此外也有可能与手术治疗时进行麻醉的效果不佳有关[3]。

小儿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治疗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①如果患儿有腹腔炎症病史或者是腹腔进行手术时间太长,那么会对手术的麻醉效果造成影响;②在手术治疗的早期,患儿的肠蠕动会出现恢复的情况,但在手术治疗以后的7 d时间内会有肠梗死的现象;③患儿的主要症状是腹胀,伴有轻微的腹痛;④典型的肠梗阻情况,但是发生在绞窄的现象比较少;⑤大多都属于腹腔内的炎症情况,普遍出现粘连导致;⑥采用保守治疗的手术形式大多数都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我院对56例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患儿中的大多数采用了非手术治疗的方法,效果很好,特别强调的是进行手术治疗的3例患儿,在手术过程中需要用氯胺酮经静脉注入麻醉后,要在术中保持肌松的状态,否则会对腹腔的关闭有很大的阻碍,还要将肠管按照正常的位置摆好,如果在肠管的操作中动作过于粗暴,会很大程度地加大对肠管的损伤。此外,由于患儿的腹腔容积都很小,腹壁的顺应功能都不强,这也成为了小儿在术后发生炎症性肠梗阻的重要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对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患儿采用的治疗方式更偏向于保守的治疗方法,主要原因是小儿大多数的腹腔中会有很多炎症现象而导致肠梗阻,而且发生绞窄的情况比较少,通过手术治疗则很难将粘连分离,如果强行地进行分离,会对肠壁具有损害最用,严重的还会致使多发性肠瘘的隐患。在临床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患儿是由于肠套叠等机械性的相关因素导致发病才被迫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因此,采用保守的非手术治疗时小儿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有效治疗方法,值得推荐。

[1] 孔白泉,张勇.小儿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诊断及治疗[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10,8(2):46-47.

[2] 黎介寿.认识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特性[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1,18(7):387-388.

[3] 露宝海.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58例临床分析[J].锦州医学院学报,2012,27(5):66.

R726

B

1671-8194(2014)28-0097-01

猜你喜欢
炎症性非手术治疗肠壁
营养干预方法可改善炎症性肠病
高盐饮食或可诱发炎症性疾病
肠壁增厚分层并定量分析对小肠坏死的诊断价值
16 排CT 诊断肠壁缺血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临床作用探讨
高频超声诊断小儿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炎症性肠病与肝胆胰病变
MDT在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手术与非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研究
非手术治疗在Ⅳ级 Ⅴ级闭合性肝破裂中临床应用
压力性尿失禁的非手术治疗进展